顯示地圖 |
|
|
阿育王寺聯繫方式地址: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
電話:0574-8488988
郵編:315111
阿育王寺投訴電話寧波市旅遊投訴電話:0574-87291299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阿育王寺門票價格5元阿育王寺節慶活動2月前童元宵文化旅遊節
4月“三月三、踏沙灘”旅遊節
5月中國徐霞客開遊節
6月慈溪、余姚楊梅節
9月中國開漁節
9月--10月中國國際梁祝婚俗節
9月--10月四明山旅遊節
10月寧波國際服裝節阿育王寺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286)公裏
從杭州至此(229)公裏
從南京至此(422)公裏阿育王寺美食小吃:寧波湯糰、水磨粉、三北藕絲糖、三北豆酥糖、溪口千層餅、豆沙八寶飯、寧波豬油湯糰、竜鳳金團、鮮肉小籠包子、水晶油包、三鮮宴面、食餅筒、臺州薑湯面、薑汁核桃蛋、臨海麥蝦、臺州手打面、黃岩苔菜餅、水浸糕豆面碎、麥餅筒、羊腳蹄、楊梅燒
特色菜:冰糖甲魚、苔菜拖黃魚、腐皮包黃魚、網油包鵝肝、鍋燒河鰻、黃魚海參、寧(甬)式鱔魚、火踵全雞、苔菜小方塊、雪菜大黃魚
阿育王寺購物土特産:青梅、黃梅、酸梅、楊梅、金柑、柑橘、枇杷、板慄、山茶、黃花梨、山茶花、塔峙桂花、奉化大毛竹、奉化芋艿頭、棉花、白术、浙麥鼕、浙貝母、拉毛果、余姚榨菜、鄞縣席草、慈溪蜂蜜、慈溪大白蠶、慈溪絲瓜絡、雪裏蕻鹹菜、海鮮幹貨、翻簧竹刻、臺州窯、黃岩木雕、綉衣、草編、木雕、曼橘、楚門文旦、遂昌銀猴茶、天台華頂雲茶阿育王寺交通在輪船碼頭坐82路到阿育王寺,或在汽車東站坐去大矸、柴橋、白峰碼頭的中巴車。
從上海上滬杭高速,轉到杭州繞城東綫,轉到杭甬高速,寧波東出口下,右轉到329國道(寧穿路)筆直開2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景區。阿育王寺玩法參觀綫路:阿育寺廟門前→藏經樓→佛跡岩→上塔→下塔→東塔
阿育王寺位於浙江省鄞縣阿育王山,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創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據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阿育王寺聞名外,不僅因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於它有一座舉世矚目的捨利寶塔。
相傳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前2世紀),在波吒利費城舉行了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第三次結集,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並派遣僧侶四方傳播佛教,使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他還取出王捨城大寶塔阿闍世王分得的佛陀捨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在中國,共建造了19座捨利塔。
這19座捨利塔中,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晉會稽鄮縣塔,即今浙江鄞縣鄮山阿育王寺的捨利寶塔。關於塔的建造過程,有許多奇異的傳說。
據史載,晉義熙元年(405年),為了保護佛國珍品始建塔亭覆護。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405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級木浮圖,並創建殿宇,初具寺廟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並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因為捨利寶塔的存在,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賞賜和殊遇。如北宋仁宗趙楨,曾請阿育王寺大覺禪師懷璉,在化成殿詢問佛法大意,並賜頌詩17篇,留住數載。直到英宗趙曙即位,纔恩準大覺禪師回山的要求,並賜詔一道,內有“凡經過小可庵院,隨性住持、十方禪林,不得抑逼堅請”等語。
大覺禪師回阿育王寺後,於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閣,用以供藏仁宗的御書偈頌和英宗的手詔。宋哲宗元祐元年,蘇軾撰《宸奎閣碑銘》一文,詳述建閣經過。現宸奎閣已毀,《宸奎閣碑銘》尚存捨利殿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賜名“阿育王禪寺”,稱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際,佛殿數度傾圯。現存寺廟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鐘重修。
今天,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着歷代碑碣、石刻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有唐範的書“常住田碑”、宋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和元、明、清歷代碑額、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貫休畫十六尊者石刻、有宋高宗御書“佛頂光明之塔”、宋孝宗御書“妙勝之禦”、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和十大櫥“欽賜竜藏”經捲7247捲等珍品。
阿育王寺占地6萬多平方米;房屋600多間。建築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1987年有僧侶70多名。進入山門後,中軸綫上依次分佈着天王殿、大雄寶殿、捨利殿、藏經樓;東側有鐘樓、念佛堂、客堂、先覺堂、大悲閣;西側為大壇、祖師殿、傅宗堂、碑閣、方丈室(承恩堂)等建築。
四周還分佈着養心堂、退居室、文物陳列室、引堂寮、拾翠樓、樸青閣、白雲竹院、普國塔院等殿堂樓閣。整個寺院古樸莊嚴,結構完整,殿堂廟宇與蒼茫山色融為一體,山因寺增輝,寺為山添色。 |
|
阿育王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的阿育王山,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創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阿育王寺聞名中外,不僅因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於它有一座舉世矚目的捨利寶塔。現存主體建築為清代。占地面積12.41萬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綫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捨利殿、法堂(樓上藏經樓)。東、西兩側為廂房及附屬建築。天王殿七間,通面寬30.36米,通進深18.20米。三大殿均為重檐歇山頂,擡梁式結構,捨利殿屋頂蓋金黃琉璃瓦,內有捨利塔。寺內有二塔,一塔建於山上,俗稱上塔,一塔建於山下,俗稱下塔,上塔已殘。下塔建於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磚木結構,仿樓閣式,六面七層,高約36米。寺內另存有唐、宋碑刻,唐石雕造像等,並設有宗教文物陳列室。1980年重修。
捨利殿 相傳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前2世紀),在波吒利費城舉行了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第三次結集,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並派遣僧侶四方傳播佛教,使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他還取出王捨城大寶塔阿闍世王分得的佛陀捨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在中國,共建造了19座捨利塔。
這19座捨利塔中,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晉會稽鄮縣塔,即今浙江寧波鄞州區鄮山阿育王寺的捨利寶塔。關於塔的建造過程,有許多奇異的傳說。
據史載,晉義熙元年(405年),為了保護佛國珍品始建塔亭覆護。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405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級木浮圖,並創建殿宇,初具寺廟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並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因為捨利寶塔的存在,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賞賜和殊遇。如北宋仁宗趙楨,曾請阿育王寺大覺禪師懷璉,在化成殿詢問佛法大意,並賜頌詩17篇,留住數載。直到英宗趙曙即位,纔恩準大覺禪師回山的要求,並賜詔一道,內有“凡經過小可庵院,隨性住持、十方禪林,不得抑逼堅請”等語。
大覺禪師回阿育王寺後,於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閣,用以供藏仁宗的御書偈頌和英宗的手詔。宋哲宗元祐元年,蘇軾撰《宸奎閣碑銘》一文,詳述建閣經過。現宸奎閣已毀,《宸奎閣碑銘》尚存捨利殿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賜名“阿育王禪寺”,稱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際,佛殿數度傾圯。現存寺廟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鐘重修。 天王殿
今天,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着歷代碑碣、石刻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有唐範的書“常住田碑”、宋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和元、明、清歷代碑額、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貫休畫十六尊者石刻、有宋高宗御書“佛頂光明之塔”、宋孝宗御書“妙勝之禦”、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和十大櫥“欽賜竜藏”經捲7247捲等珍品。
阿育王寺占地6萬多平方米;房屋600多間。建築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1987年有僧侶70多名。進入山門後,中軸綫上依次分佈着天王殿、大雄寶殿、捨利殿、藏經樓;東側有鐘樓、念佛堂、客堂、先覺堂、大悲閣;西側為大壇、祖師殿、傅宗堂、碑閣、方丈室(承恩堂)等建築。羅漢堂
四周還分佈着養心堂、退居室、文物陳列室、引堂寮、拾翠樓、樸青閣、白雲竹院、普國塔院等殿堂樓閣。整個寺院古樸莊嚴,結構完整,殿堂廟宇與蒼茫山色融為一體,山因寺增輝,寺為山添色。
2006年5月25日,阿育王寺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