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阿斯塔那古墓群投訴電話吐魯番市旅遊投訴電話:0995-8520171
新疆旅遊投訴電話:0991—883190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距吐魯番市約40多公裏,是古代高昌王國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東西長5公裏,南北寬2公裏。墓葬按傢族種姓分區埋葬,以天然礫石為界,區域分明。阿斯塔那墓形製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狀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條10多米的長的斜坡墓道,墓道盡頭連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為2米以上,4米見方大小,平頂或穹窿形頂。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後部的土炕或簡易木床上,他們頭枕雞鳴枕,面部掩巾,眼上蓋瞑目,雙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絹錦織品製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陳放模擬的亭臺樓閣、車馬儀仗、琴棋筆墨,或陳放葡萄、瓜果、餃子、面餅等食品,供死者陰間驅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後壁,繪有人物、鳥禽、花卉、山水壁畫,形象逼真,綫條流暢。古墓中出土有文書、墓志、繪畫、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錢幣和絲、棉毛織物等珍貴文物上萬件。這裏出土的木乃伊(即幹屍),足可與埃及木乃伊相媲美。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漢人為主,同時葬有車師、突厥、匈奴、高車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居民,這說明當時高昌王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各民族之間是平等的。門票:20元 | | 阿斯塔那古墓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吐魯番市區東偏南約40公裏處,距高昌故城6公裏,是古代高昌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約形成於公元3-8世紀,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整個墓群從古城東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東西長約5公裏,南北寬2公裏,占地10平方公裏。
阿斯塔那旁邊還有哈拉和卓古墓群,二者合稱“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姑母群”。“阿斯塔那”為維吾爾語“京都”之意;“哈拉和卓”為傳說中怒斬惡竜為民除害的維吾爾古國一位勇士的名字。這兩處現分別為當地兩個相鄰村莊之名。
阿斯塔在中外考古界、歷史學界受到廣泛的重視,素有有“地下博物館”之美稱。整個墓葬群共有古墓葬500餘座,埋葬着西晉初年到唐代中期的貴族、官員和平民百姓,衹是尚未發現高昌國王的墓葬。鞠氏高昌王國名將張雄夫婦及其子張懷寂,就葬在這裏。阿斯塔那墓群的墓穴多係從夾有戈壁石的黃土層中掏挖而成。由於這裏地勢高敞,氣候炎熱乾燥,墓穴內形成天然無菌環境;墓中古屍及隨葬物品歷經千年都不腐爛,從而保存了大量文物。很多繪畫、泥俑及其他成千上萬件出土文物色彩鮮麗如新,保存十分完好。出土的唐代水餃,形狀與今無異,裏面的餡,也完好如初。 | | 建國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這裏先後進行了多次發掘,出圭了數萬件文物,包括絲綢織品、壁畫、陶器、木器、錢幣、各種墓俑、墓表、墓志等,尤為珍貴的是這裏還出土了2700多件各種古代文書。
在發掘過程中,工作者們清理了近400座古墓。近年當地文物工作者發掘了12個,衹有一個墓未被盜,其餘都遭到中外盜墓人的洗劫,墓室裏找到的一個俄國火柴盒便是他們遺落的,文物遭到了極大的損害,令人扼腕。
但殘存的文物仍極為珍貴:僅文書一項,經學者們多年精心整理,拼合出總數2700多種,文書上的紀年,最早是西晉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的是唐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前後歷時五百年,其中晉十六國時期高昌郡的文書100多件,約占全部文書的5%;割據的高昌王朝時期的文書700多件,約占全部文書的30%,其餘為唐代文書,約1700多件。按文書形式分,有契約(包括租佃、買賣、雇傭、藉貸等),籍帳(手實、計帳、戶籍、受田帳、欠田帳、退田帳、差科薄、定戶等帳等),官府文書(符沾狀,審理案件的辯詞和錄案,授官授勳告身,行旅的過所和公驗、收發文薄、收支帳歷等),私人信札、經籍寫本、隨葬衣物等,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內容所及,大自典章制度,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小到純屬私人生活的瑣事,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其中高昌郡時代和麯氏高昌王朝的文書填補了本地區歷史記載的空白。現這批文書已經編成《吐魯番出土文書》,分十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
墓葬中的屍體在當地特別乾燥的條件下保存良好,有80%變為幹屍—木乃伊,高500多號墓穴中,80%的屍體都沒有腐爛,形成了幹屍-木乃伊。幹屍大多完整無損,有的連眼睫毛和眼縫中顯露的黑白眼珠都歷歷可見。其中,昌國一代名將張雄的幹氏身高1.9米左右,須發衣物,保存完好,大將風度猶存。從直觀看,他們的人種族屬問題引發了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極大的興趣:即使研究分析他們的頭髮,也可瞭解當時的環境、飲食和人們疾病健康情況。
阿斯塔那的墓葬壁畫從多方面反映社會生活面貌,如高昌郡時期的哈拉和卓第98號墓的壁畫,畫面分成五組九個方框格,中心是墓主人一男一女拱手跪坐,身後兩名侍女站立,還有多人在勞作,有的執盆,有的推磨,有的牽牛執鞭,畫上有高輪牛車和鞍馬,有田地和葡萄園,是地主莊園生活的寫照。高昌王國時期的墓有的張挂着大幅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絹畫,伏羲手中並持墨鬥為其他地方不見。絹畫還每以侍女為題材,畫她們欒棋玩耍,一幅僅存頭胸手的絹畫,穿小袖翻領“西裝”是古畫中最美的婦女形象。
隨葬的日用品多數是陶瓷和木器,有些是僅具形式的明器,波斯銀幣和少量東羅馬金幣及其仿製品含在死者口中,人們最感興趣的還是鎮墓獸和各色木俑,墓中還出土有墓表、墓志、墓磚,對研究工作十分有用。
阿斯塔那墓葬區看不到石刻、祠堂、樹林之類地面物,甚至連封土都沒有,迄今還未找到高昌王室墓地,有的判斷就在墓區內某處,恐怕是要把探尋的目標移到山裏去。當地的墓葬形製都比較簡單,衹是在深約四、五米的地下建一單室或雙室的墓,及個別的有天井、土臺子上陳放屍體,多數不用棺木,埋後填平墓坑並不起墳。但就在這一片空曠無物的戈壁下面,靜臥着數千具幹屍,人們設想在這裏建造一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木乃伊博物館。 | | Asitana gumuqun阿斯塔那古墓群Ancient Tombs at Astana 中國晉至唐時期(3~8世紀)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埋葬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南約40公裏的阿斯塔那村北及哈拉和卓村東,南鄰高昌故城,占地面積東西5公裏,南北2公裏。古墓群自20世紀初即遭受英國人A.斯坦因、俄國人..科茲洛夫、德國人A.von.勒科剋、日本人桔瑞超等先後盜劫。1930年中國學者黃文弼到此調查並收集到一些出土文物。1959年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先後進行了13次發掘,清理發掘古墓400餘座,出土文物數以千計。其中紀年文物自西晉泰始九年 (273)始,止唐建中三年(782),前後歷時逾5個世紀,對研究3~8世紀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及與內地的密切關係以及“絲綢之路”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葬分佈狀況古墓群散布在高昌故城自西北到東北的戈壁上,或單個墓葬散處其間,或聚族而葬形成一區區墳院。每一墳院周邊圍以界溝和壓砌礫石的土垣,前面留出通道,內有墓葬幾座、十幾座或幾十座不等,依死者輩分高低自後嚮前排列。每墓大抵埋葬一組配偶,在與墓室相對應的地表起墳。墳堆及墓道填土上均以礫石壓護,形成明顯的標志。 墓葬分期阿斯塔那古墓均為土洞墓,依時代先後可分為 3期:第 1期為晉至十六國時期(3~5世紀)。有斜坡墓道土洞墓和竪井墓道土洞墓兩種。前者墓道較短,且多作階梯式,墓室規整,平面近方形,四壁平齊,頂作四角攢尖式或覆鬥式,有的聚為鬥四或疊澀式小藻井;後者則於長方形竪井一側掏挖出土洞墓室,間有兩側上下相對各挖出洞室者,墓室後壁有的有白地黑筆局部繪彩的壁畫,內容為墓主人生前生活情景 (亦有以同樣內容的紙本畫替代)。第2期為麴氏高昌時期(6~7世紀中)。不見竪井墓道土洞墓,斜坡墓道土洞墓墓道增長,階梯消失,墓室四壁嚮外作弧形凸出,頂部漸趨平圓。未見壁畫,出現上寬下窄呈梯形的大幅絹本伏羲女媧人身蛇軀畫像,最初罩於木棺上口然後釘牢棺蓋,其後則以木釘展挂於墓室上頂或後壁。第 3期屬唐西州時期(7世紀中~8世紀)。墓葬形製基本同第 2期,墓道更長,墓室漸趨高大。自武後時期 (7世紀末)起,規模較大的墓葬於墓室前增築甬道,墓室內留有高出地面、停放屍體的生土臺,甬道兩側大多鑿有放置俑像的壁龕,有些大墓墓道還有天井和過道。從大歷年間起,小型墓葬中出現墓道及墓門偏處墓室一邊的刀形墓。大幅絹本畫較前增多,有一墓多至三幅者,間或繪於麻布上。自盛唐以後,有的大墓墓室後壁又出現聯屏式壁畫,內容為人物或花鳥,有的室頂還繪出日月星座等天象;同時還出現了屏風式絹本繪畫(仕女圖、伎樂圖、牧馬圖等)。阿斯塔那古墓死者大都仰身直肢,多停置席上,用棺殮屍者第1期習見,第2期不多,第3期則罕見。 [墓中六殿式鑒誠畫(唐) ] 隨葬品有各種織品、文書、泥塑或木雕俑像、陶明器等。其中以織品為最多,絲、麻、棉、毛俱備,尤以絲織品最為豐富,錦、綺、綾、羅、絹、縑、縵、紗、輕容、刺綉、染纈等品類齊全。織錦仍以平紋、斜紋經錦為主,北朝時期出現少量高昌地産平紋緯錦,盛唐以後始見少量斜紋緯錦(兩色菱紋)及三色彩條綾、暈絢提花綾 (綾地起緯綫花紋)。在唐永昌元年(689)的一座墓葬中出土有雙面錦和緙絲縧帶,是已知同類織物中最早的實物珍品。大量的染纈使失傳已久的唐代夾板印花──夾纈工藝得以恢復。 出土的數千件各種漢文文書大多被用以製作死者的鞋、靴、冠、帶、枕、衾及至紙棺,所以多殘損。種類有契券 (租佃、買賣、藉貸、雇傭等)、籍帳(戶籍、手實、計帳、受田帳、欠田帳、退田帳、差科簿等)、 各類官府文牒 (符帖狀辭、審理案件的辯辭與錄案、授官授勳的告身、行旅過所與公驗收發文簿、收支帳歷等)、私人信札、隨葬衣物疏、經籍寫本乃至學童習字等;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法律、醫藥以及思想文化各個方面,可以補史、證史。除漢文外,還有粟特文契約以及用粟特字母拼寫的漢語、突厥語木牌。此外,還出土百餘方磚、石墓志,同樣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隨葬品中還有大量泥塑木雕各式俑像,或稚拙古樸別有情趣,或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一座唐墓中出土的一組泥俑維妙維肖地展現了唐時流行的喜劇“踏謠娘”,扮相表情令人忍俊不止,是同類俑像中時代最早的珍品出土的唐代絹本設色人物畫雖多殘損,仍不失為稀世國寶。 在出土的日用器皿中,麴氏高昌時期的彩繪陶質(包括木質仿陶及未經燒製的泥坯器)明器極具地方特色此外還有製作精美的食品(餃子、花色糕點等)、各式剪紙、絹花之類,雖為數不多,亦屬罕見珍品。 保護情況阿斯塔那古墓群於1957年劃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2年設有專人管理,並劃定保護範圍,建立保護檔案。 吳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