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阿房宮賦
目錄
阿房宮賦(阿ē)
  賦篇名。唐代杜牧作。阿房宮是秦始皇時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被項羽焚毀。賦中運用豐富的想像,極力形容阿房宮的壯麗和宮廷生活的奢侈荒淫,進而指出秦不惜民力,衹知窮搜民財,終於亡國。意在諷諭唐代統治者藉鑒歷史教訓。辭藻華美,語言流暢,結尾含蓄有味。
No. 2
  賦篇名。唐代杜牧作。阿房宮是秦始皇時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被項羽焚毀。賦中運用豐富的想像,極力形容阿房宮的壯麗和宮廷生活的奢侈荒淫,進而指出秦不惜民力,衹知窮搜民財,終於亡國。意在諷諭唐代統治者藉鑒歷史教訓。辭藻華美,語言流暢,結尾含蓄有味。
阿房宮賦
  阿房宮賦:ē páng gōng fù
  註:這裏"房"的讀音為最新讀音,在最新版字典上可以查到,páng為舊讀音(今讀fáng或páng).
  註:高中教材現統一將“房”讀為páng 
  賦篇名。唐朝 杜牧作。選自杜牧的《樊川文集》。阿房宮是秦始皇時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賦中運用豐富的想象,極力形容阿房宮的壯麗和宮廷生活的奢侈荒淫,進而指出秦朝不惜民力,衹知窮搜民財,終於亡國。意在藉秦之喻,諫當朝帝王,諷諭唐代統治者(唐敬宗)藉鑒歷史教訓。辭藻華美,語言流暢,結尾含蓄有味。
  事實上,依據當代現有考古證據,歷史上的阿房宮根本沒有建完。 而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裏面的描述,衹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
作者介紹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世稱杜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歷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勳元外郎,黃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終中書捨人。早年頗有抱負,主張削平藩鎮,抗擊吐蕃、回紇的侵擾,加強國防,以拯救日趨衰敗的唐王朝,晚年漸趨保守消極。
  杜牧工詩、賦、文、辭,而以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是晚唐著名作傢。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氣勢縱橫,敢於論列軍國大事,指陳時弊,具有較強的現實性,繼承了韓、柳派古文傢的優良傳統。他的詩意境清新,風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輕浮豔麗的文壇上獨樹一幟。後人因稱他為“小杜”,以繼杜甫;又因和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後人稱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捲傳世。
原文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盤盤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渦,矗(chù)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竜?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pín)媵(yìng)嬙(qiáng),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緑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piāo)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chēng)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lǐ)迤(y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傢。奈何取之盡錙(zī)銖(zhū),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chuán),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yǔ)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jiàn),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shù)卒叫,函𠔌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譯文
  六國覆滅,天下統一。巴蜀山林中的樹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宮殿得以建成。(它)覆蓋了三百多裏地,幾乎遮蔽了天日。從驪山的北面建起,麯折地嚮西延伸,一直通到鹹陽。渭水和樊川,河流緩緩地流進了宮墻。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如帶,迂回麯折,屋檐高挑,象鳥喙一樣在半空飛啄。這些亭臺樓閣啊,各自憑藉不同的地勢,參差環抱,回廊環繞象鈎心,飛檐高聳象鬥角。彎彎轉轉,麯折回環,象蜂房那樣密集,如水渦那樣套連,巍巍峨峨,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那長橋臥在水面上(像蛟竜),(可是)沒有一點雲彩,怎麽會有蛟竜飛騰?那樓閣之間的復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並非雨過天晴,怎麽會有虹霓産生?高高低低的樓閣,幽冥迷離,使人辨不清南北西東。人們在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樣暖和;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凄涼。就在同一天內,同一座宮裏,而氣氛冷暖卻截然不同。
  (六國的)宮女妃嬪、諸侯王族的女兒孫女,辭別了故國的宮殿閣樓,乘坐輦車來到秦國。(她們)從早到晚吹拉彈唱,成為秦皇的宮人。(清晨)衹見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發鬢;渭水泛起一層油膩,(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彌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裏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嚮何方。(宮女們)極力顯示自己的嫵媚嬌妍,每一處肌膚,每一種姿態,都極為動人。(她們)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寵幸光臨;(可憐)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終未曾見過皇帝的身影。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齊國、楚國收藏的金玉珠寶等物,都是多少年、多少代,從人民手中掠奪來的,堆積如山。一旦國傢破亡,不能再占有,都運送到阿房宮中。(從此)寶鼎(看作)鐵鍋,寶玉(看作)石頭,黃金(當成)土塊,珍珠(當作)砂礫,亂丟亂扔,秦人對待它們,也不怎麽愛惜。
  唉!一個人所想的,也是千萬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傢。為什麽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釐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一樣呢?甚至使得(阿房宮)支撐大梁的柱子,比田裏的農夫還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織女還要多;突出的釘頭,比𠔌倉中的粟粒還要多;參差不齊的瓦縫,比人們身上穿的絲縷還要多;直的欄桿,橫的門檻,比九州的城廊還要多;單調而少變化的音樂,比市集中人們的言語還要多。(這)使天下人口裏不敢說,心裏卻充滿憤怒。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函𠔌關被劉邦攻破;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秦國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國的國君能各自愛撫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了;(秦統一後)如果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以至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滅亡他呢?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為鑒,那麽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散句分析
  (1)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如帶,迂回麯折,屋檐高挑,象鳥喙一樣在半空飛啄。這些亭臺樓閣啊,各自憑藉不同的地勢,參差環抱,回廊環繞象鈎心,飛檐高聳象鬥角 重點考察:鈎心鬥角
  (2)長橋臥波,未雲何竜?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那長橋臥在水面上(像蛟竜),(可是)沒有一點雲彩,怎麽會有蛟竜飛騰?那樓閣之間的復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並非雨過天晴,怎麽會有虹霓産生?
  (3)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人們在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樣暖和;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凄涼。就在同一天內,同一座宮裏,而氣氛冷暖卻截然不同。
  (4)明星熒熒......杳不知其所之也:(清晨)衹見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發鬢;渭水泛起一層油膩,(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彌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裏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嚮何方。
  重點:(5)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寶鼎(看作)鐵鍋,寶玉(看作)石頭,黃金(當成)土塊,珍珠(當作)砂礫
  (6)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為鑒,那麽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自讀提示
  《阿房宮賦》選自杜牧《樊川文集》。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作者在《上知已文章啓》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所以這篇賦是藉古諷時,即藉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滅亡的史實,諷喻當朝皇帝唐敬宗大修宮室。
  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鋪陳誇張的手法,描寫秦始皇的荒淫奢侈:第一段寫阿房宮工程浩大,宏偉壯麗;第二段寫宮廷生活的奢靡、腐朽。這兩段又是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寫得條理井然。後半部分,由描寫轉為帶有抒情色彩的議論。第三段寫秦的橫徵暴斂導致了農民起義。推翻其統治;第四段意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指出“後人”(指當時統治者)如不知藉鑒,必將重蹈歷史的覆轍。這兩段議論由古及今,層次很清楚。
  賦這種形式,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而於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它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本文完全具備這些特點。
  本文無論是描寫還是議論,都充滿了激情,語言精美,富於文采;有時駢散兼行,於整齊中有變化;有時比喻貼切,生動形象;有時運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氣勢充暢。
註釋
  [六王畢]六國滅亡了。六王,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的國王,即指六國。[ 畢 ] 完結,指為秦國所滅。
  [一]統一。
  [蜀山兀,阿房出]四川的山光禿了,阿房宮出現了。兀,山高而上平。這裏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伐淨盡。出,出現,意思是建成。
  [覆壓三百餘裏](從渭南到鹹陽)覆蓋了三百多裏地。這是形容宮殿樓閣接連不斷,占地極廣。覆壓,覆蓋。
  [隔離天日]遮蔽了天日。這是形容宮殿樓閣的高大。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阿房宮)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嚮西,一直通到鹹陽(古鹹陽在驪山西北)。走,趨嚮。
  [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緩流的樣子。
  [廊腰縵回]走廊寬而麯折。廊腰,連接高大建築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這樣說。縵,縈繞。回,麯折。
  [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嚮上噘起。檐牙,屋檐突起,猶如牙齒。
  [各抱地勢]各隨地形。這是寫樓擱各隨地勢的高下嚮背而建築的狀態。
  [鈎心鬥角]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緻。鈎心,指各種建築物都嚮中心區攢聚。鬥角,指屋角互相對峙。
  [盤盤焉,囷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渦]盤旋,屈麯,像蜂房,像水渦。焉,相當於“凜然”“欣然”的“然”。樓閣依山而築,所以說像蜂房,像水渦。盤盤,盤旋的樣子。囷囷,麯折迴旋的樣子。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矗立着不知它們有幾千萬座。矗,形容建築物高高聳立的樣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與此相同。落,相當於“座”或者“所”。
  [長橋臥波,未雲何竜]長橋臥在水上,沒有雲怎麽(出現了)竜?《易經》有“雲從竜”的話,所以人們認為有竜就應該有雲。這是用故作疑問的話,形容長橋似竜。
  [復道]在樓閣之間架木築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復道。
  [冥迷]分辨不清。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意思是說,人們在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樣融和。融融,和樂。
  [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意思是說,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凄冷。
  [妃嬪(pín)媵(yìng)嬙(qiáng)]統指六國王侯的宮妃。她們各有等級(妃的等級比嬪、嬙高)。媵是陪嫁的人。
  [辭樓下殿,輦(niǎn)來於秦]辭別(六國的)樓擱宮殿,乘輦車來到秦國。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光如)明星閃亮,是(宮人)打開梳妝的鏡子。熒熒,明亮的樣子。下文緊連的四句,句式相同。
  [漲膩]漲起了(一層)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臉的“脂水”)。
  [椒蘭]兩種香料植物,焚燒以熏衣物。
  [轆轆遠聽]車聲越聽越遠。轆轆,車行的聲音。
  [杳]無影無聲,形容聲音的遙遠。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任何一部分肌膚,任何一種姿容,都嬌媚極了。態,指姿態的美好。妍,美麗。
  [縵立]久立。縵,通“慢”
  [幸]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幸”。妃,嬪受皇帝寵愛,叫“得幸”。
  [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皇帝,這裏說三十六年,是舉其在位年數,形容時間長。
  [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下文的“經營”“精英”也指金玉珠寶等物。
  [剽(piāo)掠其人]從人民那裏搶來。剽,搶劫,掠奪。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民為人。下文“人亦念其傢”“六國各愛其人”“秦復愛六國之人”的“人”,與此相同。
  [倚疊]積纍。
  [鼎鐺(chēng)玉石,金塊珠礫]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鐺,平底的淺鍋。
  [邐迤(lǐ yǐ)]連續不斷。這裏有“連接着”、“到處都是”的意思。
  [錙(zī)銖(zhū)]古代重量名,一錙等於六銖,一銖約等於後來的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
  [負棟之柱]承擔棟梁的柱子。
  [磷磷]水中石頭突立的樣子。這裏形容突出的釘頭。
  [庾(yǔ)]露天的𠔌倉。
  [九土]九州。
  [獨夫]失去人心而極端孤立的統治者。這裏指秦始皇。
  [固]頑固。
  [戍卒叫]指陳勝、吳廣起義。
  [函𠔌舉]劉邦於公元前206年率軍先入鹹陽,推翻秦朝統治,並派兵守函𠔌關。舉,拔、攻占。
  [楚人一炬]指項羽(楚將項燕的後代)也於公元前206年入鹹陽,並焚燒秦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
  [使]假使
  [族滅]被滅族。
  [不暇]來不及
  [族]作動詞用,滅族,殺死閤族的人。
  [遞]傳遞,順着次序傳下去。
  詞類活用
  1.六王畢,四海一(畢,被動用法,被滅亡;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2.驪山北構而西折(北、西,名詞作狀語,嚮北、嚮西)
  3.長橋臥波,未雲何竜?(竜,名詞作動詞,出現了竜)
  4.復道行空,不霽何虹?(虹,名詞作動詞,出現了彩虹)
  5.輦來於秦(輦,名詞作動詞,坐輦車)
  6.朝歌夜弦(歌、弦,名詞作動詞,吟唱、彈奏)
  7.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收藏,經營,精英,動詞作名詞,皆譯為金玉珠寶等物)
  8.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鼎,玉,金,珠,名詞作狀語,把寶鼎當作…… ,把玉石當作…… , 把黃金當作…… ,把珍珠當作……)
  9.後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10.廊腰縵回(廊、腰,名詞作狀語,像人腰一樣,像綢子一樣)
  11.蜂房水渦(蜂房、水渦,名詞作狀語,像蜂房,像水渦)
  12.族秦者秦也(族,名詞作動詞,滅族)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4)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5)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2、被動句
  1)輸來其間
  2)函𠔌舉
  3、倒裝句
  1)賓語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定語後置
  (1)有不得者三十六年
  (2)釘頭磷磷
  (3)瓦縫參差
  (4)管弦嘔啞
  3)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
  (1)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2)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
  (3)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
  (4)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5)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
  (6)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
  (7)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4、省略句
  1)長橋臥波,未雲何竜?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2)剽掠其人
  3)可憐焦土
  古今異義:
  ①各抱地勢,鈎心鬥角(古義:宮室建築的精巧 ;今義:指人各用心機,互相排擠)
  ②一宮之間,而氣候不同齊( 古義:指天氣(雨雪陰睛)的意思;今義: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
  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古義:搜集保存;今義:籌劃、計劃或組織 )
  ④可憐焦土( 古義:可惜;今義:憐憫 )
  一詞多義
  一:
  1、 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2、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數詞。)
  3、 黃鶴一去不復返(一旦。)
  4、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全,都。)
  5、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專一。)
  6、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一體。)
  愛:
  1、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傢(喜愛。)
  2、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愛護。)
  3、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4、 晉陶淵明獨愛菊(喜歡。)
  取:
  1、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奪取。)
  2、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提取。)
  3、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拿。)
  4、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詞。)
  族: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族。)
  2、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類。)
  3、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傢族。)
  焉:
  1、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盤旋着,屈麯着,像蜂房水渦。……的樣子。)
  2、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句讀嚮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嚮老師學習。助詞。)
  3、 且焉置土石(何況往哪裏放置土石?哪裏。)
  4、 焉用亡鄭以陪鄰(怎麽用滅亡鄭國來增強鄰國的力量呢?怎麽。)
  5、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堆積土成為山,風雨在那裏興起了。於之。)
  而:
  1、 驪山北構而西折(它從驪山北麓建構,折嚮西面。)
  2、 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講話,卻敢在心裏憤怒。)..
  3、 誰得而族滅也(誰能夠滅他們的族呢?)
  4、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句讀的。)
  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並且經常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
  夫:
  1、 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國各自愛護他們的百姓,就有足夠的力量來抗拒秦國。)
  2、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大國,難以測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觀夫巴陵勝狀(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賞析
  (一)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分析:《阿房宮賦》作於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善於擊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與宦官嬉戲終日,貪好聲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曾在長安洛陽有興修宮殿的龐大計劃。後因平盧.成德節度使藉口“以兵匠助修東都”想趁機奪取洛陽,纔作罷。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與黑暗現實,就寫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藉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衹能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本文藉寫阿房宮的興建與毀滅,揭露了秦朝統治者的窮奢享樂,並藉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統治者不要衹圖自己奢侈享樂,重蹈覆轍。但是杜牧的忠告沒有使統治者更改。兩年後,王死,半個世紀後,黃巢起義後唐王朝與秦王朝一樣歸於滅亡。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前部分鋪排描寫,後部分議論開掘。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後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鹹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餘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衹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徵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欲紛奢,以致衆叛親離。
  三層(餘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後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餘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三)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強調思想內容的重要性,認為形式要為內容服務。作者的用意是什麽?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1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2段敘寫官中美女之衆,珍寶之多。第3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於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4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於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後人,如不以歷史為鑒,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後人”是全文主旨。聯繫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啓》中所說的“寶歷(唐敬宗的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後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四)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麽作用?
  分析;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衆,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寫建築,課文先展開廣阔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衆、珍寶富並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徵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後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五)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築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描寫阿房宮的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餘裏”,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竜、復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衹是建築之外觀。接着,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築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袖”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衆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裏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後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抱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這一廣阔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就顯現於讀者眼前。
  (六)在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裏?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為強烈。“緑雲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誇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誇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誇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藉助於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啓下文。所以,作者緊接着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的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着意鋪陳誇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為後文的議論張本,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七)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為什麽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裏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裏的“可憐”解釋為“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裏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餘裏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為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為安。歷史興亡,激蕩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王朝毀於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後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於言表。辭賦不同於論文,許多地方並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八)文章語言精煉,而含意豐富。
  分析:本文起筆就不同凡響。(古文觀止)編者的評語是:“起四語。衹十二字,便將始皇統一以後縱心溢志寫盡,真突兀可喜。”開頭兩句,寫六國覆滅,由秦一統天下。形似泛泛敘事,實則為下文伏脈:“六王”為何會“畢”?“四海”為何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開始總結歷史教訓的。後兩句,說伐盡蜀山林木,纔將阿房宮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規模浩大,藴含着更為深廣的社會內容。李白有詩云: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運往關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經多少艱難險阻,作者沒有細說但讀者自可想見。而要建成如此奇偉之宮室,伐木運木衹是一項工程。統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濫用民力,勢必釀成嚴重後果,於此作者已有暗示。“縱心溢志”,“驕奢淫逸”,正是取禍之由。起首4句,不僅氣魄宏大,且含意深廣,耐人尋味。從語言上看,兩兩對偶,各各押韻(全押仄聲韻),音調急促有力,確係“突兀可喜”。
  文中言簡意深之處並不少見。又如第2段寫秦人揮金如土,用“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字,構成4個比喻。一面是揮霍無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處鋪敘也為下文生發議論奠定基礎。作者錘字煉句皆有所指,這些地方宜深入體會,認真學習。
  (九)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藉以諷諫時弊,為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分析: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為藉鑒;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為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說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可見,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秦之珍寶”(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治者為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阔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十)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註釋:賦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註重描寫、鋪陳、誇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不拘於具體的“現實和真實”,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過秦論》和《六國論》嚴格說應是一篇史論,它應以史為依據、基礎,所以應集中更多的筆墨來陳述、記敘相關的歷史史實,再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臧剋傢《詩人之賦——讀杜牧的〈阿房宮賦〉》
  這篇文章的一開頭就很不平幾,請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壓頂。讀了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難》的開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這四個句子,直接以描繪開始,那不但使人覺得平板無力,對於這篇賦的意義也會有所損減。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費過何等的匠心,纔錘煉出這十二個字。
  這四句話,頭兩句寫出了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氣概,接下的兩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宏偉規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義銜接,但兩句又各自獨立。氣魄多麽雄偉,意義多麽重大!時代的形勢,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齊躍然而出。這裏面隱含着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
  這四句是帽子,扣得緊緊的,然而捲軸展開了宏偉壯麗的畫圖。規模這麽大的一座宮殿,怎樣去寫它,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如果衹表面上用一些類似“宏偉”、“壯麗”、“巍峨”、“高聳”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給人一個具體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細描繪,又難免繁瑣,失之於羅列現象。《阿房宮賦》作者的藝術概括力就從這裏表現出來。他既不作自然主義的鋪陳,又不流於空疏,筆墨不多,卻把阿房宮的形象、規模、氣魄通過具體描寫表現了出來,給讀者一個鮮明突出的印象。請看他的描寫是如何的壯麗:“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這是概括全貌的寫法,讀者會從這六句中,想象到這座宮殿的高度和它幅員之廣大。先給人一個雄偉的感覺,然後作者就展開具體的描寫,參差錯落,用十個句子寫出了阿房宮裏樓閣之勝:“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接下去,作者憑他的如椽大筆,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極盡描繪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兩句連接,一連寫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穎,音調鏗鏘,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樣淙淙作響。在這裏,作者分別用兩句話狀寫一個景,而寫法又都是第一句寫實,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來寫,以加強第一句的印象。最後兩句還以感嘆抒情的意味對前四句作了一個小結。再往下當我們讀到“歌臺暖響……而氣侯不齊”這樣的一些句予的時候,詩情畫意,音樂之美,一齊涌來,令人心胸開闊,榆神爽快,忍不住要為它拍手叫好。
[1]相關鏈接
  一、《漢書·京房傳》
  (京)房曰:“齊桓公、秦二世亦嘗聞此君(指招致亂亡的周幽王、周厲王)而非笑之,然則任竪刁①、趙高②,政治日亂,盜賊滿山,何不以幽、厲卜之而覺寤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後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
  二、唐人詠阿房宮
  詠史·阿房宮
  鬍曾
  新建阿房壁未幹,
  沛公兵已入長安。
  帝王若竭生靈力,
  大業沙崩固不難。
  ①[竪刁] 春秋時齊桓公近臣。官為寺人。管仲死後,與易牙、開方專權。桓公死,諸子爭立,他與易牙等殺害群吏,立公子無虧,太子昭奔宋,齊國因此內亂。
  ②[趙高] 秦宦官。秦始皇死後,與李斯篡改遺詔,逼使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鬍亥為二世皇帝。後殺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旋為子嬰所殺。
相關詞
詞語成語
包含詞
阿房宮賦阿阿房宮賦唐杜牧蔡國聲隸書阿房宮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