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爾文·漢森(alvin hansen,1887—1975)
經濟學家,美國最早的凱恩斯主義者、新古典綜合派的奠基人 。
阿爾文·漢森生平簡介及主要成就與著作
阿爾文·漢森是當代美國著名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1915年獲得美威斯廉第大學博士學位以後,曾任明尼蘇達、斯坦福、哥倫比亞等大學教授,1937年轉到哈佛大學任教至1956年退休。在羅斯福實行“新政”時代,曾任政府經濟顧問。他在哈佛任教近20年,培養了不少優秀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就是其弟子之一。其代表著作有《財政政策與經濟周期》(1941年)、《貨幣理論與財政政策》(1949年)、《凱恩斯學說指南》(1953年)阿爾文·漢森着重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提出了“長期停滯理論”。他認為20世紀初以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是處於長期停滯的階段,從趨勢上看,資本主義的實際經濟增長率越來越小於潛在經濟增長率。因此,主張利用國傢財政政策來有效地控製“停滯”,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穩定增長。 |
|
阿爾文·漢森是當代美國著名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1918年獲得美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以後,曾任明尼蘇達、斯坦福、哥倫比亞等大學教授,1937年轉到哈佛大學任教至1956年退休。在羅斯福實行“新政”時代,曾任政府經濟顧問。他在哈佛任教近20年,培養了不少優秀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就是其弟子之一。阿爾文·漢森着重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提出了“長期停滯理論”。他認為20世紀初以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是處於長期停滯的階段,從趨勢上看,資本主義的實際經濟增長率越來越小於潛在經濟增長率。因此,主張利用國傢財政政策來有效地控製“停滯”,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穩定增長。 |
|
《經濟周期理論》(1927年)
《財政政策與經濟周期》(1941年)
《經濟政策和充分就業》(1947年)
《貨幣理論與財政政策》(1949年)
《凱恩斯學說指南》(1953年) |
|
薩繆爾森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後,有記者問他,獲得諾奬的秘訣是什麽?薩繆爾森當即回答,去找一個好老師。薩繆爾森說的他的好老師就是美國最早的凱恩斯主義者、新古典綜合派的奠基人阿爾文·漢森(Alvin Hansen)。
漢森原來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信奉自由放任,研究經濟周期理論,並有《繁榮與蕭條的周期》、《經濟周期理論》、《一個不平衡世界中的經濟穩定》等著作問世。1936年凱恩斯的《通論》出版之後,他很快拜讀,並成為凱恩斯的信徒,為了宣傳凱恩斯主義,他於1937年到更為開放自由的哈佛大學任教。20世紀40年代的哈佛大學經濟係是鼎盛時期,著名的國際貿易理論權威陶西格擔任係主任,熊彼特講授“高級經濟理論”,列昂惕夫也在這裏任教。漢森主持財政政策研討班,帶領學生學習凱恩斯的《通論》。薩繆爾森回憶,那時課堂上講的是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他們學《通論》還有點“地下活動”的意思,但這使他們年輕人更加興奮地討論凱恩斯的觀點。美國第一代凱恩斯主義者,以後新古典綜合派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從這裏出去的。這些人中有以後獲得諾奬的薩繆爾森、托賓、索洛、肯尼迪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海勒,以及以提出奧肯定理著稱的奧肯等人,還有美國著名馬剋思主義左派經濟學家斯威齊,日本着名經濟學家都留重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大教授陳振漢等人。漢森開放的討論式教學、熱情而耐心的教誨和淵博的學識使這些學生受益匪淺。
當然,作為一名優秀的學者,他不僅教了一批成功的學生,還以自己的學術研究成為新古典綜合派的奠基人。新古典綜合理論的背景是戰後經濟制度的變化。漢森認為,戰後的經濟制度不再是純粹的私人市場經濟,而是同時存在私人經濟與社會化公共經濟的“混合經濟”。這就是說,市場經濟仍然是基礎,但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他認為,這種經濟比純粹私人經濟優越,剋服了市場經濟的一些弊病,但又不是那種集權式計劃經濟。這種經濟不是削弱市場經濟,而是推動它前進的新動力。經濟是混合的,經濟理論當然也應該是混合的,這就有了把新古典學派微觀經濟理論(論述市場機製的經濟學)與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論述國傢幹預的經濟學)結合為一體的新古典綜合體係。新古典綜合這個名詞是薩繆爾森而不是漢森提出的,但混合經濟正是這種理論體係的出發點。 |
|
作為凱恩斯的信徒,漢森最大的貢獻是解釋並發展凱恩斯主義。他1953年出版的《凱恩斯學說指南》是當時最暢銷的凱恩斯主義入門讀物。在凱恩斯主義理論的發展中他有兩點最重要的貢獻。
一是他發展了英國經濟學家希剋斯提出的ISLM模型,被稱為希剋斯—漢森交叉圖。I代表投資,S代表儲蓄,L代表貨幣需求,M代表貨幣供給。這個模型用一般均衡方法說明當物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利率的决定。這被稱為對凱恩斯主義理論的標準解釋,並成為所有教科書的核心內容。
二是他與薩繆爾森提出瞭解釋經濟周期的乘數—加速原理模型,又稱為漢森—薩繆爾森模型。這個模型說明了在市場機製自發調節時,由於消費、投資和國民收入之間的相互影響,必然發生經濟周期,從而證明了國傢幹預經濟的必要性。這是新古典綜合派經濟周期理論的核心,也是戰後經濟周期理論的重要發展之一。這兩個理論都曾風靡一時,至今也仍然有影響。
漢森不僅是凱恩斯主義理論的解釋者和發展者,也是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倡導者。他在《經濟政策與充分就業》、《貨幣理論與財政政策》、《美國經濟》、《六十年代美國經濟》等著作中論述了政策問題。漢森主張國傢幹預經濟,因為“經濟停滯不是自動調節的教條所能解决的,解决的辦法是大大地擴大民主政府的作用,擔當起維持充分就業的作用”。他把美國國會1946年通過的“就業法案”作為“經濟計劃的大憲章”,因為這個法案把維持充分就業作為聯邦政府的重要職責。他與凱恩斯一樣不太重視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作用,重點強調的是財政政策。 |
|
凱恩斯的財政政策是以赤字財政為特點的,但戰後美國並沒有打破財政平衡的框框。漢森認為,政府不應把本期的財政收支平衡作為目標,應該根據實現充分就業的需要來决定支出。這就是補償性財政政策。這種政策的原則是在蕭條時期采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支出,減少稅收,以刺激經濟。在繁榮時期采用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支出,增加稅收,以抑製通脹。這種財政政策並不需要保持逐年的財政預算平衡,在蕭條年份會有赤字,在繁榮年份會有盈餘,因此在長期中仍可以實現財政預算平衡,稱為“長期預算平衡論”或“周期預算平衡論”。這也是美國20世紀50年代經濟政策的基調。
在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中,漢森更重視充分就業。他認為“在物價穩定的問題上,我們不應有什麽嚴格的法則。我們應該把充分生産和充分就業列為主要目標。”“如果每次物價略有上升就把我們嚇倒,我們就會永遠落後於可能實現的發展。”這些觀點由他的學生托賓、海勒等人繼承並發展,成為60年代美國經濟政策的基調。
在50年代,漢森幾乎無人不知。著名的《幸福》雜志曾說過“在今天,誰不熟悉漢森和凱恩斯的思想,誰就不可能瞭解世界大事的演變”。漢森的哲學是“以民主思想使每個人都能合理地做到機會均等”。他對就業的關註實際是對人的關心,在他80歲獲得沃爾剋奬章時,他的學生托賓說,對漢森而言,經濟學就是為人類服務的科學。 |
|
阿爾文·漢森的稅收思想(Alvin Hansen's taxation thought)
阿爾文·漢森(Alvin Hansen)的稅收思想主要集中在其(經濟政策和充分就業)一書紮他重點分析了稅收對投資、刺激經濟、調節經濟、消費和儲蓄的影響。
漢森對稅收的分析
漢森認為,稅收是刺激投資的重要手段,而所得稅在這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如何運用所得稅刺激投資,他認為,
一是對收入中用於新投資的部分實行減免稅。公司保留收入投資於固定機器設備者不納租稅或按較低稅率納稅,而不投資於固定機器設備者須繳納全稅。
二是實行虧損結轉。五年內損失準予結轉下一年度的辦法,足以鼓勵冒險性的企業投資。
三是加速折舊。加速折舊的方法,也可以允許一個企業在耗費大量而又具有冒險性的新投資後的頭幾年繳納較低的租稅。
四是退稅。對於重新投資於固定資本的那部分收入的所得稅實行部分退稅制度。
稅收減免對防止經濟衰退有重大影響。他認為,如果政府的預算達到一定數額時,稅收將對防止經濟蕭條之侵襲發生巨大的影響。他指出,在大危機年代,為什麽稅收的影響不大,因為當時預算收入少。而戰後美國的個人所得稅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不僅個人所得稅在聯邦稅收中的比重不斷增加,而且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極其廣泛。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所得稅的減免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租稅的減免可以立即推行,其規模之大幾乎可以達到足以製止恐慌的程度,我們很需要這樣的方法來有效地應付迅速積纍的經濟衰退。"
漢森對稅率的分析
漢森認為,稅率是一個有效的"調節工具",稅率對製止通貨膨脹有着重要作用,是"維持充分就業的頭等重要的手段"。
稅率的變動,主要是所得稅稅率的變動,其中起有效作用的是個人所得稅的基本稅率,因為個人所得稅收入中有50%-60%來自這一稅率,該"稅率影響所得稅的全部納稅人;它適用的範圍,最廣泛,影響大衆購買力也最大"。如果提高稅率,人們手中收入減少,對通貨膨脹的發展可立即予以有效製止;如果降低稅率,人們手中收入增加,從而刺激消費支出增長。當然,漢森認為,即使這樣,個人所得稅稅率也不能任意變動,因為任何稅率的變動,即使是溫和的,在實際中也會産生較大睏難。他主張建立"一個穩定而漸進的租稅結構,在這個結構下,稅收將隨國民收入而上下"。稅率的變動必須由行政當局控製,"國會根據現行稅收法案以及其他法典所確立的原理和準則,對於這個標準個人所得稅率表應由立法規定一定的伸縮範圍,授權總統在這個範圍以內,為了維持充分就業和經濟穩定的目的,可於必要時或需要時决定加以運用,同時要考慮到這一行動和其他措施的聯合效果。"
漢森還分析了稅收結構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他認為,稅收必然影響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但影響的程度取决於稅收的多少和稅收的結構。如果稅收結構主要偏重於對廣大消費者的徵稅,勢必使消費數額大量減少;如果稅收主要來自高收入階層,儲蓄函數變動較大,消費函數變動較小;如果雙管齊下,則既影響消費又影響儲蓄。他進一步分析,當稅製結構越趨於限製消費時,就越需要大量的政府支出和私人投資來保證充分就業;而當稅製結構越趨於減低儲蓄時,充分就業所需要的各種支出數額就越少。那麽,應采用什麽樣的稅製結構為好呢?漢森認為,應建立一個對消費和儲蓄影響較小的稅製結構。由於政府的任何稅收或多或少地會影響消費和儲蓄,他主張通過舉債來代替稅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