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恐竜名稱: 阿爾伯脫竜
拉丁文名: albertosaurus
恐竜體長: 8米
恐竜體重: 3噸
恐竜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7400萬-76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 加拿大阿爾貝塔地區
辨認要决: 前臂有兩指
恐竜種類: 蜥臀目·肉食竜類
來
阿爾伯脫竜名字的意思是“來自阿爾伯脫的蜥蜴”。這是因為它的第一塊化石是在加拿大的阿爾伯脫發現的。joseph burr tyrrell 在1884年發現了化石,h.f. osborn給化石取的名。
簡 介
阿爾伯脫竜是霸王竜的親戚,比霸王竜要小一些。在它的腦袋上長有35顆尖牙。阿爾伯脫竜胳膊很短,每衹手上有兩個手指頭。它有強壯的後腿和一條很長的尾巴。每衹腳上有三個帶着爪子的腳趾頭。阿爾伯脫竜用兩衹後腿走路。它能跑,但跑的不是很快。
阿爾伯脫竜(albertosaurus)和霸王竜(tyrannosaurus rex)之區分在於阿爾伯脫竜的眼睛前面有角質突。 |
|
恐竜名稱: 阿爾伯脫竜
恐竜別名: 艾伯塔竜、 亞伯達竜、亞伯托竜
拉丁文名: Albertosaurus
生存年代: 距今7400—76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 加拿大的艾伯塔地區
阿爾伯脫竜是暴竜科艾伯塔竜亞科下的一屬恐竜,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模式種是肉食阿爾伯脫竜(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立恐竜公園發現,並以此省作為該屬的名字。就其物種的數目,科學家們有者不同的意見,有些科學家將蛇發女怪竜的Gorgosaurus libratus列為第二個種。
阿爾伯脫竜是雙足行走的獵食恐竜,有着很大的頭,大型鋒利的牙齒,以及兩衹手指的小型前肢。它可能是當時生態係統食物鏈的頂部。雖然在獸腳亞目中體型較大,但阿爾伯脫竜比其著名的親屬霸王竜要小。
目前已有超過30頭的阿爾伯脫竜化石被發現,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資料。曾在同一地點發現22頭阿爾伯脫竜化石,可見它們有着群體活動,這些化石並能允許科學家研究它們的發育生物學與種群生物學。
特徵
成年的阿爾伯脫竜有9米長,少數個體達到11米。有幾項利用不同方法的研究,估計成年的阿爾伯脫竜體重為3噸。
阿爾伯脫竜的頭骨較大,有1米長。頸部很短呈S形,頭骨上的孔洞減低了頭部的重量,並且提供了肌肉連接和感覺器的位置。它的長顎骨連接者超過60顆香蕉形牙齒。較大的暴竜科卻有着較少數的牙齒。與其他獸腳亞目不同,暴竜科是異型齒的,即不同位置的牙齒有不同的形狀。在上顎前上顎骨的牙齒較其他的牙齒為小,排列得更為緊密,及橫切面呈D形。在眼睛上方,有短的骨質冠飾,可能在求偶期間具有視覺辨識功能。
所有暴竜科,包括阿爾伯脫竜在內,都有相似的外觀。阿爾伯脫竜是雙足的,及以長的尾巴來平衡頭部及身軀。但是暴竜科的前肢相對於體形是極為小型的,且衹有兩趾。後肢很長及有四趾。大趾很短,衹是其他三趾着地,而中間的腳趾較其他為長。阿爾伯脫竜可能可以每小時25到30公裏的時速進行奔跑。
分類
阿爾伯脫竜是獸腳亞目暴竜科的成員。在這個科下,肉食阿爾伯脫竜(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與年代較早的蛇發女怪竜(Gorgosaurus libratus)都是在阿爾伯脫竜亞科之中。在阿爾伯脫竜亞科中,僅有上述兩屬被敘述過,但還有其他未敘述的屬。在2004年,托馬斯·霍爾特(Thomas R. Holtz, Jr.)提出阿巴拉契亞竜屬於阿爾伯脫竜亞科,但在他最近的未公佈研究中,將阿巴拉契亞竜歸類於暴竜科之外,與其他研究人員一樣。
暴竜科的另一科為暴竜亞科,包含著名的特暴竜和霸王竜等種類。與較強壯的暴竜亞科相比,艾伯塔竜亞科的體型較修長,顱骨的比例較小,脛骨、蹠骨、腳部指骨較長。
群居
由巴納姆·布郎發現的幹島骨床包含22頭阿爾伯脫竜。該地是單一挖掘地點中發現最多獸腳類的地點,第二位是猶他州的剋利夫蘭勞埃德采石場,該地以大量的異特竜化石而著名。幹島的這群阿爾伯脫竜中,一頭非常年老,有八頭位於17歲到23歲之間,七頭為12到16歲間的亞成年個體,剩下六頭則是2歲到11歲間的幼年個體。
由於缺乏其他草食性恐竜遺骸,而且這些阿爾伯脫竜的保存狀況相似,菲力·柯爾因此認為這個位址並非一個像加利福尼亞州拉布雷亞瀝青坑的捕獵者陷阱,而所有動物都在同一時間死亡。柯爾推測它們是群體活動的。其他的學者對此存有懷疑,認為它們是因幹旱、洪水或其他原因而被逼死在一起的。
有很多證據證實草食性恐竜,如角竜下目及鴨嘴竜科,都是群體活動的。然而很少在同一地方發現有如此多的掠食性恐竜。但是小型的獸腳亞目,如恐爪竜、腔骨竜與合踝竜都曾被集體發現的,較大的異特竜及馬普竜亦曾如此。有一些證據亦指其他暴竜科是群體活動,如在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著名暴竜標本“蘇”,它在被發現時旁邊有一些較小個體的碎片遺骸。在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至少有三個未命名的懼竜標本,同時也發現了數個鴨嘴竜類化石。縱然有些位址可能是臨時的或不自然的群體聚集,但這些發現都為阿爾伯脫竜的群體活動行為提供了證據。其他科學家則認為某些群體聚集其實是類似科莫多竜的同類相食後果,當許多個體搶食一塊屍體時,會出現攻擊性的競爭與同類相食。
柯爾亦猜測阿爾伯脫竜的群獵習性。小型阿爾伯脫竜的腳部比例與似鳥竜科的腳部比例相近,而似鳥竜科被估計是跑得最快的恐竜。年輕的阿爾伯脫竜可能比它們的獵物跑得更快,或者一樣快。柯爾推論年輕的恐竜群體驅趕獵物,以供成年的恐竜獵食。幼年個體的生活方式可能與成年個體不同,並占據成年阿爾伯脫竜與小型獸腳類恐竜間的生態位。科莫多竜也有類似的生活方式,科莫多竜的幼體是食蟲性,直到成為島上的優勢掠食者前。但是由於化石紀錄所提供的資料有限,這個假說能難去證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