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托竜屬(學名:Albertosaurus)
阿爾伯托竜竜身長約9米 身高4.5米 體重4噸
蜥臀目獸腳亞目巨大的食肉恐竜的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晚白堊紀地層。
它是一種早期霸王竜類。比我們熟悉的霸王竜要早八百萬年就橫行於天下,由於它身材比較小一些,腿部又長,因此應該是霸王竜類裏跑得最快的品種。
阿爾伯托竜(學名Albertosaurus),又名艾伯塔竜、阿爾伯它竜,是暴竜科艾伯塔竜亞科下的一屬恐竜,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 70百萬年前。模式種的肉食阿爾伯托竜(A. sarcophagus)是在加拿大阿爾伯托省省立恐竜公園發現,並以此省作為該屬的名字。就其物種的數目,科學家們有不同的意見,已知的有1-2種。
阿爾伯托竜是雙足的捕獵恐竜,有著很大的頭,有很多大牙齒的顎骨及兩衹手指的細少前肢。它可能是在生態係統食物鏈的頂部。雖然在獸腳亞目中體型較大,阿爾伯托竜比其著名的親屬暴竜更細小,重量與現今的黑犀差不多。
超過二十頭阿爾伯托竜的化石已被發現,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資料。在同一位點曾發現十頭阿爾伯托竜,可見它們有著群體活動,並且能容許發育生物學的研究。
描述
阿爾伯托竜比暴竜科的一些恐竜,如特暴竜及暴竜體型較小。成年的阿爾伯托竜約有9米長。有幾項利用不同方法的研究指成年的阿爾伯托竜體重在1.282-1.685噸之間。
阿爾伯托竜的頭顱骨很大,頸部很短呈S形,最大的成年恐竜頸部約為1米長。頭顱骨上的孔洞減低了頭部的重量,並且提供了肌肉連接和感覺器的位置。它的長顎骨包含了超過60顆蕉形牙齒。較大的暴竜科卻有著較小的牙齒。與其他獸腳亞目不同,暴竜科是異型齒的,即牙齒有不同的形狀。在上顎前顎骨的牙齒較其他的牙齒為小,排列得更為緊密及橫切面呈D形。
所有暴竜科,包括阿爾伯托竜在內,都有相似的外觀。阿爾伯托竜是雙足的,及以長的尾巴來平衡頭部及身軀。但是暴竜科的前肢相對於體形是極為細小的,且衹有兩趾。後肢很長及有四趾。大趾很短,衹是其他三趾著地,而中間的腳趾較其他為長。
科學分類
阿爾伯托竜於1905年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享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其有關暴竜的描述中所命名。這個名字是為紀念發現首個阿爾伯托竜化石的地方: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屬名亦包含了古希臘文的“σαυρος” (蜥蝪),是一般恐竜名字的後綴。
在新墨西哥州發現的阿爾伯托竜亞科頭顱骨。這有可能是阿爾伯托竜。
分類
阿爾伯托竜是獸腳亞目暴竜科的成員。在這個科下,肉食阿爾伯托竜(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與蛇發女怪竜(Gorgosaurus libratus)都是在阿爾伯托竜亞科之中。阿爾伯托竜亞科比強壯的暴竜亞科幼長。最近有指阿巴拉契亞竜亦是阿爾伯托竜亞科的成員,但卻被受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