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剋思主義哲學 > 階級鬥爭
目錄
階級鬥爭的根源
  在於不同階級的經濟地位和物質利益的對立。一切階級鬥爭,都是在物質利益即經濟利益互相對立和衝突的基礎上發生的,歸根到底也都是圍繞着物質利益而進行的。在階級社會裏,階級鬥爭首先在各個社會形態的兩大基本階級之間展開,如奴隸社會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的鬥爭,封建社會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鬥爭,資本主義社會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的鬥爭。
  在階級社會裏,代表新生産關係的剝削階級和代表舊生産關係的另一個剝削階級之間,也會發生激烈的鬥爭。例如,在奴隸社會末期,新興地主階級反對奴隸主階級的鬥爭;在封建社會末期,新興資産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鬥爭。自從階級産生以來,階級鬥爭就沒有停止過,它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鬥爭是在它的基礎上發生、發展的,是由它所决定的。而解决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矛盾,在階級社會又衹有通過階級鬥爭才能實現。階級鬥爭具有多種形式。資本主義社會是階級鬥爭發展最完備的社會形態,無産階級反對資産階級的鬥爭,有經濟鬥爭、政治鬥爭和思想鬥爭三種基本形式。無産階級反對資産階級的鬥爭,必然導致無産階級專政。
  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被消滅了,但由於國內和國際的種種因素,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這種階級鬥爭不同於過去歷史上兩個完整的對抗階級之間的鬥爭,而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階級鬥爭,是歷史上階級鬥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遺留,或者說是殘餘形態的階級鬥爭。我國現階段的階級鬥爭,主要表現為廣大人民同各種蓄意破壞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敵對分子的鬥爭。在社會主義社會,階級鬥爭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總的發展趨勢是逐步縮小、減弱和緩和。當着社會上不再有敵對分子,國際上也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不再有敵對勢力,剝削階級的種種惡劣影響也已消除,階級鬥爭也就不復存在。
二戰以來階級鬥爭模式的新變化
  青年學者劉周在“歷史問題與理論根源”一文中,認為二戰以來民族鬥爭已經成為階級鬥爭的重要表現形式,國際共運低潮的出現,是因為人們對變化了的階級鬥爭新模式認識不足而造成的。
  歷史問題與理論根源
  (一)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潮流,是十九、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世界性歷史潮流。但到了二十世紀末,隨着蘇聯和東歐共産主義國傢的相繼解體,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陷入了最低的持久的低潮。這種持久低潮的出現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上最嚴重的失敗。它的形成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敗,如果說絲毫沒有理論指導上的原因,那是說不通的。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理論方面的原因。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持久低潮的發生,也有其理論方面的根源。
  (二)這個理論根源,
  在於過多地強調了階級矛盾而忽視了民族矛盾,忽視了革命過程中物質利益的驅動作用,忽視了革命衹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産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帝國主義國傢的無産階級與落後民族的無産階級,存在着“長遠”的共同利益:實現共産主義社會。但是與本國資産階級則有着直接的共同利益:資産階級進行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結果,不僅使資産階級獲得高額利潤,而且使無産階級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工資待遇。因此,在帝國主義國傢裏,無産階級實際上充當着資産階級“高額利潤”的分贓者。他們因為這種“分贓”而滋長機會主義,放鬆或放棄了對本國資産階級的階級鬥爭,而歸根結底,就是形成了恩格斯所講的“資産階級化了的無産階級”和“剝削全世界的民族”(《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捲338頁)。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形成受剝削的民族。
  所以,在實踐中“剝削民族”中的“資産階級化了的無産階級”更多地是根據其直接利益和民族觀念,與本國資産階級實行了聯合。而不是根據實現共産主義的長遠利益和無産階級的國際友情,與受剝削民族的無産階級實行聯合。這也就是列寧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馬剋思主義政黨裏“衹有李卜剋內西一人代表社會主義,代表無産階級事業,代表無産階級革命”(《列寧選集》第三捲第56頁)的真正原因——因為德國的無産階級實行了與本國資産階級的聯合。同樣的,在遭受“剝削民族”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時候,受剝削民族的無産階級也是與本國資産階級實行聯合,以抵禦外侮。抗日時期中國各階級統一戰綫的形成,就是這種情況(抗日時期日本無産階級的大部也在事實上充當了日本資産階級侵略中國的附庸)。
  所以,在世界已經劃分成剝削民族和受剝削民族的時代——無論在剝削民族還是在受剝削民族,其國內階級矛盾或者因“無産階級參與掠奪後的分贓”而獲得緩和;或者因遭受外來壓迫而被擱置——總之是階級矛盾普遍的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而為民族矛盾所取代。所以就本時代的現實而言,無産階級首先是民族的無産階級,其次纔是世界的無産階級,民族的凝聚力遠超過階級的凝聚力。無産階級的民族性對“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的影響和衝擊,已經構成了“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這一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戰略的巨大局限。這一點馬剋思主義的先哲們雖然很早就有所認識,但是始終沒有將其上升到原則的高度和理論的高度,來指導革命實踐。因而在這一問題上始終處於被動的境地。這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歸於低潮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所以,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持久低潮的出現不僅是實踐的失敗,而且也是理論的失敗。這一理論失敗的要害,就是沒有把“全世界受剝削民族聯合起來”放到與“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一樣重要或者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在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整個過程中,帝國主義始終都是無産階級革命的最大的敵人和最大的障礙。任何有利於戰勝和剋服這一障礙的策略都是革命的和科學的。而要剋服這一障礙,沒有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聯合是絶對不可能的。但是要聯合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就不能把尚未發生革命的被壓迫民族的資産階級(即統治階級)推嚮帝國主義一邊。被壓迫民族的資産階級雖然也壓迫和剝削本國的無産階級,但是他們與帝國主義國傢的矛盾决定了他們必然有民族革命的要求。世界的無産階級革命必然而且也衹能在少數的國傢和地區首先發生,而首先發生無産階級革命的國傢,衹有聯合大多數被壓迫民族的資産階級,才能最終戰勝世界的帝國主義,完成世界的無産階級革命。但是,首先發生無産階級革命的國傢的過於激烈的國內階級鬥爭,正是在這一點上幫助了帝國主義。他們沒有註意到這樣一種內在的聯繫,即衹有對本國資産階級采取一定的階級聯合,纔可能真正聯合尚未發生革命的被壓迫民族的資産階級。而衹有聯合了被壓迫民族中占統治地位的資産階級,纔可能聯合到他們所統治的整個民族。衹有聯合了大多數的整個的被壓迫民族,纔可能最終戰勝帝國主義,最終完成世界的無産階級革命。所以結果是,不僅把應該聯合的力量嚇跑了,而且還把這一力量推到了帝國主義一面。正是由於這一戰略性的錯誤,纔使得無産階級革命在二戰剛過不久即陷入了停止不前的狀態。之所以出現這種停止不前的狀態,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大量的以資産階級為統治階級的被壓迫民族投靠了帝國主義。所以,二戰以後出現的資本主義國傢陣營和共産主義國傢陣營——兩大陣營的對峙——本身就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戰略錯誤的最嚴重後果。這種對峙的第一個産物是世界無産階級革命停止不前,第二個産物就是社會主義國傢的無産階級政黨不斷改變顔色。蘇聯崩潰時的蘇共早已不是無産階級的蘇共,而是一個質變為資産階級政黨的蘇共,所以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並不是消滅蘇共的元兇,他們衹是辦理了一個終止蘇共的法律手續而已。
  (四)資本主義國傢陣營和共産主義國傢陣營的對峙,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各國的資産階級由於害怕無産階級革命而普遍的在其國內采取了較大程度的階級讓步措施,改善本國無産階級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狀況,所以各國國內的階級矛盾均較緩和。其次是帝國主義的資産階級對被壓迫民族的資産階級采取了較多的政治拉攏和經濟援助措施,加強了整個資本主義國傢的團结。而這時候的共産主義領導者們,則由於無産階級革命的停止不前而對革命前途喪失了信心,信心的喪失最後就導致了信仰的喪失,而信仰的喪失就使革命隊伍不斷發生異化和質變。於是,無産階級的政黨在不知不覺中變就成了資産階級的政黨。所以,蘇聯和東歐共産主義國傢的崩潰是從各國共産黨的質變開始的。蘇聯和東歐共産主義國傢的崩潰,就其實質而言,並不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失敗,它的全部意義不過是幫助人們確認了業已發生多時的質變。因此從這一點上講,它對整個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影響,積極的意義無疑是主要的。
  (五)蘇聯和東歐共産主義國傢的崩潰,是以蘇聯十月革命為重要標志的二十世紀共運高潮的一個終結,也是新的共運高潮的開始。隨着蘇聯和東歐共産主義國傢的崩潰以及資産階級對共運失敗的慶賀,各國資産階級曾經長期執行的階級緩和政策將必然地發生變化,帝國主義曾經長期執行的拉攏被壓迫民族的資産階級的政策也將必然地發生變化。因此,普遍於世界各國的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的階級矛盾的激化,帝國主義國傢與廣大被壓迫民族的民族矛盾的激化,將無論如何都不可避免。新的更大更激烈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必然為新的空前的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高潮準備好一切條件。
百科辭典
  jieji douzheng
  階級鬥爭
  class struggle
    根本利益對立的階級之間相互衝突的表現,是解决對立階級之間矛盾的基本手段。
    階級鬥爭學說的歷史發展 馬剋思主義産生以前,資産階級的歷史學家敘述過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資産階級經濟學家對各個階級也做過經濟上的分析。法國復闢時期的歷史學家J.N.A.梯葉裏、F.P.G.基佐、F.A.M.米涅等人認為階級鬥爭是理解近代歐洲革命的鑰匙。他們把17世紀的英國革命、18世紀的法國革命描述為資産階級同封建貴族、僧侶的鬥爭史。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D.李嘉圖按照收入來源上的區別把整個社會分為依靠地租生活的土地占有者階級、依靠工資生活的無産者階級、依靠資本利潤生活的資本傢階級,並進一步論證了這三大階級在利益上的對立。但是這些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說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他們都不懂得經濟利益、財産關係形成的根源,反對和抹煞無産階級對資産階級的階級鬥爭。真正科學的階級鬥爭理論是馬剋思創立的。馬剋思在階級鬥爭理論上的新貢獻在於他證明了“(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産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2)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産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4捲,第332~333頁)。馬剋思關於階級鬥爭的理論是馬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産階級革命和無産階級專政的理論基礎,它在無産階級革命實踐中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階級鬥爭的根源和表現 階級鬥爭根源於不同階級的經濟地位和物質利益的對立。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在社會生産體係中處於對立的地位。前者占有生産資料,在生産中居於支配地位,無償地占有被剝削階級的剩餘勞動;後者占有很少或者完全不占有生産資料,在生産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承受着生産的最沉重負擔。衹有為剝削階級付出大量的無償勞動之後才能獲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由此形成了兩者在物質利益上的對立。剝削階級在政治上處於統治地位,憑藉國傢政權的力量壓迫被剝削階級,維護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物質利益,而被剝削階級衹有反抗剝削階級的壓迫,纔有可能改善自己的勞動條件,或多或少地奪回自己所創造的一部分勞動果實。所以,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是客觀的、必然的現象。不同的剝削階級之間,由於在前後交替的社會生産體係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和物質利益的對立,它們之間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階級鬥爭。奴隸社會中的奴隸主和奴隸、封建社會中的地主和農民、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産者和無産者之間,以及奴隸社會解體過程中地主和奴隸主、封建社會解體過程中資産階級和封建貴族及僧侶之間都存在着階級鬥爭。各個階級社會中的非基本階級,如自由民、小商品生産者、小資産階級也不能超越於階級鬥爭之外。他們在自身利益的推動下,不可避免地都要投入到階級鬥爭的一定營壘之中。階級鬥爭貫串於階級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表現於階級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上,各階級之間、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的鬥爭有着極為復雜多樣的表現。
    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發展的深刻原因在於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矛盾以及受這一矛盾製約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必然表現為階級矛盾,表現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被剝削、被統治階級衹有通過階級鬥爭,推翻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奪取政權,才能運用政權的力量變革生産關係,為生産力的發展開闢道路。有時被剝
英文解釋
  1. n.:  class conflict,  Class struggle,  the class war
  2. v.:  the class struggle
相關詞
歷史政治農村階級劃分四川人物大邑地主
包含詞
階級鬥爭形式法蘭西階級鬥爭年至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
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八四一年至一八五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