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陽明洞投訴電話貴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851-6515376
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陽明洞原名“東洞”,坐落在修文縣城新開發的陽明大道邊的竜岡山上,占地1.5公頃,是修文現有的唯一一個古樹群,有名木古樹50多種。明代著名的哲學家、軍事傢、文學家、思想傢、教育傢王陽明被貶謫為貴州竜場(今修文縣城)驛丞時,曾結廬研讀於此,他在這裏大悟“格物緻知”之旨,創立了“知行合一”的學說,形成了“緻良知”的思想雛形,還創辦了“竜岡書院”。遂將東洞更名為“陽明小洞天”,世稱“陽明洞”。
陽明洞山不高,洞不深,卻因“千古大師”王陽明在此悟道講學而名揚中外,海內外王學研究專傢稱這裏為“王學聖地”。加上著名愛國將領、“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曾被囚禁於此3年,使陽明洞更加聞名於世。
陽明洞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竜岡山古木參天,翠柏森森,亭閣相映,碑刻歷歷,風景幽雅,奇景宜人。陽明洞洞穴多竅,奇石叢生,洞中有洞,前後貫通,真是別有洞天。它歷史久遠,因人及物,知名度高。這裏是王陽明行蹤遺跡和張學良囚禁之處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建築完好,文化內涵豐富。
在明、清、民國年間就是王學研究者和文人學士經常拜謁遊覽的佳地,也是現代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歷史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竜岡山上除有陽明洞外,還有王陽明所建竜岡書院、何陋軒、君子亭、賓陽堂和後來為紀念他而建的王文成公祠等建築,還有後人瞻仰陽明洞書刻的許多摩崖碑刻。
學者有雲:猶如研究孔、孟必到山東,研究二程(程顥、程頤)必到河南,研究朱熹必到江西一樣,研究陽明之學,不能不到貴州,不能不到修文,不能不到陽明洞 |
|
陽明洞
陽明洞
位於貴州省修文縣城東棲霞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傢王陽明謫為竜場(今修文縣城)驛丞時,於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於此洞而得名。王陽明在此三年,其著名的"緻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便是在此"悟"出及寫出的。洞旁現存清代建築數座,石刻題詠甚多。
研究陽明之學,不能不到貴州,不能不到修文,不能不到陽明洞。
陽明洞與三潮水
修文陽明洞與三潮水,均為始建於明代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且都與歷史名人有關。前者得名於王守仁,後者成名於錢邦芑。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謚文成,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後遷居紹興。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被梃杖四十,謫為竜場(今修文)驛丞,於正德三年(1508年)忍辱莅任。初到竜場,居無處所,在一天然溶洞內埋頭玩味《易經》,洞因名“玩易窩”。爾後移居竜崗山。山腰天生一洞,土民稱為“東洞”,洞頗寬敞明亮。自王守仁在此棲身後改稱為“陽明小洞天”,習稱“陽明洞”。洞頂時有滴水,當地少數民族憫其陰濕,伐木結茅,在洞口右下方為之建屋。王守仁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為“何陋軒”。又在洞口左上方修建一小亭,亭子四周栽些竹子。王守仁以竹子具有“君子之德”,將亭名為“君子亭”王守仁謫居竜場三年,潛心“悟道”,成就了他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學說,並萌發“緻良知”思想,為其後成為著名哲學家奠定了基礎。“王學”對我國乃至日本、朝鮮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 王守仁先後在竜場的竜崗書院、貴陽的文明書院聚徒講學,使“連峰際天”、“飛鳥不通”的“山國”貴州從此人文蔚起,風氣大開。對於多民族的貴州來說,王守仁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亦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因此受到各族人民包括上層人士的信賴與善待。在著名的《瘞旅文》中,他諄諄告誡外來者,“爾安爾居兮,無為厲於茲墟兮!”用現代人的話說,便是“你就安心居住在你該住的地方吧,別給這裏的村落造成禍害啊!” 確實,王守仁很註意民族關係。他與彝族土司貴州宣慰使安貴榮十分友善,曾兩次致書安貴榮,囑其以大局為重,不要撒減驛站,以免引火燒身。他還受安宣慰之托,撰寫《象祠記》。《象祠記》與《瘞旅文》後來都被收入《古文觀止》,成了千古絶唱。他離開竜場後,貴州宣慰使安國享親筆書題“陽明先生遺愛處”,鎸於洞口崖壁上,迄今完好無損,備受世人珍惜。
王守仁去世23年後的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撫貴州監察御史趙錦將竜崗書院改建為“王文成公祠”,陽明洞因此成了王守仁的重要紀念地。貴陽人早先也都慕名前往修文祭拜,或者面嚮修文遙拜。後來幹脆在貴陽城東扶風山麓修建陽明祠,那是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事了。
三潮水位於修文縣城北隅,與陽明洞相距不過兩三裏,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三潮水”,其保護對象包括知非寺古建築和三潮水間歇泉及其相關建築物。知非寺,原稱潮水寺。南明時期,一位大官來此隱居,改名知非寺。寺廟規模宏偉,有三大殿、四廂房、兩山門及倉庫、涼亭、茶廳等各式古代建設十八楹。寺左為三潮水。三潮水下方的石池子約寬一丈見方,修成扇形,三尺多深。池中有衹石烏龜。水從山腳岩縫中流出,出水處安一竜嘴。時有小魚從竜嘴遊出。潮水時,水如大腿一般粗;不潮時,衹有筷子那麽細。每次潮三四分鐘,淹過龜背即停。一般一天潮三次;天亮一次,中午一次,傍晚一次,因此稱為“三潮水”。其實,發水季節一天不衹潮三次。枯水季節,不一定潮。鼕臘月和正月,通常不潮。發春水以後開始潮。人都以為碰到來潮好徵兆,從前要燒香、磕頭謝來潮。相傳清代有個貪官來看三潮水,等了幾天幾夜都不潮,可他一走便潮,氣得他把竜嘴砸了。此事激起公憤,他被迫打了一個安上。此竜嘴在“破四舊”時又被砸爛了。今已修復,相當壯觀。 “潮水寺”改稱“知非寺”乃錢邦芑所為。錢邦芑,字開少、丹徒人。南明永歷中,以御史巡按四川。永歷六年(1652年)受任撫黔。因堅持拒附孫可望,於永歷八年(1654年)在修文三潮水祝發為僧,號大錯和尚。“知今是而昨非”。遂改寺名“知非寺”。當年寺前竪月石雕碑坊,額刻“知非禪林”4字,並鎸石聯一副:“舉足宜行中正路;入門俱是過來人。”錢邦芑在知非寺住不多久便移居湄潭西來庵,旋遷餘慶之蒲村。從此以後,隱居僻處,縱情山水,以詩文自娛。在浦村怪石嶙峋處築湖建亭,沿湖植柳,結廬以居,名“大錯庵”,並在石林叢中摩崖題刻“他山”,“錢開少放歌處”等數十方。 |
|
修文陽明洞 | 棲霞陽明洞 | 遊陽明洞天 | 謁陽明洞天 | 訪禹穴至陽明洞 | 遊陽明洞呈王理得諸君 | 春分投簡陽明洞天作 | 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