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陽關 Yang Guan place names |
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捨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可謂千古絶句,經配麯吟唱,廣為流傳。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裏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傢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着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志》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跡”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讓後人憑吊。在山南面,有一片一望無際的沙灘,這裏沙丘縱橫,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當地人稱為“古董灘”。在古董灘沙丘之間的礫石平地上,散布着許多古代的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分佈廣泛,隨手可撿。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除此之外,這裏還殘存部分房屋、農田、渠道等遺址,當大風過後,這些遺址清晰可見,引人矚目。古董灘面積約上萬平方米,面積大、散布文物豐富。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工作隊勘察古董灘四十道沙梁後,發現了大片版築遺址。經挖掘、測量,這裏的房屋基礎排列清晰整齊,附近有斷續寬厚的城堡墻基,還出土了大批遺物。從遺跡及文物分佈來看,在古代這裏是一個十分繁華的地方。此挖掘發現與《新唐書·地理志》及敦煌遺書《沙洲圖經》等史料記載的漢代陽關位置相符合,考古學家根據史料考證,認為現在的古董灘就是古代陽關的關城所在地。至於陽關何時何因被掩埋,至今還無從考證。
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今日的陽關,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凄涼委婉 的代名詞,陽關一帶已是西北最大的鮮食葡萄基地和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陽關羅布麻--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供圖的野生羅布麻生産基地,陽關葡萄和敦煌羅布麻茶葉聲名遠播。站在烽燧高聳的墩墩山上,舉目遠視,緑樹蔥蔥,一派塞上緑洲的好景色。 |
人物陽關 Characters Yang Guan |
本名楊世光 男,1940年7月生,雲南中甸人,筆名陽關。納西族。1964年畢業於昆明農學院。其後相繼供職於麗江專區文化館、麗江地區寫作報道級、麗江地委宣傳部。1979年在麗江創辦、主編文藝期刊《玉竜山》。1980年12月調入雲南人民出版社,歷任文學編輯、副編審、編審、副總編輯,編輯和審决圖書稿五百餘種,計九千餘萬字。1994年參與創辦並主管終審大型文學名刊《大傢》迄今。業餘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化學術研究。係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作傢學會常務理事,全國第五次作傢代表大會代表。曾以作傢身份訪問緬甸、越南、泰國、美國及歐洲各國,應約在《世界日報》撰發作品。出版個人著作有:散文集《神奇的玉竜山》、《愛神在微笑》、《孔譽樹》、《中國逍遙遊·雲南》、《滇西北遊歷》,小特寫集《拿起哲學武器戰鬥的人們》,詩詞集《金沙集》、《放吟山海》,童話集《金沙姑娘》,文學故事集《巧斷偷騾案》,論著《納西族文學史》,專著《麗江名城史話》。 |
陽關(見玉門關) Yang Guan (see Pass) |
陽關(見玉門關)
Yang Guan
Yang Guan
陽關(Yan;Guan)m工門、 |
|
陽關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