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藝術類 > 防抖功能
目錄
什麽是防抖功能
  初次接觸數碼相機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睏惑,即拍攝出來的畫面不夠清晰,老是會發生重影或模糊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偶爾的失焦(即相機未能正常對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快門速度過低所致。一般而言,在手持條件下,拍攝到清晰照片的快門速度應該達到焦距倒數甚至更高。舉個簡單例子:佳能a75的鏡頭等效焦距是35mm╠105mm,那麽在廣角端,快門速度應該至少保持1/40s才能保證拍攝的照片較為清晰,而在長焦端,快門速度應該要達到1/125秒纔行。而且如果現場的光綫條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那麽拍攝出清晰的照片便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了。可想而知,對於那些10倍光學變焦的産品而言,防抖技術則是更加必要,因為這些産品的長焦端往往達到370mm以上,因此,快門速度必須要在1/400秒以上纔算合格,否則就衹能望遠興嘆了。
  最早推出防抖概念的是日本尼康公司,在1994年推出了具有減震(vr)技術的袖珍相機。次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支帶有圖像穩定器的鏡頭eos 75~300mm f/4~5.6 is,其中is是影像穩定係統(image stabilizer)的縮寫,這就是習慣上提到的“防抖係統”。
  其實在實際拍攝中拍攝者的手在膠片或是ccd/cmos感光過程中的抖動是客觀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衹能是靠特殊的機構來減小由於攝影者手的抖動帶來的影像模糊。
防抖功能的種類和實現
  防抖,到目前為止,分三大類型:光學防抖、電子防抖和感光器防抖(ccd)。目前推出過具有光學防抖功能的數碼相機的廠傢有:佳能、尼康、奧林巴斯、柯尼卡美能達、鬆下和適馬。實現防抖功能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傳統攝影器材中,衹有光學防抖一種,數碼攝影、攝像器材中還開發了數碼防抖功能
  光學防抖
  作為光學防抖技術,並不是讓機身不抖動,它是依靠特殊的鏡頭或者ccd感光元件的結構在最大程度的降低操作者在使用過程中由於抖動造成影像不穩定。通過鏡頭組實現防抖主要是以佳能和尼康為代表,它們依靠磁力包裹懸浮鏡頭,從而有效剋服因相機振動産生的圖像模糊,這對於大變焦鏡頭的數碼相機所能起到的效果更加明顯。通常,鏡頭內的陀蠃儀偵測到微小的移動,並且會將信號傳至微處理器立即計算需要補償的位移量,然後通過補償鏡片組,根據鏡頭的抖動方向及位移量加以補償,從而有效的剋服因相機的振動産生的影像模糊。而通過ccd在實現防抖,目前衹有柯尼卡美能達能夠做到,它的原理與佳能、鬆下的光學防抖動技術相反,是依靠ccd的浮動達到防抖的目的。原理是將ccd先固定在一個能上下左右移動的支架上,通過陀蠃儀感應相機抖動的方向及幅度,然後傳感器將這些數據傳送至處理器進行篩選、放大,計算出可以抵消抖動的ccd移動量。
  光學防抖又有鏡頭防抖和成像器件防抖兩種。
  ●鏡頭防抖
  鏡頭防抖就是在鏡頭中設置專門的防抖補償鏡組,根據相機的抖動方向和程度,補償鏡組相應調整位置和角度,使光路保持穩定。最著名的有佳能ef is係列鏡頭、尼康vr係列鏡頭,最近適馬公司也成功開發了os係列鏡頭。這些鏡頭不僅可使用在膠片相機上,而且對於dslr也同樣適用。而在普通民用數碼相機上,自2000年就已經有機型采用光學防抖功能了,相信奧林巴斯camedia c-2100uz和佳能powershot pro90 is這兩款當年風靡一時的經典機型,仍讓不少發燒史超過4年的數碼影友記憶猶新。
  ●成像防抖
  成像器件防抖是在感知相機抖動後,改變成像器件的位置或角度來保持成像的穩定,美能達新推出的dimage a1與a2使用的就是這種防抖技術。該技術在膠片相機時代幾乎無法實現,因為要挪動膠片簡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挪動ccd就顯得相對容易多了。
  使用三塊ccd分色成像的攝像機,可以通過調整分色三棱鏡的角度,來實現防抖功能,也應該屬於成像器件防抖。
  數碼防抖就是根據相機抖動的情況,在數據取樣和圖像合成時通過軟件計算的方式來彌補抖動所帶來的影響。目前這種防抖功能多應用於攝像機,在數碼相機中很少見。
  電子防抖
  電子防抖主要指在數碼照相機上采用強製提高ccd感光參數同時加快快門並針對ccd上取得的圖像進行分析,然後利用邊緣圖像進行補償的防抖,電子防抖實際上是一種通過降低畫質來補償抖動的技術,此技術試圖在畫質和畫面抖動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與光學防抖比較,此技術成本要低很多(實際上衹需要對普通數碼相機的內部軟體作些調整就可做到),效果也要差。目前市場上有卡西歐和富士采用的是電子防抖技術。
代表産品
  瞭解了以上幾種類型,讓我們再看看現在到底有那些優秀的防抖熱賣機型。
  1、鬆下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2、佳能is(image stabilizer)
  3、柯尼卡美能達as(anti--shake)
防抖誤區
  ▲1.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鏡頭都需要引入防抖技術。一般來說,大變焦鏡頭和長焦距鏡頭對防抖的要求較高。同樣的抖動,短焦距端鏡頭取景視角大,相同程度的抖動在圖像傳感器上的影響相對就較小;而長焦距端鏡頭視角小,輕微的抖動就會對成像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各廠傢主要將防抖技術使用在長焦鏡頭上,而廣角鏡頭應用的卻很少。
  ▲2.防抖的好處,在一定的快門以下,防抖技術可以非常好的解决手抖問題,小dc 上的防抖對於新手來說尤其重要,使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清晰的照片。但是,同時,防抖技術也會造成成像銳度的降低。畢竟鏡頭裏多了個浮動的鏡片。這對於要求較高的攝影愛好者來說,也是比較不好接受的,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麽所有的防抖係統都會有個開關,用戶可以選擇取消或打開防抖。加上防抖係統是非常耗電的,所以一般不要打開防抖開關,而是要用的時候纔開。
  所以,不要完全迷信防抖,關鍵還是要盡量使用安全快門,或更快的快門,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使用好的三腳架。
數碼百科
  初次接觸數碼相機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睏惑,即拍攝出來的畫面不夠清晰,老是會發生重影或模糊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偶爾的失焦(即相機未能正常對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快門速度過低所致。一般而言,在手持條件下,拍攝到清晰照片的快門速度應該達到焦距倒數甚至更高。舉個簡單例子:佳能A75的鏡頭等效焦距是35mm―105mm,那麽在廣角端,快門速度應該至少保持1/40秒才能保證拍攝的照片較為清晰,而在長焦端,快門速度應該要達到1/125秒纔行。而且如果現場的光綫條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那麽拍攝出清晰的照片便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了。可想而知,對於那些10倍光學變焦的産品而言,防抖技術則是更加必要,因為這些産品的長焦端往往達到370MM以上,因此,快門速度必須要在1/400秒以上纔算合格,否則就衹能望遠興嘆了。
  佳能S3-IS-防抖功能測試
   最早推出防抖概念的是日本尼康公司,在1994年推出了具有減震(VR)技術的袖珍相機。次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支帶有圖像穩定器的鏡頭EOS 75~300mm f/4~5.6 IS,其中IS是影像穩定係統(Image Stabilizer)的縮寫,這就是習慣上提到的“防抖係統”。
   其實在實際拍攝中拍攝者的手在膠片或是CCD/CMOS感光過程中的抖動是客觀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衹能是靠特殊的機構來減小由於攝影者手的抖動帶來的影像模糊。防抖,到目前為止,分三大類型:光學防抖、電子防抖和CCD(感光器)防抖。目前推出過具有光學防抖功能的數碼相機的廠傢有:佳能、尼康、索尼、奧林巴斯、柯尼卡美能達、鬆下和適馬。
   瞭解了以上幾種類型,讓我們再看看現在到底有那些優秀的防抖熱賣機型。
  1、鬆下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2、佳能IS(Image Stabilizer)
  3、柯尼卡美能達AS(Anti--Shake)
   防抖的好處,在一定的快門以下,防抖技術可以非常好的解决手抖問題,小DC 上的防抖對於新手來說尤其重要,使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清晰的照片。但是,同時,防抖技術也會造成成像銳度的降低。畢竟鏡頭裏多了個浮動的鏡片。這對於要求較高的攝影愛好者來說,也是比較不好接受的,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麽所有的防抖係統都會有個開關,用戶可以選擇取消或打開防抖。加上 防抖係統是非常耗電的,所以我一般不打開防抖開關,而是要用的時候纔開。
   所以,不要完全迷信防抖,關鍵還是要盡量使用安全快門,或更快的快門,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使用好的三腳架。
   目前對於數碼相機“防抖”這個詞來說似乎增加了“勁敵”,高感光度和電子防抖的産品了豐富起來。等效感光度的迅猛提升,電子影像穩定功能的應用也日益普及。有些用戶可能會把電子防抖和等效感光度提升混為一談。確實,對於某些産品,在菜單中打開電子影像穩定功能就是提高等效感光度,使用戶可以用更高的快門速度抓取瞬間。但在另外一些産品中,我們確實發現了不同之處。
    卡西歐全綫新品都具備了Anti Shake DPS功能,開啓後可以把等效感光度提升ISO1600或ISO800。如果用戶在菜單中開啓了防抖功能,相機會把1/15s的快門速度作為下限,如果環境過於昏暗,即使提示曝光不足,也不會設置更低的快門速度,以此保證畫面的清晰度。
   此外,在拍攝視頻片段時,一些數碼相機提供了CCD電子防抖功能。這與數碼攝像機中廣泛采用的電子影像穩定技術同出一轍:拍攝視頻時,相機的成像區域小於CCD面積,因此傳感器邊角留有很多冗餘的區域;相機通過陀蠃儀判斷晃動,然後通過圖像處理引擎讀取相應方向的冗餘像素,補償相機的晃動。因為這項技術相當成熟,所以應用在數碼相機的攝像模式中也很合適。
包含詞
光學防抖功能機身防抖功能關掉防抖功能
什麽是防抖功能鏡頭的防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