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城
目錄
No. 1
  亦作"闔廬城"。
No. 2
  蘇州的別稱。
No. 3
  亦作“ 闔廬城 ”。
  蘇州 的別稱。《史記·吳太伯世傢》“ 吳太伯 ” 唐 張守節 正義:“ 吳 ,國號也。 太伯 居 梅裏 ,在 常州 無錫縣 東南六十裏……至二十一代孫 光 ,使 子胥 闔閭城 都之,今 蘇州 也。” 唐 李嘉祐 《贈別嚴士元》詩:“春風倚棹 闔閭城 ,水國春寒陰復晴。” 明 唐寅 《春日城西》詩:“衣試新裁襪試穿, 闔閭城 外暮春天。” 清 錢謙益 《夜泊滸墅關卻寄董太僕崇相》詩之二:“ 闔廬城 下雨蕭蕭,有客方舟共策 遼 。”
No. 4
  地理位置:
  位於武進雪堰鄉城裏村與無錫鬍埭鄉湖山村之間,占地約100萬平方米,為春秋中期城池遺址。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300米,南北寬約800米。城中段有殘存城墻相隔,形成東西兩個方形城區。東城較小,在無錫境內;西城較大,大部分在武進境內。城墻殘高3-4米,墻基厚約20米,均係夯土築成。東西無城墻殘跡,利用寬約30-40米的直湖港(閭江的一部分)作塹壕,與外界隔斷,其他三面均有6-30米不等的城壕,總長約4000米,城內現有周傢、城裏及東城等自然村,有5座橋梁與外界通聯。
  歷史資料: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吳國大夫伍員伐楚還師後,奉吳王闔閭命築此城,因以闔閭名命之。城北靠僕射山、胥山、蝦籠山等為屏障,山前有坡地,南臨太湖,是以控製楚、越兩國之入侵,以保吳都安全。
  文物出土:
  該城墻剖面露頭之土呈淺黃色,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夾砂灰陶、紅陶,春秋時期的硬陶鬲足、罐片等遺物。一件陶釜的腰沿明顯帶有馬傢浜文化的特徵。採集到的黑衣陶豆殘片,則和崧澤、草鞋山遺址中層發現的陶豆特點相近。發現的饕餮紋、勾蓮雲雷紋、繩紋和方格紋、米篩紋、填綫菱形紋等陶片,則具有幾何印紋陶不同發展階段遺物的特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近義詞
闔廬城
包含詞
經闔閭城闔閭城懷古
武進闔閭城春風倚棹闔閭城
如今又守闔閭城根盤今在闔閭城
闔閭城碧鋪秋草闔閭城頭鶯已飛
闔閭城北有賣花翁闔閭城北有賣花翁,討春之士往往造焉,因招襲美
闔閭城北有賣花翁討春之士往往造焉因招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