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闊嘴鳥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名:闊嘴鳥
  拉丁名:eurylaimidae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闊嘴鳥亞目 eurylaimi →闊嘴鳥科 eurylaimidae
  保護等級:我國闊嘴鳥的所有種均為國傢重點保護Ⅱ級
形態特徵
  闊嘴鳥的嘴形粗厚而寬闊,體長250~270毫米。喙短而寬,根部有毛。腳短而弱,前3趾基部並連,稱並趾型;跗大部由單列大形的捲形鱗所包被。大多數種的尾呈圓形,僅長尾闊嘴鳥(psarisomus dalhousiae)例外。
  大多數闊嘴鳥擁有華麗的羽毛,從外觀上兩性無法區分。羽色豔麗,可供觀賞。其它雀形目鳥類不同的是闊嘴鳥科的鳥類有15根頸椎,而其它雀形目鳥類則衹有14根。與此外闊嘴鳥科鳥類擁有特殊的足筋。
  所有的闊嘴鳥都聲音嘹亮。叫時尾上下襬動。上下嘴碰撞發出“紮、紮”聲響。
生活習性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特別是近水的密林、灌叢間。叫聲刺耳。巢呈梨形,以細枝、草、樹葉和苔蘚等構成,吊於臨水樹枝、竹梢或藤條上。每窩産卵5~6枚。卵殼上常綴有小點斑。食物以鞘翅目昆蟲和蜘蛛為主,也吃少量種子、樹芽和核果。
  每窩産卵5~6枚。卵殼上常綴有小點斑。
  闊嘴鳥是舊大陸的一類熱帶鳥,實行一夫一妻製。
種群分佈
  闊嘴鳥有3屬14種。主要分佈於非洲、南亞和東南亞。多種闊嘴鳥棲息在馬來群島,也有一些分佈在南亞次大陸和菲律賓群島。非洲大約也有兩種。亞洲的闊嘴鳥主要呈緑色或藍色。非洲闊嘴鳥呈褐色或灰色,上面有紅色或者黑色的色彩。棲息在喜馬拉雅山脈到婆羅洲的闊嘴鳥是比較典型的一種,喜歡群居而且吵鬧。體長約25釐米,長尾巴,食昆蟲。羽毛呈緑色,頭呈黑色和黃色,到尾部逐漸變藍。産於馬來群島的一種體型較小的緑闊嘴鳥比較安靜,體長衹有15釐米。關島闊嘴鳥屬瀕危動物。中國僅有2屬2種,即長尾闊嘴鳥和銀胸絲冠鳥,分佈于云南、廣西及喜馬拉雅山區。
  闊嘴鳥為典型的東洋界鳥類,應註意保護。
長尾闊嘴鳥
  【中文名稱】:長尾闊嘴鳥
  【拉丁學名】:psarisomus dalhousiae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jameson, 1835)
  【英文名】:long-tailed broadbill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二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常緑闊葉林中,多靜棲於林下蔭濕處的灌木或小樹上
  【海拔上限】:2000
  【國內分佈】:雲南(盈江,潞西,耿馬,臨滄,永德,孟連,勐海,景洪,勐臘,江城,金平,河口,富寧),廣西(竜津,百色,崇左),貴州(望謨)
  【國外分佈】: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印度(阿薩姆),緬甸,越南,老撾,泰國,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加裏曼丹)
  【描述】:體型修長(25釐米)的緑色闊嘴鳥。形長的楔形尾藍色,喉及臉黃色,頂冠及頸背黑色。兩翼黑並具顯著的藍色斑塊。頭頂具藍色小點斑,眼後有一黃色點斑。亞成鳥多為緑色。 虹膜-緑及灰色;嘴-緑色,上嘴尖藍色,下嘴尖黃色;腳-緑色。 叫聲:5~8聲響亮而甜美的哨音,音高不變。
  【分佈範圍】:喜馬拉雅山脈的山麓地帶、中國南方、東南亞、蘇門答臘及婆羅洲。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大圍山 金平分水嶺 高黎貢山 銅壁關
  【分佈狀況】:不常見於亞熱帶原始林及成熟的次生山林,通常見於海拔700~1500米,但在喜馬拉雅山脈可高至2000米。指名亞種為留鳥,見於西藏東南部、雲南西部及南部、廣西西南部、貴州西南部。
  【習性】:結群活動於森林中層,有時與其他種類混群。
緑闊嘴鳥
  闊嘴鳥樣子矮矮胖胖。體長約12~28釐米,喙短而寬,根部有毛。棲息在森林或沼澤地區,花園中也常見它們的身影。所有的闊嘴鳥都聲音嘹亮。它們的窩形狀像梨,通常懸挂在水面的樹上,出口開在旁邊。
  多種闊嘴鳥棲息在馬來群島,也有一些分佈在南亞次大陸和菲律賓群島。非洲大約也有兩種。亞洲的闊嘴鳥主要呈緑色或藍色。非洲闊嘴鳥呈褐色或灰色,上面有紅色或者黑色的色彩。棲息在喜馬拉雅山脈到婆羅州的闊嘴鳥是比較典型的一種,喜歡群居而且吵鬧。體長約25釐米,長尾巴,食昆蟲。羽毛呈緑色,頭呈黑色和黃色,到尾部逐漸變藍。
  産於馬來群島的一種體型較小的緑闊嘴鳥比較安靜,體長衹有15釐米。
包含詞
闊嘴鳥科緑闊嘴鳥闊嘴鳥下目闊嘴鳥總科
關島闊嘴鳥長尾闊嘴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