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院,又稱作“考棚”。是科舉時代士子們應試的考場。又稱川北道貢院。位於四川閬中學道街。據《閬中縣志》記載:“順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補行辛卯科鄉試,圍設保寧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寧,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慶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學錦率屬重修……”。
貢院考棚具體建於何時,已無確切記載,查明代嘉靖《保寧府志》,有建築群叫明倫堂,考場四十間,而清代黎學錦重修考棚地基原來也很寬廣。三進四合庭式建築純穿鬥木結構,房捨整齊規矩,高出街坊民居一頭。前院是考場,後院是齋捨,四周都是號房。考試時按天、地、玄、黃……編號,每間號房有進出小門一道。與大門相對的正廳是一樓一底的殿堂,為考官唱名、發捲、監考的地方。庭院中間為十字形走廊,走廊兩邊欄桿連帶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點。齋捨為一樓一底四合院,樓下庭院縱貫走嚮。
閬中同成都一樣,是全國興辦學校最早的地方,人才輩出,文風熾盛。1987年10月,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會議就是在貢院裏召開的。
目前,已在閬中貢院裏建成科舉博物館,現有孔子塑像、清代衣妝、應試考物等,遊客可自主參與,自得其樂,不久巴蜀第一硯也將落戶貢院。
發軔於隋朝的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像奧林匹剋大賽一樣,堅持了一千三百餘年,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巨大而久遠。西方學者S•威廉斯說:“古代中國文武官吏所由産生的這種……無可比擬的制度,被東亞鄰邦所仿效,並被西方社會藉鑒采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選製”,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至今,從聯合國到大多數國傢,官員仍須由考試擢選;在中國,考選人才更關聯着每項事業,每個家庭每個學子…… 。
歷史青睞人文薈萃的古閬中。這裏珍藏的至今尚為完整的古代貢院,定會將人帶進歷史的時光隧道,又引嚮輝煌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