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綱 : 真獸亞綱 > 長鼻目
目錄
No. 1
  長鼻目(proboscidea)
  哺乳綱的一目。通稱象,是世界最大的陸棲動物,主要外部特徵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具纏捲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該目今僅有象科1科共2屬2種,即亞洲象和非洲象。亞洲象主要産於印度、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也有小的野生種群。非洲象則廣泛分佈於整個非洲大陸。
  長鼻目因上唇和鼻延長形成靈活的象鼻而得名,其它的特徵有門齒發達形成象牙,體型較大,包括現存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長鼻目是現存種類不多,但是史前曾經特別繁盛,無論是現存類型還是史前類型,均有包括大傢最熟悉的動物。最早的可靠的長鼻目成員是在始新世晚期和漸新世早期生活於埃及的始祖象(莫湖獸)moeritherium,始祖象體型似豬,象河馬一樣半水棲性,其象鼻和象牙處於萌芽狀態。在亞洲還有更古老的長鼻目祖先類型被發現,但是化石不很完整,不很確定。始祖象比較特化出現的年代也較晚,可能不是其它象類的祖先類型。在漸新世早期的埃及,已經有更進步的原始的乳齒象類生存。乳齒象是長鼻目進化的主幹,種類繁多,也包括現代象類的祖先類型。在漸新世早期之後長鼻目的化石有了一段空白時期,直到中新世開始時纔再度出現,這時的長鼻目已經種類非常繁多,其分佈也不再局限於非洲,在後期甚至在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都能見到,後來迅速衰落,而現在則衹局限於非洲和亞洲南部。中新世最繁盛的長鼻目是乳齒象類,乳齒象又分為長頜乳齒象和短頜乳齒象。長頜乳齒象一般歸入嵌齒象科gomphotheriidae,其種類繁多,形態多樣,其中最基本的類型是嵌齒象gomphotherium,嵌齒象吻部較長,象鼻較短,上下頜均有象牙,上下鑲嵌。短頜乳齒象一般歸入乳齒象科mammutidae,種類較少,但是分佈廣泛,生存時間也較長,其中最著名的是美洲乳齒象mammut或mastodon,其外形與猛獁象有點類似,在早期曾經和猛獁象混淆,但二者親緣關係較遠。美洲乳齒象和猛獁象一樣在人類到到美洲以後纔滅絶。長鼻目中還有一個很特殊的恐象類deinotherium,與其它象類不同,上頜沒有象牙而下頜有嚮下彎麯的象牙。恐象類分佈局限於舊大陸,自中新世出現時就已經相當特化,後來一直到滅絶時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現存的象類屬於真象類,歸於象科elephantidae,可能在中新世起源於非洲的嵌齒象類。真象類體型巨大,頭骨短而高,上門齒非常發達,而下門齒消失,臼齒大且上下頜均衹有一對,磨損後更換,臼齒上齒脊密集,並在進步類型進化成齒板,根據臼齒又分成較原始的脊齒型真象和進步的板齒型真象兩大類。脊齒型真象包括早期的劍棱齒象(脊棱齒象)和後期的劍齒象(脊齒象),劍棱齒象是最早的真象類,在中新世中晚期就已出現,劍齒象比較繁盛,包括一些著名的古象,也是我國南方更新世動物群的代表性動物。板齒型真象包括現存的非洲象、亞洲象以及已經滅絶的猛獁象和古菱齒象等。真猛獁mammuthus primigenius即著名的長毛象,不僅是最著名的真象類,也是所有史前哺乳動物中最著名的成員之一,生活於北方的寒冷地區,身披厚重的毛發,牙齒強烈彎麯。真猛獁滅絶的時間比較晚,有非常完整的處於冰凍狀態的化石發現。猛獁象中其它的種類並非均有長毛,也並非分佈於寒冷地區。猛獁象與現在的非洲象和亞洲象非常接近,尤其是於亞洲象的親緣關係更加接近。
長鼻目(化石)
  changbi mu (huashi)
  長鼻目(化石)
  現在世界上仍然生存的長鼻目哺乳動物衹有兩種,即亞洲象和非洲象。但長鼻目化石卻分佈廣泛、類型衆多,從晚始新世(距今4200萬年前)到更新世,它的足跡遍及除澳大利亞和南極以外的全部大陸,已發現的化石超過400種。
  根據化石記錄,最早的、明顯具有長鼻類特點的哺乳動物是發現於非洲北部的莫湖獸(Moeritherium)。這種動物大小與野豬相近,生活習性類似河馬。它的頭骨已開始嚮前引長,眼睛也前移;牙齒仍保持着原始有蹄類的完整齒列式:3枚門齒、1枚犬齒(僅上頜)、4枚前臼齒、3枚臼齒,但上下頜的第二對門齒變得比其他門齒大得多,顯示出大象牙的萌芽狀態;下犬齒已消失;前臼齒和臼齒的各齒尖已開始組合為橫脊,儘管這時每個牙齒的橫脊衹有兩條。發現於巴基斯坦中始新世的炭丘獸(Anthracobune)和發現於中國廣東南雄古新世的明鎮獸 (Minchenella),有人認為是長鼻目更為古老的祖先。這兩個屬的標本很少,牙齒的形態結構雖可解釋為莫湖獸的祖先類型,但能提供的別的方面的信息不多。
  從莫湖獸開始,長鼻類經古乳齒象的初期過渡階段,發展到乳齒象類。這中間是幾百萬年的象類史料空白期。
  中新世一開始乳齒象類就已分化為長頜類型和短頜類型兩組。長頜類型的係統分支非常復雜,嵌齒象是長頜類型乳齒象的基型屬,通常被稱為“三棱齒象”,它們的中間頰齒,即第三前臼齒至第二臼齒,都具有三條橫脊。這種象體長,肢短,頭骨低而寬,吻部嚮前引伸,頰齒由錐形齒尖組成橫脊,齒尖仍清晰可見。化石分佈很廣,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都有發現。延續的時間也比較長,從中新世一直到更新世。
  鏟齒象(Platybelodon),或譯板齒象,是長頜乳齒象的一個非常特化的屬。其化石在中國內蒙古、寧夏、甘肅的中新世地層中常有發現。這個象的下門齒扁平而且大,左右拼合,很像鐵鏟的下緣,下頜接合部收縮,變窄,猶如鐵鏟柄的下端。無論從其形態特點,或從其埋藏地的地層情況,都可以看出這種動物喜營水邊生活,其扁平長大的下門齒是挖掘水底食物的有效器官。長頜類型乳齒象除嵌齒象、鏟齒象以外,還有四棱齒象 (見圖四棱齒象(Tetralophodon)復原圖)、鋸齒象、厚齒象、喙嘴象等等,這些象的化石在中國都有發現。
  與長頜乳齒象幾乎同時出現的是短頜類型的乳齒象。軛齒象(Zy□olophodon)是舊大陸短頜類型乳齒象的典型屬。中新世時它廣布歐亞,中新世末進入北美,下頜進一步縮短,名為美洲乳齒象(Mastodon americanus)。更新世期間歐亞大陸的軛齒象趨於絶滅,而美洲乳齒象仍相當繁盛,一直生存到美洲人類歷史的早期。短頜乳齒象的共同特點是頭骨縮短;下頜上的大象牙極端退化或完全消失;頰齒成銳利的脊形,齒尖幾乎辨認不出。
  在長鼻類進化歷史的早期,還分化出一類形態很特殊的旁支,這就是恐象(Deinotherium)。和其他長鼻類一樣,恐象也有一段史料空白期。中新世它一開始出現便已相當特化,而且自此以後直至更新世期間它完全消失,形態上除體軀增高增大外,幾乎沒有變化。這類象是長腿的長鼻類,站立時身高 3米以上。它的頭骨不似現代象那樣高聳,上頜無大象牙,但有長鼻。下頜有一對大象牙,從頜前端嚮下彎麯,然後嚮後彎嚮身軀,很像是一對固定在下巴上的巨鈎。每枚頰齒由兩條橫脊組成,脊頂銳利,略呈弧形。
  包括現生的兩種長鼻哺乳動物在內的所有進步類型的象都歸類於真象類。從原始乳齒象嚮真象類的過渡發生在新生代後期。這一過渡表現在頭部形態和結構方面有以下幾點:①頭骨縮短,變高;②下門牙退化以至消失;③頰
英文解釋
  1. lat.:  proboscidea
相關詞
動物哺乳動物象科瀕危動物百科辭典哺乳綱陸棲動物佛教百科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古生物新生代古生物學生物學第三紀中新世漸新世
第四紀更新世更多結果...
包含詞
長鼻目化石
分類詳情
張開象科張開古生象類始祖象科崁齒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