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長陽人
目錄
No. 1
  長陽人,中國華中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屬早期智人。1956年發現於湖北省長陽縣(今長陽土傢族自治縣) 西南下鐘傢灣村一個稱為“竜洞”的石灰岩洞穴中,1957年由賈蘭坡主持進行發掘。共存的動物化石均屬華南洞穴中常見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成員,如豪豬、竹鼠、古豺、大熊貓、最後斑鬣狗、東方劍齒象、巨貘、中國犀等。其地質時代為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
  長陽人化石包括 1件不完整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齒和第一臼齒的上頜骨,以及一顆單獨的左下第二前臼齒。牙齒相當大,咬合面紋理復雜。齒冠較低,齒根很長,下第二前臼齒的齒根有兩個分枝。上頜骨和其他早期智人的一樣,一方面保留了若幹原始性質,如梨狀孔的下部較寬,鼻腔底壁不如現代人那樣凹,而與猿類接近,犬齒比較發達等;另一方面又有許多與現代人相近的進步性質,如頜的傾斜度沒有北京人的顯著,鼻棘較窄而嚮前,上頜竇前壁嚮前擴展超過第一前臼齒,顎面凹凸不平等。從總體看,長陽人所具有的進步性質比原始性質要多,明顯地比北京人進步。長陽人生活的大山區,洞穴極多。這種環境為長陽人提供了生存條件。在與長陽人伴出的動物化石中,有以嫩竹為食的竹鼠、大熊貓,說明當時這裏有大片竹林;而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和鹿類的存在,則說明附近還有開闊的林邊灌叢和草原。以上動物都是喜暖的,所以當時這裏的氣候是溫和而濕潤的。
  長陽人化石不僅在考古學、古人類學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過去學者曾把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時代限定在中更新世,和北京人的時代相當。由於長陽人化石與該動物群共存,而長陽人又具有比北京人進步的體質特徵,從而證明這一動物群的時代可延續到晚更新世。另外,關於長江中、下遊階地形成的時代,以往因沒有動物化石可以藉鑒,一直未能解决。長陽人及其動物群的發現,提供了洞穴和階地的對比資料,解决了長江各階地形成的時代問題,為南方的地層劃分提供依據。
  長陽人遺址
  “長陽人”化石洞, 位於長陽土傢族自治縣大堰鄉鐘傢灣村,距長陽竜舟坪縣城45公裏,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這裏,“ 長陽人”的發現,證明在遠古時期,長陽境內就已有人類生存活動。
  化石洞,呈兩邊分佈之勢,一左一右,一個傾斜,一個稍平直。“長陽人”化石是在較傾斜的洞中發現的。那是1956年,這一帶的農民在岩洞中挖“竜骨”即挖古脊椎動物化石賣時,挖出了一個完整的人形頭骨化石。在人們爭相傳看時,不小心將頭骨摔碎。後來摔碎的頭骨被供銷社收購。消息傳到縣一中,當時的生物教師陳明治帶着學生到供銷社察看,他們從竜骨堆中找到了一塊古人類上齶骨,上面還附有兩枚牙齒,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 究院賈蘭坡教授鑒定,確定為古人類化石,命名為“長陽人”化石,其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 代範圍,距今約19萬年。伴隨“長陽人”出土的還有大象、熊貓、梅花鹿等動物化石。
  “長陽人”是我國長江以南最早發現的遠古人類之一。長陽人的化石材料,主要是一件有殘損的左上頜骨。頜骨上保存有第一前臼齒材料,上頜骨保存着上頜體的大部分。專傢們仔細研究發現,“長陽人”不僅具有現代人的性質,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徵。1992年4月,在長陽鰱魚山一洞穴遺址的發掘中,又發現了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古人類用火遺跡。其距今年代為9—12萬年。
  賈蘭坡教授在《長陽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動物群》一文中說:“‘長陽人’的發現,不僅給江南動物群增加了新的種屬,並為地層的劃分提出了新的證據,同時給人類本身的分佈與演化提供了新的資料”。“長陽人 ”的問世,說明了長江流域以南的廣阔地帶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
  
  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動物化石珍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歷史館陳列展出。“長陽人”已寫進《辭海》和中學歷史教科書中。
  遺址旁建有究古亭,供遊人憑吊。站在這究古亭前,目睹怪石嶙峋間的動物塑像,那冉冉升起的思古幽情,把我們帶回到那個十多萬年前的清江兩岸,我們祖先與遍地猛獸生死搏鬥的動人場面仿佛又呈現於眼前。
包含詞
長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