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端裝有鋼尖的長桿武器,有時在邊上有鈎狀物或鋤狀物,在被刺刀取代之前一直為步兵所用 | 一種舊式兵器 A kind of old weapons | 一種舊式兵器。長柄矛。《三國志·魏志·典韋傳》:“ 太祖 募陷陳, 韋 先占,將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太平天囯資料·虜在目中》:“視官兵稍敗,則左右之軍追上,兩軍一合,後軍隨後一圍,如連環之式,用長矛混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八回:“起先是大旗隊;大旗隊過去,便有一對扛叉的,扛刀的,扛長矛的。” | | 长矛
長矛:騎士的標志
中世紀是騎兵的黃金時代。手持長矛馳馬飛奔是這一時期騎士的標準形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拜占庭重騎兵。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的拜占庭重騎兵的騎手們身披鎧甲,手持長矛或弓箭。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衝擊力”。西方軍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當年的卡西林納姆會戰最能體現這種騎兵優勢。此次會戰的對手是法蘭剋人,這些步兵都是富於攻擊性的老練戰士。交戰時,拜占庭騎兵埋伏在兩翼,正面為步兵集群。法蘭剋人首先突破了前幾排拜占庭步兵。雙方膠着於正面戰場,正好為拜占庭重騎兵從兩翼包圍爭取時間。當法蘭剋人發現時,他們已經被拜占庭重騎兵包圍。這些老練的步兵立即擺出密集防禦陣形,準備抵抗拜占庭重騎兵的衝鋒。但是拜占庭重騎兵並沒有發起衝擊,而是用弓箭狂射。本來,如果法蘭剋人疏散陣形,是可以減少被弓箭殺傷的,可他們害怕自己隊伍一旦分散,拜占庭重騎兵就會提起長矛衝鋒。結果在這樣的猶豫中,法蘭剋人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最後敗退。
中世紀早期的歐洲已經初步形成了封建騎士制度,即國王需要人員為他服役的時候,貴族都必須為國王提供一定數目的人員並配以武裝和配備。由於騎兵裝備與馬匹的費用十分昂貴,所以大多數情況下衹有貴族纔具備參加戰爭的資格。查理曼大帝就是歐洲早期封建制度的建立者和受益者。憑藉着貴族騎兵的支持,查理曼建立了盛極一時的加洛林帝國,而這些貴族騎兵則被後人稱為“加洛林重裝騎士”。這些持長矛衝鋒的騎兵是公元8世紀騎兵的代表。
1071年,土耳其人逼近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同時塞爾柱人攻下了聖地耶路撒冷。1095年教皇答應了拜占庭皇帝的請求,嚮西歐諸國發起號召,要求它們以上帝的名義去奪回它們的聖地。次年,十字軍開始發動長達兩個世紀的東徵。馬與長矛激起的歷史煙雲持續了200年……在十字軍東徵的這段時期,騎士們以教會的名義懺悔、戰鬥,為教會奪取土地,而教會以上帝的名義册封騎士,並將教會土地收入的1/10供給騎士們的開銷,於是便形成了歐洲獨特的騎士文化。
但真正意義上的長矛長度一般為5~6米,主要由步兵使用(少量部隊裝備盾牌).
進攻時為方陣,前排士兵長矛嚮進攻方向持平,第2排士兵將長矛於前排士兵相隔間隙處嚮前持平亦可略微嚮上傾斜.後續方陣士兵依次將長矛前傾,隨前排士兵衝鋒.衝鋒時方陣必須嚴緊,士兵步調一致,切勿散亂.
防禦時如為方陣:遇騎兵或步兵衝鋒,所有方陣士兵依所處隊列將長矛嚮敵軍進攻方向前傾,並將長矛底端定於地面,防止將長矛衝亂.陣型要求密集.
防禦時如為圓陣:如所處長矛方陣裝備盾牌或有其他盾牌兵種協助,可結圓陣,所有長矛一致嚮外,長矛底端定於地面,盾牌將外圍持矛士兵及方陣上端遮擋並結盾牌陣.
另:兩軍接陣前如遇敵方弓箭射擊,可結密集陣型將長矛底端定於地面並嚮敵軍弓箭方向前傾.此時持矛士兵劇烈晃動長矛,可減少弓箭傷害.
後被長槍取代. | | - n.: lance, pik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