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江村是廣東省東源縣錫場鎮所轄行政村之一,全村現有人口583人,105戶,其中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的貧睏戶有58戶,267人。下轄2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62畝(水田面積120畝)。村民主要以種植香蕉、筍竹、野生靈芝菌、漁業為主産業,其中,香蕉約380畝,筍竹1000多畝,培植野生靈芝大棚面積3.4畝。2007年全村實現人均純收入2083元,同比增長6.7%。已農房改造農戶69戶,占總戶數的12%,2008年農村全作醫療參保率100%。
近年來,長江村兩委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群衆思想穩定,安居樂業;村兩委團结協作,真抓實幹,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的進步。但離脫貧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村民勞動技能差,發展思路單一,收入低;二是交通、通信等硬件基礎設施落後,難以引資參與本村項目開發;三是農産品流通、銷售渠道不寬,農民增收成效不明顯;四是危改工作壓力重、難度大,進度相當緩慢。
針對以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新一屆村兩委進行了認真梳理,並提出今後的工作思路:一是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對食用筍竹進行深加工,以此輻射帶動全村經濟發展;二是拓寬農産品銷售渠道,提高經濟效益;三是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創造良好的發展新優勢;四是依托萬緑湖,結合本地資源開發旅遊産業,可適度發展農傢樂、觀光農業、島嶼旅遊。 |
|
| 長江村位於周版綫戰備公路旁,全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1891人,耕地1327畝。該村現有小(二)型水庫一座,大型磚廠一座。2006年新開發400畝連片臍橙基地一個。村民以種植水稻為主,重點發展培植臍橙和煙葉産業。 |
|
長江村位於夏港鎮東,與江陰市區接壤,全村總面積6.5平方公裏,總人口4445人,1167戶,27個村民小組。該村經濟實力雄厚,村民生活富足安康,村莊整潔美麗,是江陰市新農村建設的典型。
2006年全村工商業總産值達128億元,開票銷售達到108.38億元,在全部改製為股份製企業後,集團公司現有淨資産28億元,自有流動資金36億元,可用資金超過2億元。
隨着江村村級實力的提升,全體村民的收入節節攀高,2006年該村農民人均收入(不包括原長江村村民今年年終資産性分紅和紅卡股金分紅)達14500多元。每個村民每年以1500元工齡費作入股股金(紅卡股權證)參加年終股金分紅,每萬元分紅為600元;每個村民以1萬元作土地股(緑卡股權證)入股股金參加年終分紅,每萬元分紅為800元。給原長江村民職工每年補償500元作為辦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今年為全村2000多名職工辦好了城保。在企業改製中,拿出8000多萬元,原長江村以每戶1萬元、每個村民1萬元、每個村民職工每年工齡費1500元的資産分紅,戶均收入達到10萬元。
長江村為每戶提供一套別墅,給每個村民2萬元,讓長江村民傢傢住別墅及公寓樓,水電設施全部由村裏提供,並組建了近50人的物業管理隊伍,負責全村緑化的種、養、補、修,垃圾的袋裝、收集、清運以及道路的清掃等工作。隨着新農村建設的開始,村裏拿出近億元資金,對村間1200米主幹道和6000多米區間通道,全部實現硬化;傢前屋後種上名貴花木,新村建設緑化面積達38萬多平方米,緑化覆蓋率達40%,新添路燈380盞,實現了亮化、緑化、美化;新建標準的社區衛生室、警務室、村調解中心,新村老年活動室、體育設施齊全。今年建成江蘇省五星級衛生村、生態村,在法治江蘇合格村建設中走在全省前列。
所屬企業江蘇新長江集團,下轄12傢重點骨幹企業,利潤達4.8億元,上繳國地兩稅2.005億元。村委出資1000多萬元,成立新長江集團慈善基金會,幫助睏難地區學生及給弱勢群體送溫暖。
長江村工商企業形成了以冶金、機電、化工、港口物流、倉儲、商貿、房産、運輸八大行業為主的産業結構,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緊緊抓住沿江優勢,進一步做強産業,做大市場。 |
|
長江村位於屏山鎮東北部,在琴江東岸。東部山崗起伏,沿河一帶地勢低平。東鄰琴江鎮江背村,南毗珠坑鄉竹溪村,西連勝利村,北接琴江鎮花園村,現206國道直貫全村。2003年共有19個村民小組,729戶,3199人。耕地總面積1884畝,其中水地1476畝,旱地408畝。山地總面積9650畝,森林覆蓋率達71%。水域面積31.5畝。1984年改為長江村。
長江村中心祠堂後有一樟樹,距今約400年,主幹直徑約2米,高約25米,是長江鎮村之樹。2006年,開始興建長江大橋並大規模整體推進長江新村點建設,建成3.5公裏“目”環村公路及功能齊全的花臺小區。
逕口陂溫泉,位於村東一公裏處。噴水處水溫高達53℃,潭內水溫因受此影響也達到24℃左右。每年鼕春季節,每天到此溫泉浴者50人以上。 |
|
| 長江村是長田鎮的行政村之一,南接長田圩鎮,北連長安村,下轄5個村民小組,285戶998人[其中勞動力610人],黨員28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210人,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以發展種養為主。全村有耕地935畝,其中水田768畝。山地1800多畝。 |
|
經濟
長江村是張傢港市首批八個黨委村之一,東靠張傢港保稅區,西接江陰長江大橋,占地面積5.2平方公裏,現有人口6800人,38個村民小組,劃並為四個區。
從農業學大寨的典型到工業經濟發展時代的先鋒,再到“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先進,長江村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發展之路。30年前,長江村是一個人窮、地薄的小地方,村民們祖輩以打漁為生,被稱為蘇南的蘇北。七十年代,長江村是學大寨、學華西的典型,成功的創造了“三綱糧、雙百棉”的奇跡,實現了農田高産。84年,長江村走上鄉鎮企業發展之路,憑藉“四藉戰略”,89年成功的成為千萬元村,94年成立了省級集團,07年實現銷售25億元,硬是把一個農業樣板村建成位列國傢級民營企業500強的經濟強村。回顧長江村近三十年的變化,集中表現在村變、人變、經濟變。一、村變---將貧窮落後的小漁村變為現代化試點示範村。二、人變---將文盲半文盲的普通農民變為有文化、有知識的現代市民。三、經濟變---摘掉原來的扶貧村帽子變為張傢港市經濟強村。2007年,長江村全村完成産值25億元,綜合經濟效益超1.2億元,村民人均收入超20000元,全村經濟總量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400多倍,人均收入增長了100多倍。如今的長江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精神文明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榮譽
長期以來,長江村始終堅持發展纔是硬道理,堅持“物質文明是船,精神文明是舵,政治文明是保障”,實現三個文明協調發展,連續多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村,江蘇省文明單位五連冠,蘇州市示範村、蘇州市農村現代化建設先鋒村,蘇州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張傢港市文明社區、張傢港市文明示範村等榮譽稱號,被中宣部領導譽為“長江名花”。
環境
“發展經濟,一要壯大集體實力,二要為老百姓多辦實事,多辦好事”。這是長江村的發展宗旨,在新村建設方面,長江村實現了“規劃、道路、橋梁、排污、排澇、緑化、路燈、環保”等8個到位。全村道路硬化率達到100%,全村大小河道全部采用石駁河岸,所有公厠全部采用水衝式,排污工程科學長效。建成了“百畝緑化地”和“萬米緑化帶”,形成了“春有花、夏有緑、秋有果、鼕有香”。2004年,長江村跨區域合併韓傢港村,建立新的長江村,邀請上海知名設計院對東三區進行整體規劃,將東三區的土地劃分為1000畝工業區、500畝集中居住區、1000畝農副産業區三大功能區,明確各區的土地用途,製定了“三年打基礎,五年變新貌,十年大變樣”的發展規劃,通過對全村整個社區實施合理規劃,做到經濟、科技、文化、生活區域的合理分佈,用戰略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設計好長江村的新農村建設遠景藍圖。
教育
堅持唯才是舉,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衹要你在長江村工作,就是長江人。在全村進行“胸懷全局、立足本職、紮根長江、奉獻一生”的主題思想教育,進行“我愛長江村,爭當脊梁人”的宣傳教育。抓住“弘揚先進提高人的工作質量,發展經濟提高産品檔次質量”這條管理準則,通過不斷樹立先進典型,發揮好先進典型的帶頭作用,形成後進趕先進,先進更先進的良好競爭氛圍,在全村不斷掀起“比、學、趕、幫、超”的熱潮,着力營造出凝心聚力搞建設,一心一意求發展的良好氛圍。通過“四德”“五愛”的深入教育,教育幹部群衆“為人處世講思想品德,工作崗位講職業道德,立身社會講社會公德,家庭生活講家庭美德”,有效地推動村風民俗不斷好轉,現在全村政通人和,新風蕩漾。 |
|
| 長江村,位於閩江江畔,村名也因此而得名。長江村隸屬甘蔗鎮。人口約2380人,698戶。1987年,程道衍等人捐資8萬元,捐辦長江村老人會館。 農業:文革前主要種植竜眼、橄欖、蠶絲等農業作物。因此,村裏嚴重缺糧,是一個缺糧村。為瞭解决這一嚴重問題,在躍進時期,把閩江支流分出的港填平,用於種植糧食。 為了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産,引進、培育、推廣優質高産農作新品種,在長江村社馬洋(1—8隊)建立福建省水稻種植基地,水稻占地約為100畝,其中雜交稻親本資源500多種、多年轉育的雜交稻不育係,如光香優係列不育係、恢復係、保持係37個,引進級稻8個,共計85個、雜交稻一代選種〈F1〉親本700多個、超級稻光香優係列組合:區試、展示、簡比、示範100多種組合。 村內有福建省首批蔬菜基地當田洲;有名勝瀛洲勝境三山府。 |
|
- : Changjiang Village
|
|
| 長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