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長江刀魚
目錄
No. 1
  長江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其身長而側扁,腹銀色而多脂,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分佈於長江及近海半鹹淡水區,生殖季節從河口進入淡水,沿幹流上溯至長江中遊産場作生殖洄遊,最遠可達洞庭湖,有的在江河幹流産卵,也有進入支流及通江湖泊産卵。産卵後親魚分散在淡水中攝食,並陸續緩慢地順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繼續肥育。長頜鱭的幼魚也順水洄遊至河口區肥育。鼕季,長頜鱭不作遠距離洄遊,而聚集在近海深處越鼕。是典型的洄遊魚種。
  長江刀魚天價之問:萬元菜價背後是慘痛生態代價
  身長而側扁,腹銀而多脂,這條魚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
  長江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相對而言,人們更熟悉與它同屬的另一種魚———鳳尾魚,這是鳳鱭的俗稱,和刀鱭一樣,作為近親的兩種魚,平時棲息於中國東部接近江口的淺海,每年春夏間溯水而上産卵,是典型的洄遊魚種。
  長江沿岸許多城市的居民,把長江刀魚稱為江刀,他們知道,相比油炸後裝在白鐵皮罐頭裏,六七元一盒出售的鳳尾魚來說,江刀的身價已有霄壤之別———在江陰的一傢酒店,三條江刀湊足一市斤,清蒸入盤,價格一萬元,這是今年的最新天價。
  一些年紀稍長的江蘇人也知道,這種巨大價差就形成在此前20年間。曾幾何時,沿江城市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多少可以嘗幾回鮮,就像中秋月圓,賞菊吃大閘蟹一樣。
  “恣看收網出銀刀”,是宋人蘇軾之句,清代李漁則稱之為“春饌妙物”。歷史資料顯示,刀鱭捕撈産量曾占長江魚類天然捕撈量的35%~50%,其中江蘇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達70%.如今,尋常人傢春食江刀的江南風俗已成奢侈。2005年,上海一傢媒體在文章中寫道:“吃過長江刀魚嗎?若拿這個問題來問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得把問題換成:見過刀魚嗎?”5月1日,長江沿岸漁民手中的刀魚特許捕撈證到期,今年的刀魚季節正式結束。
  截至目前,2005年長江刀魚的總體漁獲量尚無確切統計數據,但市場行情已可證明,這個數字較去年下降已成定局。來自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一份資料顯示,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産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産量已不足百噸。
  “這不是什麽直綫下跌,是呈幾何級數下降,這證明我們對刀鱭資源的利用已至極限。”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資源研究室主任施煒綱說。
  兩周之內,記者走訪長江下遊多個城市發現,幾何級數下降的漁獲量背後,昂貴的長江刀魚,對捕撈者和經營者而言是損失而非獲益;而在試圖拯救刀魚種群的學者們眼中,真正付出慘痛代價的,是整個長江生態。
  漁民陳褚生的刀魚季
  陳褚生也承認,整個刀魚汛期,他和弟弟兩傢一共纔捕了300來斤刀魚,衹相當於上世紀80年代一網的捕獲量。
  4月26日早7時54分,一條30釐米長的江刀被拉出江面,陽光下閃亮的魚身快速拍打水面,隨即,卡在網上的這條魚懸空而起,它拼命將頭扭嚮江水,身體忽左忽右,一次次彎成僵硬的半圓。
  這是常熟漁民陳褚生當天捕到的第一條長江刀魚,兩個小時前,他和弟弟陳褚根各駕一艘柴油動力漁船,從常熟滸浦漁港出發,嚮東駛入蘇通大橋附近長江江段。這是62歲的陳褚生最喜愛的一個江刀漁場。
  7時10分,陳褚生的妻子陸鳳英和小兒子陳良,將一張流刺網撒入兩船之間的江面。
  五六分鐘後,500多米的大網在兩船拖拽之下,順江流呈弧形緩緩嚮前拖動。此處江水淺急,歷來是江刀魚道,網格3釐米見方的流刺網直達江底,恰可攔截魚群。
  這個上午,在反復兩次撒網拖拽動作之後,陳褚生兄弟得到了他們在這個刀魚季最大的漁獲:大小江刀共159條約30斤。
  但陳褚生本人並不像目睹這個過程的記者那樣興奮,收穫來得太晚了,此刻已是江刀落市時節,魚販們給出的收購價不及高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一個多月前,長江上的漁民會見到魚販們駕着快艇疾馳而來,後者搜尋着每一條捕獲江刀的漁船,開出1市斤700元至1000元的高價,而當時的市場上,江刀一度出現1市斤2000元的天價。
  但在那個時候,陳褚生衹能衝販子們擺手。
  3月15日,這個捕了一輩子刀魚的老人撒出了2005年刀魚季的第一網。市場上的空前高價,讓他仿佛面對一場最高投註的賭博,“擰慢船的油門時,我的手都有些發抖。”陳褚生說。
  那一天,當500多米長的流刺網從江中緩緩拉出,陳褚生見到了他捕撈江刀生涯中的第一張空網,就在當天,他共撒了4網,全是空網,刀魚無影無蹤。此後8天,仍是一無所獲,第9天,他的流刺網上出現了2005年第一尾江刀,但那一整天的收穫,衹有區區2斤零8兩。
  “這是任何年份都沒有過的事情。我的感覺是,今年的江刀起碼比去年少了一半。”4月26日,陳褚生對今年刀魚季的開局不利仍然耿耿於懷,他面無表情地低下頭,右手食指無意識地一下下劃着船板。兒子陳良此時接過話頭,“我爸捕了幾十年江刀,今年以前從來沒碰到過空網。你能想像他的心情嗎?一個農民種了一年地,到頭來顆粒無收,會是什麽樣的心情?”事實上,當記者事後將陳褚生4月26日的收穫情況告知常熟漁政站一位工作人員時,對方簡直無法相信,“會有這麽多嗎?
  今年魚最多的時候是最近幾天,但一條船一天捕10斤已算是好收成了。”這位漁政人員的驚訝有其理由,這個春季,滬蘇皖多傢城市媒體發出刀魚“失蹤”的驚呼,上海《文匯報》4月1日報道:南通漁民李金貴從2月初起捕魚數十日僅獲刀魚5條。
  陳褚生也承認,4月26日的收穫是他今年難得一見的幸運。整個刀魚汛期,他和弟弟兩傢一共纔捕了300來斤刀魚,衹相當於上世紀80年代一網的捕獲量。
  這位老漁民腦海中,有一張清晰的江刀産量表:“1973年以前,我們也是兩條船捕江刀,但船是搖櫓的帆船。網衹有現在的三分之一長,質量又不好,捕一次魚,就要補一次網。但在清明前後,一網下去,最少能捕到200斤江刀,最多時能有600多斤。
  “1973年江刀最多,我們村一個高手在清明前後一個月抓過1萬斤江刀,我那年抓了6000來斤。我捕過最大一條江刀有6兩重,那時的江刀個子勻,4條魚就夠一斤了。”“1973年以後,江刀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瘦。1995年以後數量下降最快,但當年一網還有四五十斤,1997年一網就衹能網二三十斤了。”“到了2002年清明前後,一網撒下來,就衹有一條兩條了。那年江刀的價錢就猛往上翻,漁船上的收購價上了1斤500塊。2003年和2004年江刀數量降得不算明顯,但清明前後漁船收購價升到了每斤650塊。”
  天價江刀策源地
  江蘇靖江市新港鎮漁婆農貿市場,兩個月前曾是2005年天價江刀的重要策源地。市場內曾多次出現“搶魚”風波,甚至有人大打出手。
  4月29日上午,離陳褚生漁船數十公裏的江蘇靖江市新港鎮漁婆農貿市場,每傢水産店仍有刀魚出售,此時,2兩以上的刀魚售價在每市斤百元以上。
  這個看似平靜的靖江市最大農貿市場,兩個月前曾是2005年天價江刀的重要策源地。
  “2月底和3月上旬,我這裏的江刀賣到了每市斤1800、1700元。這樣的好行情持續了一個星期,比去年高出300來塊。”一位劉姓攤主用手撥弄着刀魚身上的冰凌,有些激動地回憶說。
  那段時間,每天都有不少輛高級轎車停在市場門口。從上海和南京等地來的車主要求購買正宗的長江刀魚,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會被“勸走”,原因是江刀嚴重缺貨,出再高的價錢也難買到,買魚還得靠“關係”。
  那也正是漁民陳褚生為空網懊惱的時段,顯然,江刀的行情與江上的漁船有直接因果。
  而有錢主顧們之所以雲集漁婆農貿市場求購“正宗”江刀,原因還與長江刀魚的洄遊習性有關。靖江自古有“刀魚之鄉”美稱。據稱,海潮涌入長江口的最遠點恰在靖江新港,江刀自古會在這裏匯集成群,並且,當洄遊至此,魚體所含????分逐漸淡化得恰如其分,加之性腺開始加速發育,所以此處江段所産江刀味道最美。
  當地市場人士透露,靖江市新港今年所産江刀實際非常之少,多數江刀從上海和江蘇其他江段匯集而來,冠之“靖江刀魚”以博高價。更有甚者,將上海捕撈的海刀和安徽巢湖等地捕撈的湖刀,放到本地的江水中“鍍鍍金”,冒充江刀。
  顧名思義,海刀指近海捕撈尚未洄遊的刀魚,而湖刀,是長期生活在淡水中的江刀同類,真正的食客們都知道,海刀、湖刀雖與江刀外形相像,其滋味不啻天壤,價值也無從比擬。
  另有攤主告訴記者,今年江刀剛上市時,市場內曾多次出現“搶魚”風波,甚至有人大打出手。一些水産店內一度出現拍賣江刀的場面。有人證實,最貴的一斤江刀超過了2000元。
  這個春天,江刀身價空前躥高成為長江沿岸的普遍現象。數傢當地媒體對此均有報道:3月15日,南京的江刀零售價一反往年上市後逐漸下滑的常態,條重150(3兩)的售價從上市初的2400元/公斤飆升至3000元/公斤,創下了近四五年來的新高。
  3月,蘇州市場上喊出一公斤江刀4000元的天價。
  3月,上海市場的江刀突破一公斤4000元。
  4月12日,安徽銅陵市場上的“長江刀魚”已經“全面上市”,並開出一公斤3600元的天價。雖然此江刀被專傢懷疑為隔年冰凍的陳貨。
  “清明前魚骨軟如綿,清明後魚骨硬如鐵”,食客的胃口也是江刀行情的重要决定因素。
  自古以來,江刀、鰣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因刀魚應市最早,故列三鮮之首,但此魚體內細刺極多,因而魚骨軟硬在清明前後的變化,大大影響其口味。
  一位酷愛吃江刀的南京食客描述:“清明節前的江刀,肉質細嫩爽滑,鮮美不可方物,魚刺入口即化。那感覺讓人衹想閉目細品,如癡如醉。”清代美食傢李漁也有記述:“食鯽魚及鱘鰉魚有厭時,鱭則愈嚼愈甘,至果腹而不能釋乎。”這幾年,清明前的江刀成為長三角城市中最時尚的禮品之一,但最能體現其價值的,還是酒樓飯肆中的一盤清蒸刀魚。
  與靖江市一江之隔江陰市,經濟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前列,此間一傢江鮮館員工透露,清明前,館內一盤清蒸江刀售價曾高達6000元以上。他說,一盤一般盛3條江刀,重約1斤左右。
  資料顯示,清明前江刀魚肉,每百剋含脂肪16.8剋,蛋白質14剋,磷1.1剋。而清蒸江刀的妙處在於,入盤並不去鱗,高溫之下,魚身細鱗化為滴滴油珠,更添鮮美。
  業內知情人士稱,在今春的江陰,有高檔飯店每盤清蒸江刀價格在萬元以上。
  不僅如此,江陰一位江鮮館老闆說,清明前,他每天都會為江刀的來源發愁,因為各傢飯店的競爭就集中在這條魚身上:“哪傢飯店今天有正宗江刀,哪傢的生意就好,因為這意味着有錢的食客將會光臨。”媒體報道顯示,類似競爭情形也一度出現在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地。
  一條魚的捕撈成本
  陳褚生、陳褚根兄弟倆所捕300多斤刀魚共賣2萬餘元,但兩艘船消耗的柴油價值就達4000多元。這樣分下來,每傢人衹能分8000元左右。
  而這8000元,要供陳褚生一傢三口半年的所有生活。
  4月26日中午時分,在蘇常漁19037號漁船的甲板上,陳褚生指着分成大中小三堆的江刀嚮記者估算他當天的收入。
  2兩以上的大江刀56條,計14斤2兩,每斤60元;1兩半至2兩的中江刀65條,約10斤,每斤15元;1兩半以下的小江刀38條,約4斤半,每斤5元。
  2005年刀魚季最大的一次漁獲,為陳褚生兄弟帶來了約合千元的收入,從金額上講,這30斤魚的賣價還不及3月下旬他首次收穫2斤8兩江刀的收入。那時大江刀每斤700元,一網賣了1400多元。
  今年春天,陳褚生、陳褚根兄弟倆所捕300多斤刀魚共賣2萬餘元,但兩艘船消耗的柴油價值就達4000多元。
  這樣分下來,每傢人衹能分8000元左右。而這8000元,要供陳褚生一傢三口半年的所有生活。半年之後,他們兄弟將再次駕船入江,捕撈鳳鱭。
  現在,陳褚生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船和網成本無法收回。
  “我後悔買這張網了。”陳指着那張白色化纖絲織成的流刺網說,這是他一生中所買的最貴的漁網,價值6000元。
  對他這樣一個老漁夫來說,擁有這張捕刀魚的專用網,本來就像戰士想擁有一條好槍一樣自然和必需。4年前,為了給30歲的小兒子陳良娶親,59歲的陳褚生决定再搏一把,於是花4萬元買了一艘二手小型鋼質柴油機漁船,同時咬牙添置了這張昂貴的流刺網。
  “我捕了一輩子江刀,知道江刀這些年一年比一年少,但我萬萬沒想到江刀産量下降得這麽快。”4年前,陳褚生購買船網時,一個江刀季節的收入,起碼是現在的兩倍。
  而此次他從記者口中聽到了另一個壞消息,自2002年長江實行春季禁漁以來,每年上千張的江刀特許捕撈證,在最初兩年備受漁民青睞。今年,卻有相當一部分留在了漁政部門工作人員手裏。以常熟市為例,29張證衹發出14張。
  一同打漁的小兒子陳良本打算子承父業,但現在他改主意了:江刀已經沒幾年可捕了,而鳳鱭的數量也一年年減少,漁業已經無利可圖,必須抓緊時間“進廠”。
  “村裏的年輕人沒人看重捕魚了,捕魚會餓死的。”陳良這樣回答記者,他揮手指了指江岸邊的工廠、江裏的采砂船。
  失蹤的何止是江刀
  同列“長江三鮮”的長江鰣魚,在長江裏失蹤已長達五六年。其過程同樣是在近十幾年數量銳減,洄遊路綫縮短,接着徹底消失。
  在負責管理陳褚生漁船的常熟市漁政站,副站長張錦華透露的數字同樣讓人不安:1973年,蘇州江段産江刀400噸左右,僅常熟就産70噸,而2004年,常熟衹産出2噸左右的江刀。
  而在長江刀魚的權威研究機構———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資源研究室主任施煒綱已無法嚮記者提供2002年之後的江刀總體年産數據:“據我所知已沒有權威的統計,因為數量太少,很難統計了。”在施煒綱眼中,江刀是很美的,像一把把銀白色的刀子,每年2月底3月初從東海進入長江,抽刀斷水,逆流而上,其速度之快,衹用十幾天的工夫就能穿越上千公裏,最遠到達湖南的洞庭湖裏。“江刀的遊動,宛若劍術高超的俠士,在晴空裏表演最神奇的劍術。”大量歷史資料證明,從長江口至湖南洞庭湖,自古皆為刀鱭出産地。更有權威資料顯示,歷史上刀鱭捕撈産量曾占長江魚類天然捕撈量的35%至50%,其中在江蘇省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達70%.“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施煒綱說。
  “但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就基本上找不到洄遊的刀魚了。兩三年後,江西江段也沒有了。1996年左右,安徽江段也形不成漁訊了。
  “江蘇江段也不能幸免,1997年、1998年左右,首先是南京沒有了漁訊,後來,鎮江、揚州江刀産量也銳減。現在,刀魚的洄遊路綫大大縮短,能形成漁汛的最上遊,僅至江蘇的常熟、江陰一帶。”施煒綱說,江刀的現狀總讓他想起長江中另一種水生動物———中華絨螯蟹(野生大閘蟹)。“這種蟹也是洄遊類動物,1992年在湖北武穴江段還有,僅10年多一點時間,就衹剩下上海江段有了,每年衹有一二噸産量。”“江刀也許還沒有這衹蟹幸運,因為這衹蟹人工繁殖已經成功,即使它在長江中消失,它的種群還沒有消失。但江刀的人工繁殖還沒成功,如果不珍惜,也許連種群都保不住。”施煒綱提高了他的音調。
  另一條有可比性的魚是同列“長江三鮮”的長江鰣魚,這種魚在長江裏失蹤已長達五六年。其過程同樣是在近十幾年數量銳減,洄遊路綫縮短,接着徹底消失。
  “可憐魚”有來無回
  秦安舲認為,如果不是江刀有護身符———清明之後“骨硬如鐵”,從而不再是美味,它也許早就滅絶了。
  “從一條魚的角度看,江刀的洄遊是非常悲壯的。你想想,春暖花開,江刀們奮力遊進長江,是為了戀愛,産卵,繁殖它們的後代。但是人類,卻在江上張了千張大網,在它們沒來得及繁殖前將它們捕獲!”71歲的南京大學副教授秦安舲說。
  上世紀70、80年代之交,秦安舲在南大生命科學院袁傳宓教授的帶領下,參與了國內較早的江刀研究。“這種魚性格很暴躁,觸網被捕後,不像別的魚那樣安靜,而是不甘心地拼命掙紮,耗氧量大,幾分鐘就死掉了。我們還不知道這種可憐的魚到底是缺氧而死,還是驚嚇而死,總之那是死不瞑目呀。”漁民陳褚生也告訴記者,除了正規的捕魚船外,江中還有許多違規的小拖網、深水網和插網等網具,有些網網眼很小,對水生魚類大小通殺,甚至連魚卵都能挂住。
  秦安舲認為,如果不是江刀有護身符———清明之後“骨硬如鐵”,從而不再是美味,它也許早就滅絶了。這是大自然留給江刀的一條生路。這時,江刀纔有機會遊到産卵場完成繁殖。
  然而,當江刀卵變成魚苗後,返回大海的路也極其艱難。另一位學者特別提到1989年那場鰻苗狂潮。其時,由於國內外鰻魚價格瘋漲,人工養鰻可獲巨利,而鰻魚的人工繁殖卻無法解决。一時間,長江下遊張網、插網密佈,瘋捕鰻苗。
  “鰻苗網的網眼,小到可以挂住顆粒稍大一點的粒狀魚卵。由於捕鰻苗季節與江刀幼苗返回大海時間有部分重合,一時間,無數江刀幼苗被挂死在鰻網上,最終被當做廢料扔掉。”
  基層漁政人員的反問
  面對學者們江刀應禁捕的觀點,常熟市漁政站一位基層工作者提出反問:“幾千年沒捕光,這二三十年就能捕光?”他認為,江刀減少的主因是長江水污染。
  “現在看來,我們20多年前的呼籲沒起到作用,江刀的今天,還是被我們的烏鴉嘴說中了。我很痛心,因為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秦安舲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大生命科學院5名老師研究了五六年江刀,那時就覺得江刀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少。所以,他們多次在各種國內學者交流會上呼籲限捕江刀,並嚮國傢動物協會反映過。
  現實的情況是,國傢相關部門已註意到長江魚類資源問題。2002年,長江開始實行春禁,對長江中的刀鱭和鳳鱭(俗稱鳳尾魚),實施了限捕措施。
  在江刀繁殖季節4至5月,農業部要求漁民持特許證方可捕撈刀鱭。
  但施煒綱和秦安舲都持有同樣的觀點:按目前情況,江刀應該是禁捕,而不是限捕。“為了保住這個種群,江刀味道再美再鮮,人類也要暫時放棄這道美味。”施煒綱的理由是,人類要想對江刀可持續利用,就必須找到一個“拐點”。“假如在不捕撈的狀態下,長江裏有500噸江刀,今年人類捕掉了250噸,明年它通過自然繁殖還能恢復到500噸,那江裏保有250噸就是‘拐點’。
  “人類在‘拐點’以上利用資源,就是可持續利用。
  在‘拐點’下利用資源,就是毀滅性利用。毀滅性利用的結果,就會讓這個物種滅絶。這是科學規律。”施說。
  面對學者們的觀點,常熟市漁政站一位基層工作者提出反問:“幾千年沒捕光,這二三十年就能捕光?”他認為,江刀減少的主因是長江水污染。
  “試問,經濟發達的城市,有幾個能在其內河中找到魚?江刀為什麽快滅絶了,問沿江工業帶那些納稅大戶去。”這位漁政人員說。
  近期,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和中國發展研究院共同組織了“保護長江萬裏行”考察隊,參與考察的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章琦事後對媒體說,重慶一帶是小型煉焦、煉礦企業,到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放眼兩岸,衆多大型鋼鐵、造船、拆船等重污染企業沿江密佈。更要命的是,這些企業的污水處理裝置幾乎都是“聾子的耳朵”,相當部分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長江。
  據《中國環境統計年報(2003年)》統計,當年長江流域廢水排放總量為1639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725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914億噸。
  施煒綱的另一職務,是農業部下設的長江下遊漁業資源監測站站長。他舉例說,1999年春,在長江鎮江段,原設立的刀鱭監測點由於受附近一傢大型企業排污影響,刀鱭蹤影全無,而此時附近南京、江陰刀鱭産量卻一直穩定。
  “即使污染物濃度一時不至於置刀鱭於死地,其長期慢性毒力也會影響刀鱭生殖係統,造成生殖係統畸形,繁殖力下降。此外水體中污染物的存在也會影響到水域中餌料生物的豐富,並進而影響刀鱭的肥滿度,使刀鱭商業價值下降。”施煒綱說。
  漁民陳褚生也認為江刀是從1973年後開始減少的,“那以後,江兩岸的工廠建起來了,污水、廢水排進來了。”兒子陳良補充道,他經常在一些大工廠附近江面看到被污水嗆死的鯉魚、鱘魚和鯿魚。
  一生捕魚的陳褚生,一日三餐都在船上,飲用水也直接取自長江。他最直接的感受是,“從前的江水有股甜味,現在的江水,不好吃了”。
  誰來保護江刀産卵場
  到目前為止,沿江兩岸沒哪個地方對江刀産卵場調查進行立項,沒有人知道新的産卵場在哪裏,也沒有人知道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種江面工程破壞。
  對江刀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上海水産大學教師何為有自己的看法———江刀産卵場已被普遍破壞。
  秦安舲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末他們那次江刀調查,一大收穫就是搞清了當時江刀的産卵場特點。“當時江刀的産卵場主要分佈於安徽、江西、湖南江段,一般是與長江相連的湖泊或內河水灣。”對這個信息,近年一直奔波在江刀研究第一綫的何為聲音急促:“你知道嗎,這些原始的産卵場現在基本都被破壞了,當地為了防洪或者發展漁業,在那些湖泊、水灣上都建了水利工程,衹在人有需要時纔打開與長江相通的閘門。誰來滿足江刀的産卵需要呢?”何舉例說,安慶江段有個菜籽湖,是江刀傳統的産卵場,現在因防洪需要堵上了,洄遊的江刀根本遊不進去。“關鍵是國內的水利工程過去沒考慮到這些,沒有建魚道。”秦安舲的看法是,長江裏現在還有江刀,那麽從道理上講就一定還有産卵場。
  “但到目前為止,沿江兩岸沒哪個地方對江刀産卵場調查進行立項,沒有人知道新的産卵場在哪裏,也沒有人知道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種江面工程破壞。”何為說,“如果再不保護好這些為數不多的産卵場,人類的進一步活動極可能陷長江刀魚於滅頂。”
  假如你是一條魚
  “人類在拓展自己生存空間的時候,多想想魚和其他動物就好了。否則,受懲罰的那一天總會到來。”
  4月27日下午,上海水産大學魚類學教授唐文喬聽記者說明來意後,笑笑說:“你可以換個角度,從一條魚的角度看問題。”“如果你是一條刀魚,你就會對人類近20年的許多舉動感到憤怒。想想,你和同伴從海裏遊到江裏,有着快樂和自由自在的心情,因為長江是你的傢。
  “你和同伴逆流而上,你喜歡那種水流的感覺。但你發現,江裏的水流變緩了,因為江上遊建了不少大壩。然後你發現有些地方的江水的味道不好了。
  “你遊呀遊,想尋找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生下你的下一代。但一道閘門把你的路堵死了,或者那條支流有着嗆人的味道。你還發現,許多江堤不是土的,變成了水泥的,許多岸邊你喜歡的水草沒有了。
  “遠不止這些,你吃得也並不愉快。你喜歡的小蝦、小銀魚都少得可憐……”唐文喬完成他的假設後說,這不衹是一條江刀的事,是生活在長江中所有魚的事。“人類在拓展自己生存空間的時候,多想想魚和其他動物就好了。否則,受懲罰的那一天總會到來。”漁船上的陳褚生則自言自語:“不知在我70大壽的時候,還能不能在長江裏看到江刀。”兒子陳良說:“我有10來年沒見過長江鰣魚了,都忘了它長什麽模樣。再過10年,我會不會也忘了江刀的模樣。”
概述 Overview
  長江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其身長而側扁,腹銀色而多脂,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分佈於長江及近海半鹹淡水區,生殖季節從河口進入淡水,沿幹流上溯至長江中遊産場作生殖洄遊,最遠可達洞庭湖,有的在江河幹流産卵,也有進入支流及通江湖泊産卵。産卵後親魚分散在淡水中攝食,並陸續緩慢地順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繼續肥育。長頜鱭的幼魚也順水洄遊至河口區肥育。鼕季,長頜鱭不作遠距離洄遊,而聚集在近海深處越鼕。是典型的洄遊魚種。
  長江刀魚天價之問:萬元菜價背後是慘痛生態代價
  身長而側扁,腹銀而多脂,這條魚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
  長江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相對而言,人們更熟悉與它同屬的另一種魚———鳳尾魚,這是鳳鱭的俗稱,和刀鱭一樣,作為近親的兩種魚,平時棲息於中國東部接近江口的淺海,每年春夏間溯水而上産卵,是典型的洄遊魚種。
  長江沿岸許多城市的居民,把長江刀魚稱為江刀,他們知道,相比油炸後裝在白鐵皮罐頭裏,六七元一盒出售的鳳尾魚來說,江刀的身價已有霄壤之別———在江陰的一傢酒店,三條江刀湊足一市斤,清蒸入盤,價格一萬元,這是今年的最新天價。
  一些年紀稍長的江蘇人也知道,這種巨大價差就形成在此前20年間。曾幾何時,沿江城市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多少可以嘗幾回鮮,就像中秋月圓,賞菊吃大閘蟹一樣。
  “恣看收網出銀刀”,是宋人蘇軾之句,清代李漁則稱之為“春饌妙物”。歷史資料顯示,刀鱭捕撈産量曾占長江魚類天然捕撈量的35%~50%,其中江蘇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達70%.如今,尋常人傢春食江刀的江南風俗已成奢侈。2005年,上海一傢媒體在文章中寫道:“吃過長江刀魚嗎?若拿這個問題來問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得把問題換成:見過刀魚嗎?”5月1日,長江沿岸漁民手中的刀魚特許捕撈證到期,今年的刀魚季節正式結束。
  截至目前,2005年長江刀魚的總體漁獲量尚無確切統計數據,但市場行情已可證明,這個數字較去年下降已成定局。來自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一份資料顯示,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産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産量已不足百噸。
  “這不是什麽直綫下跌,是呈幾何級數下降,這證明我們對刀鱭資源的利用已至極限。”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資源研究室主任施煒綱說。
  兩周之內,記者走訪長江下遊多個城市發現,幾何級數下降的漁獲量背後,昂貴的長江刀魚,對捕撈者和經營者而言是損失而非獲益;而在試圖拯救刀魚種群的學者們眼中,真正付出慘痛代價的,是整個長江生態。
漁民陳褚生的刀魚季 Chen Chu raw saury fishing season
  陳褚生也承認,整個刀魚汛期,他和弟弟兩傢一共纔捕了300來斤刀魚,衹相當於20世紀80年代一網的捕獲量。
  4月26日早7時54分,一條30釐米長的江刀被拉出江面,陽光下閃亮的魚身快速拍打水面,隨即,卡在網上的這條魚懸空而起,它拼命將頭扭嚮江水,身體忽左忽右,一次次彎成僵硬的半圓。
  這是常熟漁民陳褚生當天捕到的第一條長江刀魚,兩個小時前,他和弟弟陳褚根各駕一艘柴油動力漁船,從常熟滸浦漁港出發,嚮東駛入蘇通大橋附近長江江段。這是62歲的陳褚生最喜愛的一個江刀漁場。
  7時10分,陳褚生的妻子陸鳳英和小兒子陳良,將一張流刺網撒入兩船之間的江面。
  五六分鐘後,500多米的大網在兩船拖拽之下,順江流呈弧形緩緩嚮前拖動。此處江水淺急,歷來是江刀魚道,網格3釐米見方的流刺網直達江底,恰可攔截魚群。
  這個上午,在反復兩次撒網拖拽動作之後,陳褚生兄弟得到了他們在這個刀魚季最大的漁獲:大小江刀共159條約30斤。
  但陳褚生本人並不像目睹這個過程的記者那樣興奮,收穫來得太晚了,此刻已是江刀落市時節,魚販們給出的收購價不及高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一個多月前,長江上的漁民會見到魚販們駕着快艇疾馳而來,後者搜尋着每一條捕獲江刀的漁船,開出1市斤700元至1000元的高價,而當時的市場上,江刀一度出現1市斤2000元的天價。
  但在那個時候,陳褚生衹能衝販子們擺手。
  3月15日,這個捕了一輩子刀魚的老人撒出了2005年刀魚季的第一網。市場上的空前高價,讓他仿佛面對一場最高投註的賭博,“擰慢船的油門時,我的手都有些發抖。”陳褚生說。
  那一天,當500多米長的流刺網從江中緩緩拉出,陳褚生見到了他捕撈江刀生涯中的第一張空網,就在當天,他共撒了4網,全是空網,刀魚無影無蹤。此後8天,仍是一無所獲,第9天,他的流刺網上出現了2005年第一尾江刀,但那一整天的收穫,衹有區區2斤零8兩。
  “這是任何年份都沒有過的事情。我的感覺是,今年的江刀起碼比去年少了一半。”4月26日,陳褚生對今年刀魚季的開局不利仍然耿耿於懷,他面無表情地低下頭,右手食指無意識地一下下劃着船板。兒子陳良此時接過話頭,“我爸捕了幾十年江刀,今年以前從來沒碰到過空網。你能想像他的心情嗎?一個農民種了一年地,到頭來顆粒無收,會是什麽樣的心情?”事實上,當記者事後將陳褚生4月26日的收穫情況告知常熟漁政站一位工作人員時,對方簡直無法相信,“會有這麽多嗎?
  今年魚最多的時候是最近幾天,但一條船一天捕10斤已算是好收成了。”這位漁政人員的驚訝有其理由,這個春季,滬蘇皖多傢城市媒體發出刀魚“失蹤”的驚呼,上海《文匯報》4月1日報道:南通漁民李金貴從2月初起捕魚數十日僅獲刀魚5條。
  陳褚生也承認,4月26日的收穫是他今年難得一見的幸運。整個刀魚汛期,他和弟弟兩傢一共纔捕了300來斤刀魚,衹相當於上世紀80年代一網的捕獲量。
  這位老漁民腦海中,有一張清晰的江刀産量表:“1973年以前,我們也是兩條船捕江刀,但船是搖櫓的帆船。網衹有現在的三分之一長,質量又不好,捕一次魚,就要補一次網。但在清明前後,一網下去,最少能捕到200斤江刀,最多時能有600多斤。
  “1973年江刀最多,我們村一個高手在清明前後一個月抓過1萬斤江刀,我那年抓了6000來斤。我捕過最大一條江刀有6兩重,那時的江刀個子勻,4條魚就夠一斤了。”“1973年以後,江刀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瘦。1995年以後數量下降最快,但當年一網還有四五十斤,1997年一網就衹能網二三十斤了。”“到了2002年清明前後,一網撒下來,就衹有一條兩條了。那年江刀的價錢就猛往上翻,漁船上的收購價上了1斤500塊。2003年和2004年江刀數量降得不算明顯,但清明前後漁船收購價升到了每斤650塊。”
天價江刀策源地 Knife River astronomical source
  江蘇靖江市新港鎮漁婆農貿市場,兩個月前曾是2005年天價江刀的重要策源地。市場內曾多次出現“搶魚”風波,甚至有人大打出手。
  4月29日上午,離陳褚生漁船數十公裏的江蘇靖江市新港鎮漁婆農貿市場,每傢水産店仍有刀魚出售,此時,2兩以上的刀魚售價在每市斤百元以上。
  這個看似平靜的靖江市最大農貿市場,兩個月前曾是2005年天價江刀的重要策源地。
  “2月底和3月上旬,我這裏的江刀賣到了每市斤1800、1700元。這樣的好行情持續了一個星期,比去年高出300來塊。”一位劉姓攤主用手撥弄着刀魚身上的冰凌,有些激動地回憶說。
  那段時間,每天都有不少輛高級轎車停在市場門口。從上海和南京等地來的車主要求購買正宗的長江刀魚,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會被“勸走”,原因是江刀嚴重缺貨,出再高的價錢也難買到,買魚還得靠“關係”。
  那也正是漁民陳褚生為空網懊惱的時段,顯然,江刀的行情與江上的漁船有直接因果。
  而有錢主顧們之所以雲集漁婆農貿市場求購“正宗”江刀,原因還與長江刀魚的洄遊習性有關。靖江自古有“刀魚之鄉”美稱。據稱,海潮涌入長江口的最遠點恰在靖江新港,江刀自古會在這裏匯集成群,並且,當洄遊至此,魚體所含????分逐漸淡化得恰如其分,加之性腺開始加速發育,所以此處江段所産江刀味道最美。
  當地市場人士透露,靖江市新港今年所産江刀實際非常之少,多數江刀從上海和江蘇其他江段匯集而來,冠之“靖江刀魚”以博高價。更有甚者,將上海捕撈的海刀和安徽巢湖等地捕撈的湖刀,放到本地的江水中“鍍鍍金”,冒充江刀。
  顧名思義,海刀指近海捕撈尚未洄遊的刀魚,而湖刀,是長期生活在淡水中的江刀同類,真正的食客們都知道,海刀、湖刀雖與江刀外形相像,其滋味不啻天壤,價值也無從比擬。
  另有攤主告訴記者,今年江刀剛上市時,市場內曾多次出現“搶魚”風波,甚至有人大打出手。一些水産店內一度出現拍賣江刀的場面。有人證實,最貴的一斤江刀超過了2000元。
  這個春天,江刀身價空前躥高成為長江沿岸的普遍現象。數傢當地媒體對此均有報道:3月15日,南京的江刀零售價一反往年上市後逐漸下滑的常態,條重150(3兩)的售價從上市初的2400元/公斤飆升至3000元/公斤,創下了近四五年來的新高。
  3月,蘇州市場上喊出一公斤江刀4000元的天價。
  3月,上海市場的江刀突破一公斤4000元。
  4月12日,安徽銅陵市場上的“長江刀魚”已經“全面上市”,並開出一公斤3600元的天價。雖然此江刀被專傢懷疑為隔年冰凍的陳貨。
  “清明前魚骨軟如綿,清明後魚骨硬如鐵”,食客的胃口也是江刀行情的重要决定因素。
  自古以來,江刀、鰣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因刀魚應市最早,故列三鮮之首,但此魚體內細刺極多,因而魚骨軟硬在清明前後的變化,大大影響其口味。
  一位酷愛吃江刀的南京食客描述:“清明節前的江刀,肉質細嫩爽滑,鮮美不可方物,魚刺入口即化。那感覺讓人衹想閉目細品,如癡如醉。”清代美食傢李漁也有記述:“食鯽魚及鱘鰉魚有厭時,鱭則愈嚼愈甘,至果腹而不能釋乎。”這幾年,清明前的江刀成為長三角城市中最時尚的禮品之一,但最能體現其價值的,還是酒樓飯肆中的一盤清蒸刀魚。
  與靖江市一江之隔江陰市,經濟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前列,此間一傢江鮮館員工透露,清明前,館內一盤清蒸江刀售價曾高達6000元以上。他說,一盤一般盛3條江刀,重約1斤左右。
  資料顯示,清明前江刀魚肉,每百剋含脂肪16.8剋,蛋白質14剋,磷1.1剋。而清蒸江刀的妙處在於,入盤並不去鱗,高溫之下,魚身細鱗化為滴滴油珠,更添鮮美。
  業內知情人士稱,在今春的江陰,有高檔飯店每盤清蒸江刀價格在萬元以上。
  不僅如此,江陰一位江鮮館老闆說,清明前,他每天都會為江刀的來源發愁,因為各傢飯店的競爭就集中在這條魚身上:“哪傢飯店今天有正宗江刀,哪傢的生意就好,因為這意味着有錢的食客將會光臨。”媒體報道顯示,類似競爭情形也一度出現在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地。
一條魚的捕撈成本 The cost of a fish catch
  陳褚生、陳褚根兄弟倆所捕300多斤刀魚共賣2萬餘元,但兩艘船消耗的柴油價值就達4000多元。這樣分下來,每傢人衹能分8000元左右。
  而這8000元,要供陳褚生一傢三口半年的所有生活。
  4月26日中午時分,在蘇常漁19037號漁船的甲板上,陳褚生指着分成大中小三堆的江刀嚮記者估算他當天的收入。
  2兩以上的大江刀56條,計14斤2兩,每斤60元;1兩半至2兩的中江刀65條,約10斤,每斤15元;1兩半以下的小江刀38條,約4斤半,每斤5元。
  2005年刀魚季最大的一次漁獲,為陳褚生兄弟帶來了約合千元的收入,從金額上講,這30斤魚的賣價還不及3月下旬他首次收穫2斤8兩江刀的收入。那時大江刀每斤700元,一網賣了1400多元。
  今年春天,陳褚生、陳褚根兄弟倆所捕300多斤刀魚共賣2萬餘元,但兩艘船消耗的柴油價值就達4000多元。
  這樣分下來,每傢人衹能分8000元左右。而這8000元,要供陳褚生一傢三口半年的所有生活。半年之後,他們兄弟將再次駕船入江,捕撈鳳鱭。
  現在,陳褚生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船和網成本無法收回。
  “我後悔買這張網了。”陳指着那張白色化纖絲織成的流刺網說,這是他一生中所買的最貴的漁網,價值6000元。
  對他這樣一個老漁夫來說,擁有這張捕刀魚的專用網,本來就像戰士想擁有一條好槍一樣自然和必需。4年前,為了給30歲的小兒子陳良娶親,59歲的陳褚生决定再搏一把,於是花4萬元買了一艘二手小型鋼質柴油機漁船,同時咬牙添置了這張昂貴的流刺網。
  “我捕了一輩子江刀,知道江刀這些年一年比一年少,但我萬萬沒想到江刀産量下降得這麽快。”4年前,陳褚生購買船網時,一個江刀季節的收入,起碼是現在的兩倍。
  而此次他從記者口中聽到了另一個壞消息,自2002年長江實行春季禁漁以來,每年上千張的江刀特許捕撈證,在最初兩年備受漁民青睞。今年,卻有相當一部分留在了漁政部門工作人員手裏。以常熟市為例,29張證衹發出14張。
  一同打漁的小兒子陳良本打算子承父業,但現在他改主意了:江刀已經沒幾年可捕了,而鳳鱭的數量也一年年減少,漁業已經無利可圖,必須抓緊時間“進廠”。
  “村裏的年輕人沒人看重捕魚了,捕魚會餓死的。”陳良這樣回答記者,他揮手指了指江岸邊的工廠、江裏的采砂船。
失蹤的何止是江刀 Knife River is far more than missing
  同列“長江三鮮”的長江鰣魚,在長江裏失蹤已長達五六年。其過程同樣是在近十幾年數量銳減,洄遊路綫縮短,接着徹底消失。
  在負責管理陳褚生漁船的常熟市漁政站,副站長張錦華透露的數字同樣讓人不安:1973年,蘇州江段産江刀400噸左右,僅常熟就産70噸,而2004年,常熟衹産出2噸左右的江刀。
  而在長江刀魚的權威研究機構———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資源研究室主任施煒綱已無法嚮記者提供2002年之後的江刀總體年産數據:“據我所知已沒有權威的統計,因為數量太少,很難統計了。”在施煒綱眼中,江刀是很美的,像一把把銀白色的刀子,每年2月底3月初從東海進入長江,抽刀斷水,逆流而上,其速度之快,衹用十幾天的工夫就能穿越上千公裏,最遠到達湖南的洞庭湖裏。“江刀的遊動,宛若劍術高超的俠士,在晴空裏表演最神奇的劍術。”大量歷史資料證明,從長江口至湖南洞庭湖,自古皆為刀鱭出産地。更有權威資料顯示,歷史上刀鱭捕撈産量曾占長江魚類天然捕撈量的35%至50%,其中在江蘇省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達70%.“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施煒綱說。
  “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就基本上找不到洄遊的刀魚了。兩三年後,江西江段也沒有了。1996年左右,安徽江段也形不成漁訊了。
  “江蘇江段也不能幸免,1997年、1998年左右,首先是南京沒有了漁訊,後來,鎮江、揚州江刀産量也銳減。現在,刀魚的洄遊路綫大大縮短,能形成漁汛的最上遊,僅至江蘇的常熟、江陰一帶。”施煒綱說,江刀的現狀總讓他想起長江中另一種水生動物———中華絨螯蟹(野生大閘蟹)。“這種蟹也是洄遊類動物,1992年在湖北武穴江段還有,僅10年多一點時間,就衹剩下上海江段有了,每年衹有一二噸産量。”“江刀也許還沒有這衹蟹幸運,因為這衹蟹人工繁殖已經成功,即使它在長江中消失,它的種群還沒有消失。但江刀的人工繁殖還沒成功,如果不珍惜,也許連種群都保不住。”施煒綱提高了他的音調。
  另一條有可比性的魚是同列“長江三鮮”的長江鰣魚,這種魚在長江裏失蹤已長達五六年。其過程同樣是在近十幾年數量銳減,洄遊路綫縮短,接着徹底消失。
  “可憐魚”有來無回
  秦安舲認為,如果不是江刀有護身符———清明之後“骨硬如鐵”,從而不再是美味,它也許早就滅絶了。
  “從一條魚的角度看,江刀的洄遊是非常悲壯的。你想想,春暖花開,江刀們奮力遊進長江,是為了戀愛,産卵,繁殖它們的後代。但是人類,卻在江上張了千張大網,在它們沒來得及繁殖前將它們捕獲!”71歲的南京大學副教授秦安舲說。
  20世紀70、80年代之交,秦安舲在南大生命科學院袁傳宓教授的帶領下,參與了國內較早的江刀研究。“這種魚性格很暴躁,觸網被捕後,不像別的魚那樣安靜,而是不甘心地拼命掙紮,耗氧量大,幾分鐘就死掉了。我們還不知道這種可憐的魚到底是缺氧而死,還是驚嚇而死,總之那是死不瞑目呀。”漁民陳褚生也告訴記者,除了正規的捕魚船外,江中還有許多違規的小拖網、深水網和插網等網具,有些網網眼很小,對水生魚類大小通殺,甚至連魚卵都能挂住。
  秦安舲認為,如果不是江刀有護身符———清明之後“骨硬如鐵”,從而不再是美味,它也許早就滅絶了。這是大自然留給江刀的一條生路。這時,江刀纔有機會遊到産卵場完成繁殖。
  然而,當江刀卵變成魚苗後,返回大海的路也極其艱難。另一位學者特別提到1989年那場鰻苗狂潮。其時,由於國內外鰻魚價格瘋漲,人工養鰻可獲巨利,而鰻魚的人工繁殖卻無法解决。一時間,長江下遊張網、插網密佈,瘋捕鰻苗。
  “鰻苗網的網眼,小到可以挂住顆粒稍大一點的粒狀魚卵。由於捕鰻苗季節與江刀幼苗返回大海時間有部分重合,一時間,無數江刀幼苗被挂死在鰻網上,最終被當做廢料扔掉。”
基層漁政人員的反問 Base personnel asked fishery
  面對學者們江刀應禁捕的觀點,常熟市漁政站一位基層工作者提出反問:“幾千年沒捕光,這二三十年就能捕光?”他認為,江刀減少的主因是長江水污染。
  “現在看來,我們20多年前的呼籲沒起到作用,江刀的今天,還是被我們的烏鴉嘴說中了。我很痛心,因為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秦安舲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大生命科學院5名老師研究了五六年江刀,那時就覺得江刀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少。所以,他們多次在各種國內學者交流會上呼籲限捕江刀,並嚮國傢動物協會反映過。
  現實的情況是,國傢相關部門已註意到長江魚類資源問題。2002年,長江開始實行春禁,對長江中的刀鱭和鳳鱭(俗稱鳳尾魚),實施了限捕措施。
  在江刀繁殖季節4至5月,農業部要求漁民持特許證方可捕撈刀鱭。
  但施煒綱和秦安舲都持有同樣的觀點:按目前情況,江刀應該是禁捕,而不是限捕。“為了保住這個種群,江刀味道再美再鮮,人類也要暫時放棄這道美味。”施煒綱的理由是,人類要想對江刀可持續利用,就必須找到一個“拐點”。“假如在不捕撈的狀態下,長江裏有500噸江刀,今年人類捕掉了250噸,明年它通過自然繁殖還能恢復到500噸,那江裏保有250噸就是‘拐點’。
  “人類在‘拐點’以上利用資源,就是可持續利用。
  在‘拐點’下利用資源,就是毀滅性利用。毀滅性利用的結果,就會讓這個物種滅絶。這是科學規律。”施說。
  面對學者們的觀點,常熟市漁政站一位基層工作者提出反問:“幾千年沒捕光,這二三十年就能捕光?”他認為,江刀減少的主因是長江水污染。
  “試問,經濟發達的城市,有幾個能在其內河中找到魚?江刀為什麽快滅絶了,問沿江工業帶那些納稅大戶去。”這位漁政人員說。
  近期,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和中國發展研究院共同組織了“保護長江萬裏行”考察隊,參與考察的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章琦事後對媒體說,重慶一帶是小型煉焦、煉礦企業,到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放眼兩岸,衆多大型鋼鐵、造船、拆船等重污染企業沿江密佈。更要命的是,這些企業的污水處理裝置幾乎都是“聾子的耳朵”,相當部分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長江。
  據《中國環境統計年報(2003年)》統計,當年長江流域廢水排放總量為1639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725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914億噸。
  施煒綱的另一職務,是農業部下設的長江下遊漁業資源監測站站長。他舉例說,1999年春,在長江鎮江段,原設立的刀鱭監測點由於受附近一傢大型企業排污影響,刀鱭蹤影全無,而此時附近南京、江陰刀鱭産量卻一直穩定。
  “即使污染物濃度一時不至於置刀鱭於死地,其長期慢性毒力也會影響刀鱭生殖係統,造成生殖係統畸形,繁殖力下降。此外水體中污染物的存在也會影響到水域中餌料生物的豐富,並進而影響刀鱭的肥滿度,使刀鱭商業價值下降。”施煒綱說。
  漁民陳褚生也認為江刀是從1973年後開始減少的,“那以後,江兩岸的工廠建起來了,污水、廢水排進來了。”兒子陳良補充道,他經常在一些大工廠附近江面看到被污水嗆死的鯉魚、鱘魚和鯿魚。
  一生捕魚的陳褚生,一日三餐都在船上,飲用水也直接取自長江。他最直接的感受是,“從前的江水有股甜味,現在的江水,不好吃了”。
誰來保護江刀産卵場 Who will protect the spawning river knife
  到目前為止,沿江兩岸沒哪個地方對江刀産卵場調查進行立項,沒有人知道新的産卵場在哪裏,也沒有人知道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種江面工程破壞。
  對江刀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上海水産大學教師何為有自己的看法———江刀産卵場已被普遍破壞。
  秦安舲告訴記者,20世紀70年代末他們那次江刀調查,一大收穫就是搞清了當時江刀的産卵場特點。“當時江刀的産卵場主要分佈於安徽、江西、湖南江段,一般是與長江相連的湖泊或內河水灣。”對這個信息,近年一直奔波在江刀研究第一綫的何為聲音急促:“你知道嗎,這些原始的産卵場現在基本都被破壞了,當地為了防洪或者發展漁業,在那些湖泊、水灣上都建了水利工程,衹在人有需要時纔打開與長江相通的閘門。誰來滿足江刀的産卵需要呢?”何舉例說,安慶江段有個菜籽湖,是江刀傳統的産卵場,現在因防洪需要堵上了,洄遊的江刀根本遊不進去。“關鍵是國內的水利工程過去沒考慮到這些,沒有建魚道。”秦安舲的看法是,長江裏現在還有江刀,那麽從道理上講就一定還有産卵場。
  “但到目前為止,沿江兩岸沒哪個地方對江刀産卵場調查進行立項,沒有人知道新的産卵場在哪裏,也沒有人知道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種江面工程破壞。”何為說,“如果再不保護好這些為數不多的産卵場,人類的進一步活動極可能陷長江刀魚於滅頂。”
假如你是一條魚 If you are a fish
  “人類在拓展自己生存空間的時候,多想想魚和其他動物就好了。否則,受懲罰的那一天總會到來。”
  4月27日下午,上海水産大學魚類學教授唐文喬聽記者說明來意後,笑笑說:“你可以換個角度,從一條魚的角度看問題。”“如果你是一條刀魚,你就會對人類近20年的許多舉動感到憤怒。想想,你和同伴從海裏遊到江裏,有着快樂和自由自在的心情,因為長江是你的傢。
  “你和同伴逆流而上,你喜歡那種水流的感覺。但你發現,江裏的水流變緩了,因為江上遊建了不少大壩。然後你發現有些地方的江水的味道不好了。
  “你遊呀遊,想尋找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生下你的下一代。但一道閘門把你的路堵死了,或者那條支流有着嗆人的味道。你還發現,許多江堤不是土的,變成了水泥的,許多岸邊你喜歡的水草沒有了。
  “遠不止這些,你吃得也並不愉快。你喜歡的小蝦、小銀魚都少得可憐……”唐文喬完成他的假設後說,這不衹是一條江刀的事,是生活在長江中所有魚的事。“人類在拓展自己生存空間的時候,多想想魚和其他動物就好了。否則,受懲罰的那一天總會到來。”漁船上的陳褚生則自言自語:“不知在我70大壽的時候,還能不能在長江裏看到江刀。”兒子陳良說:“我有10來年沒見過長江鰣魚了,都忘了它長什麽模樣。再過10年,我會不會也忘了江刀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