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 : 古地名 : 物理學類 : 地理學教育 : 法學 : 公安 : 電腦硬件廠商 : 互聯網 : 麻將 > 長城
目錄
·《朱慶餘 Zhu Qingyu: 長城 the Great Wall》·《鮑溶 Bao Rong: 長城 the Great Wall》·《於濆 Yu Fen: 長城 the Great Wall》
·《汪遵 Wang Zun: 長城 the Great Wall》·更多詩歌...·No. 6
·cháng chéng cháng chéng·No. 8·No. 9
·No. 10·No. 11·概況
·長城的起止點·長城的建築構造和建築材料·長城的歷史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係·長城現在的作用·長城帶的經濟結構與民族格局
·文化遺産·山海關長城·有關長城的傳說
·修建長城的歷史人物功過·長城也是個天文學名詞·太空視野中的長城
·長城的別名·齊長城·唐長城
·目前現存幾段長城:·關於長城的經典文學作品·長城的別名
·山海關長城·中國歷史·百科辭典
·英文解釋·法文解釋·近義詞
·相關詞·包含詞·更多結果...
《長城 the Great Wall》
詩人: 朱慶餘 Zhu Qingyu

  秦帝防鬍虜,關心倍可嗟。一人如有德,四海盡為傢。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至今徒者骨,猶自哭風沙。
《長城 the Great Wall》
詩人: 鮑溶 Bao Rong

  蒙公虜生人,北築秦氏冤。禍興蕭墻內,萬裏防禍根。
  城成六國亡,宮闕啓千門。生人半為土,何用空中原。
  奈何傢天下,骨肉尚無恩。投沙擁海水,安得久不翻。
  乘高慘人魂,寒日易黃昏。枯骨貫朽鐵,砂中如有言。
  萬古驪山下,徒悲野火燔。
《長城 the Great Wall》
詩人: 於濆 Yu Fen

  秦皇豈無德,蒙氏非不武。豈將版築功,萬裏遮鬍虜。
  團沙世所難,作壘明知苦。死者倍堪傷,僵屍猶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誰為主。縱使骨為塵,冤名不入土。
《長城 the Great Wall》
詩人: 汪遵 Wang Zun

长城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裏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更多詩歌...
請鑒賞:

  羅鄴 Luo Ye:長城 the Great Wall
  褚載 Chu Zai:長城 the Great Wall
  蘇拯 Su Zheng:長城 the Great Wall
  柴望 Chai Wang:長城 the Great Wall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長城
No. 6
  ①中國古代偉大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過去的秦、趙、燕三國的北方長城作為基礎,修繕增築,成為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此後又經多次修繕增築,直至明末,長城東起鴨緑江,西達嘉峪關,全長約7350千米。由城堡、關隘、烽火臺、城墻等構成。現存長城,大部分是明代長城遺址,其中山海關、八達嶺和嘉峪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②比喻堅強雄厚的防禦力量人民解放軍是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
cháng chéng cháng chéng
  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河北山海關,全長6700公裏。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中國後,聯結戰國時燕、趙、秦之城並延長,始成長城長城不但是中國最重要的歷史文物,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No. 8
  堅不可摧的力量或防禦物
No. 9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No. 10
  供防御用的綿亙不絶的城墻。 春秋 戰國 時各國出於防禦目的,分別在邊境形勢險要處修築長城。《左傳·僖公四年》載有“ 楚國 方城 以為城”的話,這是有關 長城 的最早記載。 戰國 時 齊 、 楚 、 魏 、 燕 、 趙 、 秦 和 中山 等國相繼興築。 秦始皇 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為了防禦北方 匈奴 的南侵,將 秦 、 趙 、 燕 三國的北邊 長城 予以修繕,連貫為一。故城西起 臨洮 (今 甘肅省 岷縣 ),北傍 陰山 ,東至 遼 東,俗稱“萬裏長城”。至今尚有遺跡殘存。此後 漢 、 北魏 、 北齊 、 北周 、 隋 各代都曾在北邊與遊牧民族接境地帶築過長城。 明 代為了防禦 韃靼 、 瓦剌 的侵擾,自 洪武 至 萬歷 時,前後修築 長城 達十八次,西起 嘉峪關 ,東至 遼 東,稱為“邊墻”。 宣化 、 大同 二鎮之南, 直隸 、 山西 界上,並築有內 長城 ,稱為“次邊”。總長約6700公裏,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為世界歷史上偉大工程之一。
No. 11
  喻指可資倚重的人或堅不可摧的力量。《宋書·檀道濟傳》:“ 道濟 見收,脫幘投地曰:‘乃復壞汝萬裏之長城。’”《新唐書·隱逸傳·秦係》:“ 長卿 自以為五言長城, 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 宋 陸遊 《書憤》詩:“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柳亞子 《寄朱玉階總司令延安》詩:“武力由來屬民衆, 中華 民族此長城。”
概況
  長城(The Great Wall)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因長度逾萬裏,故又稱作“萬裏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嚮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墻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長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險製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𠔌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製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墻,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着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墻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墻、劈山墻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絶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産。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各朝的貢獻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嚮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嚮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嚮。“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裏。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遼寧虎山,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 、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8851.8公裏,約17703.6裏,在世上有“萬裏長城”之譽。它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竜,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嚮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傢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裏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裏。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竜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裏。
長城的起止點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長城超過5000公裏的有三個朝代:一是秦始皇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的萬裏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今新疆,東止遼東的內外長城和烽燧亭障,全長1萬多公裏;三是明朝修築的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緑江畔的長城,全長8851.8公裏(2009年修訂)。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總計起來,在5萬公裏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佈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竜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就有遺址1.5萬多公裏。其次是甘肅的長城
  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一般人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緑江畔。
  長城關隘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 、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 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莊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 倒馬關、九門口、老竜頭、董傢口、劉傢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傢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 鐵門關、潘傢口、竜井關、洪山口、上關、 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竜溝關、飛狐口、寡婦樓、 司馬臺、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 、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 、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墻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傢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竜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傢堡、鎮北臺、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
長城的建築構造和建築材料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竜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志着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時期,隨着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建築業也體現了規模巨大的生産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製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産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墻內外檐墻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墻,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墻身是城墻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墻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墻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墻身由外檐墻和內檐墻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墻是指外皮墻嚮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墻高百分之二十五。墻身的收分,能增加墻體下部的寬度,增強墻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墻雄偉壯觀。內檐墻是指外皮墻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墻體,關於外檐墻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墻體厚度為準,這裏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墻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裏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墻
  (2)土坯壘砌墻
  (3)青磚砌墻
  (4)石砌墻
  (5)磚石混合砌築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墻,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長城的起點--老竜頭 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由奴隸社會嚮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着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係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嚮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併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鬍、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鬍。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遊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鬍等遊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遊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傢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𠔌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鬍、林鬍、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采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着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裏,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鬍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産受到嚴重威脅,生産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製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嚮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製,實行鬍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鬍地,至榆中,林鬍王獻馬降服,纔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傢,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鬍。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纔強盛起來。其時東鬍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嚮東鬍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鬍,他智勇雙全,東鬍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瞭解東鬍南部的山川險要、佈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鬍,大破之,東鬍卻地千餘裏。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𠔌、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鬍。”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鬍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遊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衹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纔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衹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併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麽作用?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麽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鬍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衆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麽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占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衹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鹹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係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纍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衹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采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衹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纔敢奉命。”趙王衹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餘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鬍,降林鬍。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𠔌、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纔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纔隨之終結。
  三、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衹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墻,截斷匈奴、東鬍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臺,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準備;在交通路口和𠔌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臺、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係。這套軍事防禦體係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係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墻,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竜。秦長城的烽火臺,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裏、20裏、30裏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𠔌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係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係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不怕苦的精神、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係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禦體係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時,“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鬍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新書·過秦》)漢武帝時,“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漢書·匈奴傳》)
  “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的趙武靈王正是以“變俗鬍服,習騎射”而著稱於世的政治傢(《史記·匈奴列傳》)。事實上,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采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對於北方的遊牧部落,"大興師徵之,則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惟有築長城以防之。""然則長城之築,所以省戍役,防寇鈔,休兵而息民者也。"(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第三章)
  而且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表現在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衹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傢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衹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長城現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裏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竜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幹地區。其範圍南北寬約數百公裏乃至上千公裏,東西長約數千公裏。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着衆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係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佈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着密切的淵源關係。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裏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的産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係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係發展的內在聯繫,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係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结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長城帶的經濟結構與民族格局
  經濟文化結構
  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所構成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决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古代經濟、文化大致分為東西兩大區和南北三帶的天然佈局。東西兩大區即北起興安嶺,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岷山至橫斷山脈一綫,以東為農業經濟發展地區,其西是畜牧業(間有河𠔌或緑洲小塊農業)經濟發展地區。三帶即秦嶺、淮河以南為水田農業經濟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陰山、燕山以南和東北平原是旱作物農業經濟發展帶,陰山以北,賀蘭山以西為畜牧業經濟發展帶。兩區三帶的天然佈局,構成中國大陸古代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長城帶包含了整個旱作農業經濟發展帶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帶的大部,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經濟體係。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補充,兩種經濟相互依存,互相補充。文化上以農耕文化為主導,農、牧兩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吸收,不斷彙聚與輻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首先在黃河中下遊發展起來,成為整個中國農業經濟、文化的腹心,並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彙聚的中心。在整個畜牧業經濟區,自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大草原,憑藉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成為畜牧業經濟、文化的腹心。長城就坐落在這兩個經濟、文化腹心的自然交匯處,它是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的産物。長城既將兩種經濟、文化隔開,又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
  如今長城已失去了它的軍事用途,更多的在體現我中華民族精神文明,激勵着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保衛我中華民族。同時也在見證我中國人民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團结一致拼搏進取,抒寫奇跡抒寫輝煌。
  長城帶的民族關係
  長城帶古代的經濟、文化結構與古代民族的構成格局,决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地區與畜牧業經濟地區的關係集中表現於長城一綫,其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也沿長城一綫展開。與此相適應的中國古代的民族問題也集中於長城一綫,表現得異常突出,無論是民族間的聯合與交流——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還是民族間的鬥爭——軍事的、政治的——都沿長城一綫展開,它對於主體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主體民族與長城帶各民族的關係,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曾起過重要作用。這是由於中國古代經濟體係一分為二、農業經濟與畜牧業經濟的對立統一所决定的。
  長城帶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與發展
  農業和畜牧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産方式,農業需要人員定居穩定生産,而畜牧業人員卻在流動中放牧,兩種生産方式各有其不同特點,因而農、牧兩大類型的經濟、文化,自古就有矛盾的一面。畜牧業生産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使之對農業有很強的依賴,又常常造成兩種經濟、文化的失衡,出現嚴重的對抗。而古代牧區保留的部落亦兵亦民的集群社會組織,很容易形成軍事優勢,有時進入農業區掠奪,給農業區造成極大破壞。長城的修築與存在,便起到了把農、牧兩個民族隔離開來,藉以增強對畜牧業民族掠擾的抗禦能力,使之不能輕易得逞,從而有利於保護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和先進的生産方式,有益於社會生産力和封建文明的發展與積纍。自秦漢至明,控製中原地區的歷代統治者,多數都利用農業社會的強大組織力量,不斷修築長城,同時采取大規模嚮長城帶沿綫移民、修築交通通道、開拓邊疆新區域的舉措,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交通孔道的打通,長城的延伸,使畜牧業經濟地區一分為二,削弱了遊牧民族對中原農業區的威脅,使中原農業區與新疆南部農業區聯結成為統一體。隨着歷史的發展,這條通道進而形成為聯結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歐洲、非洲的走廊和重要樞紐,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內東、西部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與輻射的極其重要的輸送綫。所有這些,為中原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擴散提供了廣泛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進的關係。農業經濟既需要畜牧業為自己提供農耕、運輸用的畜力和戰馬、牲畜、皮毛、珍貴藥材等畜 力和物力,也需要不斷嚮畜牧經濟區出賣農副業及手工業産品等,使畜牧業經濟地區成為農業經濟地區的重要商品市場;而畜牧業經濟不僅需要農業經濟地區提供糧食、布疋和鐵、銅、錫、金、銀、陶器等各種手工業品,而且也需要出賣自己的皮毛、藥材等産品,這樣便促使了兩種經濟的貿易交換沿長城一綫不斷展開。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綫的許多關口,在歷史上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係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加之特殊情況下的民族之間的搶掠,使農、牧業産品沿長城一綫集散,長城一綫也就成了國內最大的貿易市場和物資供求、集散基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關口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綫的重要城鎮。可見,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着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着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又是農、牧經濟的彙聚綫。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更重要的還曾擔負着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的重任。
文化遺産
  人類歷史的奇跡
  長城連續修築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的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裏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剋鬆在參觀了長城後說:“衹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所以說,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當之無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絶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文化寶藏,歷史
  萬裏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着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 建社會行進。衆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 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戰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裏長城身上所藴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墻、關城、鎮城、烽火臺等本身的建築佈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 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麯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傢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 的“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絶。孟薑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着。 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徵着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剋服睏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旅遊觀光不僅是遊山玩水,而且還兼有強健身體、增加知識、聯繫友誼以及進行經貿等活動的綜合功能。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傢十分重視旅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旅遊事 業更是作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多民族豐富多彩的 文化藝術,是有中國特色旅遊的強大支柱。萬裏長城以其婉蜒麯折、奔騰起伏的身影點綴着中華大地的錦綉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壯麗。它既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産,又是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在旅遊開放中,萬裏長城具有獨特的優勢。今天國內外遊人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詩句來表達一定要親自登上長城一覽中華悠久文明、壯麗河山的心 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參觀長城時說:“中國的過去與將來都同樣具 有魅力。……抵達長城時,我覺得比以往從照片上、刺綉上和繪畫上見到的長城,更為壯觀了”。這正表明了旅遊者要親自登上長城參觀遊覽的心意。 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裏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永在。
山海關長城
  山海關是明代萬裏長城東部的一個重要關隘,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是中國華北與東北交通必經的關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選中設山海衛。“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乃移關於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關城北倚峰巒疊翠的燕山山脈,南臨波濤洶涌的渤海灣,由於地勢險要,素有京都鎖鑰之稱。
  山海關在秦皇島市以東約10多公裏處,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裏,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係比較完整的城關。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四公裏,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門四座,東門最為壯觀,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佯,北門名威遠,各門上都築城樓,城中心建鐘鼓樓,城外有護城河。在東西城門之外,還各建一個小城圈,俗稱羅城或甕城。
  1985年,修復山海關長城,1987年竣工。
有關長城的傳說
  孟薑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薑女。一天,她正在自傢的院子裏做傢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薑女廟,衹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範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纍死了不知多少人!孟薑女把範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産生了愛慕之情,而範喜良也喜歡上了孟薑女。他們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準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傢張燈結彩,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衹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範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薑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傢裏幹着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麽辦!孟薑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薑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着頑強的毅力,憑着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墻了,孟薑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嚮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範喜良嗎?”民工說:“有這麽個人,新來的。”孟薑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薑女衹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衹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範喜良的屍首,孟薑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修建長城的歷史人物功過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贊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麽,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
  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築技術不發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綫,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綫,抵禦匈奴的入侵,也為後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
  秦代甘肅東部長城,是當時甘肅自有歷史以來最具規模的一次營造建築活動,也是甘肅人民在秦朝時一次最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秦長城西段的建成,對於保護甘肅東部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秦在勝利擊敗匈奴貴族的侵擾之後,為了鞏固在戰場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築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防禦工程——萬裏長城
  長城的興修,始於戰國年間。當時,魏、趙、楚、齊、燕、秦等國都築過長城。其中有的修在內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與一些少數民族接壤的地段。如趙武靈王“北破林鬍、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燕為防禦東鬍,“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秦早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塹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秦惠文王後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築上郡塞”以禦趙。秦昭襄王時,還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鬍”。根據這些長城修築的實際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禦匈奴貴族再次南下,繼續營造一條規模更大的長城是十分必要的。
長城也是個天文學名詞
  長城一個關於宇宙大尺度構造的天文學名詞。1989年在天文學家瑪格麗特·傑勒(Margaret Geller)和約翰·修茲勞(John Huchra)試着標示約一萬五千個恆星係(和地球所在的銀河係一樣層級的星係)的分佈時,發現星係、星係團的分佈,即使在大尺度下,也並不是以往所想像的均勻分佈,反而連結成條狀結構。兩位天文學家當時所標示出來的那個天文學長城,離地球的銀河係足足有兩億光年之遙。它有五億光年長、三億光年寬,並且有一千五百萬光年那麽厚。
  在其他天文學家試着以其他的剖面繪製星係、星係團的分佈圖時,也發現了相同的疏密不均、具有密集與空洞處的情況,而且目前尚未發現比長城更大的宇宙構造。因此目前一般相信大尺度的宇宙結構為泡狀,也就是宇宙空洞結構。
  照這些剖面圖看來,銀河係和本星係群也位於星係團密集處,因此一般預料我們所在的銀河係也位於某條長城上。然而「本」長城有多長、多寬、多厚,目前卻不得而知,因為被大量的宇宙塵和宇宙氣體遮擋,以至於無法觀測。參見大引力子。
  關於長城和泡狀結構的起源,目前的假設之一和黑暗物質(dark matter)有關。就像太陽係形成過程中有些氣體形成行星、有些則失敗而散成小行星或彗星一樣,那些泡狀「空洞」中的質量可能大規模地形成暗物質而不是星係群,而衹有在邊緣,也就是泡壁之處的質量有機會大量地形成星係群。
太空視野中的長城
  攝自太空衛星照片顯示了位於中國中北部大概西距北京434英裏的一個沙漠地區的部分長城。城墻是橘色的綫條,從左邊彩色照片的頂部綿延到底部。右邊的黑白照片則反映的是方框描出的區域,它展現了四個頻率的太空攝影。每個頻率反映建築的不同方面,包括長城的兩代。不間斷的綫是建於明朝的城墻,在它的右邊的間斷的綫顯示的是建於1500年以前的早期城墻的殘餘。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裏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可現在,我們在太空中用肉眼已看不見長城了。
長城的別名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衹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塹、長塹、城塹、墻塹 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 這些稱謂在史書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 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墻、邊垣 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墻”或“邊垣”。
  中國的萬裏長城是由黃海海濱一路延伸至亞洲內陸沙漠的龐大石造建築物,大約有1800年的歷史。城墻大約有25英尺高,12英尺厚,在中國的陸地上綿延將近1500英裏長。萬裏長城的建造目的是為了增加北方蠻族南下劫掠後逃亡的睏難度,藉此抑製他們的侵略。當然長城本身相當龐大,但是它的目的並不是要隔絶北方的侵略者,因為要維護這樣一個防禦型建築的成本實在太過高昂了。
  現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齊長城
  齊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跡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裏,是國之瑰寶。
  關於齊長城,古代歷史文獻中有許多記載。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史記·楚世傢·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裏,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青區,東至青島市環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由於齊長城在我國文化歷史上的重要性,因此,國傢有關部門和齊長城沿綫各地政府,理應重視對它的保護,要在原有考察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調查,搞清楚各段目前的狀況及周邊生態環境情況,並根據各段不同情況,作出保護規劃方案,經報批通過後,有關各方要以《長城保護條例》和該方案分工負責,予以認真保護。對那些挖墻體、為田、盜走墻體石塊、亂扔垃圾、踩趴墻體、亂畫城墻等人為破壞行為必須製止。由於齊長城自然風化嚴重,因此,也不能不聞不問,無所作為,任其自生自滅。那些為商業利益對齊長城進行的建設性破壞應立即製止,已破壞的地段有關部門應予以查處,能恢復原狀的盡量恢復原狀,無法恢復的應吸取教訓。總之,政府各部門和廣大群衆都來關註齊長城,把國寶保護好。
  探訪齊長城
   7月8日,中國長城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首,其中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裏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最近,全國青聯委員、青年畫傢榮宏君和中國長城學會、自然之友會員一行人,在山東齊長城研究會會長李繼生引領下,驅車1500公裏,穿越山東半島,對齊長城進行了一次長距離的尋覓之旅——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裏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緑江邊,長635萬米。它象一條矯健的巨竜,越群山,經絶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着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唐長城
  牡丹江邊墻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2007年,國務院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墻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的一部分,這就意味着有着“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墻與長城並入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産。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竜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中的項目。
  據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站長陶剛介紹,牡丹江邊墻是渤海時期為防禦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築的一條防禦體係,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目前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墻長約100公裏,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墻一段長50公裏,位於三道關一綫,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嚮西北伸展,經過的主要山峰有新峰南嶺、蛤蟆塘砬子、三道關、岱王砬子、二人石南嶺等,終止於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邊墻二段長30公裏,位於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嚮北轉彎處右岸,嚮老虎洞溝轉嚮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於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墻三段長20公裏,位於鏡泊湖,起自城墻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嚮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墻於2006年被批準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8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墻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瞭解牡丹江邊墻具體長度等概況。
目前現存幾段長城:
  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金山嶺長城,山海關長城,嘉峪關長城,虎山長城,九門口長城,大同長城等。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的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裏是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傢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裏的長城,可以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剋鬆、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遊覽。
  慕田峪長城: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境內。距北京城73公裏。北京著名長城景點之一,是明朝萬裏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長城的構築有着獨特的風格,這裏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均有垛口。
  司馬臺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120公裏,由戚繼光督建,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公裏,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裏長城的精華。司馬臺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屬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
  金山嶺長城:位於距市區140公裏密雲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之中。西起竜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綫10.5公裏。沿綫設有建築各異的故摟67座,烽火臺二座,大小關隘五處,這裏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墻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並設有攔馬墻、垛墻和障墻,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被譽為"萬裏長城,金山獨秀"。
  山海關長城:是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的入海處。現屬山海關境內的長城全長26公裏,主要包括:老竜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竜頭長城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
  嘉峪關長城:明代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關的美名,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則是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軍事防禦體係。現在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由黃土夯築而成,外面包以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墻橫穿戈壁,在這裏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
  虎山長城:位於遼寧丹東市城東十五公裏的鴨緑江畔虎山景區虎山面積四平方公裏,主峰高146.3m。峰頂是萬裏長城的第一個烽火臺。站在烽火臺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城、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緑江大橋清晰可見。
  九門口長城:坐落在遼寧省綏中縣李家乡新臺子村境內,距山海關15公裏,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絶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嚮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繼續嚮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大同長城:明代大同為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明長城主要建於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東北鎮口臺,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上村東山),全長335公裏。據《三雲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後修大邊、二邊516.3裏;內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雲岡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大同市、渾源、靈丘縣境內的明長城周內長城。渾源境內計 160華裏,靈丘境內長約 190華裏。明內、外長城在大同境內總長為 800多華裏。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長城的經典文學作品
  長城贊(教材修改後)
  羅哲文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至元明,上下兩千年。數不清將帥吏卒,黎庶百工,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巍峨豐碑。
  跨峻嶺、穿荒原、橫翰海、經絶壁,縱橫十萬裏。望不斷長竜烽垛、雄關隘口,猶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綉。起伏奔騰、飛舞盤旋、太空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長城贊 (原文)
  羅哲文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迄元明,上下兩千多年。有多少將帥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豐碑國寶。
  跨峻嶺、穿草原、橫翰海、經絶壁,縱橫一萬餘裏。望不斷長竜雉堞、雄關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綉。起伏奔騰、飛舞盤旋、月宮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註:對聯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墻;“月宮遙見”,據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員報道,從空中回望地球,長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築物中最為明顯的標志之一。)
  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衹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登八達嶺
  瀋用濟(清)
  策馬出居庸,盤回上碧峰。
  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
  夕照沉千帳,寒聲折萬鬆。
  回瞻陵寢地,雲氣總成竜。
  度嶺見長城
  丁澎(清)
  嶺坂風回樹鬱盤,長城如帶霧中看。
  隨陽雁斷天疑盡,背日風高夏若寒。
  滄海不沉秦女石,浮雲欲動楚臣冠。
  伊州一麯先揮淚,況是親經行路難。
  登萬裏長城
  康有為(清)
  秦時樓堞漢傢營,匹馬高秋撫舊城。
  鞭石千峰上雲漢,連天萬裏壓幽並。
  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
  且勿卻鬍論功績,英雄造事令人驚。
  漢時關塞重盧竜,立馬長城第一峰。
  日暮長河盤大漠,天晴外部數疆封。
  清時堡堠傳烽靜,出塞山川作勢雄。
  百萬空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臨江仙.登八達嶺長城
  萬立豐
  不上長城非好漢,豈辭坡陡梯環?
  山河表裏燦斑斑。千秋遺勝跡,萬國發驚嘆。
  大隧車穿南北貫,翩躚鳳舞竜蟠,建成高速坦途寬。
  秋高氣爽,四野有奇觀。
  長城
  席慕蓉
  儘管城上城下爭戰了一部歷史
  儘管奪了焉支又還了焉支
  多少個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歡啊
  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築
  蹲踞在荒莽的山巔
  冷眼看人間恩怨
  為什麽唱你時總不能成聲
  寫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萬裏的軀體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雲 你的樹 你的風
  敕勒川 陰山下
  今宵月色應如水
  而黃河今夜仍然要從你身旁流過
  流進我不眠的夢中
  beyond歌麯《長城
  粵語版
  長城夜景
  詞:劉卓輝
  麯:黃傢駒
  遙遠的東方
  遼闊的邊疆
  還有遠古的破墻
  前世的滄桑
  後世的風光
  萬裏千山牢牢接壤
  圍着老去的國度
  圍着事實的真相
  圍着浩瀚的歲月
  圍着欲望與理想
  迷信的村莊
  神秘的中央
  還有昨天的戰場
  皇帝的新衣
  熱血的櫻槍
  誰都甘心流連塞上
  叫嚷
  朦着耳朵
  那裏那天不再聽到在呼號的人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見往昔景仰的那樣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殼頭上
  無冕的身軀
  忘我的思想
  還有顯赫的破墻
  誰也衝不開
  誰也拋不低
  誰要一生流離浪蕩
  朦着耳朵
  那裏那天不在聽到像呼號的神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見往昔景仰的那樣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殼頭上
  國語版
  詞:詹德茂 麯:黃傢駒
  遙遠的東方 遼闊的邊疆
  一道綿延的老墻
  前人的滄桑 後人的風光
  萬裏千山牢牢接壤
  一個老去的國度
  多少消逝的真相
  一頁浩翰的歲月
  多少欲望成悲壯(狂妄)
  迷惘的江山 神秘的廟堂
  許多昨天的戰場
  帝王的勳章 戰士的胸膛
  誰卻甘心留戀塞上
  堵住耳朵
  以為從此不再聽到在呼號的人
  WO-OH WO-OH OH
  捂住眼睛
  以為從此不再看到顫抖的傷痕
  WO-OH WO-OH OH
  雨後的霓虹 落寞的長竜
  一道顯赫的老墻
  始終衝不開 始終拋不去
  始終裝英雄逞豪強
  清平樂·六盤山
  (毛澤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竜?
長城的別名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衹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塹、長塹、城塹、墻塹 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 這些稱謂在史書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 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墻、邊垣 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墻”或“邊垣”。
山海關長城
  山海關是明代萬裏長城東部的一個重要關隘,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是中國華北與東北交通必經的關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選中設山海衛。“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乃移關於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關城北倚峰巒疊翠的燕山山脈,南臨波濤洶涌的渤海灣,由於地勢險要,素有京都鎖鑰之稱。
  山海關在秦皇島市以東約10多公裏處,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裏,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係比較完整的城關。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四公裏,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門四座,東門最為壯觀,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佯,北門名威遠,各門上都築城樓,城中心建鐘鼓樓,城外有護城河。在東西城門之外,還各建一個小城圈,俗稱羅城或甕城。
  1985年,修復山海關長城,1987年竣工。 
  古時候,孟老漢和薑老漢互為鄰居,僅一墻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墻頭爬過去,到薑老漢的院裏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薑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裏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薑老漢喜臺望外,奔走相告,村裏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薑兩老漢卻因此産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薑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裏,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裏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傢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薑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薑兩傢老人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孟薑女選了個女婿叫範杞梁,選定良辰吉日,準備成親。天有不測風雲,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範杞梁當民夫抓走了。原來,當時由於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修築長城,日日夜夜拚命幹,民夫們被纍死、餓死的不計其數,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範杞梁也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轉眼一年過去了,範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薑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傢老人商量後,决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絶不回傢。她帶上乾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饑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裏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纔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範杞梁早就纍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薑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裏塌到哪裏,足有八百裏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薑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薑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範札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範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薑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薑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薑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範札梁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中國歷史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竜,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8423.htm>草原,跨過浩瀚的2393.htm>沙漠,奔嚮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傢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裏以上。其中秦、6607.htm>漢、107500.htm>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裏。現在我國2824.htm>新疆、 8461.htm>甘肅、 9520.htm>寧夏、 6510.htm>陝西、 5318.htm>內蒙古、 6204.htm>山西、4675.htm>河北、2621.htm>北京、 2828.htm>天津、 2170.htm>遼寧、 2171.htm>吉林、 5797.htm>黑竜江、 2874.htm>河南、4233.htm>山東、5325.htm>湖北、8581.htm>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臺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裏。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嚮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嚮。“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裏。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萬裏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墻,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釐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裏來計算,則這道長墻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險製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麯直選擇在兩山峽𠔌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製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墻,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着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墻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墻、劈山墻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絶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産。 長城的位置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16079.htm>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16064.htm>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680公裏,約13300仝裏,幫在世上有“萬裏長城”之譽。長城的歷史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他們為什麽要在人煙稀少的北方修築這樣一條耗費巨額人力物力的長城?這條長城在當時究竟起了什麽作用?有什麽價值?本文將就這些問題談一點看法,供諸位學者作參考。 一、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4479.htm>黃河4185.htm>長江中下遊地區由奴隸社會嚮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着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係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嚮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併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14656.htm>匈奴;趙國西北有林鬍、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鬍。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遊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鬍等遊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遊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16790.htm>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傢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𠔌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鬍、林鬍、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正因為匈奴、東鬍等處於奴隸社會階段,所以,他們也象6744.htm>希臘、2245.htm>羅馬的奴隸主統治集團那樣,專門從事擄掠奴隸和鄰族、鄰國的財物,整個國傢變成了一架巨大的戰爭機器。匈奴人之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戰爭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被視為榮譽的事業。“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錄入者註:此字音善,埏左部之土改為金)。”其作戰,有“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在戰爭中,凡斬首虜獲者“賜一卮酒,而所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和奔襲,敢於冒敵衝擊,“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睏敗則瓦解云散矣。”因為他們來如奔馬,去如箭發,所以防不勝防。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采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着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裏,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鬍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産受到嚴重威脅,生産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製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2999.htm>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嚮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鬍、樓煩南侵。接着,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後誘義渠王至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殺之,起兵滅義渠,置北地郡。於是,秦國北部遂於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製,實行34601.htm>鬍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鬍地,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平原東部);林鬍王獻馬降服,纔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傢,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鬍。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纔強盛起來。其時東鬍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嚮東鬍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鬍,他智勇雙全,東鬍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瞭解東鬍南部的山川險要、佈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鬍,大破之,東鬍卻地千餘裏。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𠔌、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鬍。”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鬍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遊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衹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纔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衹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併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麽作用?老實說,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麽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鬍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衆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麽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占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衹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鹹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係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纍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每日教將士練習騎射,奬勵成績優異者;嚴守烽火臺,並不斷派間諜瞭解匈奴的動嚮;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衹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采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衹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纔敢奉命。”趙王衹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餘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鬍,降林鬍。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燕國在築長城以前,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不得不嚮強大的東鬍媾和,並以大將為人質。這種屈辱媾和的辦法,並不能使東鬍完全停止南掠。自從燕昭王時秦開大襲東鬍軍,東鬍北卻千餘裏,並築長城之後,東鬍纔不敢南掠,燕國北部纔無烽火之警,人民也纔安居生産。這也顯示了燕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偉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7372.htm>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𠔌、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漢書•李廣傳》:景帝時,廣“為上𠔌太守,數與匈奴戰”。匈奴始終沒有從這裏進入長城。武帝時,韓安國屯漁陽郡,為匈奴所敗;徒(錄入者註:此字疑為徙)屯右北平,又數敗。武帝乃以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守右北平,匈奴憚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廣數出長城遠征匈奴。這說明,戰國燕長城仍有防禦作用。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纔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纔隨之終結。 三、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衹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墻,截斷匈奴、東鬍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臺,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準備;在交通路口和𠔌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臺、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係。這套軍事防禦體係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係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墻,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竜。秦長城的烽火臺,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裏、20裏、30裏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𠔌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係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係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三國長城還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首先,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徵,將鼓舞着我們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勇攀科學高峰,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成一個高度繁榮富強的國傢。 其次,戰國秦、趙、燕長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們研究戰國軍事史的資料寶庫。在今天戰爭仍然不斷,和我國仍然處於戰爭威脅的形勢下,研究戰國秦、趙、燕長城,仍然有着巨大的現實價值。 其三,戰國秦、趙、燕長城遺址,是長城沿綫自然變化的歷史見證。從它的斷裂、侵蝕、湮沒程度,可以瞭解各個階段的歷代地震、風沙、泥石流的變化規律。我們瞭解了這些變化規律,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防禦措施。 最後,在戰國秦、趙、燕長城沿綫,有着許多旅遊景點,這些旅遊景點,絶大多數至今尚未開發。如果開發出來,將士我國的一大財富,並且是用之不竭的財富。我相信,它將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長城現在的作用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裏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竜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幹地區。其範圍南北寬約數百公裏乃至上千公裏,東西長約數千公裏。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着衆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係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佈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着密切的淵源關係。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裏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的産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係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係發展的內在聯繫,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係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结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長城帶的經濟結構與民族格局 經濟文化結構 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所構成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决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古代經濟、文化大致分為東西兩大區和南北三帶的天然佈局。東西兩大區即北起興安嶺,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岷山至橫斷山脈一綫,以東為農業經濟發展地區,其西是畜牧業(間有河𠔌或緑洲小塊農業)經濟發展地區。三帶即秦嶺、淮河以南為水田農業經濟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陰山、燕山以南和東北平原是旱作物農業經濟發展帶,陰山以北,賀蘭山以西為畜牧業經濟發展帶。兩區三帶的天然佈局,構成中國大陸古代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長城帶包含了整個旱作農業經濟發展帶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帶的大部,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經濟體係。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補充,兩種經濟相互依存,互相補充。文化上以農耕文化為主導,農、牧兩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吸收,不斷彙聚與輻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首先在黃河中下遊發展起來,成為整個中國農業經濟、文化的腹心,並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彙聚的中心。在整個畜牧業經濟區,自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大草原,憑藉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成為畜牧業經濟、文化的腹心。長城就坐落在這兩個經濟、文化腹心的自然交匯處,它是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的産物。長城既將 兩種經濟、文化隔開,又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 民族格局 民族格局總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態結構。兩大經濟、文化腹心的形成,標志着兩大係統民族的初步形成。西周以降,長城以南的農業區形成華夏民族,近長城以南的黃河中下遊,經濟文化處於領先地位,建立起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長城以北畜牧業地區,也於戰國末形成以匈奴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匈奴奴隸製政權。長城的修建,成為中國古代民族形成的標志。而秦漢的長期統一,鑄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雛形。自秦漢至明清,匈奴、氐、羌、東鬍、烏桓和鮮卑、突厥和回鶻、党項和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民族反復彙聚長城帶,逐鹿中原,形成古代民族發展的一個又一個高峰,進行一次次民族融合,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民族實體消失,又一些新的民族實體誕生。到元、明後期,長城帶的近代、現代民族實體都先後形成,構成長城帶當代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長城帶的民族關係 長城帶古代的經濟、文化結構與古代民族的構成格局,决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地區與畜牧業經濟地區的關係集中表現於長城一綫,其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也沿長城一綫展開。與此相適應的中國古代的民族問題也集中於長城一綫,表現得異常突出,無論是民族間的聯合與交流——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還是民族間的鬥爭——軍事的、政治的——都沿長城一綫展開,它對於主體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主體民族與長城帶各民族的關係,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曾起過重要作用。這是由於中國古代經濟體係一分為二、農業經濟與畜牧業經濟的對立統一所决定的。 長城帶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與發展 農業和畜牧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産方式,農業需要人員定居穩定生産,而畜牧業人員卻在流動中放牧,兩種生産方式各有其不同特點,因而農、牧兩大類型的經濟、文化,自古就有矛盾的一面。畜牧業生産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使之對農業有很強的依賴,又常常造成兩種經濟、文化的失衡,出現嚴重的對抗。而古代牧區保留的部落亦兵亦民的集群社會組織,很容易形成軍事優勢,有時進入農業區掠奪,給農業區造成極大破壞。長城的修築與存在,便起到了把農、牧兩個民族隔離開來,藉以增強對畜牧業民族掠擾的抗禦能力,使之不能輕易得逞,從而有利於保護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和先進的生産方式,有益於社會生産力和封建文明的發展與積纍。自秦漢至明,控製中原地區的歷代統治者,多數都利用農業社會的強大組織力量,不斷修築長城,同時采取大規模嚮長城帶沿綫移民、修築交通通道、開拓邊疆新區域的舉措,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交通孔道的打通,長城的延伸,使畜牧業經濟地區一分為二,削弱了遊牧民族對中原農業區的威脅,使中原農業區與新疆南部農業區聯結成為統一體。隨着歷史的發展,這條通道進而形成為聯結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歐洲、非洲的走廊和重要樞紐,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內東、西部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與輻射的極其重要的輸送綫。所有這些,為中原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擴散提供了廣泛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進的關係。農業經濟既需要畜牧業為自己提供農耕、運輸用的畜力和戰馬、牲畜、皮毛、珍貴藥材等畜 力和物力,也需要不斷嚮畜牧經濟區出賣農副業及手工業産品等,使畜牧業經濟地區成為農業經濟地區的重要商品市場;而畜牧業經濟不僅需要農業經濟地區提供糧食、布疋和鐵、銅、錫、金、銀、陶器等各種手工業品,而且也需要出賣自己的皮毛、藥材等産品,這樣便促使了兩種經濟的貿易交換沿長城一綫不斷展開。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綫的許多關口,在歷史上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係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加之特殊情況下的民族之間的搶掠,使農、牧業産品沿長城一綫集散,長城一綫也就成了國內最大的貿易市場和物資供求、集散基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關口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綫的重要城鎮。可見,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着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着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又是農、牧經濟的彙聚綫。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更重要的還曾擔負着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的重任。有關長城的傳說14001.htm>孟薑女哭長城長城上的一對竜鳳石雕,承受風吹雨打與守城將士血汗滲透,最終幻化為一男一女:竜和鳳。鳳告訴竜,因為不在一界,他們難續情緣,須經過數次生死輪回,直到竜在長城上找到象徵金、木、水、火、土的五種顔色的玉佩,他們才能真正相聚。 悠悠歲月,漫漫徵程。長城崛起於烽火狼煙、地方割據的春秋時代,伴隨着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而興衰演變,竜化身為兼併六國、統一華夏的秦始皇。為北禦匈奴,永保大秦帝國的萬世基業,秦始皇下令修建萬裏長城,運用了全國大部分的青壯男丁。大量的勞工凍餓纍死。秦始皇與鳳化身而成的孟薑女在長城相遇,孟薑女詰問秦始皇:“你修了長城,可失了民心,誰來保護你的王朝千秋萬代?”。秦始皇察覺她就是鳳,但孟薑女已跳海殉夫;秦始皇痛悔莫及,衹從海水中找到了鳳留下的象徵水的玉佩。 長城起伏盤旋,縱橫飛舞,延綿萬裏,它的一磚一石一關一城都是古代人民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的結晶,是血汗與智慧的凝結。竜化身為的長城督造,在修建最險要的“鷹飛倒仰十八蹬”時,屢建屢塌。百般無奈,尋找童貞女子祭城。鳳化身為村姑九蓮自願獻身。為建長城,竜與鳳再次生離死別。竜在九蓮獻祭的長城墻基下得到了象徵土的玉佩。 之後,竜化身為邊關守將,統率部下浴血奮戰,擊退了匈奴的一次次進攻;又化身為波斯商人,風塵僕僕,沿絲綢之路前往中原經商。但每一次都與鳳生離死別,或擦肩而過,演繹了一部發生在長城上的“人鬼情未了”的愛情故事。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薑女。一天,她正在自傢的院子裏做傢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衹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範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纍死了不知多少人!孟薑女把範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産生了愛慕之情,而範喜良也喜歡上了孟薑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準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傢張燈結彩,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衹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範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薑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傢裏幹着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麽辦!孟薑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薑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着頑強的毅力,憑着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墻了,孟薑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嚮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範喜良嗎?”民工說:“有這麽個人,新來的。”孟薑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薑女衹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衹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範喜良的屍首,孟薑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修建長城的歷史人物功過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14125.htm>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贊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麽,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所以纔有兩個不同的秦始皇。 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築技術不發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綫,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綫,抵禦匈奴的入侵,也為後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 秦代甘肅東部長城,是當時甘肅自有歷史以來最具規模的一次營造建築活動,也是甘肅人民在秦朝時一次最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秦長城西段的建成,對於保護甘肅東部社會經濟的穩定河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秦在勝利擊敗匈奴貴族的侵擾之後,為了鞏固在戰場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築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防禦工程——萬裏長城長城的興修,始於戰國年間。當時,魏、趙、楚、齊、燕、秦等國都築過長城。其中有的修在內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與一些少數民族接壤的地段。如趙武靈王“北破林鬍、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燕為防禦東鬍,“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秦早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塹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秦惠文王後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築上郡塞”以禦趙。秦昭襄王時,還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鬍”。根據這些長城修築的實際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禦匈奴貴族再次南下,繼續營造一條規模更大的長城是十分必要的。中文名稱: 長城 外文名稱: Great wall 公司: 上海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年代: 四十年代 單位數量: 20 類型: 橫軟標 規格: 長155mm 寬90mm 參考價格: 50~120元 參考圖片: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2/SmokeMark/DL/DL-164259/SmokeMark/Pic/0/imageView/__end_key__長城也是個天文學名詞長城一個關於宇宙大尺度構造的天文學名詞。1989年在天文學家瑪格麗特·傑勒(Margaret Geller)和約翰·修茲勞(John Huchra)試着標示約一萬五千個恆星係(和地球所在的銀河係一樣層級的星係)的分佈時,發現星係、星係團的分佈,即使在大尺度下,也並不是以往所想像的均勻分佈,反而連結成條狀結構。兩位天文學家當時所標示出來的那個天文學長城,離地球的銀河係足足有兩億光年之遙。它有五億光年長、三億光年寬,並且有一千五百萬光年那麽厚。 在其他天文學家試着以其他的剖面繪製星係、星係團的分佈圖時,也發現了相同的疏密不均、具有密集與空洞處的情況,而且目前尚未發現比長城更大的宇宙構造。因此目前一般相信大尺度的宇宙結構為泡狀,也就是宇宙空洞結構。 照這些剖面圖看來,銀河係和本星係群也位於星係團密集處,因此一般預料我們所在的銀河係也位於某條長城上。然而「本」長城有多長、多寬、多厚,目前卻不得而知,因為被大量的宇宙塵和宇宙氣體遮擋,以至於無法觀測。參見大引力子。 關於長城和泡狀結構的起源,目前的假設之一和黑暗物質(dark matter)有關。就像太陽係形成過程中有些氣體形成行星、有些則失敗而散成小行星或彗星一樣,那些泡狀「空洞」中的質量可能大規模地形成暗物質而不是星係群,而衹有在邊緣、也就是泡壁之處的質量有機會大量地形成星係群。 目前中國長城學會對外介紹明長城長度為大約6300公裏,這是根據明代文獻資料的記載統計出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後,各地方政府也曾進行長城測繪,但是由於區域劃分不明確,比如某兩個相鄰的省市把一段長城都算做自己行政區域內,結果導致統計出長城長度為6800多公裏,整整比明代文獻記載多出1000多公裏。從那以後,再沒有進行過有組織的全國範圍的長城長度測量活動,所以後來人們還是以明代文獻記載為準。太空視野中的長城   這些攝自太空衛星照片顯示了位於中國中北部大概西距北京434英裏的一個沙漠地區的部分長城。城墻是橘色的綫條,從左邊彩色照片的頂部綿延到底部。右邊的黑白照片則反映的是方框描出的區域,它展現了四個頻率的太空攝影。每個頻率反映建築的不同方面,包括長城的兩代。不間斷的綫是建於明朝的城墻,在它的右邊的間斷的綫顯示的是建於1500年以前的早期城墻的殘餘。
百科辭典
  Changcheng
  長城
  Great Wall
    中國古代最雄偉的防禦建築。包括城墻、敵臺、烽燧、城障等建築(見長城)。
    秦漢長城 長城始建於戰國時期。當時秦、趙、燕三國沿北側邊境築邊墻以防禦匈奴,秦漢長城就是把這三國的邊墻銜接、聯綴、增補而成的。秦長城西起臨洮,東達遼東,長達3000余公裏,史稱萬裏長城。漢武帝時,增修西段,由敦煌直達新疆,東段過內蒙古而抵吉林。漢長城除利用秦長城外,又增築復綫,新建邊城、城障、烽燧。邊城是屯戍性質的小城,內有官署、民居。城障小於邊城,在長城內側,是哨所性質的小堡。烽燧是報警的碉堡,建於視野寬闊的草原或山巔,沿綫羅布,主體為圓錐或方錐臺,用塊石或夯土築成,下面圍以小城,建少量兵士住房和武器柴薪倉庫。長城的墻體因地製宜,就地取材,一般平地多用黃土版築,戈壁地帶用砂礫與當地植物如蘆葦、紅柳、鬍楊等,分層壓疊,山上用石塊壘砌外皮,內填碎石,底高相等,約4~5米;在陡峭山崖上則利用峭壁,略加鑿琢而成。跨溝築竇,跨川築墩,跨大川築墉,用各種結構將城墻聯成一體。
    漢以後,北魏、北齊、隋、金各朝都修築長城,但遺留至今最完整、最雄偉、工程最大的是明長城
    明長城 明滅元後,仍大力修築長城以防蒙古南下,長城的防禦體係非常嚴密。明代磚的産量大增,製磚和砌築工藝水平提高,長城許多重要段落的墻體和城關堡寨都用磚砌,長城建築水平達到最高階段。明長城東起鴨緑江邊,西至甘肅嘉峪關,分九鎮管轄(嘉靖後改為十鎮),各鎮所轄長城纍计達5660公裏,有的地段還建有復綫,所以稱為萬裏長城,並非誇張。
    明長城包括下列主要建築:①城墻。選址在高地、陡崖、山脊上,盡量利用自然地勢以增加險要。其中位於河北省和山西省境內的許多段落,都是沿山脊蜿蜒上下,麯折迂回,氣魄特別宏闊。用材及結構因地製宜,最多使用的是夯土版築墻(都在黃河以西)和磚石墻。一般構造是用條石做基,墻皮用大磚或塊石砌築,內填碎石三合土,高度3~8米,頂寬4~6米,頂部外側設雉堞,內側設女墻。另有一些特殊構造,如遼東鎮(山海關以東)有柳條墻和木板墻;陡崖處利用山體為墻,衹砌雉堞;特別險要處衹設障墻,不能上人;黃河突口處鼕季設冰墻等。②敵臺。即城墻上駐兵的哨樓,間距30~100米不等,有空心和實心兩種,平面有圓有方,結構有磚拱和木結構外包磚等,種類很多。空心敵臺一般高2層,下層駐兵,且通城墻頂部,上層建鋪房,為守衛的處所,四周建有雉堞。③烽堠,即烽火臺,為報警用的獨立臺墩,有些外面圍以小城,有些衹是單獨建造。一般建在山嶺高地上,間距約1.5公裏。大部分建在長城內側,也有少數前哨建在外側。形式與構造和敵臺相似。④關隘。為險要交通孔道的防禦組群,由駐兵的城堡、出入的關城、密集的烽堠、敵臺和多道城墻組成。關城是主體,建有甕城、城樓、角樓、敵樓、鋪房等,兩側與長城相連。現存著名關城有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古北口、雁門關等,地形險要,建築雄偉,也是中國建築藝術中獨具風格的傑作。還有許多段落很有觀賞藝術價值,如北京延慶縣八達嶺段、懷柔縣慕田峪段、密雲縣司馬臺段、河北省灤平縣金山嶺段等。
    山海關 現存明長城最東端的關隘,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面海邊。明洪武十四年(1381)建關城,長城由關城南側伸嚮海邊老竜頭,北側延伸至燕山深處,地形極為重要。關城方形,4門,東西門外又各有1座羅城。關城內側北面建有北翼城,南面有南翼城,近海的老竜頭附近原來還有寧海城堡,關城東門外有威遠城和八裏堡墩臺。這些大小城城堡和散處附近的烽火臺,佈置在山海之間,形成一幅防禦性強烈的蒼莽
英文解釋
  1. :  Chinese Wall
  2. n.:  the Great Wall,  impregnable bulwark
法文解釋
  1. n.  la Grande Muraille
近義詞
長城
長城社區
長城居委會
長城
長城
長城街道
相關詞
河北秦皇島關隘中國歷史文化遺跡百科大全旅遊北京風景名勝區
歷史遺跡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山西風景孟門名勝古跡
景點昌平城樓古跡古城張傢口歷史電視劇
陝西榆林臺州臨海地理奇觀更多結果...
包含詞
長城鄉長城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