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竜 > 鐮刀竜類
  中文名稱( chinese)→ 鐮刀竜類
  拉丁文學名( name)→ therizinosauria
  --therizinosauria鐮刀竜類=={鐮刀竜>竊蛋竜,似鳥竜,傷齒竜}=慢竜類=segnosaurischia
  | 未定:
  | 未命名種--aptian至albian--美國猶他州
  | ?比較:死神竜(額骨)--中-晚campanian--加拿大艾伯塔
  | 未命名種 (局部 骨骼 包括:前肢)--晚cretaceous--蒙古
  | "neimenggusaurus"內蒙古竜
  | " erliansaurus "二連竜
  | "chilantaisaurus" zheziangensis浙江吉蘭泰竜
  |?-eshanosaurus峨山竜
  |?-beipiaosaurus北票竜
  `--therizinosauroidea 鐮刀竜超科 1954=={鐮刀竜+阿拉善竜}=慢竜超科
  |--alxasauridae 阿拉善竜科 1995=={阿拉善竜>鐮刀竜}
  |`--alxasaurus阿拉善竜
  `--therizinosauridae 鐮刀竜科 1954=={鐮刀竜>阿拉善竜}=慢竜科
  | 未定:
  | ?"nanshiungosaurus" bohlini南雄竜錯誤種
  |--nothronychus懶爪竜
  `--therizinosaurinae 鐮刀竜亞科
  |--enigmosaurus秘竜
  |--erlikosaurus死神竜
  |--nanshiungosaurus南雄竜
  |--segnosaurus慢竜
  `--therizinosaurus鐮刀竜
  封印的死神——鐮刀竜類
  時間到了!你眼前懸着長柄大鐮刀,黑色的巨鐮,銀色的刃,無論善惡美醜,生命不能超越這把鐮刀,這是死神的準則……
  鐮刀竜類皆有六把鐮刀狀的巨爪,外表看起來象可怕的死神,但是卻是食素的,這也是一種我們所知甚少的恐竜,它怪異,奇特,顛覆規則……
  鐮刀狀的巨爪
  1923年,蒙古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爪,發現者命名為龜型鐮刀竜(therizinosaurus cheloniformis),並將其歸入到巨海龜中,直到1990年,較完整的化石發現後,纔知道鐮刀竜是一種未知的龐大的恐竜。從此揭開了鐮刀竜類(therizinosauria)恐竜的漫漫發現史。
  幾乎所有的鐮刀竜類都生活在白堊紀,但最古老的鐮刀竜類卻可以追索到侏羅紀早期,2001年,ivpp的徐星等人在中國雲南下祿豐組早侏羅紀世地層發現了峨山竜(eshanosaurus)(距今2.01億年前-早侏羅世早期hettangian階),化石包括牙齒與不完整左下頜骨。這化石的發現表明鐮刀竜類不止生活在白堊紀,他早在侏羅紀早期就已經出現,然後在漫長的歲月中嚮多樣化不斷的發展。(但是該竜存在爭議,好像不能100%肯定是鐮刀竜類)
  鬥轉星移,到了白堊紀早期,鐮刀竜類中最耀眼的明星,北票竜(beipiaosaurus)(距今1.21億年前-早白堊世中期barremian階)登場了,其屬名“北票”來自化石産地所屬的中國遼寧北票市義縣組,也是盛産“帶毛的恐竜”的熱河生物群之核心地帶。)北票竜化石是1996年由民間收藏者捐獻給ivpp的,構成主要是部分椎骨和肢骨碎片,但其中令人興奮異常的是,北票竜的雙臂,雙腿表面覆蓋着一層與中華竜鳥非常相似的細絲狀皮膚衍生物,這表明這種細絲狀皮膚衍生物可能在此後的鐮刀竜類中皆有生長,且可能在許多獸腳類恐竜上都有生長,它代表了後來出現的鳥類羽毛的演化初級階段。
  北票竜身上的細絲狀皮膚衍生物無分枝,大約0.1毫米寬,50~60毫米長。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其肱骨的縱切面上有褐色血管結構,一些管腔中有褐色小圓球,它們沿着管腔分佈。這些小圓球的形狀和大小顯示它們有可能是恐竜血細胞的遺跡。圖像分析法結果顯示北票竜骨組織有較高的血管密度,表示它具有較高的新陳代謝率。從骨組織特徵及作為體表隔熱層的細絲狀皮膚衍生物的存在來看,北票竜與此後的鐮刀竜類可能為恆溫動物。
  北票竜部分化石
  這層細絲狀皮膚衍生物的發現也增添了鐮刀竜類並入獸腳類恐竜的證據。由於鐮刀竜類具有奇特的頭骨和腰帶(即骨盆上三塊骨頭的排列方式既不像蜥臀類,也不像鳥臀類恐竜),尤其是它發育有類似原蜥腳類的後足,所以它的係統位置長期以來懸而未决。北票竜的發現表明,鐮刀竜類是獸腳類當中非常特化的一個類群。代表一類比較進步的虛骨竜類(coelurosauria),其後足形態變化發生了一次巨大的反轉,表明傳統信奉的道洛法則確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激烈的反轉現象在生物演化過程中是經常發生的。
  細絲狀皮膚衍生物以及尾椎特寫
  如果說北票竜發現的意義在於為鐮刀竜類明確了分類位置與批毛的特徵,那麽阿拉善竜(alxasaurus)(距今0.989億年前-早白堊世晚期albian階)的發現則為鐮刀竜類提供了一個較完整的身體。1995年,中國-加拿大恐竜項目考察隊在內蒙古阿拉善沙漠的阿樂斯臺村附近發現的阿拉善竜身長3.8米,站起來有1.5米高。重量估計為380千克,相當於一匹現代斑馬的重量。它的前肢有1米長,後肢長1.5米。它與其他獸腳類的不同之處很多,例如牙齒數目超過四十個,在齒骨聯合部也有牙齒;肋骨與脊椎骨未愈合;韌帶窩發育良好;腸骨的前後較長;爪較短等。
  阿拉善竜化石
  至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鐮刀竜類大致的輪廓:鐮刀竜類是一種外形奇特的中大型兩足行走的獸腳類恐竜,前肢很長,指上有鋒利的爪子,同時還有粗壯的下肢,寬大的腳趾上也長着爪子,短尾,部分種身上覆有原始羽毛。
  到了白堊紀晚期,鐮刀竜類開始多樣化的擴散分佈,東亞大陸與美洲都發現了它們的身影。
  在距今0.935-0.899億年前的晚白堊世早期(cenomanian階--turonian階),蒙古發現了慢竜(segnosaurus),秘竜(enigmosaurus)與死神竜(erlikosaurus)三種鐮刀竜類
  慢竜(segnosaurus)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和東戈壁省。其頭部小而窄,下頜單薄,吻端是無齒的喙,口中生有類似原蜥腳類的尖銳頰牙,兩頰有肉質頰囊。前肢較短,手有3指,指端是彎鈎狀大爪;後肢較長,4趾具爪,長約4-8米。該具化石相當完整,這在鐮刀竜類中非常難得。
  慢竜骨骼結構圖
  有趣的是挖掘人員曾在慢竜化石附近發現一串具蹼的4趾腳印,大小與慢竜足跡相仿,因此有專傢認為這可能是慢竜留下的,若慢竜腳具蹼則說明它會遊泳。不過,慢竜的下頜顯得無力,捕食滑溜溜的水中動物可能不是易事。不過慢竜也可以像熊捕魚般,用兩衹帶巨爪的前肢拍打水中魚,擊斃後甩上岸邊享用,或用近米長的巨爪當魚叉用,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慢竜就是魚類們揮之不去的夢魘——真正的死神。
  死神竜(erlikosaurus)長約7米,是剋拉剋等人在1994年發現。化石包括相當完整的頭骨,頸椎,肱骨與骨盆等。其上下頜前端無齒,外鼻孔橫嚮延伸,次生齶發育良好。死神竜比大多數鐮刀竜類小,與慢竜相當,但是其爪子更銳利發達。
  死神竜復原圖
  秘竜(enigmosaurus)長約5米,化石材料衹有一個不完整的骨盆,由兩側各三塊骨頭組成,即腸骨(~650毫米)、坐骨(~524毫米)和恥骨(~634毫米)。基於此,有專傢認為秘竜與死神竜是相同的動物。但是與北票竜相比,秘竜已經相當進化。
  1999年,ivpp與內蒙古地質古生物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在蘇尼特左旗發現了內蒙古竜(neimenggusaurus),距今0.935-0.71億年前的晚白堊世(cenomanian階--campanian階)。內蒙古竜的化石相當豐富,現場的發現就包括頭骨、頸椎、薦椎、尾椎、恥骨、坐骨、髖骨、爪子、牙齒等身體各部位的骨骼化石。其體長約2米,高不超過1米,長着狹長的腦袋、0.7米長的脖頸、帶鈎的爪子、尖細的牙齒和瘦長的尾巴。內蒙古竜的肩帶進步,尾部較短,特徵類似鳥類。
  內蒙古竜不完全相同於目前已發現的鐮刀竜,特徵比較原始。它至少有14個頸椎,是目前已知脖頸最長的鐮刀竜。而此前發現的鐮刀竜化石,均以脖頸短為其一個特徵。
  1997年,沃爾夫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與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祖尼盤地發現了一具令人睏惑的化石,經研究後確認為鐮刀竜類的一新種,命名為懶爪竜(nothronychus)(距今0.899億年前-晚白堊世早期(turonian階),這是新大陸(南北美洲)發現的第一塊經確證的鐮刀竜骨骼。我們有理由推測,白堊紀晚期亞洲的鐮刀竜類可能通過今天的白令海峽"陸橋"通往北美洲。當然,這還有待更多的相關化石被發現。
  復原圖
  距今0.71億年前,恐竜時代的末代王朝,晚白堊世晚期campanian階,大滅絶開始前,鐮刀竜類至少有三個屬還存活在東亞大陸,這北至蒙古,南達中國廣東的大地上。
  二連竜(erliansaurus)也是ivpp與內蒙古地質古生物研究中心發現的。其化石材料衹有顱骨,肩胛骨與肱骨。二連竜個體較大,腸骨特化,由此表明鐮刀類在晚白堊紀早期就開始很大的分異。二連竜與內蒙古竜比較接近,因為兩者共享一些獨特的性狀。
  巨爪化石
  南雄竜(nanshiungosaurus)發現於廣東省南雄市,是鐮刀竜類諸多種類中分佈最南端的。其模式標本短棘南雄竜的骨骼化石包括11個頸椎(僅缺失環椎),10個背椎,5個薦椎,第1個尾椎,並且伴隨着一個完整的髖骨(骨盤)腰帶。這衹恐竜頸部很短,前方頸椎是呈兩凹型,後方頸椎則是呈後凹型。背椎是兩凹型;側腔很淺,而背部神經棘低平而寬闊。五個薦椎結合在一起,而薦椎神經棘低平同時連結在一起;尾椎則是兩凹型。在腰帶上,骼骨(腸骨)很低平,前方骨突發育良好並嚮外伸出;恥骨直綫型,外緣很厚;座骨很薄似板狀後端延伸並接合。髖骨臼大而圓形。2002年,南雄竜有一新種在甘肅省馬鬃山區被發現,命名為布林氏南雄竜。
  南雄竜骨骼
  鐮刀竜(therizinosaurus)乃最末期的鐮刀竜類,骨骼已經相當進化,其模式標本龜型鐮刀竜(t.cheloniformis)(igm100/15),長~9.6米,重~6.2噸,發現的化石有牙齒;肩胛(670毫米);喙突(360毫米);肱骨(760毫米);橈骨(550.4毫米);尺骨(620.2毫米);半月形腕骨;末端腕骨;掌骨i(145.5毫米);掌骨ii(286.8毫米);指骨ii-1(141.7毫米);指骨ii-2(145.8毫米);手爪ii(~585毫米);掌骨iii(191.6毫米);背肋與腹肋。
  鐮刀竜勾爪化石
  根據測量的數據,我們估算鐮刀竜前臂大約2.5米長,勾爪大約75釐米長(沿着外彎道測量)──就像是用來除雜草的長柄大鐮刀一樣長。
  部分鐮刀竜類已發現化石對比
  至此,鐮刀竜類的全體成員已經逐一介紹完畢,接下來我們以鐮刀竜(therizinosaurus)為代表來推測一下這類恐竜的生活習性。
  一種觀點認為,鐮刀竜類以蟻為食,它有力的前肢和長長的爪子可以輕易地挖開蟻巢取食,類似於現今南美的大食蟻獸。另一種觀點認為,鐮刀竜類在水中捕魚,根據來源於上文提到的慢竜化石點附近的具蹼腳印。第三種觀點認為鐮刀竜類吃植物,無齒的喙、具脊牙齒、兩頰具頰囊,說明它可以很有效地嚙食葉子並切成碎片。而且它的盤骨呈籃型,趾骨嚮後的特徵,使它腹部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植物所需的很長的腸子。當時地球上開始出現開花植物,懶爪竜很可能用爪拉下樹枝,吃樹葉。
  如果第三種觀點正確,那麽鐮刀竜類應該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吃植物的獸腳類。而且鐮刀竜大腿比小腿長,足部短寬,不能像其它獸腳類那樣快速奔跑和捕食活的動物,衹能輕快地行走,至多慢跑。
  鐮刀竜的巨爪可以用來自衛或者是爭奪配偶,遇到敵人時,它可能站着伸開它的臂,象一隻輕拍的天鵝一樣,展示它的巨爪,起威嚇敵人的作用。但是鐮刀竜的勁敵可是當年在東亞大陸上作威作福的特暴竜,特暴竜是否嚮鐮刀竜的巨爪退讓,好像不容樂觀……反觀現代的大食蟻獸的爪子就足以殺傷山獅和美洲豹,雖然還是有可能被捕食,但是也的確能進行強有力的反擊。不光是大食蟻獸,就是小食蟻獸的爪子也是相當厲害的。
  展示巨爪
  最後是關於鐮刀竜的行走方式,一部分學者認為鐮刀竜的前肢與後肢長度相近,估計是像大猩猩或爪獸那樣行動。但是更多的學者認為不應該是四肢着地的,因為它前肢的結構不適合支持體重,爪也比較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