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銀錠橋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銀錠橋位於西城區什剎海的前海和後海之間的水道上。為南北嚮的單孔石拱橋,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是什剎海的風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過去站在銀錠橋上可遙望西山,故景名為“銀錠觀山”。1984年,原橋拆除重建,仍以銀錠為名。 |
|
北京什剎前海與後海連接處有一座形似銀元錠寶的石橋,南北橫跨在連接兩海的細脖處,長12米、寬7米、高8米、跨徑5米,有鏤空雲花欄板5塊、翠瓶捲花望柱6根,因橋形似元寶,取名“銀錠橋”。 |
|
這座橋,始建於明代,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橋是1984年重建的。在橋身正面鎸刻着由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老先生題寫的“銀錠橋”三個楷體大字。字體工整渾厚,滿着緑色,與周圍的碧水、高楊、翠柳相融。橋下水波粼粼,金光閃閃,橋畔楊柳夾岸,蔥蘢流翠;橋周圍古宅相擁,鬍同密集,古韻悠然;隱於濃蔭中的王府、寺廟的屋頂飛檐依稀可見;橋的近處還有宋慶齡、郭沫若等多處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靜的氛圍。別看銀錠橋橋體不大,卻是什剎海景區的點睛之筆。
該橋為單孔石拱橋,青白石的橋欄雖略顯粗糙,但整體效果尚好。銀錠橋初建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證,但從其地理位置看,由後海西端到前海南端衹有這一個位置可以架橋通行。元代營建新大都後這裏已是船泊必經之處,兩岸商事繁華,又是風景勝地。遼、金時代雖是郊外,數公裏長的水係兩岸也應有便橋方便來往。明代史籍已有明確的記載。解放初期,當我們站在銀錠橋頭平目西望,遠處藍天下的青山綿延起伏,湖邊搖曳的柳絲楚楚動人,猶如挂在空中美麗的巨幅圖畫,每當夕陽西下,金色的餘輝從山後撒播在湖面上,微波粼粼,金光閃閃,迷人的湖光山色令人流連忘返,可惜後來的煙囪和高樓大廈嚴重地破壞了京城這難得的獨特景觀,但願這遺憾和教訓不再發生。 |
|
眺望西山
“三絶”之首是眺望西山。人們站在北京城內的任何一塊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獨站在與地面等高的銀錠橋上,卻可引頸西望,領略西山浮煙晴翠的綽約豐姿。這是因為寬闊頎長的後海,構成了一個扇面形的視角,又兼過去新街口一帶沒有高大建築,西山便呈現在人們的視野裏。“銀錠觀山”是舊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確記載。
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詠不已。其中一首詩曰:“銀屏重疊湛虛明,朗朗峰頭對帝京,萬壑精光迎曉日,千林瓊屑映朝晴。”特別是在雨過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見西山郁郁葱葱,層巒疊嶂,令人心曠神怡。
觀賞荷花
“三絶”之雅是觀賞荷花。清代竹枝詩吟道:“地安門外賞荷時,數裏紅蓮映碧池,好是天香樓上座,酒闌人醉雨絲絲。”在什剎海,每當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競相吐豔之時。晴日,紅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銀珠,盈盈欲墜;風過,蓮蓬搖曳,清香飄溢;其賞心悅目的雅興,實難以言喻。
遠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長在什剎海邊的明代文人李東陽眼中“城中第一佳山水”。李東陽身後140年,這裏又誕生了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名叫納蘭性德,工書善詩。每值荷花盛開之際,總喜歡和友人曹寅、朱尊彝等漫步堤岸。他筆下的“藕風輕,蓮露冷,斷虹收。正紅窗,初上簾鈎。田田翠蓋,趁斜陽,魚浪香浮……”,就是一幅美不勝收的天然圖畫。近代大文學家老捨先生,十分鐘愛這一地區,並將其作為他許多小說故事的發生地。
品嚐烤肉
“三絶”之美是品嚐烤肉。“客旅京華,問道季傢何處?香浮什剎,引來銀錠橋邊。”這副對聯告訴我們,距銀錠橋數十步處,便是百年老字號“烤肉季”。烤肉,這種最早由蒙古族傳入北京的珍餚,初始就在露天燒烤,野味十足,不腥不膩。在炙條下燃燒着鬆木,炙條上翻烤着鮮嫩的羊肉,鬆煙的香味與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四處飄散,使你食欲大增。一手執壺抿酒,一手啖肉,一邊觀賞橋畔的荷花,體味“炙味香飄清清煙”的美韻和意境。後來這種烤肉的吃法,移到店內,鼕夏皆宜,更增加了許多雅興樂趣。不少文化名人、外國貴賓都曾在這裏品嚐烤肉,臨窗頻覽,品味民情、民俗、民風、美景、美文。詩人卞之琳有詩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來北京的遊客,倘衹品嚐了烤鴨、涮羊肉,未曾品味烤肉,也是一件憾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