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含銀的礦石﹔采銀的礦山。 |
|
亦作“ 銀鑛 ”。
含銀的礦石;采銀的礦山。《魏書·食貨志》:“有司奏 長安 驪山 有銀鑛,二石得銀七兩。”《宋史·食貨志下七》:“有司言, 定州 諸山多銀礦。”《元史·文宗紀四》:“夏四月丙午朔, 全寧 民 王脫歡 獻銀鑛。” |
|
英文名稱:
silvermine |
|
純銀為銀白色,故又稱白銀。在所有金屬中,銀的導電性、導熱性最高,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於拋光和造型,還能與許多金屬組成合金或假合金。銀還具有較強的抗腐蝕、耐有機酸和鹼的能力,在普通的溫度和濕度下不易被氧化。因為銀有如此多的優點,所以它不僅很早就被人們用來作貨幣、飾品和器皿,而且在現代工業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工業和國防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 |
|
目前已知銀以主要元素、次要元素和不定量形式存在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200多種,其中以銀為主要元素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60餘種,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作為白銀生産的主要原料有12種:自然銀(ag)、銀金礦(agau)、輝銀礦(ag2s)、深紅銀礦(ag3sbs3)、淡紅銀礦(ag3ass3)、角銀礦(agce)、脆銀礦(ag2sbs3)、銻銀礦(ag3sb)、硒銀礦(ag3se)、碲銀礦(ag2te)、鋅銻方輝銀礦(5ag2sb2s3)、硫銻銅銀礦(8(agcu)ssb2s3)。
銀屬銅型離子,親硫,極化能力強。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銀、硫化物、硫????等形式存在,因其離子半徑較大,又能與巨大的陰離子se和te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但它通常最喜歡潛藏在方鉛礦中,或作機械混入,或作類質同象潛晶。其次是賦存於自然金、黝銅礦、黃銅礦、閃鋅礦等礦物中。因此在鉛鋅礦、銅礦、金礦開採、冶煉過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銀。
在內生作用中,銀在熱液階段纔趨於高度集中,富集成銀(金)或各種含銀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床;在表生條件下,銀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於水的ag2so4,在氧化帶下部形成次生富集體;在沉積作用中,銀常與銅、金、鈾、鉛、鋅或釩、磷等一起遷移,沉澱於砂岩、粘土頁岩和碳酸????岩類岩石中,當其達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積型或層控型銀礦床;在變質作用過程中,原岩中呈細分散狀態的銀,經變質熱液的萃取與活化遷移,在適當的地質條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新礦床,或者使原礦體疊加富化。
由於銀礦物或含銀礦物種類繁多,它們又可在不同的地質作用階段形成,因此這些銀礦物常分佈在不同的礦相中,甚至好幾種銀礦物賦存於同一礦石之中,它們除獨立呈粗粒單晶存在,嵌布於脈石礦物中外,還有與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等呈細微的連晶出現,也有呈分散狀態賦存於上述礦物之中。銀礦物分佈的這種特點,給設計較理想的選礦工藝與流程帶來了一定的睏難,為此,對銀礦物與共生礦物進行工藝學研究,對銀的最佳回收意義重大。 |
|
長期以來,大量純度較高的銀用於製造銀幣和裝飾品。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銀已由傳統的貨幣和首飾工藝品方面的消費,逐漸轉移到工業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領域。目前,它在電子、計算機、通訊、軍工、航空航天、影視、照相等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影視和照相行業中,由於銀的鹵????(溴化銀、氯化銀、碘化銀)和硝酸銀具有對光特別敏感的特性,因此可用來製作電影、電視和照相所需要的黑白與彩色膠片、底片、曬相和印相紙、印刷製版用的感光膠片、醫療與工業探傷用的x光膠片和航空測繪、天文宇宙探索與國防科學研究等使用的各種特殊感光材料。
在機電和電氣工業方面,銀主要以純金屬、銀合金的形式用作電接觸材料、電阻材料、釺焊料、測溫材料和厚膜漿料等。如銀銅合金、銀鎘合金、銀鎳合金等合金製作的電觸頭,可以消除一般金屬的消耗變形、接觸電阻及粘接等弊病;銀鎢合金、銀鉬合金、銀鐵合金等製作的低壓功率開關、起重開關、重負荷的繼電器與電接點材料可廣泛用於交通、冶金、自動化和航空航天等尖端工業;在厚膜工藝中,銀漿料使用最早,導電最好,與陶瓷的附着力又強。
在石油化工方面,銀主要以ag/al2o3、kbr-ag-al2o3、au-ag網等催化劑用於化學反應。
醫療衛生事業中,銀金合金、銀汞合金、銀錫合金等為重要的牙科材料;銀泊丹、鎮心丸具有定志養神、安髒之功用;銀紗布、藥棉可醫治惡性潰瘍;銀綫、銀片是固定碎骨與修補顱骨破洞的非常材料。銀????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銀器皿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農業、氣象上,碘化銀用於人工降雨。
在能源利用上,將銀塗在巨大的弧形玻璃鏡面上,可聚集陽光,將其轉變成熱能和電能。銀鋅電池、銀鎘電池比普通電池強20倍以上。此外,銀敷玻璃窗戶可以防止紫外綫通過,能節省空調設備的能耗和費用。
由於中國在80年代以前,獨立銀礦床發現不多,大部分銀是為有色賤金屬礦的伴生、共生組分,在勘查主礦産時順帶進行評價,當含銀量大於5~10g/t時,就給予計算儲量。若銀的選冶性能較優,在銅和金礦中有時降低至1g/t,鉛鋅礦中為2g/t。
隨着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銀礦地質工作得到加強,80年代以來,相繼找到一批以銀為主的礦床,根據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對銀礦床的工業指標、規定如下:
邊界品位a40~50g/t
工業品位ag100~120g/t
礦床平均品位ag140~150g/t
可采厚度0.8~1m
夾石剔塗厚度≥2~4m |
|
銀是人類最早發現和開採利用的金屬元素之一。約在5000~6000年以前的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認識自然銀,並且採集它。在16世紀以前,世界銀礦的采冶中心居地中海和亞洲地區,最大的銀礦在希臘、西班牙、德國和中國,當時年均産銀不足200t。到了中世紀以後,美洲和大洋洲相繼被人們開發,從此世界采銀業的重心,逐漸轉到秘魯、墨西哥、玻利維亞,繼而發展到美國、智利、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至今這些國傢仍是世界上主要産銀的國傢。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和開採利用銀礦最早的國傢之一,據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中出土的耳環、鼻環等銀質飾品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認識銀礦,並且採集、提煉白銀,加工製作飾物。進入春秋時期,全國詳知“銀之山”10處。在戰國至漢代的墓葬中,見有銀項圈、銀器、銀針等隨葬品,這充分說明,戰國至漢代,不僅能采冶銀礦石,而且加工製作銀器的工藝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到了唐代,據記載,當時全國“有銀”地點共35處,民間采銀頗盛。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白銀的年收入量達10萬餘兩。宋元是我國古代銀礦業繼續發展時期,元豐年間,銀礦場分佈於68個州(京、府、軍),元豐元年銀的總收入量達21萬餘兩。銀在元代是作為一種主要貨幣,至元31年(公元1294年),除京師外各路交鈔庫所存“鈔母”白銀總數約100萬兩。但是到了明、清和民國時期,銀礦業的發展曾一度停滯不前,年産銀量僅徘徊在2~6t之間。
我國銀礦的地質工作始於本世紀初地質調查所成立之後,截止1949年,全國衹有十幾處含銀量高的鉛鋅生産礦區(如水口山、柴河、瀾滄等)進行了淺部的銀礦儲量概算。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在對有色金屬礦床進行大規模勘探的同時,對伴(共)生銀礦開展了綜合評價。60年代後期逐步加強了獨立銀礦的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至70年代末有7處大、中型銀礦産地(山東十裏堡、浙江銀坑山、湖北銀洞溝、陝西銀硐子、河南破山、廣東龐西洞、廣西金山)經勘探轉入工業評價。近40年來,我國銀礦業得到迅速發展,全國已有26個省、市、區找到了工業銀礦床,現建成生産和綜合回收白銀的礦山與冶煉企業有200多個,白銀的産量也由1949年的4.6t增至目前年産超千噸。 |
|
截至1996年底,我國已探明銀礦區569處,分佈於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銀的保有儲量達到116516t,其中A+B+C級儲量占23.6%,為27519t。與1985年相比,銀的保有儲量翻了一番。
我國已探明的銀礦儲量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銀品位達到工業指標具有獨立開採價值的銀礦儲量,另一部分是指銀品位低於工業指標,隨主元素開採而順便綜合回收的伴生銀礦儲量。80年代以來,銀礦儲量增長較快,由1985年占總儲量的18.4%到1995年占到總儲量的42%;伴生銀礦儲量相對增長較慢。
據美國礦業局出版的《MineralCommoditySummaries,1996》報道,全世界銀礦總儲量為28萬t,儲量基礎42萬t,主要分佈在美國(儲量3.1萬t、儲量基礎7.2萬t)、加拿大(儲量3.7萬t、儲量基礎4.7萬t)、墨西哥(儲量3.7萬t、儲量基礎4萬t)、秘魯(儲量2.5萬t、儲量基礎3.7萬t)和澳大利亞(儲量2.9萬t、儲量基礎3.3萬t)。如果以我國其獨立開採銀礦儲量和這些國傢的儲量基礎相比,我國居美國、加拿大之後,位居世界第三。 |
|
我國銀礦儲量按照大區,以中南區為最多,占總保有儲量的29.5%,其次是華東區,占26.7%;西南區,占15.6%;華北區,占13.3%;西北區,占10.2%;最少的是東北區,衹占4.7%。
從省區來看,保有儲量最多的是江西,為18016t,占全國總保有儲量的15.5%;其次是雲南,為13190t,占11.3%;廣東,為10978t,占9.4%。內蒙古,為8864t,占7.6%;廣西為7708t,占6.6%;湖北為6867t,占5.9%;甘肅為5126t,占4.4%。以上7個省(區)儲量合計占全國總保有儲量的60.7%。 |
|
1.産地分佈廣泛,儲量相對集中
全國已探明有儲量的産地有569處,分佈在27個省、市、自治區。儲量在萬t以上的省有江西、雲南、廣東;儲量在10000~5000t的省(區)有內蒙古、廣西、湖北、甘肅。這7個省(區)的儲量占了全國總保有儲量的60.7%。其餘20個省、市、自治區的儲量衹占全國總儲量的39.3%。
2.伴生銀資源豐富,産地多,但貧礦多,富礦少
我國伴生銀資源豐富,1995年,保有儲量66146t,占當年銀總保有儲量的58%,尚有一部分礦區未進行銀的分析或未計算儲量,伴生銀礦儲量實際上應更多些。全國除寧夏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伴生銀産地。伴生銀礦儲量和産地以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和雲南為最多。但是我國伴生銀礦富礦少,貧礦多,銀品位大於50g/t的富伴生銀礦衹占伴生銀礦儲量的1/4左右,而銀品位小於50g/t的貧伴生銀礦儲量卻占伴生銀礦總儲量的3/4。
3.大、中型産地少,占有的儲量多;小型産地多,占有的儲量少
據1992年的資料分析,我國以銀為主要開採對象的銀礦,大型産地12處,中型産地40處,大、中型産地占有的儲量占該類銀礦儲量的95%;小型産地29處,占有的儲量衹占5%左右。
伴生銀礦大型産地14處,中型産地73處,大、中型産地占有的伴生銀礦儲量占伴生銀礦總儲量的79%,而小型産地有271處,占有的伴生銀礦儲量衹占伴生銀礦總儲量的21%。
4.銀多與鉛鋅礦共生或伴生
我國共生銀礦以銀鉛鋅礦為多,其保有儲量占銀礦儲量的64.3%。伴生銀礦主要産在鉛鋅礦(占伴生銀礦儲量的44%)和銅礦(占伴生銀礦儲量的31.6%)中。與銀共生或伴生的除了鉛鋅和銅外,還有錫礦、金礦,以及多金屬礦等等。 |
|
- : silver ore
- n.: bonanza, a pocket of silver
|
|
銀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