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銅製的錢幣。 |
|
釋義
銅製的錢幣。亦稱“銅錢”。主要指中國古代的“方孔圓錢”。
中國銅幣的歷史
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鞏固中央集權製, 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政策,同時也對幣製作了重大改革:廢止戰國時期各國流通的刀形、布形、環形等形式不一、單位各異的各類銅幣,使用外圓內方的秦“半兩”錢,從此,中國銅鑄幣有了一個統一的形式,方孔銅錢在中國歷史上相沿使用了兩千多年,直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7年)機製銅幣問世,纔走完了它的里程。
秦始皇統一貨幣對實行統一的經濟政策、促進生産和流通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更有利於維護國傢和民族的統一。然而,秦始皇衹是統一了鑄幣的形狀和幣值單位,並沒有集中統一鑄幣權,鑄幣不受法律限製,私人可以鑄製。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時收????鐵為官,把鑄幣權收歸朝庭所有,統一鑄造新的五銖錢,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
方孔錢的形式沿襲千年不衰的原因:有人認為“外圓內方”表達了中國人的一種“天圓地方”的人文主義觀念;有人認為是由於有方孔易於用繩子穿起來,圓形沒有棱角,便於攜帶;還有人義為是便於加工:銅錢鑄出來後,外廓有些毛刺需要銼光,在一串中穿一根方棍,一次能銼許多個,如是圓孔,錢就會跟着銼刀轉動。看來上面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方孔錢的面值較低,流通中的需要量比較大,因此常常用繩子(稱為“緍”)穿起來使用。一百枚穿一串,稱為一吊,一千枚穿一串,稱為一貫,單獨使用稱為“文”。“文”、“吊”、“貫”等都是古銅錢的計量單位。
方孔錢因體積較小,鑄造起來很方便,近些年來,常有錢模錢範出土,一模能同時澆鑄幾十枚銅錢。模也稱為“板”,宋時鑄錢每板能鑄六十四文。故民間用“板板六十四”形容某人的呆板,不知變通。 |
|
tóng bì
銅製的錢幣。亦稱“銅錢”。主要指中國古代的“方孔圓錢”。 |
|
我國歷史上面值最大的銅幣,當推新朝王莽(8—24)發行的“國寶金匱直萬”古銅幣,面值為一萬枚五銖錢。據史料記載,王莽在位16年,由於國庫空虛,共進行了4次貨幣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國寶金匱直萬”是王莽最後一次貨幣改革鑄造的,其形狀如葫蘆。上部為方孔圓形,鑄有“國寶金匾”篆字;下部為正方形,上鑄篆體“直萬”兩字,字體十分精美;中部係一短頸,連接上下兩部。在當時,萬枚五銖錢,可兌換黃金一市斤,而一枚“國寶金匱直萬”錢,竟值一斤黃金,可見其剝削之程度驚人了。
“國室金匱直萬”錢,由於面值過高,發行時間很短,清代之前沒有發現其實物。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農民在平地時發現兩枚。一枚被古幣收藏傢張叔馴購得。另一枚被英人柳瑪購去,後由上海集幣傢張晉購回。以後又歸陳仁濤收藏,解放前夕,陳移居香港。50年代初,我國政府用重金將其購回,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
|
- n.: copper, coin made of copper or a copper alloy
|
|
錢幣 | 貨幣 | 收藏品 | 金融歷史 | 百科大全 | 歷史 | 俗稱 | 銅圓 | 金寨縣 | 紅軍 | 蘇维埃 | 皖西北蘇维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