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鈴鐺閣投訴電話天津旅遊投訴電話:022-283590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城外西北角,為稽古寺內的藏經閣。該寺建於唐代,明萬歷年間,修建了鈴鐺閣。此閣外檐重出,檐角懸挂48衹風鈴,遇微風吹拂,聲聞數裏,不少文人墨客都曾登臨此閣賦詩作文。閣內珍藏有佛教《大藏經》及名貴圖書,是古代天津文化聖地和重陽登高之地。光緒年間該寺毀於火災,1901年,在鈴鐺閣舊址上修建了天津普通中學。 |
|
所謂天津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閣”不讀gě,而讀為gǎo)。
位於紅橋區南部,在西北城角,鈴鐺閣大街東端南側,其原址現為鈴鐺閣中學。
鈴鐺閣,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內存有《大藏經》全捲。明萬歷七年(1579年),建藏經閣,重檐四出,甚為壯觀。閣角裝有風鈴,鈴聲可遠聞數裏,鄉人因呼為鈴鐺閣。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學大師朱彝尊曾為文以記其事,並描述其登臨時的感懷:“夕陽在衣,風鈴錚然;翔鳥上下,為之目曠神儀。”光緒十八年,不慎於火,延燒及藏經閣,房子及所儲存的大藏經都化為灰燼。1901年,嚴範孫、高凌文、王世蘭等倡議以稽古書院舊址改辦新式中學,創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學,名為天津普通中學,其沿革為今天津三中,現址為鈴鐺閣中學,在其校旗校徽上,鈴鐺作為其主要標志。
鈴鐺閣早已焚毀了100多年,但這個名字卻長久流傳下去,因為由它派生出諸如鈴鐺閣大街、鈴鐺閣北鬍同、鈴鐺閣大鬍同、鈴鐺閣西鬍同、鈴鐺閣中學、鈴鐺閣小學、鈴鐺閣街道辦事處等一係列地名。另外,在紅橋區南部如意庵大街和小西關大街之間,原有一條閣(gǎo)外大街,這個“閣”是指供奉觀音的過街樓閣。這條街約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995年拆除,建成芥園道。稽古碑碑文
蔣詩在《沽河雜詠》中有:“津澱城西稽古寺,藏經高閣號鈴鐺。”的佳句。清代先賢樊彬《津門小令》寫到:“津門好,何必慕乘鰲,鈴鐺千尋藏貝裏,鼓樓十裏吼蒲守,尺五接天高。”。
乾隆《天津縣志》捲八附“壇廟”:“稽古寺,在西北門外西北隅,萬歷七年敕建,康熙三十八年重建,有藏經閣。”這裏的藏經閣,便是鈴鐺閣。同治《續志》:“海會寺,在城西稽古寺西,元至正間天竺國僧海會結庵於此,故名。明萬歷年間重建。”顯然,這兩條記載有不同之處。但天津著名地方志學家高凌雯卻用他的解釋,解决了兩者的矛盾:即萬歷時所建的稽古寺在海會寺旁,元朝時建海會寺,在明末時傾圯,並入稽古寺。《天津縣新志》捲二十五附“寺觀”說:“海會寺在城西北,元至正間天竺國僧海會結庵於此,故名。旁為稽古寺,明萬歷七年建。其後,海會寺圯,以地並入稽古寺。” 舊照
藏經閣原是海會寺的建築,後並入稽古寺,成為它的附屬建築物。“閣兩層,寬五楹,飛檐四處,如鳥張翼。”“藏經閣”共兩層,但基礎高在一丈多。屋頂飛檐突出,畫梁雕棟,莊嚴華麗。為了宣揚佛傢醒世作用,防止飛鳥的破壞、玷污,在房脊屋檐檐角懸挂48衹風鈴,長一尺多;微風吹動,鈴聲由近而遠,好像波浪一樣,清澈悅耳。聲音可飄揚二、三裏,為這一帶居民平添了異彩,深受人景仰。久而久之,鈴鐺閣聲明大噪,遐邇皆聞,反凌駕於稽古寺之上。
省立中學記閣裏藏有十六櫃佛經,其中的《大藏經》包括了幾乎全部的漢語佛教經典,還有貝葉經,這些經典版本是很珍貴的。康熙年間,由天津道署捐資重修稽古寺,請來江南名匠,仿照黃鶴樓修葺一新。同時,擴建了平房數間,以作考文之需。閣內的藏書樓中,書箋大部分是當時的名流所捐贈,多為稀世之珍。海內孤本達數百種之多,尤以元、明人手抄本(百餘種)以及六朝寫經四十捲最為珍貴。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為“曬經節”。到了那一天,閣內的全部藏書均置於陽光下曝曬,蛀蟲防腐;同時藉此良機任人閱覽,以饗讀者。當時津門的一些文人學士,紛至沓來、先睹為快,一時盛況空前。
清光緒十三年(1887),天津知府在稽古寺內設立稽古書院。光緒二十年,附近木料場失火,殃及鈴鐺閣,建築及藏書遭焚毀。 |
|
鈴鐺閣是泰山行宮的主要附屬建築,為樓閣式建築,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殿宇式單檐歇山造,四檐角飛起,有檐柱18根。因四邊椽頭有108衹鈴鐺,且四檐角又有4衹大鈴鐺,微風鈴鳴,縈紆耳畔,故稱“鈴鐺閣”。閣內供奉玉皇大帝神位。下層是磚砌拱券式通道,為出入泰山行宮之門。通道兩側各有拱門,內建有迂回麯折的踏道可通達上層。鈴鐺閣是舊慶雲縣城的三景之一,即小鬼山、鈴鐺閣、一步三孔橋。
泰山行宮位於今慶雲縣治北10公裏。現????山縣慶雲鎮西關西頭,原鬲津河北岸。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於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為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裏建一行宮,為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為舊志慶雲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衆有“慶雲閣、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之說,泰山行宮主體——正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單檐四柱。建築在1.2米高的臺基之上,四周沿築矮花墻。青磚筒瓦,花卉滴水,竜紋瓦當。大脊兩側各有一隻吞脊大獸,蟠屈上彎,北負寶劍。殿內6根朱柱佈局合理。東西山墻的南北兩側各有一組鏤空磚雕,均為神話人物,一組是“王母東巡”,一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瓏獨特。山墻屬硬山小式造風格。殿內正位供奉泰山奶奶、東側眼光奶奶、西側送子奶奶,殿後面觀世音菩薩。 |
|
鈴鐺閣街道 鈴鐺閣社區, 鈴鐺閣居委會 |
|
|
|
鈴鐺閣路 | 鈴鐺閣街道 | 鈴鐺閣中學 | 天津鈴鐺閣 | 鈴鐺閣居委會 | 鈴鐺閣大鬍同 | 太平街鈴鐺閣大街 | 天津衛三宗寶之鈴鐺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