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 清代文學評論傢 : 文藝 : 文學寫作 > 錢大昕
目錄
錢大昕
  錢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學家﹑漢學家,學者,詩文傢。字曉徵﹐一字及之,號辛楣﹐又號竹汀,晚號潛研老人。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早年﹐以詩賦聞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弘歷南巡﹐因獻賦獲賜舉人﹐官內閣中書。十九年﹐中進士。復擢升翰林院侍講學士。三十四年﹐入直上書房﹐授皇十二子書。參與編修《熱河志》﹐與紀昀並稱“南錢北紀”。又與修《音韻述微》﹑《續文獻通考》﹑《續通志》﹑《一統志》及《天球圖》諸書。後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廣東學政。四十年﹐居喪歸裏﹐引疾不仕。嘉慶初﹐仁宗親政﹐廷臣致書勸出﹐皆婉言報謝。歸田三十年﹐潛心著述課徒﹐歷主鍾山﹑婁東﹑紫陽書院講席﹐出其門下之士多至二千人。晚年自稱潛研老人。其學以“實事求是”為宗旨﹐雖主張從訓詁以求義理﹐但不專治一經﹐亦不墨守漢儒傢法。同時主張把史學與經學置於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經方法治史。自《史記》﹑《漢書》﹐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詳為考證。萃其平生之學﹐歷時近五十年﹐撰成《二十二史考異》﹐糾舉疏漏﹐校訂訛誤﹐駁正舛錯﹐優於同時其他考史著作。其治史範圍廣於同時諸傢。於正史﹑雜史而外﹐兼及輿地﹑金石﹑典製﹑天文﹑歷算以及音韻等。對宋﹑遼﹑金﹑元四史﹐用功甚深﹐元史尤為專精。他曾打算重修《元史》﹐未成。著有《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宋學士年表》﹑《元史氏族表》﹑《元史藝文志》﹑《元詩記事》﹑《三史拾遺》﹑《諸史拾遺》及《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等。除史學外﹐於所涉諸學﹐多有創獲。《三統術衍》﹑《四史朔閏考》為其研治天文歷算學的代表作﹐深為同時學者推重。“古無輕脣音”﹑“古無舌上音”﹐更是其在音韻學上的卓見。精心所薈﹐則有《十駕齋養新錄》﹐後世以之與顧炎武《日知錄》並稱﹐贊錢氏為“一代儒宗”。大昕並非知古而不知今的考據學者﹐他往往以考史論學的形式﹐隱寓對清廷弊政的不滿。所著《十駕齋養新錄》﹑《潛研堂文集》多所反映。乾嘉時期﹐首重經學﹐大昕力倡治史﹐既博且精﹐對轉變一時學術趨嚮影響甚大。一生著述甚富﹐後世輯為《潛研堂叢書》刊行。
  錢大昕長期研究元史,精通蒙語。史載清廷得元代蒙古碑文,無人可知,於是由國師章嘉多必吉譯之。後抄錄成册之時,錢大昕獨能指出其謬誤所在。博學強記,冠絶一時。
  他的書法源於金石之學,善寫漢隸,用筆古茂,奇趣縱生;楷行蒼逸樸健,具有宋元的書法風緻,脫胎於學問之厚養。
錢大昕
  錢大昕 (1922.11—) 上海人。 擅長宣傳畫、美術編輯。1952年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繪畫創作歷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幹部、年畫宣傳畫編輯室副主任、副總編輯、編審。,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美協上海分會理事,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年畫研究會常務. 作品有《爭 取更大豐收獻給社會主義》、《列寧—無産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延河長流魚水情深》 1983年全國宣傳畫展二等奬;《萬象更新》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奬。在1983年、1991 年兩次全國宣傳畫評奬中獲個人榮譽奬。合著有《怎樣畫宣傳畫》。 
百科辭典
  Qian Daxin
  錢大昕
    國清代史學家、考據學家。字曉徵,號辛楣,又號竹汀,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乾隆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山東、浙江等地鄉試主考官,廣東學政。參與編纂《大清一統志》、《續文獻通考》、《續通志》。主講於江南諸學院。對西北地理、元史、年代譜牒、金石銘文等均有研究;於音韻、訓詁更有許多創見。主要著作有《二十二史考異》、《潛研堂文集》、《十駕齋養新錄》、《元史氏族表》、《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等。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對古紐的考證。在錢大昕以前,研究古音的人,衹註意古韻。最先註意到古紐問題的就是錢大昕。關於古紐問題,他提出 4點:①古無輕唇音。認為中古輕唇音聲紐在先秦一律讀作重唇。②古無舌上音。認為中古知、徹、澄聲紐,在先秦屬於端、透、定聲紐。③古人多舌音。認為中古照、穿、神等聲紐(所舉例字都是三等字),在先秦也屬於端、透、定聲紐。④古影、喻、曉、匣雙聲。認為中古喉音4個聲紐在先秦基本屬於同一類聲紐。這4點都很有道理,特別是前兩點,得到了後來學者的普遍承認。錢大昕沒有關於音韻學的專著,對音韻學的一些論述收錄在《十駕齋養新錄》捲五和《潛研堂文集》捲十五。
     (謝紀鋒)
    
相關詞
古籍古典文獻泰州李春芳阮元興化
包含詞
錢大昕撰錢大昕潤色
錢大昕默坐觀弈潛研堂集清錢大昕
清錢大昕行書錄語軸恆言錄六捲淸錢大昕
補元史藝文志四捲淸錢大昕撰據史學叢書本排印廿二史考異一百捲淸錢大昕
地球圖說一捲西洋蔣友仁譯淸何國宗淸錢大昕潤色聲類四捲淸錢大昕撰據粵雅堂叢書本影印
曦明註淸盧文弨撰註補並重校淸錢大昕撰註補正竹汀先生日記鈔三捲淸錢大昕撰淸何元錫輯據式訓堂叢書本排印
恆言錄六捲淸錢大昕撰據文選樓叢書本排印十駕齋養新錄二十三捲清錢大昕
聲類四捲淸錢大昕撰景粵雅堂叢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