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 : 地理學教育 > 金陵
目錄
《金陵 Jinling Tomb》
詩人: 杜牧 Du Mu

金陵
  始發碧江口,曠然諧遠心。
  風清舟在鑒,日落水浮金。
  瓜步逢潮信,臺城過雁音。
  故鄉何處是?雲外即喬林。
《金陵 Jinling Tomb》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金陵陳跡老莓苔,南北遊人自往來。
  最憶春風石城塢,傢傢桃杏過墻開。
《金陵 Jinling Tomb》
詩人: 黃庭堅 Huang Tingjian

  豪士阻江海,瓜分域中權。
  真人開關梁,曾不費一弦。
  六朝妙人物,蔓草縈寒煙。
  至今哀江南,詠歌在漁船。
  窮山虎豹穴,磨衲擁高年。
  青天行日月,坐攪磨蟻旋。
  身將時共晚,道與世相捐。
  猶能攬壯觀,巨浸朝百川。
《金陵 Jinling Tomb》
詩人: 王貞白 Wang Zhenbai

  六代江山在,繁華古帝都。亂來城不守,戰後地多蕪。
  寒日隨潮落,歸帆與鳥孤。興亡多少事,回首一長吁。
更多詩歌...
請鑒賞:

  蔡槃 Cai Pan:金陵 Jinling Tomb
  鬍仲弓 Hu Zhonggong:金陵 Jinling Tomb
  鬍仲弓 Hu Zhonggong:金陵 Jinling Tomb
  羅公升 Luo Gongsheng:金陵 Jinling Tomb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金陵 Jinling Tomb
  夏竦 Xia Song:金陵 Jinling Tomb
  袁說友 Yuan Shuiyou:金陵 Jinling Tomb
  曾極 Ceng Ji:金陵 Jinling Tomb
  周師成 Zhou Shicheng:金陵 Jinling Tomb
jīn línɡ jīn línɡ
  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別稱。戰國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滅越後在今南京市清涼山(石城山)設金陵邑。
No. 7
  中晩唐人常以指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
No. 8
  北魏拓跋珪陵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故盛樂城西北。
No. 9
  指四川銅陵山。
No. 10
  歷史名城南京,在漫長的歲月中曾經有過很多名稱,其中最響亮的名字莫過於“金陵”了。時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緻的別稱。
  而關於“金陵”之名的由來,千百年來有着諸多神秘傳說。當代南京學者、六朝史專傢劉宗意等人經多年研究考證,終於揭示其中原委。
  一、“因山立號”說
  這種說法認為,“金陵”原本是鐘山最早的名稱,後來成為南京的地名。
  劉宗意指出,陵,作為名詞有二義。一為《說文解字》上講的“大阜”,就是較高的山。二是藉用為帝王的墳墓。古人把山陵比作最高統治者,帝王的去世稱為“山陵崩”。帝王墳高起像一座山,建墳往往是在帝王活着的時候,為避不吉,諱稱為陵或山陵。
  他介紹,在“因山立號”說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現在的鐘山,又稱蔣山、紫金山。《輿地志》說:“蔣山古曰金陵山,縣之名因此山立”。當時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陵就是山,金陵就是金色的山。在“金陵”之後加一個“山”字,已是後來的習慣了,古時應該就是叫金陵。鐘山頂上的岩石泛紫色,類赤,所以稱金陵,其名因山石顔色而來,而其實山上並無金礦。“金陵”之“金”,作金色解,其實是指銅的顔色,而非黃金。銅也稱赤金,我們現在把純銅稱為紫銅。這與後人稱其為紫金山是一樣道理。當然,如果要按現在的認識,就應該是“銅色之山”了。
  “金陵”二字最早用於城名是在戰國時期。古代地方志記載,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殺越王無疆,盡取越國奪取的吳國的地域,而在石頭山(今清涼山)築城,稱為金陵邑,或石首城。那時的鐘山叫做金陵山,它的餘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石頭山當時是金陵山餘脈的一部分,所以這座建在石頭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為“金陵邑”。唐代《建康實錄》對此有明確記載:“因山立號,置金陵邑”。
  南京的衆山屬寧鎮丘陵,這一帶山嶺都不算高,400米以上的就更少,鐘山以海拔448米高度雄居第一,相對而言,可謂巍巍鐘山了。高山對人類生活有很大影響。原始崇拜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高山崇拜。原始人認為,高山是神靈的居所,也是人類與天神溝通的途徑,它具有神秘和靈驗的特性。
  所以人類一直對高山滿懷敬畏之情。各地區居民在自己生活的區域選擇一座高山作為崇拜對象,以滿足心靈的寄托。古人把一個地區有聯繫的衆山之首稱為“祖山”,作為地區的標志,鐘山就具有這樣的地位,它是南京地區居民心目中的聖山。鐘山的古稱“金陵”在這一地區是神聖的。楚國地名往往用“陵”,就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結果。楚威王選用祖山為邑立名,符合古人命名城邑的習慣。
  當時的“金陵邑”衹是個具有軍事意義的小城堡,城市雖然規模不大,但它卻是南京設置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而由於“金陵邑”險要的地理位置,隨着此地影響力的越來越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響。
  二、“金壇得名”說
  關於金陵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唐《建康實錄》說:“楚之金陵,今石頭城是也,或云地接華陽金壇之陵,故號金陵”。但據劉宗意介紹,該書作者許嵩還沒弄清金陵具體是指哪座山,可能是把它當作石頭山(今清涼山)的舊名了,所以對“因山立號”說能否完全成立産生了疑問。他亦感覺石頭山還不足以享用“金陵”之美名,於是將“金壇得名”的猜測也一並記錄下來,以示其心中疑問。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三、帝王“埋金”說
  “金陵”之名來源還有另外一說,即“埋金”之說。這種說法中,“陵”被解釋為墳墓。相傳金陵的名稱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崗埋金以鎮王氣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而金陵崗據說在今幕府山西。《景定建康志》記載:“父老言秦(始皇)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並說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
  但又有人傳說秦始皇並沒有真的埋金,而衹是詭稱在山中埋金。這樣,讓尋金的人在山的前後南北,“遍山而鑿之,金未有獲,而山之氣泄矣”。
  此外,還有楚威王埋金說,據說當時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甚恐,於是吩咐手下在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古稱竜灣)埋金。《景定建康志》如此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子熊商敗越,盡取故吳地。以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號曰金陵。”
  劉宗意認為,“埋金說”有明顯的傳說和迷信色彩。埋金的目的是鎮王氣,所謂“金陵王氣”是指金陵的風水特徵。劉宗意考證發現,“金陵王氣”的提法最早也衹能産生於三國時期。所以,無論楚威王還是秦始皇都不可能有“懼王氣”而生出的“埋金”之舉。更關鍵的是,“陵”作為“墳墓”義用時,衹能指埋葬帝王的地方,埋金的地方是不能稱陵的。由此可看出,“埋金說”是不成立的。
  但“埋金說”為何能得以廣泛流傳呢?劉宗意認為,史實和傳說混淆是古代史書的一個重要特點,由於傳說比史實顯得更精彩,且穿插附會了許多神秘色彩,因而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近義詞
, 南京市, 南京
金陵社區, 金陵居委會
金陵
金陵
金陵街道
相關詞
旅遊南京風景名勝景點唐宋八大傢王安石中國江蘇
基督教神學院燕京神學院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畫傢國畫
山水揚州美術地理街道金陵十二金釵張藝謀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