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為真菌植物門真菌黃耳,又稱黃木耳、茂若色爾布(藏語)、金黃銀耳、黃耳、腦耳。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呈腦狀或瓣裂狀,基部着生於樹木上,8-15cm,寬7-11cm。新鮮時金黃色或橙黃色,幹後堅硬,浸泡後可復原狀。菌絲有鎖狀連合。擔子圓形至卵圓,縱裂為四,上擔子長達125μm,下擔子闊約10μm。
夏秋季生於高山櫟等闊葉樹腐木上,有時也見生長於冷杉倒腐木上,與韌革菌stereum hirsutum等有寄生或共生關係。
分佈於我國西藏、雲南、四川、甘肅等地區。
在西藏東南部及其他産區群衆有采食習慣。含有甘露糖、葡萄糖及糖。可防癌抗癌。有治肺熱、氣喘、高血壓等作用。現已人工培養。此菌是木腐菌。
金耳是一種子實體中大型的膠質菌類,子實體不規則,鮮時可達4~8釐米,腦狀,寬2-7釐米,高2-3釐米,鮮橙紅色,全體金黃色。金耳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具很高的保健和藥用價值。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膠質等營養成分。 |
|
①提高機體代謝機能,抑製腫瘤細胞的生長。
②調節機體代謝機能,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提高機體血紅蛋白和血漿的含量。
③提高機體抗衰老、抗缺氧能力,降血脂、降膽固醇。
④促進肝髒脂代謝,防止脂肪在肝髒積纍,提高肝髒解毒功能。經常食用可有效地防病健身,延緩衰老。 |
|
我國於20世紀70年代將金耳人工栽培試驗成功,80年代進行了更為深入係統的研究,目前,已可段木和代料栽培金耳,已由過去野生的年産幾百公斤增加到幾十噸。
1.生物因子
金耳的自然生長和發生,都離不開其耳友菌粗毛硬革菌,這種菌不但一直伴隨着金耳菌絲的生長,而且還與金耳的菌絲共同組織化發育為金耳子實體。沒有粗毛硬菌,金耳就不能正常生長和發育。因此,通過子實體組織分離得到的菌種也不是金耳一種菌絲,而是金耳和粗毛硬革菌兩種菌體的混合體。
2.營養
金耳分解木質纖維素類的能力極弱,衹能利用單糖或較簡單糖類碳源,而對木質纖維素的利用則依靠粗毛硬革菌菌絲的分解。殼鬥科的樹種、桐、楮、栲都是金耳栽培的很好樹種,代料栽培中闊葉木屑中加入一定量的麥麩、米糠、玉米粉和石膏等,可獲較高的産量。
3.溫度
菌絲體生長適溫23~25℃,子實體為15~20℃。
4.濕度
段木栽培的適宜含水量50%左右為宜,代料栽培的基質含水量以55%~65%為宜。子實體生長發育以大氣相對濕度85%~95%最適。子實體的抗旱能力較強,給予幹幹濕濕的濕差,可使子實體生長健壯,出幹率高。
5.光照和通風
菌絲生長不需要光,子實體形成必須有光誘導。子實體發育需要足夠的通風,通風不良子實體色澤暗淡,適當的通風,充足的氧氣才能使金耳形成自然的橙黃和橙紅色素。
6.酸鹼度(ph值)
以ph值5.8~6.2生長最好。 |
|
金耳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兩大生産方式。
1.段木栽培
段木栽培的場地選擇、段木處理、接種、發菌、排場和起架出耳的方法與黑木耳相同,所不同的,需註意的有:
①段木含水量要求高於香菇和黑木耳,因此砍伐後要註意切勿乾燥過度,有的樹種含水量較低,砍伐剃枝後可立即接種。
②接種期以自然溫度15~20℃最適,接種期較黑木耳要晚些。
③采收後幹製以自然晾幹為好,切忌碳火烘熏。
2.代料栽培
金耳的代料栽培為熟料瓶栽或袋栽。栽培工藝程序為配料裝袋、滅菌、接種、發菌和出耳。但是栽培能否獲得成功和産量的高低取决於以下關鍵因素,栽培中需特別處理。
①必須選擇有子實體的母種或原種,每袋的接種物必須帶有一定大小的子實體塊。
②培養菌絲階段要采用控溫控濕措施,調節金耳和粗毛硬革菌之間的關係,以使金耳菌絲旺盛生長,積纍足夠的養分,以利出耳。具體溫濕度的調控為:接種後置於20~23℃下培養至菌絲長至料深3/4,然後降溫至15~20℃,抑製粗毛硬革菌的生長,刺激金耳子實體原基形成。
③原基形成後,要幹幹濕濕管理,光照充足,以利子實體健壯、色澤鮮豔,成為優質産品。 |
|
- : golden fung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