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shanling Changcheng
金山嶺長城
Jinshanling Great Wall
中國明代軍事防禦工程。在河北省灤平縣巴剋什營鄉東南 8公裏處。東起望京樓,西止竜峪口,全長10.5公裏。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弘治、正德年間曾多次重修。隆慶和萬歷年間,戚繼光任總兵鎮守薊州時,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長城隨山勢而築,蜿蜒麯折,構造復雜,建築雄偉,是中國現存長城中保存較完好的一部分。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山嶺長城是古北口路所轄長城的一部分,沿綫設有大小關隘 5處,築有不同形式的敵臺67座。城墻以巨大的條石為基礎,用磚包砌,每塊城磚重12千克。地勢平緩的地方,城墻高5~8米,底寬6米,頂寬5米左右。陡坡地方則利用山勢將外側的山坡鏟削。城墻頂部外側築垛墻,內側築女墻,墻高2米左右。垛墻上部設垛口,下設擂石孔,墻面上加築了炮臺。女墻上設望孔和射孔。城墻製高點上設敵樓,通嚮敵樓高坡地段建一排排高 2.5米左右的障墻,障墻設3~4個望孔。此種建築是古北口長城所特有的。障墻的作用是保衛敵樓,即當敵軍攻上城墻,沿城墻衝嚮敵樓時,守城兵士可據守障墻進行抵抗。有些地段利用險要的山勢,衹築敵樓不築墻。有些地段山脊狹窄,城墻寬僅4米,或衹築外側一面單墻,並布射孔。
金山嶺長城敵樓密集,相距 100米左右,地勢復雜地段,有的間距僅50~60米,均在火力射程內。敵樓一般高10餘米,空心磚木結構,有方的、扁的和拐角的,均為2層。下層大都設有箭窗,箭窗數目不等,每面有2、3、4、5個幾種。上層外側築垛墻,中間是一座小房子,稱“樓櫓”,也叫鋪房。房頂多為仿磚木結構。敵樓內上下的通道有兩種,一是以梯道相聯,一是以竪井相通,用軟梯上下。敵樓的樓口有 1個、2個或3個。很多敵樓旁邊的墻體內側設裏門,以便登樓,運送聯繫,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的。
長城外川口兩側山梁上設烽火臺,地勢較平坦的地方築重城(擋馬墻),高約2米。
金山嶺長城建築堅固,城關相聯,敵臺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組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1983~1988年國傢撥專款 100餘萬元進行大規模修整。現設有專人管理。
(朱希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