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中國 >河北 >承德 >灤平縣 > 金山嶺長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金山嶺長城投訴電話承德市旅遊投訴電話:0314-2024548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金山嶺長城景區榮譽國傢級風景區
  
  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灤平縣境內,地處京、津、遼、蒙四省市交匯點。始建於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兩百年後,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官時期(1567-1582)主持重新修築。
  金山嶺長城地勢險要,視野開闊,設防嚴謹,建築雄偉,是我國萬裏長城的精華地段。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傢定為一級旅遊景點,國傢級風景區。
  在約20公裏長的金山嶺長城上,設有大小關隘5處,2座烽火臺,還可觀賞到67座形態各異的敵樓,有方形樓、圓形樓、扁形樓、拐角樓;有平頂的、船蓬的、穹頂的、四角鑽天和八角藻井頂的。敵樓均為兩層:下層有縱橫六條拱道,可容六、七十人;上層有一間供士卒站崗放哨、遮風避雨的小房,一個個建造得精巧別緻。還有擋馬墻、障礙墻、射擊孔、投雷孔、了望孔等,設施齊備,佈局合理。
  此外還有奇特的景觀:仙山瓊閣“望京樓”、驚險奇觀“瘦驢脊”、高聳雲天“登天梯”、舉世稱奇“文字墻”、溫泉、天泉、龜石、通天洞、大小金山等奇觀異景美不勝收。
No. 2
  世人矚目的金山嶺長城是長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之一,位於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市密雲縣交界處。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為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薊鎮總兵官戚繼光、薊遼總督譚綸在徐達所建長城的基礎上續建、改建。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傢級風景區、一級旅遊景點,並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金山嶺長城全長10.5公裏。沿綫設有建築各異的敵樓67座,烽燧二座,大小關隘五處,是現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長城,被專傢稱之為明長城之精華。依山設險、憑水置塞,雄城起伏似鋼墻鐵壁。雕樓林立,如甲兵護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建築防禦體係功能奇特而著稱於世。國傢領導多次到此視察並給予了高度評價,“萬裏長城,金山獨秀”多少專傢無不為金山嶺長城的精美設計而發出由衷的贊嘆。
  漫步於金山嶺長城之上,可見到船蓬頂、四角鑽天頂、八角藻井頂、穹窿頂等內部結構建築形式各異的敵樓。軍事防禦體係極強,設有障墻、戰臺、炮臺、瞭望臺、雷石孔、射孔、擋馬墻、支墻、圍戰墻等,層層設防,可謂固若金湯。登上金山嶺長城傾心感受古長城的壯美與雄渾,便可體會一個民族的偉大與豪邁。
  金山嶺長城風景區32平方公裏內峰巒疊翠、青山滿目。這裏,春天山花爛漫,濃郁飄香;盛夏萬木蔥籠,雲霧飄渺;金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嚴鼕銀裝素裹、白雪皚皚。在這如詩如畫的天地間,處處是美景,處處有奇觀,實在令人叫絶。
  位於京郊古北口長城東南十余公裏處,屬河北省灤平縣管轄。金山嶺海拔700米,登山北觀群山似濤,東望司馬臺水庫如鏡,南眺密雲水庫碧波粼粼。長城依山憑險,起伏跌宕於山水之間,形勢極為雄奇。尤其此處敵樓密集,構築精巧,形式多樣,是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等地長城絶難媲美的,為萬裏長城中正在開發的旅遊勝境之一。金山嶺長城蜿蜒麯折,視野開闊,敵樓密集,雄偉壯觀。長城內外高山峻嶺,林海蒼茫,春夏秋鼕四季適宜徒步旅遊和登臨
  為深挖旅遊資源,打造金山嶺長城品牌,更好地服務於遊人,滿足多種遊客的需求,景區內修建了長800米的旅遊索道一條。並建有卡丁車、速降等娛樂項目。為豐富金山嶺長城夜間的娛樂活動,現又新建了3公裏的夜長城。按着省、市領導的指示,與京承公路相連4公裏旅遊路進行了拓寬翻新改造。
  “亞洲飛人柯受良飛躍金山嶺長城”、“於順業倒飛金山嶺長城”、“環保人展覽”、“午夜銳舞派對蹦迪”、“城上婚禮”、“燒烤晚宴”等大型活動在這裏得以成功舉行。黨和國傢、省、市領導多次到金山嶺長城考察。衆多的影視明星、歌唱傢到此進行影、視、麯的拍攝......更使她蜚聲海內外。
  這段長城軍事設施完備,構築堅實,從金山嶺至司馬臺是北京地區原貌保存最完好的一段,也是外國旅遊者最喜歡攀登的一段長城,當地的農民說,登金山嶺長城的外國人比中國人多。登此段長城的好處是:
  1、此段長城基本沒有經過維修,其中共24個敵樓,保持着四百年來的原貌;
  2、相對安全、路程適中,從金山嶺走到司馬臺的路程近十公裏,需走4個小時左右。在金山嶺和司馬臺都有當地的導遊,可對遊客提供一對一的服務,需要時拉手地保護遊客的安全,因此安全係數高,對這一點陪同人員也是比較放心的,遊完後一般要付給導遊一定的小費(50元左右),或是從老鄉手裏買一本畫册作為報答。(筆者曾看到一個大部分由中年婦女組成的38人英國旅遊團登此段長城,全體成員都非常順利地走完長城)。
  3、不走回頭路是登此段長城的另一優點,而登其它地方的長城,走得越遠,回來的路最長。
  金山嶺長城是明代修築的一段長城。它橫亙在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密雲縣交界地帶的燕山支脈,西起歷史上著名的關口古北口,東至高聳入雲的望京樓,全長10.5公裏,沿綫設有大小關隘5處,敵樓67座,烽燧2座,因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景觀奇特,建築藝術精美,軍事防禦體係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國傢4A級旅遊景區。
  從地質學的角度看,這裏屬燕山褶皺與內蒙古背斜的過渡帶。2億年前,這裏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巨大的地殼升降運動和億萬年的時間刀刻雕琢塑造,成就了百態千姿的奇觀異景。它與人工修築的長城交相輝映,使金山嶺顯得愈發雄偉壯麗,景色宜人。
  據文物專傢考證,早在北齊時期,就在這一帶修築長城和設置關塞。至今,遺跡猶在。但那時的長城低矮、單薄,多為土石所築。真正大規模、高標準修築長城,還是在明代。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立即派大將徐達等人修築居庸關、古北口、西峰口等處的城關,並派重兵駐守。朱莉稱帝後,於1421年把明王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北京的防務更為重要。於是大規模修築長城,特別是把首都北京北面從居庸關到山海關這段一千多裏的長城修得高大堅固。但這時期的長城,均用石塊砌修。1522年以後,明王朝國力從強盛轉入衰退時期,北方蒙古族韃靼、朵顔等各部乘機多次嚮南進犯,給明王朝統治者造成嚴重威脅。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朱載垕即位以後,重用政治傢高拱和張居正執掌朝政,又特意把著名的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從南方調到北方,任命譚綸為薊、遼、保總督,任命戚繼光為薊鎮總兵。
  戚繼光到任以後,首先巡視塞上長城,他發現,原有長城低矮單薄,不少地方已經傾頽,不能發揮其防禦敵軍的作用。於是,戚繼光請求朝廷同意,在薊、遼、保總督譚綸的大力支持下,對薊鎮所管轄的一千二百多裏長的原有長城,普遍進行了改建和重建;另一方面,又在全綫新修築了1300多座高大堅固的敵樓作為邊防軍駐守的堡壘。在戚繼光任職的16年間,就圓滿完成了這一浩大的軍事工程,從而大大提高了長城的防禦能力。
  戚繼光主持修築長城之後的數十年裏,明王朝又不斷籌措財力、物力、調兵選將,加以修繕,使之形成城墻高峙,堡壘林立的堅固防綫。金山嶺長城,就是其中的一段。它氣勢雄偉,敵樓密集,建造藝術精美,堪稱為我國萬裏長城的精粹。
  登上金山嶺長城,可以飽覽千姿百態的北國風光。那蜿蜒麯折的長城,猶如一條昂首擺尾的巨竜,飛騰在綿延起伏的奇峰峻嶺之巔。竜頭高揚在東面聳入雲端的老虎山頂峰,仿佛再一縱身就能躍上天宮,而竜尾還搭載西面的銀帶般的潮河岸邊。京通鐵路和京承公路,就象兩條長蛇,從竜身下面爬過。
  極目遠眺,東面燕山山脈第一峰——霧靈山,隱隱約約聳立在重重青山之間;西面臥虎嶺,象一隻龐然大虎,威風凜凜的守衛在北京的北大門——古北口,南面波光粼粼的密雲水庫,宛如一塊明鏡鑲嵌在崇山峻嶺之間;北面山濤雲海,如催風涌浪滾滾流嚮天際。再加上藍天白雲的襯托,構成一幅壯麗的北國風景畫。
  金山嶺長城,一年四季變換着不同的景色供遊人觀賞。春到金山嶺,滿山遍野一片嫩緑,桃花、杏花、映山紅、山丹丹,以及各種不知名的野花,一叢叢,一簇簇,競相開放,散發出濃郁的芳香;入夏,郁郁葱葱的樹木,潺潺的山間溪水,五顔六色的彩霞和雨後天空出現的彩虹,把金山嶺長城打扮得絢麗多姿;金秋時節,長城內外,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各種野果挂滿枝頭;嚴鼕雪後,這裏變成了銀色的世界。蜿蜒起伏的長城,就象飄落在萬山叢中的一條玉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隱忽現,那一座座敵樓,在陽光的映照下,就象鑲在玉帶上的一顆顆珍珠。
  金山嶺長城按照戚繼光提出的“因地形,用險製塞”的原則,隨山勢起伏而修築,高下相間,突兀參差,尉為壯觀。凡是山勢陡峭的地方,城墻就低一些;凡是山勢比較平緩的地方,城墻就高一些。城墻下寬上窄,沉穩堅固。底部用三四層條石奠基,上部用長方形青磚包砌,白灰砌縫,墻內用土、沙、石填方。在內側城墻的下部,每隔不遠就設有券門,券門大多數設在敵樓附近。券門內有石梯或磚梯通過城墻頂部,遇有緊急情況,守城士兵可以從券門直接登上長城或進入敵樓,投入戰鬥。城墻頂部的馬道,根據需要,寬窄不等,平均約為5米左右,均用雙層大方塊青磚鋪面,可容六七人並行。馬道每遇到大小陡坡,便用磚砌成梯行臺階,便於上下通,不致於滑倒。這種馬道建築,在萬裏長城上是難得一見的。馬道每隔二三米遠,便設一條磚砌排水道,防止雨水衝刷或侵蝕墻體。排水道靠外側一端,修一個鐳石孔,守城士兵可以從鐳石孔施放鐳石,打擊敵人。城墻頂部靠外側的一面,用磚砌成高二米的垛墻。垛墻每隔一米多遠便設一個垛口。守城士兵可以從垛口射擊來犯之敵。垛口上有一個小洞,小洞有兩種用途:一是明代從外國引進一種叫佛朗機的武器,佛朗機下面有個軸 ,把軸插在小洞裏,可以轉動作扇形射擊。二是用來插軍旗助威,或以旗作為傳遞敵情的信號。城墻頂部靠內側的一面,用磚砌成高1.7米的宇墻。宇墻上設有上、中、下三層射擊孔,可供士兵以立、跪、臥三種姿勢射擊來犯之敵。<BR<BR
百科大全
  Jinshanling Changcheng
  金山嶺長城
  Jinshanling Great Wall
  中國明代軍事防禦工程。在河北省灤平縣巴剋什營鄉東南 8公裏處。東起望京樓,西止竜峪口,全長10.5公裏。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弘治、正德年間曾多次重修。隆慶和萬歷年間,戚繼光任總兵鎮守薊州時,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長城隨山勢而築,蜿蜒麯折,構造復雜,建築雄偉,是中國現存長城中保存較完好的一部分。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山嶺長城是古北口路所轄長城的一部分,沿綫設有大小關隘 5處,築有不同形式的敵臺67座。城墻以巨大的條石為基礎,用磚包砌,每塊城磚重12千克。地勢平緩的地方,城墻高5~8米,底寬6米,頂寬5米左右。陡坡地方則利用山勢將外側的山坡鏟削。城墻頂部外側築垛墻,內側築女墻,墻高2米左右。垛墻上部設垛口,下設擂石孔,墻面上加築了炮臺。女墻上設望孔和射孔。城墻製高點上設敵樓,通嚮敵樓高坡地段建一排排高 2.5米左右的障墻,障墻設3~4個望孔。此種建築是古北口長城所特有的。障墻的作用是保衛敵樓,即當敵軍攻上城墻,沿城墻衝嚮敵樓時,守城兵士可據守障墻進行抵抗。有些地段利用險要的山勢,衹築敵樓不築墻。有些地段山脊狹窄,城墻寬僅4米,或衹築外側一面單墻,並布射孔。
  金山嶺長城敵樓密集,相距 100米左右,地勢復雜地段,有的間距僅50~60米,均在火力射程內。敵樓一般高10餘米,空心磚木結構,有方的、扁的和拐角的,均為2層。下層大都設有箭窗,箭窗數目不等,每面有2、3、4、5個幾種。上層外側築垛墻,中間是一座小房子,稱“樓櫓”,也叫鋪房。房頂多為仿磚木結構。敵樓內上下的通道有兩種,一是以梯道相聯,一是以竪井相通,用軟梯上下。敵樓的樓口有 1個、2個或3個。很多敵樓旁邊的墻體內側設裏門,以便登樓,運送聯繫,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的。
  長城外川口兩側山梁上設烽火臺,地勢較平坦的地方築重城(擋馬墻),高約2米。
  金山嶺長城建築堅固,城關相聯,敵臺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組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1983~1988年國傢撥專款 100餘萬元進行大規模修整。現設有專人管理。
  (朱希元)
包含詞
北京金山嶺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