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佛教寺院 : 齊己 : 戲麯麯藝 : 二人轉劇目 : 歌麯音樂 : 中國 >福建 >福州 > 金山寺
顯示地圖
目錄
《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詩人: 齊己 Qi ji

  山帶金名遠,樓臺壓翠層。魚竜光照像,風浪影搖燈。
  檻外揚州樹,船通建業僧。塵埃何所到,青石坐如冰。
《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重經高處寺,一與白雲親。
  樹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
  幽軒含氣象,偏影落風塵。
  日暮臨歸去,徘徊欲損神。
《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招提憑高岡,四面斷行旅。
  勝地猶在險,浮梁裊相拄。
  大江當我前,颭灧翠綃舞。
  通流與廚會,甘美勝牛乳。
  扣欄出黿鼉,幽姿可時睹。
  夜深殿突兀,太微凝帝宇。
  壁立兩崖對,迢迢隔雲雨。
  天多剩得月,月落聞津鼓。
  夜風一何暄,大舶夾雙櫓。
  顛沉在須臾,我自檝迎汝。
  始知像教力,但度無所苦。
  憶昨狼狽初,衹見石與土。
  榮華一朝盡,土梗空俯僂。
  人事隨轉燭,蒼茫竟誰主。
  咄嗟檀施開,綉楹盤萬礎。
  高閣切星辰,新秋照牛女。
  湯休起我病,轉上青天去。
  攝身凌蒼霞,同憑朱欄語。
  我歌爾其聆,幽憤得一吐。
  誰言張處士,雄筆映千古。
《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詩人: 竇庠 Dou Xiang

  一點青蠃白浪中,全依水府與天通。
  晴江萬裏雲飛盡,鰲背參差日氣紅。
更多詩歌...
請鑒賞:

  柴望 Chai Wang: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程公許 Cheng Gongxu: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傅夢得 Fu Mengde: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韓維 Han Wei: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林景熙 Lin Jingxi: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梅堯臣 Mei Yaochen: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倪應淵 Ni Yingyuan: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司馬光 Sima Guang: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蘇紳 Su Shen: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王令 Wang Ling: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翁逢竜 Weng Fenglong: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易士達 Yi Shida: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曾鞏 Zeng Gong: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趙湘 Zhao Xiang:金山寺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在江蘇省鎮江市西北金山上
  在江蘇省鎮江市西北金山上。東晉時創建。為國內佛教禪宗名寺。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金山寺即指此。
No. 7
  金山寺投訴電話 福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1-8330011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金山寺,位於福州西郊洪塘鄉附近的烏竜江心的一塊小石阜上,因於這塊阜很像江南鎮江的金山,故名“小金山”。 七八百年前,人們在這小阜上建起一座七層八級的實心塔,高約7米,花崗石砌成,後來又在塔周圍建成殿堂。現在的金山寺係1934年重建的,因限於地形,寺院沒有巍峨的殿閣和巨大的佛像,但玲瓏精巧的建築倒映在水中,分外別緻。入夜漁火點點,繁星閃目,玉塔亭亭,別有一番情趣。 現在,這裏仍可尋見古時的金山寺八景:“洪塘古渡”、“石倉秋煙”、“妙高鐘聲”、“半洲漁火”、“雲程石塔”、“巴山風帆”、“環峰夜月”、“旗麓斜陽”。如果在金山寺憑欄遠眺,可見碧波蕩漾,風帆浮動。福州最長的公路大橋——洪塘大橋就從金山寺不遠處跨江而過
江蘇鎮江金山寺
  金山是國傢4A級風景區。
  金山位於鎮江市西部,面積為292畝,海拔43.7米。原為揚子江中一個島嶼,由於"大江麯流",至清光緒末年(1903年)左右與陸地連成一片。金山景點甚多,充滿歷史傳說與神話故事,古人贊為"江南名勝之最"。現在是金山和西面的百花洲合併,整個園區面積較大,有大面積的水域,風景迷人,比較著名的景點有:金山寺,古法海洞、白竜洞、天下第一泉、芙蓉樓、禦碼頭等。
  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聞遐邇。金山寺建於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亦稱竜遊寺。清康熙帝曾親筆題寫"江天禪寺",但自唐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臺相連,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築,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
  進入山門是天王殿,這是一座單檐歇山的宮殿式建築,當中供着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亦稱四大金剛。天王殿後是重檐歇山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大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3 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羅漢,左右閣樓上坐着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島。海島的上下四周,分佈着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善財童子參拜53位菩薩的塑像。
  大殿兩側的廂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處。
  從大殿後側登山進入夕照閣,閣內保存着7 塊乾隆禦碑,由夕照閣上行至觀音閣,內有四寶室,陳列着金山的鎮山四寶--周鼎、諸葛銅鼓、東坡玉帶和明文徵明繪金山圖。
  觀音閣南與妙高臺、楞伽臺,北與慈壽塔、法海洞椽接棟連,碧映丹輝。由楞伽臺循級北登,可至金山的頂峰留雲亭,亭內有康熙帝御筆"江天一覽"石碑,故此亭亦稱江天一覽亭。留雲亭西北,有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嶽飛的七峰亭,在此亭之北的金鰲山下有一個古仙人洞,這是道教的遺跡。
  由觀音閣往北,可登慈壽塔,此塔初建於齊梁,距今已1400餘年。金山過去曾有雙塔,已廢,現存此塔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塔身為木結構,七級,有梯可上下,每層均圍以走廊和護欄。
  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這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一白竜洞,根據神話傳說,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
  沿白竜洞嚮右上行不遠至朝陽洞,此洞又名日照岩。洞頂的懸岩上鎸有"日照岩"三字。每當日出之際,這一帶石壁迎着朝陽金光四射,水天盡赤,蔚為奇觀,是金山觀日出的最佳去處。岩壁上所刻"朝陽洞"三個大字係明代滕謐所書。
  金山寺西500 米處有中泠泉,被唐代陸羽評為天下第一,石欄的南壁上刻着清末狀元、鎮江知府王仁堪寫的"天下第一泉"五字。
  歷代文人雅士對中泠泉頗為嚮往,所留名詩佳作甚多。
金山寺傳說
  水漫金山
  又名《降香水鬥》。見《雷峰塔》傳奇及《義妖傳》彈詞。弋腔有《興波》,昆腔、高腔均有《水鬥》,湘劇、漢劇、川劇、徽劇、滇劇、豫劇、越劇、粵劇、評劇、河北梆子、秦腔、清平劇均有此劇目。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民間傳說《白蛇傳》。說是有一條白蛇修煉成人,即美麗善良的白娘子,嫁給青年許仙,日子過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就遊說許仙出傢,並把許仙誆藏寺中。白娘子來尋夫與法海打鬥起來。白娘子施法術,霎時大水滾滾,蝦兵蟹將成群一齊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為長堤攔水,水漲堤也長。白娘子不能獲勝,衹得與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煉,等待報仇機會。後許仙逃出寺來,法海又使法術將白娘子鎮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後來,青蛇擊倒雷峰塔,與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進螃蟹腹中。白娘子與許仙又恩愛地生活在一起。
  自由和幸福,是人們熱烈的追求,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神奇的傳說總是牽動人們的思緒,人們多同情許仙白娘子,怪法海多事。不過考察起來,金山與蛇的確有些淵源:金山寺開山祖師唐靈坦和水漫金山寺尚初到此時一片荒蕪,衹得在山後的石洞坐禪。傳說那洞裏有一條白竜常吐毒氣,人觸之即死,但靈坦一到就藉佛力將其收伏。這洞就是現在的白竜洞,內有一條石縫深不可測。第二代祖師唐釋法海(裴頭陀)到金山修行時也是寺破屋塌,剛到半山懸崖的石洞參撣,忽然腦後颳來腥風臭雨,衹見一條桶粗的大蟒盤在那裏盯着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動,後來大蟒遊入長江。消息傳開,來金山的人也多起來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傳,法海有一天在江邊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黃金,就將黃金獻於皇帝。敕命將黃金返回作修復寺宇之用,並賜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還有一個更早的與蛇有關的故事。南梁武帝一天夜裏夢見剛死不久的寵妃郗氏變成了一條毒蛇,嚮他哀求說:“我在世時心太毒,死後變為毒蛇,請為我做佛事超度衆生,讓我安心。”次曰上朝,梁武帝正在要大臣們為他釋夢,一條大蛇遊進殿來,梁武帝見是夢裏所見的蛇,就說:“你若是郗氏變的,就開囗說話吧。”那蛇就復述了昨晚的話。後來,梁武帝召見澤心寺住持寶志商量,寶志又約請九位高僧,在全山覽閱藏經三年,編成《水陸儀軌》,接着梁武帝親赴金山參加水陸大法會,這是當時佛教最大的盛典,亦為後世水陸法會之濫觴。
  《西遊記》中提到的金山寺
  西遊記中唐僧剛滿月就被拋棄,小唐僧在木板上,順水流下,一直流到金山寺腳下停住。那金山寺長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無生妙訣。正當打坐參禪,忽然聽到小孩啼哭的聲音,一時心動,急到江邊觀看,衹見涯邊一片木板上,睡着一個嬰兒,長老慌忙救起。見了懷中血書,方知來歷。取個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撫養。血書緊緊收藏。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江流年長一十八歲。長老就叫他削發修行,取法名為玄奘,摩頂受戒,堅心修道。
  唐僧是在金山寺長大的,受了法明大師的指點,在加上自己的努力學習,終成正果。
鶴壁金山寺
  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龐村鎮。毗鄰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距鶴壁市中心5公裏。是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2004年成立金山寺景區管理處,正式對其進行開發和建設。因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墨傢創始人墨子在此地居住多年,當地又有人稱金山為“墨山”。坐落於此的金山嘉佑禪寺始建於唐代,重修於北宋嘉佑年間,是一座佛教文化濃重的千年古剎。據史書記載,金山寺興盛時期,高僧雲集,僧人數百,廟産千頃,香煙繚繞五百裏,寺內至今仍完好保存着被譽為豫北第一的大雄寶殿、獨具特色的臥佛殿以及其它建築群。金山名勝遊覽區植物繁盛,鼕季瑞雪覆蓋,怡靜宜人,春季萬物復蘇,緑葉滴翠。金山寺晨鐘暮鼓,化人心靈。據專傢考證,流傳千年的《白蛇傳》的傳說就誕生於金山,雷峰塔遺址、金山寺、淇河、許傢溝村、青岩絶白蛇洞構成了傳說所需的相關要素。景區內有三步兩眼井亭,兩井雖相距咫尺,卻一眼苦澀,一眼甘甜。西山觀景亭被譽為“鶴壁第一亭”。金山風景旅遊區為人們靜化心靈、尋訪探秘、共結連理的最佳之地。
  詳細文獻資料
  金山,又名黑山、墨山。曰金山,因金山是由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爆發噴吐冷卻後的岩漿岩中,有大量的紅寶石、緑寶石和雲母,這些寶石非常珍貴,故稱金山;曰黑山,是因火山岩漿岩顔色蒼黑而得名;曰墨山,《瀎縣志》載: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曾隱居於此。
  金山海拔257.6米,整個山脈面積約5500萬平方米,千古亙流的淇河自金山之西環繞金山嚮山之南流去。金山之北的永通河,自安樂洞東山口接淇河嚮東貫通,流嚮竜臺、黃鹿廠、琶琶寺等。金山之東,“有溝,曰斷頭,深且更闊,在夏,則淫雨瀑流,勢若江湖,在鼕,則雪霰盈溝”。金山可謂四面環水,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北宋嘉祐年間,朝廷崇尚佛教,民衆一片響應,於是金山寺應運而生。“金山寺者,誠此方古跡之福地也。宋朝創建,大元重修,於至正庚子之年奉敕乃重修而已矣”。
  穿過崎嶇的山路,當記者終於走近它時,發現正在重建中的金山寺巍峨龐大,依山而居,一派金碧輝煌。據這兒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重修金山寺,有關部門已投入3000多萬元。
  我們試圖能在這裏找出法海和白蛇兩位主角當年留下的痕跡,儘管鎮江的金山寺好像比其更讓人信服,但這些畢竟都衹是傳說而已。
  “水漫金山”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傳說。據說,金山寺裏的確有一位高僧法海,但他並不像故事中寫的那樣是“菩薩面,蝎子心”的壞人,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高僧,是唐朝大臣裴休的兒子。他來到金山時,山上的廟宇已經全部毀壞,又因為在潮濕的水邊,山上滿是雜草和毒蛇,這些蛇經常傷人,使得人們不敢上山。法海便在一個山洞裏住下,决心修復金山寺。每日披荊斬棘,不但把山上的雜草全部除完,還把毒蛇趕走了。後來纔有了這座金山寺。這和故事中的老法海真是性格各異的兩個人。
  把原本在金山上傷害人類的毒蛇說得如此善良,這不簡單是法海得罪了哪個書生、文人,故意把他編進故事,讓他“臭名”遠揚的,而是深含着那個時代某些人對宗教統治力量的反抗。這些文人也明白,單是為蛇訴說不能打動人,還是用愛情悲劇來表達吧這果然起了作用,莊嚴的法海輸了,蛇勝利了這就是文學的魅力
  專門研究金山的鶴壁市淇濱區文化體育局的王俊智對記者說,金山寺是佛教聖地。寺院東側,古時曾是道教聖地,群山環抱之中,仍有歷代寺廟古遺址。至今,當地人還稱道教遺址為“大廟圪道”、“二廟圪道”、“三廟圪道”、 “二樓坡”。現在遺址之上,還有竜王廟、玉皇殿。道教遺址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0米。
  寺內有幢象徵民族團结的豐碑——大元皇慶元年仁宗皇帝命人勒石矗立的蒙漢文同壁聖旨碑。碑文中,直接呼名道姓的皇帝就有5位。據說,真正引發頒詔竪碑的竟是愛好興兵打仗的元武宗海山皇帝。
  有一年,因為拓疆大戰,元武宗海山皇帝從千裏以外的大都,風風火火趕到黑山。他顧不上喝口水,馬不停蹄,人不卸甲,又是聽稟報,又是探黑山,又是訪百姓,又是查根源。幾天下來,人瘦了整整一圈兒,經過反復思量,一條兩全其美的對策也想好了。
  這時的海山,心情反倒輕鬆了,心勁兒也就懈怠了,成團成群的瞌睡蟲齊嚮他的大腦襲來。於是,海山皇帝摘盔卸甲,脫衣上床,想美美地睡一個好覺。忽聽一聲急報:“大汗到!”他來不及起身,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便來至床前。二人怒指他的鼻尖道:“蒙漢合一,大元才能長久,區區一個黑山都難處理,何談四海統一!”海山皇帝連連稱是,驚起拜謝,誰料卻是南柯一夢。海山皇帝慌忙起床,卻是不能,原來夜來風寒,感冒中風,得了個卸甲風病,半身不遂,動彈不得。
  隨軍禦醫立馬被傳來為皇帝醫治,由於治療及時,海山皇帝算是撿回來一條命,要不是治療及時,他非嚮老祖宗成吉思汗報到不可。但也沒徹底治好,留下個半癱後遺癥。這下倒好,海山皇帝出師未捷身先病,常使英雄淚沾襟。眼看久治不愈,海山皇帝衹好頒詔收兵,打道回京。一場神鬼皆驚的拓疆大戰,就這樣偃旗息鼓,半道夭折了。
  眼瞅着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海山皇帝急忙把繼承人愛育黎拔力八達叫到玉德殿竜床前,交代了後事。高瞻遠矚的海山皇帝對接班人交代說,先帝托夢於我,蒙漢一傢,民族應該團结,一致對外!黎民僧侶都是我大元的臣民,兄弟反目,相互殘殺,有啥好結果?算了吧,以往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給金山寺等寺院下道聖旨,好好安撫一下,都別再胡闹了!
  海山皇帝駕崩後,愛育黎拔力八達登基,遵遺囑謙稱元仁宗,改年號為皇慶。
  元仁宗稱帝後的頭件大事,就是為金山寺頒發特詔。
  蒙漢兩文同壁聖旨碑就這樣矗立在了金山寺
  數百年來,前往金山寺遊覽觀光的歷代文人騷客、賢人志士們,每每駐足聖旨碑前,無不為該碑所折射出的民族團结精神而擊節稱道,感慨不已。
  日月如梭,時過境遷。金山寺自1993年被鶴壁市淇濱區人民政府批準為佛教活動場所後,磬鐘再鳴、佛經重誦、遊客漸多、旅遊鼎盛,再度成為豫北名勝景區。
古海島金山寺
  海島金山寺位於山東省慶雲縣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該寺院建築宏偉,大殿禪堂10餘排,占地千餘畝,僧侶衆多,有騎着毛驢關山門之說。寺門之東即為汾水鎮,居兩水交匯處,乃水旱碼頭,遊者香客絡繹不絶,商賈雲集,日進鬥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記載。有關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取經的傳說流傳至今。明代,該寺僧侶鬍作非為,寺院被毀,墟址瓦礫山積,今廣約百畝仍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雜有古時陶片。
  古海島金山寺始建於隋朝,興盛於唐朝,相傳海島金山寺便是唐代高僧玄奘出傢修行之地。這也是該寺最為著名的傳說之一。到金宋南北分治時期,海島金山寺達到鼎盛,成為全國著名寺院。
  據《金史*地理志》記載,金山寺修建於古汾水與鬲津古河兩水交匯處的一座孤島之上,故得名海島金山寺。據載,寺內建築宏偉,氣勢磅礴,僧宇梵樓,鱗次櫛比,其面積在百畝之上,曾有“騎着毛驢關山門”之說。古海島金山寺毀於明初,毀因衆說不一。其遺址位於慶雲縣汾水王村西約一華裏處。墟址瓦礫廣約百畝,至今仍高出地面一米左右。近人耕作時常有陶器文物出土,曾以骨灰罐中出土的高僧佛骨捨利名噪一時。
  為了更好地弘揚歷史文化,恢復人文景觀。2004年,杭州天目山居士齊素萍决定投資8000萬元重修慶雲海島金山寺。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近一年的精心準備,該項目於2005年正式破土動工。
  新寺院在整體結構上,依然延續了佛寺建築中“伽藍七堂”的傳統佈局方式。所有建築坐北朝南,依中軸綫展開,左右對稱,主次分明,秩序井然。走進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王殿,殿內供有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馱等六尊塑像。天王殿東西兩側建有鐘鼓樓,每當悠揚厚重的鐘聲響起,就會為世人呈現出一副“古剎晨昏天飄香,佛寺早晚金鐘鳴”的美好景象。步出天王殿,迎面便是佛寺的正殿——大雄寶殿。大殿東西兩側供有十八羅漢。天王殿後方是正在修建中的藏經閣和方丈樓,其兩側修有東西配殿。配殿的修建依然采用古寺經典的建築手法,回廊四合,飛檐走拱,雕梁畫棟,精美考究。俯瞰金山寺,中軸綫上的建築用一種斷連節奏和高低錯落的旋律展開,而軸綫兩側的建築則以一種嚮心的姿態與之遙相呼應,構成了時空合一的整體,既顯莊嚴得體,又不失佛學文化中的精雅韻緻。
  截至目前,寺院的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剩餘部分正在加緊施工,項目全部建成後,它將成為冀魯交界地區規模最大的寺院。海島金沙寺的重建不僅復原了一大歷史人文景觀,還為慶雲縣增添了一處宗教活動場所,同時,它的重建也對發展旅遊産業,擴大對外開放有着重要的意義。
廣東金山寺
  在廣東汕頭南澳島古城深澳鎮金山腳下,有一座與聚福古庵相連平行,坐東南嚮西北的古剎,叫金山禪寺,俗稱“佛仔燈”。這座由明末清初詩僧釋超雪卓錫並題門額、清末妙聯羞同知的名寺,在“文革”中遭破壞而僅存部分,在南山寺住持釋長仰主持下,已於2001年九月廿四日重建奠基,至越夏已重建了前、後座。
  它自明以前就創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南澳鎮代總兵、福建漳捕人洪斌,在離任臨別南澳,捐園2畝給金山寺作香火之用。原建築面積數百平方米,分為大雄寶殿、兩側僧捨和後院(有一房)。
  大雄寶殿佛龕內,原供奉衆多木雕像,主奉釋迦牟尼佛,約高1.2米,兩側各擺10尊0.6米高佛像,其後背上方擺40尊小佛像(各高約0.2米),傳說這是“大佛放光生小佛”,十分奇特,是該寺俗稱“佛仔燈”之由。殿內還有小銅佛3尊、大鐘、木雕十八羅漢像。上述工藝精美的雕像,可惜皆在1960年“破除封建迷信”中蕩然無存。“四清”運動中的1964年,僧捨倒塌,大殿殘破而被占為酒廠。1985年歸還南山寺尼管理。
  2001年11月9日(農歷九月廿四日),在深澳鄉南山寺重建落成暨諸佛菩薩開光慶典同時,金山寺舉行重建奠基儀式。已建成了前座約75平方米、後座約14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皆石木結構。
海南澄邁金山寺
  澄邁金山寺,位於海南省海口市西南56公裏處的澄邁縣城金江鎮城郊金江花園,依山而建,可俯視全城。寺廟建築氣勢雄偉,金碧輝煌,回廊麯折,氣象萬千。
  該寺院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解放前夕毀於兵亂,1993年重建。規模宏偉,是海南省目前較大的佛教建築物。
  澄邁金山寺“頭枕”地坡山,“臉嚮”長升蓮花池,拾級而上,步不高升。來到寺門,先見“金山寺”門匾,而後是天王殿,最頂乃大雄寶殿如來堂。偌大的寺院,左是銅鐘、金蘭亭,右是鼓樓、功德坊,滿院琉璃緑瓦,四周粉墻漆壁。整座金寺,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南渡江為玉帶,南蛇嶺作念珠,窺海口迎日出,眺五指山于云間,登臨此寺,沃野千裏,江岸碧翠,心曠神怡!
  金山寺占地36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三級三座三廂式建築群組合而成。迎面山門一副膾炙人口的楹聯:“自在自觀觀自在,如來如見見如來”;二級天王殿內供奉着彌勒大佛,殿門楹聯:“暮鼓晨鐘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三級大殿上方懸挂趙樸初題寫“大雄寶殿”匾額,殿門楹聯:“懷萬斯尋甘霖沾浴雨,大千世界福地涌祥雲”。
  如果說,海南金山寺以其風姿奇麗深深吸引着遊人;倒不如說,金山寺神形各異之雕像彌彌迷魂着醉客。剛入寺門,突見兩大門神,怒睜雙眼,手執兵器,威立兩旁,栩栩如生。拾級而登,來到天王殿,衹見大肚彌勒佛哈哈大笑,殿側六大神將身高過丈,列嘴的,瞪眼的,舉手的,揮臂的,紅臉的,黑臉的;初臨其境,嚇怯膽小人。順階登頂,更是雄偉壯觀金碧輝煌的如來佛大殿堂了。但見如來佛金身魁梧,金光燦燦,盤腿高坐,微笑慈祥;觀其慈態,視其笑靨,令人想到,佛祖又在默默“佛光普照,濟救蒼生” 。
7 四川開江金山寺
  開江金山寺位於開江縣寶塔壩鄉金山山腰,距縣城8公裏。金山寺在當地係最高峰巒,地勢高曠,其背面崗巒起伏,古木參天;左右土丘林立,聯肩比翼,如護衛羅列;前方寶塔壩田疇似海,村落歷歷。金山寺始建於唐代天寶年間,明未毀於兵燹,清康熙乾隆年間募資重修。金山寺由正殿和藏金樓兩部分組成。正殿座南朝北,藏經樓座東朝西,相距約百尺。 金山寺在歷史上是開江之叢林聖地,盛年時,擁有田産五百多畝,僧衆二百多人,還辦有一所佛門小學,其正副殿及塔林占地遠超過達縣真佛山,舊時金山寺係佛門淨土,乾隆以來香火歷盛不衰,每年要舉行一次“孟蘭盛會”和“臘八戒規”儀式,舉行“臘八戒規”儀式時,從鼕月初二及臘八,全縣16個寺及達縣真佛山等寺廟新和尚都要到金山寺摩頂受戒。 1958年,金山寺被公佈為四川省重點保護寺廟,現收入《中國縣情大全》、《中國寺廟塔窟.四川捲》等專著。金山寺在10年浩劫中雖受劫難,但自1992年開江縣政府批準恢復開放以來,經過多方面籌資搶救維修,現呈現出勃勃生機,寺廟、佛像維修一新,文物、古樹得到保護,園林得到培植,香客、遊客駱驛不斷。據不完全統計,年旅遊人數達3萬人次左右,收入10萬餘元。該寺現有僧衆12名,景區占地100餘畝,房屋占地近1萬平方米。
  金山寺在歷史上是開江之叢林聖地,盛年時,擁有田産五百多畝,僧衆二百多人,還辦有一所佛門小學,其正副殿及塔林占地遠超過達縣真佛山,舊時金山寺係佛門淨土,乾隆以來香火歷盛不衰,每年要舉行一次“孟蘭盛會”和“臘八戒規”儀式,舉行“臘八戒規”儀式時,從鼕月初二及臘八,全縣16個寺及達縣真佛山等寺廟新和尚都要到金山寺摩頂受戒。 1958年,金山寺被公佈為四川省重點保護寺廟,現收入《中國縣情大全》、《中國寺廟塔窟 .四川捲》等專著。金山寺在10年浩劫中雖受劫難,但自1992年開江縣政府批準恢復開放以來,經過多方面籌資搶救維修,現呈現出勃勃生機,寺廟、佛像維修一新,文物、古樹得到保護,園林得到培植,香客、遊客駱驛不斷。
  山寺(又稱“金峰”),該寺背倚金峰,俯臨撫河,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氣勢恢宏,金碧輝煌。秀麗的山川景色,再加上交通便利,金山寺已然成為弘法一方的佛教聖地和重要的旅遊區。
8 臨川金山寺
  金山寺具體創建年代不詳,但最遲至唐宋年間即已建寺。北宋名臣王安石為臨川鄉賢,他曾多次登山拜寺,遊覽抒懷:“重經高處寺,一與白雲親。樹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幽軒含氣象,偏雨落風塵。日墓晚歸去,徘徊欲作神。”朝代更迭,世事滄桑,金山寺幾經興衰。宋、元兩代,數次毀於戰亂,明初盛極一時,明末又罹於戰火,再度衰敗。此後三百餘年,金山寺凋零冷落,有名無實。1936年,南湘普淨和尚雲遊至此,塔起聞經茅篷傳燈闡教,使金山寺重現生機。抗戰期間,印空法師始住持山門,次年間始復殿宇,至1947年建成。同時,在鄉紳桂汝丹的支持和幫助下,恭迎西康貢噶活佛臨寺傳法,寺名為“中華貢噶寺”。1949年後,該寺創辦中醫傳習所,培養了一批德技兼備的人才,並有數人參加抗美援朝救護傷員。後又創辦尼衆織布廠,實行生産自養,成為全省典型加以宣傳。至“文革”中,該寺再次夷為平地,衆多僧侶被迫還俗。
  80年代中期,耄耋之年的印空法師自廣州返金山寺住持山門,毅然挑起修復金山寶剎、再振禪風的重任。此舉得到當地群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經過十餘年的艱辛努力、如今,金山寺嶄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三裏多長的盤山公路,汽車盤旋而至,遊人拾級而上。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玉佛殿、千佛樓、藏經閣、鐘鼓樓、客堂、齋堂、寮房、教學樓、圖書管等十數幢宏大建築相繼竣工,最高達六層。殿宇佈局緊湊,錯落有緻,雄偉巍峨。寺內佛像栩栩如生,不計其數。藏有經書二十餘萬册,其中稀世珍寶《大藏經》二部。進入90年代,寺內已安裝了高壓電、自來水、程控電話、傳真機。配備了成套廣播器材、電化教學設備、彩電、錄音機、電腦、復印機等,現代化辦公試施一應俱全。1993年佛像開光盛況空前,各地善男信女及港、澳、東南亞華人弟子二萬餘衆慕名蜂擁而至,蔚為壯觀,譽為贛東“佛教城”。
福州金山寺
  位於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烏竜江上。建於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為它的形狀象石印浮於水面,有如江南鎮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因限於地形,寺院沒有巍峨的殿閣和巨大的佛像,但小巧玲瓏,佳景天然,在全省寺院中獨具一格。主要建築物有觀音閣、大悲樓、金山塔(七級八面之實心石塔,高3.2丈)及東、西廂房。塔前有“觀音閣”,塔後有“大悲樓”,左右各有一間鬥室。左室名“怡怡齋”,明抗倭名將福州人張經,年輕時曾在這裏讀書。右室名“藉藉室”,相傳明嘉靖年間,愛國學者林竜江在此著書立說。他所用的桌椅器具等物全是嚮附近村民藉來的,所以稱為“藉藉室”。金山寺規模雖小,但勝跡頗多。塔寺四周仍可尋見古時八景:“ 洪塘古渡”、“石倉秋煙”、“妙高鐘聲”、“半洲漁火”、“雲程石塔”、“巴山風帆”、“環峰夜月”、“旗麓斜陽”,踏蹤覓跡,訪古探幽,別有情趣。
浙江湖州金山寺
  湖州金山寺位於湖州市埭溪鎮紅旗村且在莫幹山脈末,乃是避暑勝地,常年沒有蚊蟲。湖州府志所載,金山寺為律宗南山宗初祖道宣律師之道場,其位置所在便是現今的湖州市埭溪鎮紅旗村金山頭。雖有戰亂為禍,但好於天人庇佑,現已在重建中。金山寺依山而建,現有“功德林”,“千佛殿”,“菩提修正院”等在建設中。湖州金山寺占地巨大,據史載,最大時候,有萬畝金山寺的美名,香客絡繹,煙雲飄渺,僧者持律精研,一代大和尚鑒真,都曾來此處,嚮道宣律師請律。後更位贊嘆。實乃殊勝。
泰國曼𠔌金山寺
  金山寺是曼𠔌絶佳的鳥瞰風景點和攝影點,而且它位於78米高的金山(拉瑪三世時動工建造的人造假山)上。據說,山頂的金色塔內珍藏有釋迦牟尼佛的一顆捨利,從而也成為泰國乃至東南亞的佛教聖地。
  每年泰歷12月15日是泰人最喜歡的節日——水燈節。在這一天人們除了依照習俗賞玩水燈節外,還要到金山寺去觀禮。在慶祝盛會期間,佛塔被裝飾得美輪美奐,僧侶們用紅絲綢布裹在塔上,並綴滿七彩的燈泡,入夜以後燈光和明月交互輝映,使佛塔增添了莊嚴之美,也成為遊客和攝影傢們喜歡的地點。
  沿着環形的臺階可以登上金山,全程共318級階梯。據歷史記錄,二戰期間,金山寺肩負起保衛首都安全的重要軍事價值,設置了防空襲警報係統。
  鎮江金山寺門票:50元/人
佛教百科
  【金山寺】 (寺名)在江蘇省鎮江金山上。梁武帝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始於此寺,設水陸會。至宋改號竜遊寺。以佛印禪師了元,嘗住此,與蘇軾問答而著。見釋氏稽古錄二,續傳燈錄五等。
英文解釋
  1. n.:  Jinshan Temple, where Fahai lives (from Madam White Snake)
近義詞
金山寺
相關詞
人物簡介法師人物介紹慈舟法師朱青生
包含詞
遊金山寺金山寺院
金山寺村登金山寺
題金山寺金山寺路
海島金山寺鶴壁金山寺
遊金山寺作留題金山寺
金山寺留題留別金山寺
宿題金山寺水漫金山寺
臨川金山寺開江金山寺
福州金山寺陽原金山寺
潤州金山寺金山寺大殿
金山寺社區過金山寺一首
重寄金山寺僧題金山寺石堂
望江中金山寺題潤州金山寺
送僧歸金山寺金山寺化城閣
蟾宮麯·題金山寺金山寺空上人院
題金山寺回文體題英州金山寺壁
金山寺大雄寶殿四川簡陽金山寺
海島金山寺的傳說淶水金山寺捨利塔
金山寺前泛舟西下送識上人遊金山寺
紅衣女大破金山寺黑漆弩·遊金山寺(序略)
與人遊會潤州金山寺定風波七金山寺化城閣
中{左氵右霝}泉舊在揚子江心今題金山寺井曰第一名泉餘疑而問僧僧謂神竜所移嘗示夢方丈亦愚世也然江心風濤茫渺縱有泉不復可取定風波(七·金山寺化城閣)
次韻無極以道寄金山寺佛監五絶二次韻無極以道寄金山寺佛監五絶三
次韻無極以道寄金山寺佛監五絶四次韻無極以道寄金山寺佛監五絶五
次韻無極以道寄金山寺佛監五絶一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四金山寺
瓜洲對雪欲再遊金山寺傢人以風波相止金山寺與柳子玉飲大醉臥寶覺禪榻夜分方醒書其壁
金山行(潤州金山寺,寺在江心)金山行潤州金山寺寺在江心
泉舊在揚子江心今題金山寺井曰第一名泉餘疑而問僧僧謂神竜所移嘗示夢方丈亦愚世也然江心風濤茫渺縱有泉不復可取中左氵右霝泉舊在揚子江心今題金山寺井曰第一名泉餘疑而問僧僧謂神竜所移嘗示夢方丈亦愚世也然江心風濤茫渺縱有泉不復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