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四川 >廣安 >嶽池縣 > 金城山
顯示地圖
目錄
《金城山 gold Cheng Shan》
詩人: 李思聰 Li Saicong

  杏花洞天路崎嶇,曾見千年百斛奴。
  試問金城山裏事,衹言仙境似蓬壺。
No. 2
  金城山聯繫方式地址:嶽池、南充、蓬安三縣的交界處。
  郵編:628000金城山投訴電話廣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826-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金城山節慶活動雲童舞
  雲童舞在華鎣山區已流傳1200多年。它是由兩個男童捧着香盤、寶燈,左右飄舞,有節有序,有板有眼,隨佛教信徒組織的架香一道,邊走邊舞,去華鎣山寶鼎朝山拜佛。1956年,經嶽池縣文化部門搶救整理、修改創新,搬上舞臺。是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文藝會演,榮獲優秀奬。
  連響舞
  連響舞係歌舞者用長約1米的小竹棍,兩端穿長孔,裝置小銅錢於孔內,表演時用小竹棍敲擊人體各個部位。因敲擊竹棍時連連發響,故名。它既可以個人單獨歌舞,也可以幾十人集體表演。
  華鎣山擡幺妹
  滑桿擡幺妹在華鎣山區已流傳100多年。據民間傳說,早在唐至德年間(公元756—758年),華鎣山高登山、寶鼎相繼建立寺廟,歷代香火旺盛,朝拜者絡繹不絶。當時,未出嫁的女子(華鎣山區俗稱幺妹)是不能出門的,更不能上山朝拜,煞是寂寞。華鎣山麓一張姓大戶,有一對長得如花似玉的女兒,父母視其為掌上明珠,呵愛備至。但她們看見那些香客自由地上寶鼎朝拜,心兒早就飛上了山,由於封建桎梏,衹好在閨中惆悵,半年下來,美若天仙的她們竟已面色臘黃、病得很重,找來多個高醫診治均不見效。她們給母親說了老實話,要想上山去拜佛觀光。母親將她們的想法給父親講了,父親急得無法。恰巧一李姓秀纔到她們傢聽說了此事,略加思索便說:“這有何難?2月19日後,你們出點錢,舉辦一個比賽,將鄉裏想上山去拜佛觀光的幺妹都擡上去,這不就遂意了嗎?”張大爺聽了此話,找來有威望的族人商量,决定舉辦“滑桿擡幺妹,祈求五穀豐”比賽,每年3月初舉行。這樣,每年三月,這個地區都要舉行比賽,年輕漢子將漂亮的幺妹擡上華鎣山,拜佛觀景,奪得第一、二、三名的不但能獲大奬,而且絶大多數被幺妹看中,選為郎君。此活動後因朝代更迭、戰亂兵荒,慢慢疏於舉辦,有時也偶爾舉辦一次,故得以流傳下來。
  廣安建區設市以來,華鎣市多次舉辦“滑桿擡幺妹民俗趣味體育比賽”,以展示華鎣兒女風采,活躍山區人民文化生活,打造華鎣山,發展華鎣旅遊業。每次比賽,數十位幺妹及滑桿參賽,頗為壯觀,參觀者數萬人,熱鬧非凡。
  嶽池燈戲
  燈戲是流傳在嘉陵江與渠江一帶廣大農村的地方劇種。始於秦漢,受民間的求福、消災、祈雨、送鬼、求神等慶典活動“跳端公”風俗的影響産生並演變而成,常與法師的“慶壇”等一道進行。因演員不多,四五人均可,最多也不過十來人;道具簡單,場地易尋,院壩、曬場、沙灘等平地都行;反映民間生活,表現鄉土風情,深受民衆喜愛。因演出時晚上用油燈照明,故名燈戲。嶽池縣川劇團1988年赴京演出的燈戲《包公照鏡子》、《秀纔買缸》、《周文獻雞》、《幺妹嫁給誰》、《搭車》、《辦移交》、《丈母娘上轎》等,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國務委員宋平、國防部長張愛萍、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及戲劇傢曹禺等高度贊揚。
  坐歌堂
  在廣安山區鄉村,有一個古老的風俗,那就是少男少女通過媒妁之言,相親、開庚、選日期後,女方在男方迎娶前一天要辦灑席,稱為花筵酒。晚上,女方新娘要坐歌堂。
  在院壩中隨意擺上幾張桌子,放上幾盤糖果、瓜子、花生、葫豆,側邊放一缸老蔭茶。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鄰親友、細娃兒、小妹崽,大傢隨意坐着站着,鬧鬧熱熱,打打吵吵,恭賀新娘出嫁。
  伴着閃爍的星星和一輪明月,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無法推辭時,就清唱起來,其內容不外乎是告別父母親友,或者歌頌父母的養育之恩,捨不得離開等。如流傳在肖溪、石筍、竜臺一帶的謝父母歌唱到“一謝父母多辛苦,趁早摸黑盤大奴。奴今要捨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淚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幹留到。幹的拿給奴傢吃,肥足樹苗長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難捨父母去,叫奴怎不淚漣漣……”唱了感謝父母恩情的歌後,就唱友情、愛情的歌了,唱到誰時,誰就嚮桌上丟錢,名曰“壓箱錢”。直唱到月落三更,纔慢慢散去。
  川東農傢文化節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於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被免去夔州(今重慶奉節)通判,去駐漢中的四川宣撫使王炎手下當幕僚,經梁山(梁平)、鄰水、廣安,過嶽池時被農村一片繁忙和歡樂的景象所感,寫下《嶽池農傢》(後收入《劍南詩稿》):“春深農傢耕未足,原頭叱叱兩黃犢。泥融無塊水初渾,雨細有痕秧正緑。緑秧分時風日美,時平未有差科起。買花西捨喜成婚,持酒東鄰賀生子。誰言農傢不入時,小故畫得城中眉。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絲。農傢農傢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宦遊所得真幾何?我已三年廢東作。”詩人把農傢的喜樂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旅遊業的興起,為讓城裏人盡享農傢歡樂,弘揚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嶽池縣委、縣政府决定每兩年開展一次農傢文化展示活動。首次活動於2002年9月27日至29日在嶽池縣城舉行。整個活動自始至終充滿着川東民間文化藝術的氛圍。民間藝術遊行表演,薈萃嶽池民間藝術精華。由九條彩竜開道,五個高亭、二十二個高臺、二百名腰鼓隊從文體廣場出發,經建設路、大東街、南街、銀城南路、九竜大街,處處體現出嶽池特有的民間文化風情。
  嶽池燈戲
  燈戲,是源於川東北的地方劇種,它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創建,經長期發展不斷完善和豐富的民衆喜聞樂見的藝術瑰寶,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無數民間藝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遠自秦漢以來,生活在嘉陵江與渠江流域的巴人,由於交通閉塞與文化經濟的落後,流行着不少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社會風俗。傢人病重,要請巫婆跳神,患了瘧疾,就要驅逐“擺了鬼”;死了親人,就叫端公“慶壇”;遇到大旱,要嚮竜王求雨……在這些風俗中,巫婆、巫師大叫大唱大跳,還會伴以樂器,壯大聲勢,嚇唬人們。受這些風俗的影響,缺少科學知識的巴人,他們或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為了消除疲乏,或在豐收之後表現歡樂的喜悅,或遇天災人禍傾訴悲痛,或於委屈與壓抑時而泄憤,或遭莫大打擊難受而吶喊,最初三兩個人在一起又吼又叫,又唱又跳,以表現喜、怒、哀、樂。後來發展成為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根據經歷的眼見的聽說的故事,自編自唱成帶情節性的“劇”。所以最早的燈戲,往往與端公“慶壇”、“送鬼”等活動相伴進行,帶有盼福、消災、驅邪、驅鬼、求神等的成份。到了元代這種唱麯比較流行。明代戲劇發展,燈戲也隨之由唱變成演出,不但有唱,還伴有動作與樂器,同時漸漸與端公的活動分離而單獨進行。隨着時間的演變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纔逐漸發展完善成今天這種樣子。
  燈戲始為自編自演,忙時生産,閑時進行,多為業餘性質,或衹在農村流動演出。限於鄉村的條件,所以這種燈戲要適合農村的情況,從規模、道具、演出場地等方面要求不高。場地不需要大的舞臺,堂屋、院壩、草坪、河灘等,衹要有一塊能容納三五個人的活動平地即可。觀衆可以從四面欣賞演出的節目。
  晚上演出,如果有明月高懸,就不需要另外照明。如果是月去夜黑,衹需點照油燈。隨着時間的演變與燈戲的發展,演出人員逐步形成有一定表演水平的隊伍。到明清時候,燈戲更加時興,不管是創作的劇目,還是道具、服裝,都有一定的進步。規模也有所擴大。照明的燈也比較講究了。這燈分主燈與臺燈,主燈比較大,不但可以為演出照明,還可顯現演出班子的標記,裝飾着各具特色的圖像,有的甚至繪上燈班的節目,起着廣告的作用。而臺燈則挂在場地的一角,一般有四盞,分挂在四角,這四角的燈是固定的。除此而外,也有八盞、十六盞、二十四盞的,還可以挂更多,而且形式多種多樣。燈的多少是根據演出的規模與觀看的人數來確定的。這些燈可以因演員的需要而移動,燈戲因在燈的照明下演出故名。
  燈戲的道具,也隨着時間的推進而變化。最早沒有什麽專門服裝,後來纔按照劇情的需要而設。如古代戲就配以簡單的古裝。樂器開始也是盆、盤、碗等可以擊出聲音的用具,後來纔逐步變為二鬍、嗩吶、鑼、鼓等。
  燈戲的規模不大,因戲中角色衹有兩三個,所以最早一般一兩人,後來劇目增加,到了明清,其他戲劇的興起與發展,也促進了燈戲的繁榮,增加到五六人,最多也衹有十餘人。一般為男性,女角由男的裝扮。解放後纔有女性作演員參加演出。
  燈戲的內容豐富多彩,以反映民衆現實生活為主,也有反映過去時代的。不少題材是贊揚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勇敢、善良,鞭撻貪官污吏的貪婪、刻薄、吝嗇、愚蠢、昏庸、殘忍。也有對清官的褒揚。燈戲歌頌真善美,痛斥假惡醜,表達勞動人民對自由平等幸福的渴望。戲詞多為四句一組,唱多白少,演員唱一句,樂隊伴一句,有時加進幫腔,一唱一合,相應成趣。最早劇情簡單,一個劇目衹有那麽一個情節,後來纔由小幕單場發展到大幕多場,演出風格也由單一粗獷豪放逐步演變風趣、幽默、含蓄耐人尋味。劇目也由單一的變為多種,後來分正燈、地燈、浪浪燈三大類別。
  燈戲是一種群衆喜聞樂見的藝術,在民間享有一定的聲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嶽池縣川劇團派出演員到外地和群衆中學習燈戲藝術,排演了一係列劇目,先後到重慶、成都、北京等地演出。在重慶演出了《收姜維》、《陽河堂》、《大腳夫人》等和一些折子戲、大幕戲等十多場,曾轟動一時,重慶廣播電臺多次播放錄音。到成都演出後,享譽蓉城,四川電視臺播放了《幺妹嫁給誰》、《丈母娘上轎》等戲的錄像。1988年5月,應中國戲劇傢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麯研究所、《戲劇評論》編輯部及全國戲麯現代研究會邀請,赴京在長安、吉祥、中南海等劇場演出嶽池燈戲《包公照鏡子》、《周文獻雞》、《秀纔買缸》、《浪漫幺妹嫁給誰》、《搭錯車》、《丈母娘上轎》等劇目共八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等領導和曹禹等專傢及新加坡、日本等十多個國傢的外賓莅臨觀賞。《人民日報》等二十余家報刊、電臺、電視臺報道了演出盛況。嶽池燈戲受到了領導和專傢學者的好評。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院士、柏林漢堡大學教授恩特·舒馬赫說:“我正在撰寫專著《世界戲劇之林》,一定把嶽池燈戲作為很有特色的劇種嚮全世界推薦。”日本、新加坡駐華大使熱情相邀,希望嶽池燈戲走上他們的舞臺。
  嘉陵江竜舟旅遊文化節
  端午節劃竜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活動,“文革”時期被作為“四舊”予以破除。粉碎四人幫後,武勝縣於1980年恢復了這一傳統節日活動。當時的內容僅限於渡江遊泳、劃竜舟、智擒活鴨等水上活動。後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漸把水上活動與陸上的商展活動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節日的活動內容變得更加豐富。1999年,縣委、縣政府做出决定,每兩年舉辦一次嘉陵江竜舟旅遊文化節。竜舟旅遊文化節除保留原有的水上傳統項目外,還增加了商貿展銷、招商引資、文藝演出、歌手大賽、賽詩會、文學講座、群文理論研討、燃放煙花、玩竜舞獅、街頭遊樂等十餘項活動,時間也由過去的一天延長到三至五天。目前武勝竜舟節已歷十八屆,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為川內外衆多旅遊觀光者所矚目。
  古爾邦節
  又叫宰牲節,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剋族、塔塔爾族、塔吉剋族等十個民族的宗教節日,也是回族的大年和維吾爾族及哈薩剋族的新年。相傳,安拉為驗證聖祖易卜拉欣對真主的忠誠,命他宰殺其子伊斯瑪儀勒,回歷年十二月十日,當易卜拉欣遵命舉刀欲砍時,安拉派特使牽一隻羊趕到,命以宰羊代子。於是,在伊斯蘭教徒中形成了每年要宰牛、羊、駱駝等牲畜獻祭的習俗。每逢這天,人們宰牲和準備節日食品,信教群衆還要沐浴禮拜。近年來,武勝回民為慶祝古爾邦節,每年都要在清真寺內開展宰牲獻祭和沐浴禮拜活動,場面生動熱鬧。
  金城山最佳旅遊時間一年四季。金城山美食獨具廣安特色的腌臘製品小塊臘肉、板鴨、????皮蛋、禦臨榨菜令人食後難忘;鴛鴦蒸餃、歐抄手、味不同涼粉、烘糕、油麻元、焦餅等風味小吃及清蒸肘子、清蒸丸子、牛皮豆幹、麻辣牛肉幹、糟蛋、罎子肉、怪味雞塊、廣安排骨等特色菜給餐桌增加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嶽池特麯、金廣安、豪士啤酒、竜女白酒、華翠特麯及華鎣山礦泉水,將會使遊客的餐趣更濃;嶽池米粉、黃竜香米、九竜挂面將祝客加餐;蕨菜、薇菜、苦竹筍、蕨根粉條等緑色食品將給遊人留下永恆的記憶;黃花梨、白市柚、鄰水臍橙、同興廣柑等特色水果給飯後的貴客打上深深的烙印。在各旅遊景點及農傢樂,遊人還能品味以鄧傢菜為代表的川東農傢菜餚的獨特風味。
  鄧傢菜即是鄧小平的家庭招待客人的菜譜,獨具川東風味。主要特點是菜餚豐富,經濟實惠,涼、炒、燉、蒸、燴齊全,老少皆宜。主要菜品有八個:粉條或萵筍絲墊底的麻辣“涼拌瘦肉片(絲)”,拌有海帶、芋頭或白薯所蒸的“八寶蛋”;糯米加糖墊底所蒸的“夾沙肉”、豆豉打底所蒸寶肋肉——“胻”;幹鹹菜蒸肉條——“扣”;豬肉拌濕豆粉用菜油炸後煮成湯的“酥肉”;略煮後切成片加蒜苗、辣椒炒成的“回鍋肉”;用豆類或蘿蔔等燉成的“排骨湯”。故又名八大碗。另加時鮮蔬菜、豆腐若幹。有湯有炒,各具風味。最後一道陳年鹹菜,既是增加食欲的興奮劑,又可一改油膩的口味。
  廣安名特小吃豐富,頗具特色。嶽池米粉分羊肉、牛肉、雞肉、鱔魚、肥腸、燉雞、豌豆等多種,色、香、味俱全,頗受好評。鴛鴦蒸餃、歐抄手、紅鼻子抄手味道獨特。嶽池味不同涼粉令人食而不忘。烘糕、油麻元、焦餅甜而不膩,芳香撲鼻。糟蛋既有醪糟的純味,又具鴨蛋的特點,蛋黃尤其爽口。珍珠粥、竹筒飯、桐葉粑清香宜人,營養豐富,是不可不食的佳品。
  金城山住宿廣安地處華鎣山及嘉陵江、渠江兩岸,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休閑遊樂的好地方。住宿方便,賓館飯店近50傢多集中市縣中心,位於廣安市區的世紀大飯店、天府飯店、廣安大酒店及華鎣市星星賓館、嶽池金穗大廈等,給遊客提供各種檔次的溫馨住宿。各農傢樂及山莊住宿設備頗具川東特色,使人回歸自然,好夢長存。
  金城山購物廣安名優特産:有黃竜香米、板橋五香豆豉、竹席、草席、奎閣特麯、廣安烘糕、椒????桃片、武勝麻辣牛肉、中華獼猴桃等。金城山玩法觀光、攝影、旅遊、
  
  金城山位於嶽池、南充、蓬安三縣的交界處。海拔824米,有99座山峰、36處泉水、48個山洞。金城山又名金粟山,據說藏金粟數萬石於廣福門內金庫中,裏面有金馬悠悠拉磨,倘若緊貼石壁,拉磨聲便會隱約傳來。園門100餘米處是“小西天”;南京門傳說是明末農民領袖張獻忠所建。山上有“神仙洞”,據說東晉道學家葛洪曾在此修道,著有《抱撲子》等經書,每逢陽光燦爛之風,便將經書一一攤開,放在洞頂巨石上曬,以求得到真經,故名“曬經石”。
  
  金城禪院內鐘聲悠悠,在林中顯得格外空靈。沿山腰東行,一片較大的鬆林坡展現在眼前,幾十棵松樹參天而上,陽光從松樹叢中漏射下來,使鬆林坡倍添生機和活力。爬過近800步臺階,登上觀日臺,可謂“一覽衆山小”,遠處的河流、山巒、梯田隱隱約約,高高低錯落遠遠近近的房捨,使人想起“白雲深處有人傢”的詩句。觀日臺下是“打子洞”,洞室內有數尊送子觀音石雕像。傳說舊時有不少善男信女到“打子臺”,用銅錢擲人石鬥小洞,以求觀音菩薩賜生貴子。沿鋪滿鬆針的石徑路前行,來到“南金門”,這裏有遊金城山記石刻,乃清代蓬州李昭撰,因年代久遠,岩石風化脫落,文字殘缺不全。
  
  金城山還有臥佛岩、白雲岩、白竜洞諸景點。金城山有森林3000餘畝,遍布喬、竹、草等各類植物和中草藥。其鬆林、竹海、險峰、奇洞、清泉、古剎、傳說、石刻卻讓人留連忘返。
No. 3
  儀隴縣金城山,上平下聳,衆山環嚮如雉堞,故名。該山原名隆城山,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以山名為郡名,設隆城郡。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諱,改稱崇城山;後來人們發現山頂有數石如貯米囊,若如杜甫詩中“天開金粟藏,人立廣寒宮”之意,有一文士說它很像一粒金粟,象徵着人傑地靈,文風蔚盛,日後必有貴人,就叫它為金粟堆吧。故山又因金粟堆而名金粟山了;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此設州,時人因該山四周懸崖峭壁,且方正如屏,故州名方州,山亦依州名而為方城山了。所以隆城山、崇城山、金粟山、方城山,都是指今縣之金城山,此一山多名之由來。
  金城山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竹、木蔥蘢,樓臺亭閣錯落有緻,奇峰古洞比比皆是。且數處清流從花木深處或石隙之中溢瀉而出,潺潺之聲,悅耳動聽,岩壁中泉水叮咚,叢林內雀鳴鳥啼,使遊人心醉神往,流連忘返。
  金城山有許多天生的奇洞怪石,歷代人民又在山中修建了不少寺廟宮觀、樓閣亭榭,把壯麗的古方州打扮得更加妖嬈多姿。
  山頂除有古州、郡治、縣城遺址外,還有何公祠(為紀念唐義士何韜討賊遇難而建的祠廟)、雨華寺,尤以雨華池水清洌,大旱不涸,至今猶存,為山頂之一奇觀。而今擴建為塘,塘內波光粼粼,塘周緑草茵茵,塘壩上槐柳青青,每當春暖花開,柳絮、槐花凌空飛舞,在迷霧裏忽隱忽現,意趣盎然。古寨美景,更以月夜為佳,清康熙年間縣令陸曾《詠金城山》贊:“一州平坦高無際,先得長空皓月圓。樹影玲瓏斜入幕,山容淺淡半籠煙。風清鳥弄檐前竹,地白人歸鏡裏天。逼近星河惟此處,娟娟相對幾經年。”這是對方州夜月美景的生動寫照。而今,山頂更是果樹成片、花木成園,掩映在緑樹叢中的農傢樂的美味素食,夜啤酒的清香甘甜,吸引着鬧市區的市民和四面八方的遊客。
包含詞
金城山水圖軸金城山森林公園蘭州市城市建設設計院金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