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金代界壕投訴電話通遼市旅遊投訴電話:0475-8239021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投訴電話:0471—628265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通遼市霍林河礦區,地處大興安嶺南行正幹主脈,它周圍百裏,群山起伏,嶺高壑深。唯霍林河礦區地勢平坦,水草豐美;泉水清澈,氣候涼爽。是古代北方遊牧民較為理想的夏季牧場和屯兵場所。當你到霍林河旅遊或避暑,漫步在空氣清新的草原上,會發現一條"土竜"沿霍林河𠔌,從東北群山中蜿蜒而來,橫穿礦區,奔嚮西南,進入錫盟境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金界壕",俗稱"成吉思汗邊墻"。由於在壕內堆土為長堤,在長堤上加築馬面,沿界壕內側每隔一定距離興築有邊堡,並在重要交通路口興築關隘,所以又通稱為"界壕邊堡"。公元1125年,女真族滅遼敗宋,在今黑竜江省阿城縣白城子(金上京)建立了一個與南宋、西夏三分鼎立的金政權。這個政權建立不久,以蒙古族為首的北方遊牧民族便開始騷擾和進攻金政權,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抵禦其他部族的入侵,從天眷元年(1138年)之前就開始修建界壕,整個工程斷斷續續一直到承安三年(1198年)。這六十多年間,金朝幾位統治者都把修建界壕當作頭等大事來抓,整年工程耗資之大,動用人力之多在歷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金界壕",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少部分在蒙古共和國及俄羅斯境內,大部分為東北走嚮西南,橫跨約2500公裏,實際總長度1000余公裏。整個界壕分為北綫和南綫,南綫又分第一、第二兩條主綫。第一主綫在外側,經突泉縣、科右中旗沿霍林河上遊越過興安嶺,經紮魯特旗北部進入蒙古共和國境內。霍林河礦區這段長12.5公裏的界壕,就是第一條主綫上的一段。1981年夏季,為配合礦區建設,哲盟博物館對該段界壕及邊堡進行了勘測調查和發掘清理。這是有史以來對金代界壕邊堡的首次發掘。該段界壕為東北西南走嚮,東北入霍林河𠔌,西南進錫盟境內。界壕蜿伏礦區的淺山草原之上,山崗處修的比較低矮,平原處修的比較高大而且築有馬面,界壕由壕墻的壕塹兩部分組成。通過解剖發掘瞭解到:山口處界壕,壕塹底寬4.1米,上寬8米,深3米,堤墻底寬7.5米,上寬3米,殘高3.5米;平原處界壕,壕塹底寬3米,上寬7米,深3米,堤墻底寬6.5米,上寬2.7米,殘高2.5米;山崗處界壕,壕塹底寬2.8米,上寬6米,深2米,堤墻底寬5米,上寬3米,殘高1.2米。礦區內共有兩座邊堡,一座位於礦區西緣,西望界壕,東接草原。邊堡的城墻與城壕輪廊清楚;保存很好。南墻長192米,東墻190米,北墻長191米,西墻長187米,周長760米。整個城墻用黃土板築,堅硬結實,雖歷經千年的風雨剝蝕,現仍有3米多高。城門開在東墻中段,門寬約4米。南、西、北墻中段,各建有馬面一個,城四角各建角樓一座。城內居址臺基圖星羅棋布,多為長方形,少為圓形,約分十八組,排列較有規律;另有高臺一處,為城內了望指揮臺;水井三口,用石塊砌築井壁,雖然上部塌落,但底部完好,水清見底;城內道路縱橫交錯,不但有連通城門和三個馬面的十字大街,還有房屋臺基通嚮大街的小道。另一座位於礦區腹心----珠斯花,保存較好。南墻長203米,東墻長205米,北墻長201米,西墻長202米,周長811米,其建築形製與一個基本相同。城內有臺基三處,為當時的居住址遺跡;石砌水井兩口,為當時守城將士生活飲水用。兩座城堡內出土大量遺物,由於年代久遠和風雨剝蝕,大多已經破碎,無法辯其器形。能夠看出其器形的大約有260多件,主要為泥質灰陶素面陶盆、陶罐、陶壺和粗白瓷碗、盤、盆、罐、瓶及黑釉小口罐、緑釉雞腿壇;還有鐵六耳鍋、提耳鍋、鐵鏵、鐵犁鏡、鐵簇、鐵甲片、鐵刀、鐵車轄;石器主要有磨盤、夯錘、研磨具等;建築材料有方磚、筒瓦、門樞座、綫墜。另外,發現了用方磚刻成的"鹿棋"盤和磨製精細的石質棋子。據《金史》及有關文獻記載産根據考古資料分析推斷:霍林河礦區這段界壕邊堡應屬臨潢府管轄。開築時間應在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之前。 |
|
內蒙古通遼市霍林河礦區,地處大興安嶺南行正幹主脈,它周圍百裏,群山起伏,嶺高壑深。唯霍林河礦區地勢平坦,水草豐美;泉水清澈,氣候涼爽。是古代北方遊牧民較為理想的夏季牧場和屯兵場所。
當你到霍林河旅遊或避暑,漫步在空氣清新的草原上,會發現一條"土竜"沿霍林河𠔌,從東北群山中蜿蜒而來,橫穿礦區,奔嚮西南,進入錫盟境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金界壕",俗稱"成吉思汗邊墻"。由於在壕內堆土為長堤,在長堤上加築馬面,沿界壕內側每隔一定距離興築有邊堡,並在重要交通路口興築關隘,所以又通稱為"界壕邊堡"。
公元1125年,女真族滅遼敗宋,在今黑竜江省阿城縣白城子(金上京)建立了一個與南宋、西夏三分鼎立的金政權。這個政權建立不久,以蒙古族為首的北方遊牧民族便開始騷擾和進攻金政權,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抵禦其他部族的入侵,從天眷元年(1138年)之前就開始修建界壕,整個工程斷斷續續一直到承安三年(1198年)。這六十多年間,金朝幾位統治者都把修建界壕當作頭等大事來抓,整年工程耗資之大,動用人力之多在歷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
"金界壕",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少部分在蒙古共和國及俄羅斯境內,大部分為東北走嚮西南,橫跨約2500公裏,實際總長度1000余公裏。整個界壕分為北綫和南綫,南綫又分第一、第二兩條主綫。第一主綫在外側,經突泉縣、科右中旗沿霍林河上遊越過興安嶺,經紮魯特旗北部進入蒙古共和國境內。霍林河礦區這段長12.5公裏的界壕,就是第一條主綫上的一段。1981年夏季,為配合礦區建設,哲盟博物館對該段界壕及邊堡進行了勘測調查和發掘清理。這是有史以來對金代界壕邊堡的首次發掘。該段界壕為東北西南走嚮,東北入霍林河𠔌,西南進錫盟境內。界壕蜿伏礦區的淺山草原之上,山崗處修的比較低矮,平原處修的比較高大而且築有馬面,界壕由壕墻的壕塹兩部分組成。通過解剖發掘瞭解到:山口處界壕,壕塹底寬4.1米,上寬8米,深3米,堤墻底寬7.5米,上寬3米,殘高3.5米;平原處界壕,壕塹底寬3米,上寬7米,深3米,堤墻底寬6.5米,上寬2.7米,殘高2.5米;山崗處界壕,壕塹底寬2.8米,上寬6米,深2米,堤墻底寬5米,上寬3米,殘高1.2米。礦區內共有兩座邊堡,一座位於礦區西緣,西望界壕,東接草原。邊堡的城墻與城壕輪廓清楚;保存很好。南墻長192米,東墻190米,北墻長191米,西墻長187米,周長760米。整個城墻用黃土板築,堅硬結實,雖歷經千年的風雨剝蝕,現仍有3米多高。城門開在東墻中段,門寬約4米。南、西、北墻中段,各建有馬面一個,城四角各建角樓一座。城內居址臺基圖星羅棋布,多為長方形,少為圓形,約分十八組,排列較有規律;另有高臺一處,為城內瞭望指揮臺;水井三口,用石塊砌築井壁,雖然上部塌落,但底部完好,水清見底;城內道路縱橫交錯,不但有連通城門和三個馬面的十字大街,還有房屋臺基通嚮大街的小道。另一座位於礦區腹心----珠斯花,保存較好。南墻長203米,東墻長205米,北墻長201米,西墻長202米,周長811米,其建築形製與一個基本相同。城內有臺基三處,為當時的居住址遺跡;石砌水井兩口,為當時守城將士生活飲水用。兩座城堡內出土大量遺物,由於年代久遠和風雨剝蝕,大多已經破碎,無法辯其器形。能夠看出其器形的大約有260多件,主要為泥質灰陶素面陶盆、陶罐、陶壺和粗白瓷碗、盤、盆、罐、瓶及黑釉小口罐、緑釉雞腿壇;還有鐵六耳鍋、提耳鍋、鐵鏵、鐵犁鏡、鐵簇、鐵甲片、鐵刀、鐵車轄;石器主要有磨盤、夯錘、研磨具等;建築材料有方磚、筒瓦、門樞座、綫墜。另外,發現了用方磚刻成的"鹿棋"盤和磨製精細的石質棋子。
據《金史》及有關文獻記載産根據考古資料分析推斷:霍林河礦區這段界壕邊堡應屬臨潢府管轄。開築時間應在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之前。
【金代界壕】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北豐寧縣草原鄉境內。全長7.5公裏。是金代在北方邊境地帶構築的軍事防禦工程。壕溝深5米,寬4米,溝沿邊墻寬3.6~4米,高1.7~2米,每隔250米設馬面一個,遺跡清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