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植物
科別:薔薇科
別名:洋莓
英文名:strawberry
學名:fragaria ananassa duch.
利用部位:果實
産地:原産於南美洲。現吉林、陝西、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貴州。生於山坡、草地、林下,廣布北溫帶,歐洲、北美均有記錄。
亞科概述:
灌本或草本,復葉稀單葉,有托葉心皮常多數,離生,各有112懸垂或直立的胚珠; 子房上位,稀下位;果實成熟時為瘦果,稀小核果,着生在花托上或在彭大肉質的花托內。 染包體基數x=7,8或9‘ 本亞科共有35屬,我國産21屬。本亞科植物許多具有經濟價值,如竜芽草屬、委陵菜屬和地榆屬,有些種類是重要藥 構,如單莓屬、懸鈎子屬和薔薇屬,有些種類是重要水果,如薔薇屬、稱棠花屬,木本委陵菜 屬為常見園林觀賞植物。
本科概述:
草木、灌木或喬木,落葉或常緑,有刺或無刺。鼕芽常具數個鱗片,有時僅具2 個。葉互生,稀對生,單葉或復葉,有顯明托葉,稀無托葉。花兩性,稀單性,通常整 齊,周位花或上位花;花軸上端發育成碟狀、鐘狀、杯狀、鐔狀或圓筒狀的花托(一稱萼 筒),在花托邊緣着生萼片、花瓣和雄蕊;萼片和花瓣同數,通常4—5,覆瓦狀排列,稀 無花瓣,萼片有時具副萼;雄蕊5至多數,稀1或2,花絲離生,稀合生;心皮1至多數, 離生或合生,有時與花托連合,每心皮有1至數個直立的或懸垂的倒生胚珠;花柱與 心皮同數,有時連合,頂生、側生或基生。果實為瞢莢果、瘦果、梨果或核果,稀蒴果; 種子通常不含胚乳,極稀具少量胚乳;子葉為肉質,背部隆起,稀對褶或呈席捲狀。 本科的模式屬:薔薇屬rosa l. 本科約有124屬3300餘種,分佈於全世界,北溫帶較多。我國約有51屬1000 餘種,産於:全國各地。 本科許多種類富於經濟價值,溫帶的果品以屬於本科者為多,如蘋果、沙果、海棠、梨、桃、李、杏、梅、櫻桃、枇杷、韞槨、山楂、草莓、樹莓等,都是著名的水果,扁桃仁 和杏仁等都是著名的幹果,各有很多優良品種,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不少種類的果 實富有維生素、
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可連同其他藥用植物泡茶可緩和緊張和腹瀉,果實可補充鐵質,並是緩和的通便劑,葉的煎劑可收斂毛孔。草莓營養豐富,富含多種有效成分,每百剋鮮果肉中含維生素c 60毫剋,比蘋果、葡萄含量還高。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類、蛋白質、有機酸、果膠等營養物質。此外,草莓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 1、b 2、c、pp以及鈣、磷、鐵、鉀、鋅、鉻等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部分微量元素。草莓是人體必需的纖維素、鐵、鉀、維c和黃酮類等成分的重要來源。
在西方,食用草莓被人們推崇為時尚,他們把草莓當成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靈丹妙藥,可見經常食用草莓對健康大有益處。另據有關資料顯示,草莓中的維生素c可阻斷人體內強緻癌物質亞硝銨的生成,能破壞癌細胞增生時産生的特異酶活性,使“癌變”的細胞逆轉為正常的細胞。
祖國醫學認為草莓具有極大的藥用價值,其味甘、性涼,具有止咳清熱、利咽生津、健脾和胃、滋養補血等功效。近年來醫學研究表明,草莓有益心健腦的獨特功效,特別是對於防治冠心病、腦溢血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病癥有很大作用。研究表明,草莓有抗癌的功效。從草莓的根、葉、果實中提取的含有較高抗癌活性的鞣花酸,能有效地保護人體組織不受緻癌物質的侵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癌癥的發生。
自從16世紀開始栽培之後,野草莓就出現了許多種類,用來泡茶的是日本稱為“蝦夷蛇莓”的品種。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認為這種植物具有神奇的力量,葉子和根可以治療腹瀉,莖可以療傷,因此歐洲各地的遺跡都有許多野草莓種子的化石。
野草莓茶雖然帶有“草莓”這兩個字,卻不是水果茶,而是帶有草香、類似粗茶的味道,在茶草茶裏面算是沒有澀味、容易入口的茶。這種茶含有鈣、磷、鐵質,可提高腎髒的功能,並同時淨化身體內部,消解風濕、關節炎、膀胱炎以及因浮腫等導致的肥胖問題。對於腹瀉、消化器官失調,也能發揮溫和的效果,所以適合在飯後飲用。腹瀉時建議混合德國甘菊或鼠尾草,關節炎疼痛時則適合混合金絲桃或綉綫菊飲用。
野草莓茶容易入口,也適合和香味太濃的花草混合衝泡,使味道變得比較溫和。
野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有蛋形的鋸齒狀緑葉,直立的莖端會長出白色的小花,然後結出紅色的果實。其屬名“fraga”源自“香”這個字,據說是因為果實很香。果實可以生吃,有很多用途,例如:用來增添利口酒的風味。此外也有緩和胃炎、肝炎,去除牙結石或牙齒黃斑,強健牙齒和牙齦的作用。把壓碎的果實塗在肌膚上,可治療曬傷,也有化妝水的效果,能淡化黑斑或雀斑。但因為是涼性,在鼕天寒冷時,或在胃冷是吃太多,會引起消化不良,所以要多加註意。用果實浸泡葡萄酒做成的酒能使人振作精神。讓心情放輕鬆,長久以來就是人們常喝的飲料。
野草莓有個別名叫"pe(3聲)pe(輕聲)",類似於"婆婆".
功效:利尿、強肝,改善腸胃失調、腎機能不全、腹瀉、膀胱炎、風濕、貧血。
[復方]
緩和腹瀉 野草莓1/2匙+德國甘菊1/2匙+鼠尾草1/3匙
幫助肝髒作用,適合在飲酒過度時喝 野草莓1/2匙+香蜂草1/2匙
促進代謝,消除水腫 野草莓1/3匙+綉綫菊1/3匙+粉紅玫瑰1/3匙
2、電影
原名:smultronstället
又名: 野草莓 / wild strawberries
導演: 英格瑪 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主演: 維剋多·斯約史特洛姆 / 碧比·安德森
上映年度: 1957
語言: 法語
製片國傢/地區: 瑞典
劇情簡介 ······
七十九歲的醫生伊薩剋.伯雷在獻身醫學界幾十年之久後終於獲得人們所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於是開車前往多倫多。隨行的還有他的傢人。途中,當伊薩剋從媳婦口中得知兒子竟恨自己自私的時候,他有所振動,坐在路邊草坪上開始忘我地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同時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戀情人堂妹莎拉。由幻想清醒過來的伊薩剋,望着站立在他面前的與莎拉長得十分相像的少女與兩名青年,他們都充滿着青春的活力。伊薩剋感悟並埋怨自己為了學問,將愛情等閑視之,時光水逝,美麗的青春和愛情一去不返……
他們抵達倫多城後,儘管頒奬的場面隆重無比,但伊薩剋的腳步卻十分沉重。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場童年時的夢。那仍然年輕而感情彌篤的父母,那美麗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夢中的老人臉上浮出一絲笑容。透過回憶、幻覺或夢境,將不斷出現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腦海裏的孤獨,描寫得非常冷酷而又徹底。
相關影評:整部《野草莓》是一次靈魂之旅,是一次重生之旅。這次旅程在不同的夢幻不斷出現中表現出是“缺陷,貧乏,空虛,不獲寬恕。”但同時也是一個不斷自我覺醒,找回真實自我的過程。伯格曼說:“我一直不知道整部影片,其實我一直在嚮雙親哀求:看看我。瞭解我。有可能的話,原諒我吧!”
野草莓》評論一:茫茫如水一般日子淌過,如風的呼吸記憶於我
當我年老的時候,安詳地躺臥在兒時嬉戲的草地上,在夢境中穿越自己的一生。淚眼婆娑中方纔發現自己長長的生命歷程衹如天邊的浮雲,輕的沒有絲毫的分量。審判的捶音鏗鏘有力,擊碎我自以為是的信心,我是原告、被告,法官,我是自己的審判長。
《野草莓》讓我臆想着自己的未來,審視自己的過去常常比展望未來殘酷的多,因為過去已經確定地書寫了下來,無論是錯誤還是成績都需要勇氣去面對,而未來呢,它永遠是那樣不可捉摸地隱藏在幻想之中,並隨着心情的起伏而改變。衹可惜我的生命之河纔流過了一小半,尚未如晨星思念地球一般思念着生命的源頭。於是衹能選擇在銀幕中體驗那樣的心路歷程,雖然現在它離我遙不可及,但未來的某一天,它或許就是我的生命。
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的《野草莓》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伯格曼一直是一位痛苦憂傷的導演,充滿了知識分子氣質和宗教情懷。倔強頑固又自私的醫學老教授依薩剋在現實的榮耀和夢境幻覺以及對童年回憶的折磨中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伯格曼以一種宗教死亡審判的方式讓老教授在生命的末尾驚醒,他撫摩着自己走過的歲月,唏噓不已,面對現世的榮耀,已然不再有任何的激動。
影片的絶大部分都在老教授依薩剋的夢境和回憶中鋪陳出來,在起初的夢境中,依薩剋夢見自己來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街道,破壁殘亙,沒有指針的鐘和表,跌落的棺材裏伸出的手……這一切似乎就已經嚮我們展現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的孤獨、恐懼以及一種死亡感。整部影片一直都在這樣的基調下行進着,讓人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死亡的威脅——陰霾的天空、烏雲以及雷暴雨,即使青春無暇的歲月也被現實的陰影籠罩着,依薩剋一次又一次從自己的噩夢中驚醒,伯格曼用一種天主教的懲罰方式在懲罰着依薩剋的自私和頑固,然而這也正是伯格曼本人矛盾的所在——依薩剋是一位在天主教家庭出生並成長的人,並且是一位神父。然而也正是天主教本身的教義和規則壓迫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些本性。伯格曼用一種宗教方式懲罰着由宗教而滋生的頑固和自私,他批判着卻也維護着,這或許正是伯格曼本人的痛苦所在。在《第七封印》的末尾,騎士等被死神帶走的一幕也同樣表現了伯格曼對於宗教即崇敬又懷疑的痛苦。
撇開伯格曼對於宗教懷疑的憂愁,依薩剋的生命歷程是對當代人的一種警示。許多人忙忙碌碌地為了自己的事業而放棄了感情,放棄了對子女的責任,以為自己的榮耀便是一切,到最後卻發現自己無所可依,此時回顧自己的青春歲月方纔後悔不已。愛和責任總是相關聯的,愛不僅僅是激情,它是一份長久的相伴,默默的付出,是彼此攙扶着走過歲月坎坷的泥濘。伯格曼從內心呼喚着情感的溝通的交流,呼喚着親情、愛情和一切真實的情感。在影片中三位年輕人率真的性格也同樣襯托出老教授生命之路的暗淡,那三位年輕人為了彼此的理想而爭論,老依薩剋在他們身上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虧空,他的心中虧欠的太多太多。
伯格曼最終以一種救贖的方式讓老教授感知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雖然在過去的歲月裏,他的頑固和自私傷害了許多人的感情,但在影片的末了,老依薩剋似乎漸漸回歸了屬於人性中最本真的自己。看完《野草莓》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希臘大師安哲洛普洛斯,在《尤裏西斯生命之旅》和《永恆的一天》中,主人公都穿越了歷史,感受着時間的重量,大師都是領悟時間的智者,而生命的重量也正是因時間而來。
或許我們度過的每一天僅僅是一張薄紙,輕如鴻毛地飄落你的肩頭,可當你在歲月中不經意的一瞥,卻看到自己的背上已經馱上了沉沉的案捲,而生命的末尾卻衹是要從紛繁的案捲中找出我們最初寫下的那個字母。
《野草莓》評論二:冰冷下的餘溫
——它是一種對過去的反思。不是徹底的冰冷,而是冰冷下的餘溫。
許多時候冷漠代替了溫柔,理性取代了真誠,你無法用理性的眼光去理解這樣一部影片,而《野草莓》就是這樣一部試圖將冷漠逐漸融化的影片,從表面上看似乎它也是冰冷無情而充滿艱深,但其實當我們回憶過去,突然發現其實它展現了幾乎所有我們情感的渴望以及我們並未意識到的對於情感不得而知的冰冷與無力。然而有一天當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時,冰冷已然灌輸到我們的血液,甚至灌輸到我們蒼老的一生,並在下一代中延伸。
伯格曼在《伯格曼論電影》中這樣說到:“驅使我拍《野草莓》的動力,來自我嘗試對離棄我的雙親表白我強烈的渴望。在當時我父母是超越空間、具有神話意味的,而這項嘗試註定失敗。多年後,他們纔被轉化為普通的人類,我從兒時就懷抱的怨恨也纔逐漸煙消雲散。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和睦相處,彼此融洽。"
其實並不是伯格曼詮釋了《野草莓》,而是溫格教授詮釋了伯格曼的一生。
當溫格教授對馬麗安說到“我死了,雖然我還活着。”時,當維剋多.修斯卓姆充滿哀傷無力的眼神遙望過去時,無力感四處蔓延。
試圖用愛表達卻失去了表達愛的能力,並無法得到救贖,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解决的難題。而直到當薩沙離開前對溫格教授說到“我真正愛的人是你”時那一絲餘溫纔得以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感悟。
影片最後薩沙輓起伊沙剋的手,領他走嚮林間一處陽光燦爛的空地。另一側,他見到他的父母在嚮他招手,而這衹是救贖的開始。
《野草莓》評論三:關於童年和你的一生
關於童年和你的一生,不管在79歲的時候還是38歲的時候,反正,你要從孩子那裏得到一切的根源,無論是錯誤的,還是無意識的.
今天,我們在一起一口氣看完了這部確實讓人意外的偉大電影。儘管它的偉大已經長期被人稱頌,可惜我一直忽略了被衆口相傳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濫俗或者晦澀的,就好像醫生忽略的那些過去一樣,衹是我簡單的一個潛意識導致了這個錯誤。我幾乎後悔沒有盡早看到它。在電影播放完畢之後,老婆是第一時間讀出了1887的數字,而我是傻傻地問:就這樣完了?
你看,多傻,我已經被模式化了,還以為任何提供給我們的娛樂都能有最後答案的,而不是看着被誤解的父母恩愛地坐在海邊垂釣那樣。都被誤解了,包括我們從來不曾考慮過的往日。
我最愛撞車的那對夫妻,對我來說,他們是最典型的家庭生活。丈夫是可笑的容忍的“天主教徒”,他用他羅嗦殘忍的所謂忍讓,來對待妻子的尖酸刻薄。但我們或許在最後會確認吧,妻子的不耐煩和嘲笑就是來自他那莫名其妙的退讓和自嘲。總有一方是這樣的,不信你可以問問身邊的哪個人。這是典型範例。
然後是哪個可愛活潑的女孩氣鼓鼓地說,“他們要打起來了,因為關於上帝的爭論。我不想讓他們爭吵,於是說,你們可以談論我。但是,他們一致說,閉嘴,你什麽都不懂。”我必須指出這是一個讓人微笑的機智。是的,可愛的女孩不需要知道上帝,她想知道的,是關於自己的討論,這個比上帝重要。可是,男人們覺得,女孩的任務是可愛,我愛你,但是,你不懂得上帝,這個和你無關。不要引申了,沒有那麽宏大的主題,不是戰爭讓什麽人走開之類的,這衹是描述了人的一個小小本性而已。
最後,我想說說兒媳婦瑪麗安,她是所有人當中最正常的,當然,是說到了她這個年齡,她是最正常的。她已經過了與兩個可愛的小夥子四處流浪的年齡,她不會接受照顧一個冷酷的被愛慕者四十年而接受並不是夫妻,她需要小孩,但是丈夫反常她也願意讓步,她象個真正的女人那樣願意原諒無情的公公,僅僅因為與他曾經一路同行。她保留了吸煙的習慣,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曾經是個願意接受反叛的姑娘。所以,我認為,她是最正常的人(類)。
有關其他的人,大約被描述的太多了,希望我看到的這些,是別人不曾評論過的,所以不再羅嗦了。最後的最後,醫生面對照顧他的哪個老太太的時候,非常痞,表情天真賴皮。他是愛她的,我相信這是被隱藏的答案,雖然伯格曼不願意給出任何肯定就結束了本應如此的描寫。
《野草莓》評論四:《野草莓》的心理分析批評
摘要:
本文將以心理分析批評的方法粗淺的對英格瑪 伯格曼的電影《野草莓》做以簡單的分析,這其中既包括對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分析,也包括對英格瑪伯格曼的一些分析。本文的目的不在於尋求對影片的更深層次的學術性的理解,而在於通過心理分析這一工具為影片找到另一種解讀方法。
關鍵詞: 缺失的父親,愛與冷漠,死亡,解脫,自責與寬容
正文:
《野草莓》是伯格曼達到藝術巔峰的標志,影片通過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老人對人生的探戈,將生存、死亡、愛情、冷酷、過去、現在等等元素結合,透過回憶、幻覺和夢境,將不斷出現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腦海裏的孤獨,描寫得非常冷酷而徹底,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也是英格瑪·伯格曼導演的代表作。
一 缺失的父親
“上帝”、“死亡”與“愛”是伯格曼一生鐘愛的電影劇作主題,他童年時代便養成的獨特心理結構及人格對此有深刻影響。而缺失的父親則是一直影響着童年伯格曼的成長的最重要因素,是理解伯格曼電影的一個突破口。
1918年7月14日,恩斯特·英格瑪·伯格曼誕生在瑞典的烏普薩拉。父親埃裏剋是斯德哥爾摩一個教堂的副牧師,1924年,父親埃裏剋被任命為索非亞皇傢醫院牧師。由於父親一直處在一種神的代言人的位置上,作為伯格曼父親的形象便缺失了。小伯格曼幾乎不能從父親那裏得到想要的溫暖,伯格曼在後來的回憶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時對父親之愛的渴求和得不到這種愛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電視臺采訪時,伯格曼說:"一種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親之間。有一天,他打了我"。這種難解的心理情結一直貫穿着伯格曼的電影生涯。
對父親的怨恨,直接導致了對父親所代表的神的怨恨,對上帝存在的否定性觀點,我們的確能在伯格曼的童年生活中找到可資證實的心理依據。在《魔燈》中伯格曼回憶了在某年夏天的一個星期天,他跟隨父親去阿姆斯堡教堂布道,在教區牧師住宅區遇上一位和他同年的小孩奧斯卡。在奧斯卡的房間,書中寫道:“奧斯卡問我是要聽他布道還是玩葬禮的遊戲。說着從他的衣櫥中拿出一具小棺材。我說我不相信上帝。奧斯卡抓了抓頭,嚮我保證上帝確實存在,並已經過科學證明。”這段話也許是伯格曼對他童年時代關於上帝存在與否問題的最早追憶。接着在外祖母傢,伯格曼敘述了他與初戀情人瑪爾塔的交往,其間,又一次表達他對上帝及宗教的看法:“我憎恨上帝和耶穌,特別是耶穌那些令人厭惡的言詞、通篇的廢話和血淋淋的軀體。上帝不存在,也沒有人能證明他的存在。如果他真的存在的話,那麽他一定是個可怕的神。伯
格曼對上帝産生叛逆的心態,實在是因了他那牧師的父親,父親幾乎便是他少年時代上帝的象徵。性格的極度專橫、對孩子們的過度苛求,使他成為少年伯格曼心中恐懼的代名詞,少年伯格曼在心裏上産生了閹割的幻想。
所以說,上帝與存在,愛與孤獨,藝術與宗教諸如此類具有復合性的命題均是缺失的父親這一基本母題的衍化與復生。
在影片《野草莓》中,伯格曼同樣表達了這一主題。
首先,作為主人公的醫學教授埃薩剋,其父親的形象就是缺失的。在影片敘述的現在時,父親已經不存在了,母親雖然還在,卻也藉助其兒媳之口,說明母親是一個冷漠如冰的老女人,絲毫不能彌補其渴望着的父親的溫暖和愛。在影片的過去時,即埃薩剋教授的回憶中,父親雖然存在,但也是不可見的,觀衆衹能從家庭成員的描述中,知道父親的存在和行為,但是這種瞭解是模糊的,冰冷的。
其次,埃薩剋教授作為一個父親,其父親的功能,即父愛,也幾乎毫無力量。埃薩剋教授的冷漠與自私,很大程度的體現在這一曾面上。而且,這種缺失的角色似乎註定要被埃薩剋教授扮演下去——在影片最後,埃薩剋教授經過了自責與寬恕,决定給兒子以遲來的父愛,但兒子已經習慣了沒有父愛的生活,所以對父親遲來的愛並不打算接受。
最後,埃薩剋教授的兒子艾瓦爾德作為一個父親,承襲了他父親的冷漠,正如父親一輩承襲了他母親的冷漠一樣。缺失體現的就更加徹底,他不是不打算施與父愛,而是要消滅父愛施與的對象——根本不允許兒子出生。
不可否認,伯格曼將自己認同為埃薩剋教授,在影片的結尾,埃薩剋教授的夢境中,伯格曼找到了自己的父母親。實際上,整個影片,也可以理解為尋找缺失的父愛的過程。
二 虛假的冷漠
埃薩剋教授的冷漠與自私,實際上是對閹割恐懼的掩飾。這種恐懼,直接來源於伯格曼童年時期的記憶。由於童年時期對父親的怨恨和恐懼,伯格曼的閹割幻想,使他和其母親最初的一體的融合狀態産生分裂,完成了與作為造成這種分裂的肇事者的父親的第二次認同,也就是說,通過將自己委身於父親,而能夠展開自己。
伯格曼對陽具缺失的恐懼和閹割的幻想,使童年的埃薩剋表現為一個性格偏於幽閉、羞怯、膽小的孩子,與哥哥西格弗裏德對表妹薩拉的愛的大膽表白相比,埃薩剋顯然是個愛情心理的殘缺者。伯格曼的這種情緒直接導致了影片中青年時代的埃薩剋教授將自己的未婚妻拱手讓給自己的堂兄,而妻子的離去,實際上是這一不幸的重演和加劇。
在日常生活中,埃薩剋教授將自己偽裝的冷漠自私無動於衷,這在本質上是潛意識在掩飾意識層面裏的恐懼,不自信,孤獨以及弱小。潛意識的力量大於意識,導致了人性的分裂:
作為受人尊敬和事業成功的醫生,他將他內在的本質上的愛,施與給了世間的衆生,即埃薩剋教授的外部世界,也就是父親這一角色不需要出現的場所。而他外在的,虛假的冷漠與自私,被他釋放在他的個人的,內部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衹有他的妻子,兒子,兒媳和管傢。這些人都以世俗之愛的名義屈服於他,使他能夠居於這個封閉的世界的統治地位。衹有在這個世界中,他孱弱的掩飾纔得以維持,虛假的冷漠與自私才能夠在別人面前顯示力量,藉以實現他自居為其父親的目的。而這,正是潛意識裏他尋找父親這一缺失形象的手段。
出於這樣的理解,埃薩剋教授的母親這一形象則顯得十分重要。她居於埃薩剋教授的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的臨界處。作為埃薩剋教授內部世界的一員,埃薩剋教授任其處在比自己更孤獨的境遇——一所又空蕩又偏僻的舊宅子裏,而不是將她留在自己的身邊。作為埃薩剋教授外部世界的一員,埃薩剋教授要在母親面前顯示他溫暖慈愛的一面,不定期的看望她,並且忍受她的冷漠。埃薩剋教授這種搖擺模糊的行為,實際上也證明了他冷漠自私的軟弱性與虛假性。
三 夢境,解脫與迷失的愛
如果不是老人的一個夢,故事也許不會開始,埃薩剋教授受勳的這一天將會是興奮和幸福的。但是這個關於時間和死亡的夢,卻開始改變老人的餘生。
沒有指針的鐘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1931年達利的油畫《記憶的永恆》。出現在這幅畫中的好幾衹鐘錶都變成了柔軟的有延展性的東西,它們顯得軟塌塌的,或挂在樹枝上,或搭在平臺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這些用金屬、玻璃等堅硬物質製成的鐘錶在太久的時間中已經疲憊不堪了,於是都鬆垮下來。達利承認自己在《記憶的永恆》這幅畫中表現了一種"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個人夢境與幻覺",創造了一種引起幻覺的真實感,令觀衆看到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離奇而有趣的景象,體驗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對現實世界秩序的解脫。
相同的,埃薩剋教授夢中的鐘錶沒有指針,直指沒有時間的人生。而那個表情慘白焦慮痛苦的男人,轉瞬間就倒地死亡了,他昭示着生命的脆弱,微不足道和死亡的突然與麻木,以及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但是對於一個走進暮年的老人來說,這卻是解脫的召喚。
因為預示死亡的夢將陽具缺失的恐懼和閹割的幻想打破了。對於將死的老人來說,他不再需要陽具了,他不再需要用陽具來證明他存在的價值了。於是老人終於走出他陰暗的假面,開始主動的施與愛。
影片用埃薩剋教授的一天照應他的一生,使他在黃昏和晚年虔誠的皈依上帝,達到自我審判和懺悔,從而寬容別人和被別人寬容。
可是這種愛和寬容起初卻迷失了。
因為埃薩剋教授找不到他的愛的被施與者。
以他的兒子為例,埃薩剋教授試圖尋找某種對以往虧欠的愛的補償。但是他之前從來就未能在傢裏對他的兒子和他的感情抑製表現出愛或創造某種感情的環境,所以兒子對於突然出現的父愛,是毫無準備的,是漠然的。
相似的,埃薩剋教授企圖靠近他的管傢和兒媳,但他與她們之間也存在着世俗的隔閡和舊時的怨恨。
惟獨搭便車的三個青年可以承受埃薩剋教授的愛,但青年們不能留在埃薩剋教授的身邊,因為他們不屬於他。
最後,伯格曼還是讓埃薩剋教授找到了他愛的對象,即他夢中的父母。在老人生命的盡頭,他終於找到了童年中一直缺失的父母形象。
類似的主題也隱藏在伯格曼的其他影片中。1992年,更加溫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這是伯格曼晚年編劇的唯一兩部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兒子丹尼爾.伯格曼執導的《星期天的孩子們》。《情天未老》講述的是一對年輕人的婚姻故事。在這兩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親再次作為描述的主角,但是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述成具有豐富人性的、性格堅強的人。我們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終於找到了父母在他心中的位置,並與之和解了,而這正是他終其一生所努力的目標之一。 | | 科別:薔薇科
別名:洋莓
英文名:Strawberry
學名:Fragaria ananassa Duch.
利用部位:果實
産地:原産於南美洲。現吉林、陝西、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貴州。生於山坡、草地、林下,廣布北溫帶,歐洲、北美均有記錄。
亞科概述:
灌本或草本,復葉稀單葉,有托葉心皮常多數,離生,各有112懸垂或直立的胚珠; 子房上位,稀下位;果實成熟時為瘦果,稀小核果,着生在花托上或在彭大肉質的花托內。 染包體基數X=7,8或9‘ 本亞科共有35屬,我國産21屬。本亞科植物許多具有經濟價值,如竜芽草屬、委陵菜屬和地榆屬,有些種類是重要藥 構,如單莓屬、懸鈎子屬和薔薇屬,有些種類是重要水果,如薔薇屬、稱棠花屬,木本委陵菜 屬為常見園林觀賞植物。
本科概述:
草木、灌木或喬木,落葉或常緑,有刺或無刺。鼕芽常具數個鱗片,有時僅具2 個。葉互生,稀對生,單葉或復葉,有顯明托葉,稀無托葉。花兩性,稀單性,通常整 齊,周位花或上位花;花軸上端發育成碟狀、鐘狀、杯狀、鐔狀或圓筒狀的花托(一稱萼 筒),在花托邊緣着生萼片、花瓣和雄蕊;萼片和花瓣同數,通常4—5,覆瓦狀排列,稀 無花瓣,萼片有時具副萼;雄蕊5至多數,稀1或2,花絲離生,稀合生;心皮1至多數, 離生或合生,有時與花托連合,每心皮有1至數個直立的或懸垂的倒生胚珠;花柱與 心皮同數,有時連合,頂生、側生或基生。果實為瞢莢果、瘦果、梨果或核果,稀蒴果; 種子通常不含胚乳,極稀具少量胚乳;子葉為肉質,背部隆起,稀對褶或呈席捲狀。 本科的模式屬:薔薇屬Rosa L. 本科約有124屬3300餘種,分佈於全世界,北溫帶較多。我國約有51屬1000 餘種,産於:全國各地。 本科許多種類富於經濟價值,溫帶的果品以屬於本科者為多,如蘋果、沙果、海棠、梨、桃、李、杏、梅、櫻桃、枇杷、韞槨、山楂、草莓、樹莓等,都是著名的水果,扁桃仁 和杏仁等都是著名的幹果,各有很多優良品種,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不少種類的果 實富有維生素、
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可連同其他藥用植物泡茶可緩和緊張和腹瀉,果實可補充鐵質,並是緩和的通便劑,葉的煎劑可收斂毛孔。草莓營養豐富,富含多種有效成分,每百剋鮮果肉中含維生素C 60毫剋,比蘋果、葡萄含量還高。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類、蛋白質、有機酸、果膠等營養物質。此外,草莓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 1、B 2、C、PP以及鈣、磷、鐵、鉀、鋅、鉻等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部分微量元素。草莓是人體必需的纖維素、鐵、鉀、維C和黃酮類等成分的重要來源。
在西方,食用草莓被人們推崇為時尚,他們把草莓當成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靈丹妙藥,可見經常食用草莓對健康大有益處。另據有關資料顯示,草莓中的維生素C可阻斷人體內強緻癌物質亞硝銨的生成,能破壞癌細胞增生時産生的特異酶活性,使“癌變”的細胞逆轉為正常的細胞。
祖國醫學認為草莓具有極大的藥用價值,其味甘、性涼,具有止咳清熱、利咽生津、健脾和胃、滋養補血等功效。近年來醫學研究表明,草莓有益心健腦的獨特功效,特別是對於防治冠心病、腦溢血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病癥有很大作用。研究表明,草莓有抗癌的功效。從草莓的根、葉、果實中提取的含有較高抗癌活性的鞣花酸,能有效地保護人體組織不受緻癌物質的侵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癌癥的發生。
自從16世紀開始栽培之後,野草莓就出現了許多種類,用來泡茶的是日本稱為“蝦夷蛇莓”的品種。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認為這種植物具有神奇的力量,葉子和根可以治療腹瀉,莖可以療傷,因此歐洲各地的遺跡都有許多野草莓種子的化石。
野草莓茶雖然帶有“草莓”這兩個字,卻不是水果茶,而是帶有草香、類似粗茶的味道,在茶草茶裏面算是沒有澀味、容易入口的茶。這種茶含有鈣、磷、鐵質,可提高腎髒的功能,並同時淨化身體內部,消解風濕、關節炎、膀胱炎以及因浮腫等導致的肥胖問題。對於腹瀉、消化器官失調,也能發揮溫和的效果,所以適合在飯後飲用。腹瀉時建議混合德國甘菊或鼠尾草,關節炎疼痛時則適合混合金絲桃或綉綫菊飲用。
野草莓茶容易入口,也適合和香味太濃的花草混合衝泡,使味道變得比較溫和。
野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有蛋形的鋸齒狀緑葉,直立的莖端會長出白色的小花,然後結出紅色的果實。其屬名“fraga”源自“香”這個字,據說是因為果實很香。果實可以生吃,有很多用途,例如:用來增添利口酒的風味。此外也有緩和胃炎、肝炎,去除牙結石或牙齒黃斑,強健牙齒和牙齦的作用。把壓碎的果實塗在肌膚上,可治療曬傷,也有化妝水的效果,能淡化黑斑或雀斑。但因為是涼性,在鼕天寒冷時,或在胃冷是吃太多,會引起消化不良,所以要多加註意。用果實浸泡葡萄酒做成的酒能使人振作精神。讓心情放輕鬆,長久以來就是人們常喝的飲料。
野草莓有個別名叫"pe(3聲)pe(輕聲)",類似於"婆婆".
功效:利尿、強肝,改善腸胃失調、腎機能不全、腹瀉、膀胱炎、風濕、貧血。
[復方]
緩和腹瀉 野草莓1/2匙+德國甘菊1/2匙+鼠尾草1/3匙
幫助肝髒作用,適合在飲酒過度時喝 野草莓1/2匙+香蜂草1/2匙
促進代謝,消除水腫 野草莓1/3匙+綉綫菊1/3匙+粉紅玫瑰1/3匙 | | 原名:Smultronstället
又名: 野草莓 / wild strawberries
導演: 英格瑪 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主演: 維剋多·斯約史特洛姆 / 碧比·安德森
上映年度: 1957
語言: 瑞典語
製片國傢/地區: 瑞典
劇情簡介
七十九歲的醫生伊薩剋.伯雷在獻身醫學界幾十年之久後終於獲得人們所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於是開車前往多倫多。隨行的還有他的傢人。途中,當伊薩剋從媳婦口中得知兒子竟恨自己自私的時候,他有所振動,坐在路邊草坪上開始忘我地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同時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戀情人堂妹莎拉。由幻想清醒過來的伊薩剋,望着站立在他面前的與莎拉長得十分相像的少女與兩名青年,他們都充滿着青春的活力。伊薩剋感悟並埋怨自己為了學問,將愛情等閑視之,時光水逝,美麗的青春和愛情一去不返……
他們抵達倫多城後,儘管頒奬的場面隆重無比,但伊薩剋的腳步卻十分沉重。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場童年時的夢。那仍然年輕而感情彌篤的父母,那美麗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夢中的老人臉上浮出一絲笑容。透過回憶、幻覺或夢境,將不斷出現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腦海裏的孤獨,描寫得非常冷酷而又徹底。
相關影評:整部《野草莓》是一次靈魂之旅,是一次重生之旅。這次旅程在不同的夢幻不斷出現中表現出是“缺陷,貧乏,空虛,不獲寬恕。”但同時也是一個不斷自我覺醒,找回真實自我的過程。伯格曼說:“我一直不知道整部影片,其實我一直在嚮雙親哀求:看看我。瞭解我。有可能的話,原諒我吧!”
《野草莓》評論一:茫茫如水一般日子淌過,如風的呼吸記憶於我
當我年老的時候,安詳地躺臥在兒時嬉戲的草地上,在夢境中穿越自己的一生。淚眼婆娑中方纔發現自己長長的生命歷程衹如天邊的浮雲,輕的沒有絲毫的分量。審判的捶音鏗鏘有力,擊碎我自以為是的信心,我是原告、被告,法官,我是自己的審判長。
《野草莓》讓我臆想着自己的未來,審視自己的過去常常比展望未來殘酷的多,因為過去已經確定地書寫了下來,無論是錯誤還是成績都需要勇氣去面對,而未來呢,它永遠是那樣不可捉摸地隱藏在幻想之中,並隨着心情的起伏而改變。衹可惜我的生命之河纔流過了一小半,尚未如晨星思念地球一般思念着生命的源頭。於是衹能選擇在銀幕中體驗那樣的心路歷程,雖然現在它離我遙不可及,但未來的某一天,它或許就是我的生命。
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的《野草莓》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伯格曼一直是一位痛苦憂傷的導演,充滿了知識分子氣質和宗教情懷。倔強頑固又自私的醫學老教授依薩剋在現實的榮耀和夢境幻覺以及對童年回憶的折磨中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伯格曼以一種宗教死亡審判的方式讓老教授在生命的末尾驚醒,他撫摩着自己走過的歲月,唏噓不已,面對現世的榮耀,已然不再有任何的激動。
影片的絶大部分都在老教授依薩剋的夢境和回憶中鋪陳出來,在起初的夢境中,依薩剋夢見自己來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街道,破壁殘亙,沒有指針的鐘和表,跌落的棺材裏伸出的手……這一切似乎就已經嚮我們展現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的孤獨、恐懼以及一種死亡感。整部影片一直都在這樣的基調下行進着,讓人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死亡的威脅——陰霾的天空、烏雲以及雷暴雨,即使青春無暇的歲月也被現實的陰影籠罩着,依薩剋一次又一次從自己的噩夢中驚醒,伯格曼用一種天主教的懲罰方式在懲罰着依薩剋的自私和頑固,然而這也正是伯格曼本人矛盾的所在——依薩剋是一位在天主教家庭出生並成長的人,並且是一位神父。然而也正是天主教本身的教義和規則壓迫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些本性。伯格曼用一種宗教方式懲罰着由宗教而滋生的頑固和自私,他批判着卻也維護着,這或許正是伯格曼本人的痛苦所在。在《第七封印》的末尾,騎士等被死神帶走的一幕也同樣表現了伯格曼對於宗教即崇敬又懷疑的痛苦。
撇開伯格曼對於宗教懷疑的憂愁,依薩剋的生命歷程是對當代人的一種警示。許多人忙忙碌碌地為了自己的事業而放棄了感情,放棄了對子女的責任,以為自己的榮耀便是一切,到最後卻發現自己無所可依,此時回顧自己的青春歲月方纔後悔不已。愛和責任總是相關聯的,愛不僅僅是激情,它是一份長久的相伴,默默的付出,是彼此攙扶着走過歲月坎坷的泥濘。伯格曼從內心呼喚着情感的溝通的交流,呼喚着親情、愛情和一切真實的情感。在影片中三位年輕人率真的性格也同樣襯托出老教授生命之路的暗淡,那三位年輕人為了彼此的理想而爭論,老依薩剋在他們身上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虧空,他的心中虧欠的太多太多。
伯格曼最終以一種救贖的方式讓老教授感知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雖然在過去的歲月裏,他的頑固和自私傷害了許多人的感情,但在影片的末了,老依薩剋似乎漸漸回歸了屬於人性中最本真的自己。看完《野草莓》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希臘大師安哲洛普洛斯,在《尤裏西斯生命之旅》和《永恆的一天》中,主人公都穿越了歷史,感受着時間的重量,大師都是領悟時間的智者,而生命的重量也正是因時間而來。
或許我們度過的每一天僅僅是一張薄紙,輕如鴻毛地飄落你的肩頭,可當你在歲月中不經意的一瞥,卻看到自己的背上已經馱上了沉沉的案捲,而生命的末尾卻衹是要從紛繁的案捲中找出我們最初寫下的那個字母。
《野草莓》評論二:冰冷下的餘溫
——它是一種對過去的反思。不是徹底的冰冷,而是冰冷下的餘溫。
許多時候冷漠代替了溫柔,理性取代了真誠,你無法用理性的眼光去理解這樣一部影片,而《野草莓》就是這樣一部試圖將冷漠逐漸融化的影片,從表面上看似乎它也是冰冷無情而充滿艱深,但其實當我們回憶過去,突然發現其實它展現了幾乎所有我們情感的渴望以及我們並未意識到的對於情感不得而知的冰冷與無力。然而有一天當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時,冰冷已然灌輸到我們的血液,甚至灌輸到我們蒼老的一生,並在下一代中延伸。
伯格曼在《伯格曼論電影》中這樣說到:“驅使我拍《野草莓》的動力,來自我嘗試對離棄我的雙親表白我強烈的渴望。在當時我父母是超越空間、具有神話意味的,而這項嘗試註定失敗。多年後,他們纔被轉化為普通的人類,我從兒時就懷抱的怨恨也纔逐漸煙消雲散。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和睦相處,彼此融洽。"
其實並不是伯格曼詮釋了《野草莓》,而是溫格教授詮釋了伯格曼的一生。
當溫格教授對馬麗安說到“我死了,雖然我還活着。”時,當維剋多.修斯卓姆充滿哀傷無力的眼神遙望過去時,無力感四處蔓延。
試圖用愛表達卻失去了表達愛的能力,並無法得到救贖,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解决的難題。而直到當薩沙離開前對溫格教授說到“我真正愛的人是你”時那一絲餘溫纔得以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感悟。
影片最後薩沙輓起伊沙剋的手,領他走嚮林間一處陽光燦爛的空地。另一側,他見到他的父母在嚮他招手,而這衹是救贖的開始。
《野草莓》評論三:關於童年和你的一生
關於童年和你的一生,不管在79歲的時候還是38歲的時候,反正,你要從孩子那裏得到一切的根源,無論是錯誤的,還是無意識的.
今天,我們在一起一口氣看完了這部確實讓人意外的偉大電影。儘管它的偉大已經長期被人稱頌,可惜我一直忽略了被衆口相傳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濫俗或者晦澀的,就好像醫生忽略的那些過去一樣,衹是我簡單的一個潛意識導致了這個錯誤。我幾乎後悔沒有盡早看到它。在電影播放完畢之後,老婆是第一時間讀出了1887的數字,而我是傻傻地問:就這樣完了?
你看,多傻,我已經被模式化了,還以為任何提供給我們的娛樂都能有最後答案的,而不是看着被誤解的父母恩愛地坐在海邊垂釣那樣。都被誤解了,包括我們從來不曾考慮過的往日。
我最愛撞車的那對夫妻,對我來說,他們是最典型的家庭生活。丈夫是可笑的容忍的“天主教徒”,他用他羅嗦殘忍的所謂忍讓,來對待妻子的尖酸刻薄。但我們或許在最後會確認吧,妻子的不耐煩和嘲笑就是來自他那莫名其妙的退讓和自嘲。總有一方是這樣的,不信你可以問問身邊的哪個人。這是典型範例。
然後是哪個可愛活潑的女孩氣鼓鼓地說,“他們要打起來了,因為關於上帝的爭論。我不想讓他們爭吵,於是說,你們可以談論我。但是,他們一致說,閉嘴,你什麽都不懂。”我必須指出這是一個讓人微笑的機智。是的,可愛的女孩不需要知道上帝,她想知道的,是關於自己的討論,這個比上帝重要。可是,男人們覺得,女孩的任務是可愛,我愛你,但是,你不懂得上帝,這個和你無關。不要引申了,沒有那麽宏大的主題,不是戰爭讓什麽人走開之類的,這衹是描述了人的一個小小本性而已。
最後,我想說說兒媳婦瑪麗安,她是所有人當中最正常的,當然,是說到了她這個年齡,她是最正常的。她已經過了與兩個可愛的小夥子四處流浪的年齡,她不會接受照顧一個冷酷的被愛慕者四十年而接受並不是夫妻,她需要小孩,但是丈夫反常她也願意讓步,她象個真正的女人那樣願意原諒無情的公公,僅僅因為與他曾經一路同行。她保留了吸煙的習慣,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曾經是個願意接受反叛的姑娘。所以,我認為,她是最正常的人(類)。
有關其他的人,大約被描述的太多了,希望我看到的這些,是別人不曾評論過的,所以不再羅嗦了。最後的最後,醫生面對照顧他的哪個老太太的時候,非常痞,表情天真賴皮。他是愛她的,我相信這是被隱藏的答案,雖然伯格曼不願意給出任何肯定就結束了本應如此的描寫。
《野草莓》評論四:《野草莓》的心理分析批評
摘要:
本文將以心理分析批評的方法粗淺的對英格瑪 伯格曼的電影《野草莓》做以簡單的分析,這其中既包括對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分析,也包括對英格瑪伯格曼的一些分析。本文的目的不在於尋求對影片的更深層次的學術性的理解,而在於通過心理分析這一工具為影片找到另一種解讀方法。
關鍵詞: 缺失的父親,愛與冷漠,死亡,解脫,自責與寬容
正文:
《野草莓》是伯格曼達到藝術巔峰的標志,影片通過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老人對人生的探戈,將生存、死亡、愛情、冷酷、過去、現在等等元素結合,透過回憶、幻覺和夢境,將不斷出現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腦海裏的孤獨,描寫得非常冷酷而徹底,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也是英格瑪·伯格曼導演的代表作。
一 缺失的父親
“上帝”、“死亡”與“愛”是伯格曼一生鐘愛的電影劇作主題,他童年時代便養成的獨特心理結構及人格對此有深刻影響。而缺失的父親則是一直影響着童年伯格曼的成長的最重要因素,是理解伯格曼電影的一個突破口。
1918年7月14日,恩斯特·英格瑪·伯格曼誕生在瑞典的烏普薩拉。父親埃裏剋是斯德哥爾摩一個教堂的副牧師,1924年,父親埃裏剋被任命為索非亞皇傢醫院牧師。由於父親一直處在一種神的代言人的位置上,作為伯格曼父親的形象便缺失了。小伯格曼幾乎不能從父親那裏得到想要的溫暖,伯格曼在後來的回憶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時對父親之愛的渴求和得不到這種愛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電視臺采訪時,伯格曼說:"一種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親之間。有一天,他打了我"。這種難解的心理情結一直貫穿着伯格曼的電影生涯。
對父親的怨恨,直接導致了對父親所代表的神的怨恨,對上帝存在的否定性觀點,我們的確能在伯格曼的童年生活中找到可資證實的心理依據。在《魔燈》中伯格曼回憶了在某年夏天的一個星期天,他跟隨父親去阿姆斯堡教堂布道,在教區牧師住宅區遇上一位和他同年的小孩奧斯卡。在奧斯卡的房間,書中寫道:“奧斯卡問我是要聽他布道還是玩葬禮的遊戲。說着從他的衣櫥中拿出一具小棺材。我說我不相信上帝。奧斯卡抓了抓頭,嚮我保證上帝確實存在,並已經過科學證明。”這段話也許是伯格曼對他童年時代關於上帝存在與否問題的最早追憶。接着在外祖母傢,伯格曼敘述了他與初戀情人瑪爾塔的交往,其間,又一次表達他對上帝及宗教的看法:“我憎恨上帝和耶穌,特別是耶穌那些令人厭惡的言詞、通篇的廢話和血淋淋的軀體。上帝不存在,也沒有人能證明他的存在。如果他真的存在的話,那麽他一定是個可怕的神。伯
格曼對上帝産生叛逆的心態,實在是因了他那牧師的父親,父親幾乎便是他少年時代上帝的象徵。性格的極度專橫、對孩子們的過度苛求,使他成為少年伯格曼心中恐懼的代名詞,少年伯格曼在心裏上産生了閹割的幻想。
所以說,上帝與存在,愛與孤獨,藝術與宗教諸如此類具有復合性的命題均是缺失的父親這一基本母題的衍化與復生。
在影片《野草莓》中,伯格曼同樣表達了這一主題。
首先,作為主人公的醫學教授埃薩剋,其父親的形象就是缺失的。在影片敘述的現在時,父親已經不存在了,母親雖然還在,卻也藉助其兒媳之口,說明母親是一個冷漠如冰的老女人,絲毫不能彌補其渴望着的父親的溫暖和愛。在影片的過去時,即埃薩剋教授的回憶中,父親雖然存在,但也是不可見的,觀衆衹能從家庭成員的描述中,知道父親的存在和行為,但是這種瞭解是模糊的,冰冷的。
其次,埃薩剋教授作為一個父親,其父親的功能,即父愛,也幾乎毫無力量。埃薩剋教授的冷漠與自私,很大程度的體現在這一曾面上。而且,這種缺失的角色似乎註定要被埃薩剋教授扮演下去——在影片最後,埃薩剋教授經過了自責與寬恕,决定給兒子以遲來的父愛,但兒子已經習慣了沒有父愛的生活,所以對父親遲來的愛並不打算接受。
最後,埃薩剋教授的兒子艾瓦爾德作為一個父親,承襲了他父親的冷漠,正如父親一輩承襲了他母親的冷漠一樣。缺失體現的就更加徹底,他不是不打算施與父愛,而是要消滅父愛施與的對象——根本不允許兒子出生。
不可否認,伯格曼將自己認同為埃薩剋教授,在影片的結尾,埃薩剋教授的夢境中,伯格曼找到了自己的父母親。實際上,整個影片,也可以理解為尋找缺失的父愛的過程。
二 虛假的冷漠
埃薩剋教授的冷漠與自私,實際上是對閹割恐懼的掩飾。這種恐懼,直接來源於伯格曼童年時期的記憶。由於童年時期對父親的怨恨和恐懼,伯格曼的閹割幻想,使他和其母親最初的一體的融合狀態産生分裂,完成了與作為造成這種分裂的肇事者的父親的第二次認同,也就是說,通過將自己委身於父親,而能夠展開自己。
伯格曼對陽具缺失的恐懼和閹割的幻想,使童年的埃薩剋表現為一個性格偏於幽閉、羞怯、膽小的孩子,與哥哥西格弗裏德對表妹薩拉的愛的大膽表白相比,埃薩剋顯然是個愛情心理的殘缺者。伯格曼的這種情緒直接導致了影片中青年時代的埃薩剋教授將自己的未婚妻拱手讓給自己的堂兄,而妻子的離去,實際上是這一不幸的重演和加劇。
在日常生活中,埃薩剋教授將自己偽裝的冷漠自私無動於衷,這在本質上是潛意識在掩飾意識層面裏的恐懼,不自信,孤獨以及弱小。潛意識的力量大於意識,導致了人性的分裂:
作為受人尊敬和事業成功的醫生,他將他內在的本質上的愛,施與給了世間的衆生,即埃薩剋教授的外部世界,也就是父親這一角色不需要出現的場所。而他外在的,虛假的冷漠與自私,被他釋放在他的個人的,內部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衹有他的妻子,兒子,兒媳和管傢。這些人都以世俗之愛的名義屈服於他,使他能夠居於這個封閉的世界的統治地位。衹有在這個世界中,他孱弱的掩飾纔得以維持,虛假的冷漠與自私才能夠在別人面前顯示力量,藉以實現他自居為其父親的目的。而這,正是潛意識裏他尋找父親這一缺失形象的手段。
出於這樣的理解,埃薩剋教授的母親這一形象則顯得十分重要。她居於埃薩剋教授的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的臨界處。作為埃薩剋教授內部世界的一員,埃薩剋教授任其處在比自己更孤獨的境遇——一所又空蕩又偏僻的舊宅子裏,而不是將她留在自己的身邊。作為埃薩剋教授外部世界的一員,埃薩剋教授要在母親面前顯示他溫暖慈愛的一面,不定期的看望她,並且忍受她的冷漠。埃薩剋教授這種搖擺模糊的行為,實際上也證明了他冷漠自私的軟弱性與虛假性。
三 夢境,解脫與迷失的愛
如果不是老人的一個夢,故事也許不會開始,埃薩剋教授受勳的這一天將會是興奮和幸福的。但是這個關於時間和死亡的夢,卻開始改變老人的餘生。
沒有指針的鐘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1931年達利的油畫《記憶的永恆》。出現在這幅畫中的好幾衹鐘錶都變成了柔軟的有延展性的東西,它們顯得軟塌塌的,或挂在樹枝上,或搭在平臺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這些用金屬、玻璃等堅硬物質製成的鐘錶在太久的時間中已經疲憊不堪了,於是都鬆垮下來。達利承認自己在《記憶的永恆》這幅畫中表現了一種"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個人夢境與幻覺",創造了一種引起幻覺的真實感,令觀衆看到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離奇而有趣的景象,體驗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對現實世界秩序的解脫。
相同的,埃薩剋教授夢中的鐘錶沒有指針,直指沒有時間的人生。而那個表情慘白焦慮痛苦的男人,轉瞬間就倒地死亡了,他昭示着生命的脆弱,微不足道和死亡的突然與麻木,以及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但是對於一個走進暮年的老人來說,這卻是解脫的召喚。
因為預示死亡的夢將陽具缺失的恐懼和閹割的幻想打破了。對於將死的老人來說,他不再需要陽具了,他不再需要用陽具來證明他存在的價值了。於是老人終於走出他陰暗的假面,開始主動的施與愛。
影片用埃薩剋教授的一天照應他的一生,使他在黃昏和晚年虔誠的皈依上帝,達到自我審判和懺悔,從而寬容別人和被別人寬容。
可是這種愛和寬容起初卻迷失了。
因為埃薩剋教授找不到他的愛的被施與者。
以他的兒子為例,埃薩剋教授試圖尋找某種對以往虧欠的愛的補償。但是他之前從來就未能在傢裏對他的兒子和他的感情抑製表現出愛或創造某種感情的環境,所以兒子對於突然出現的父愛,是毫無準備的,是漠然的。
相似的,埃薩剋教授企圖靠近他的管傢和兒媳,但他與她們之間也存在着世俗的隔閡和舊時的怨恨。
惟獨搭便車的三個青年可以承受埃薩剋教授的愛,但青年們不能留在埃薩剋教授的身邊,因為他們不屬於他。
最後,伯格曼還是讓埃薩剋教授找到了他愛的對象,即他夢中的父母。在老人生命的盡頭,他終於找到了童年中一直缺失的父母形象。
類似的主題也隱藏在伯格曼的其他影片中。1992年,更加溫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這是伯格曼晚年編劇的唯一兩部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兒子丹尼爾.伯格曼執導的《星期天的孩子們》。《情天未老》講述的是一對年輕人的婚姻故事。在這兩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親再次作為描述的主角,但是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述成具有豐富人性的、性格堅強的人。我們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終於找到了父母在他心中的位置,並與之和解了,而這正是他終其一生所努力的目標之一。 | | - n. arbouse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