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野氂牛
別名:野牛
學名:bos mutus(poěphagrt mutrs)
英文名:wild yak
藏名音譯:亞歸
特有種:青藏高原特有牛種
保護級別:國傢一類保護動物。 |
|
偶蹄目,牛科,牛亞科、氂牛屬。是傢氂牛的野生同類,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反芻亞目 ruminantia → 有角下目 pecora → 牛總科 bovioidea → 牛科 bovidae → 牛亞科 bovinae → 牛屬 bos →野氂牛 bos mutus=bos grunniens |
|
野氂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産動物,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分佈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棲息於海拔3000 —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動於雪綫下緣。野氂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饑、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類和傢畜難以利用和到達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場,它卻能登臨受用。 |
|
野氂牛是傢氂牛的祖先,曾經分佈很廣泛,現在僅存在青藏高原上。野氂牛體重可達1000公斤以上,身體呈黑褐色,體側下方和腿部有濃密的長毛,適於嚴寒環境中生活。野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歡吃柔軟的邦紮草,夏季裏用牙啃,鼕天就用舌頭舔。野牛多刺的舌頭十分厲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
野氂牛通常20-30衹在草原上遊蕩、覓食,有時也會結成200-300頭結成大群活動,據說為了保護牛犢。有人親眼見到十三頭母野牛一律頭朝外圍成圓圈,保護圈內一群小牛,對抗圈外的四頭惡狼。 野氂牛一般不主動進攻人,它碩大的體格、從容不迫的風度,顯示一副端莊、憨厚的模樣。
野氂牛因為叫聲似豬,所以在産地又被稱為“豬聲牛”,藏語中稱為“吉雅剋”。野氂牛的消化器官比黃牛粗大,牙齒質地堅硬,鼻鏡小,嘴唇薄,采食能力很強。主要在夜間和清晨出來覓食,食物以針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為主,白天則進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芻,或者躺臥休息、睡眠。野氂牛的嗅覺十分敏銳,有危險時,雄獸必首當其衝,護衛群體,而將幼仔安置在群體中間。一旦天敵接近,野氂牛會頭嚮下、尾朝空,馬上狂奔亂跑,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該物種常喜群居生活,除個別雄性個體常單獨生活外,一般總是雌雄老幼活動在一起,少則數頭,多則數百頭甚至上千頭。但年老的雄獸則性情孤獨,夏季常離群而居,僅三四頭在一起。
成群的野氂牛會主動逃避敵害,遇到人或汽車也會跑走。而性情兇狠暴戾的孤牛則恰恰相反,常會主動攻擊在它面前經過的各種對象,能將行駛中的吉普車頂翻,受到傷害的野氂牛不論雌雄,都會拼命攻擊敵害,直到力竭死亡,野氂牛發起攻擊時首先會竪起尾巴示警,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必須掌握野氂牛這一特點。年老的野氂牛一旦離開群體,會單身生活終身。
野氂牛在高寒草原或荒涼的寒漠地區,每天大部分時間均在進行攝食,邊食邊漫遊,無十分固定的棲居地,衹有大致的分佈區。在嚴寒的鼕季,由於植物被冰雪覆蓋,因而常在較大範圍內做短距離的遷移。善奔跑,時速可達40公裏以上。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是野氂牛食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野氂牛舌構造特殊,可以長期以墊狀植物為食,因而成為特別耐粗食的物種。野氂牛的主要天敵是狼群,後者常在鼕季以圍攻的方式將老齡、幼齡和體弱的野氂牛追遂到冰上,待其滑倒後群起撕食。 |
|
野氂牛體形笨重、粗壯,但比印度野牛略小,體長為200—260釐米,尾長約80—100釐米,肩高160—180釐米,體重500—600千克,雄性個體還明顯大於雌性個體。肩部中央有顯著凸起的隆肉,故站立時顯得前高後低。
頭形稍狹長,臉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對小,頸下無垂肉,四肢粗壯,蹄大而寬圓,雌體有2對乳頭。野氂牛頭臉、上體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致密,體側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長毛,其長可達400毫米,尤其是頸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幾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個圍簾,如同懸挂在身上的簑衣一般,可以遮風擋雨,更適於爬冰臥雪,尾部長毛形成簇狀,顯得蓬鬆肥大,下垂到踵部,在牛類中十分特殊。野氂牛雌、雄個體均有角,角形相似。但雄體的角明顯比雌性的角大而粗壯。有14對肋骨,較其他牛類多一對;額下沒有肉垂,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四肢短矮,腹部寬大;頭上的角為圓錐形,表面光滑,先嚮頭的兩側伸出,然後嚮上、嚮後彎麯,角尖略嚮後彎麯,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長度通常為40—50釐米,最長的角將近1米,兩角之間的距離較寬。毛色絶大多數呈通體褐黑色,僅吻周、嘴唇、臉面及脊背一帶顯霜狀的灰白色,老年雄體的脊背往往有微紅色。尾色純黑,也有個別褐色的個體。雌雄有角,通體呈褐黑色。
野氂牛的四肢強壯,蹄大而圓,但蹄甲小而尖,似羊蹄,特別強硬,穩健有力,蹄側及前面有堅實而突出的邊緣圍繞;足掌上有柔軟的角質,這種蹄可以減緩其身體嚮下滑動的速度和衝力,使它在陡峻的高山上行走自如。野氂牛的胸部發育良好,氣管粗短,軟骨環間的距離大,與狗的氣管相類似,能夠適應頻速呼吸,因此可以適應海拔高、氣壓低、含氧量少的高山草原大氣條件。 |
|
野氂牛的發情期為9~11月,雄獸變得異常兇猛,經常發出求偶叫聲,爭偶現象十分激烈。據說,有些鬥敗的雄獸會下山闖入傢氂牛群中,與雌性傢氂牛交配,甚至把雌性傢氂牛拐上山去。野氂牛雌獸的懷孕期為8~9個月,翌年6~7月份産仔,每胎産1仔。幼仔出生後半個月便可以隨群體活動,第二年夏季斷奶,3歲時達到性成熟。壽命為23~25年。
雄牛3歲性成熟,發情期為9—11月。此時,雄獸變得異常兇猛,經常發出求偶叫聲,爭偶現象十分激烈。勝者率領數衹到20多衹雌牛一起活動,敗者往往尾隨群體伺機交配,或離開群體另覓新歡。有些鬥敗的雄獸會下山闖入傢氂牛群中,與雌性傢氂牛交配,甚至把雌性傢氂牛拐上山去。這對保持這一地區傢氂牛體格,耐寒耐粗等優良性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有野氂牛分佈地區的傢氂牛體格和産肉量要比沒有野氂牛分佈地區的傢氂牛明顯優越。懷胎雌牛每年6-7月份産仔,妊娠期約240-250天,每胎1仔。幼仔出生後半個月便可以隨群體活動,第二年夏季斷奶,壽命為23—25年。野氂牛與傢氂牛交配後,其第一代雜種性情兇猛暴烈,野性難馴,第二代雜種體重比野氂牛高42%(麯麻萊縣種畜場,1983),在畜牧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
據記載,百年前野氂牛分佈範圍較廣,占據了喜馬拉雅山北坡,昆侖山及其毗鄰的山脈。近幾十年的野外調查則表明,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野氂牛分佈範圍已縮小至海拔4000——5000米的雅魯藏布江上遊、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兩端環繞的約140萬平方公裏的聳山寒漠中。據估計,我省野氂牛數量目前約在近萬衹以內。
以往野氂牛在本省的分佈區較為廣泛,但由於無計劃的亂獵,至使分佈區日漸縮小。據調查以往在柴達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東的範圍內,野氂牛的活動也是相當普遍,但至今為數已經不多。目前衹在青藏公路以西,柴達木盆地南部和北部還較豐富的野氂牛資源。另外在天峻縣西北陽康地區(與烏蘭縣交界一帶)還分佈着少量的野氂牛。 |
|
yemaoniu
野氂牛
Poepha□us mutus; wild yak
牛亞科氂牛屬的1種。體長2~3米,尾長37~46釐米,肩高1.3米以上,體重約1000千克;軀體強健,頸短,頭大,額長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體側、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長毛,尤其體側的毛被幾可及地。係青藏高原特産。
通常棲息於海拔 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 有時到6000多米處憩息,喜在山嶺或山間盆地四周活動。由於體毛厚密,性喜寒而畏熱。在高寒荒漠與高寒荒漠草原中能吃粗硬的牧草(如苔草類),若食物被雪覆蓋,能用前蹄扒出。夏季結成幾十頭或幾百頭的大群。老氂牛獨居生活或數頭結群活動。母獸每胎1仔,妊娠期約250天。
在中更新世時期,從北美阿拉斯加到東西伯利亞、蒙古人民共和國、哈薩剋斯坦及中國東北一帶均有野氂牛分佈。現生種衹分佈於青藏高原以及毗鄰的中國新疆南部、剋什米爾的拉達剋等地區。
野氂牛是傢氂牛的祖先,但軀體比傢氂牛大得多。與傢氂牛配種,後代體格健壯,發育快,是改良傢氂牛品種的重要手段。
(馮祚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