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 採蓮麯
目錄
《採蓮麯 Lotus song》
詩人: 李白 Li Bai

  若耶溪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
  風飄香袂空中舉。岸上誰傢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採蓮麯 Lotus song》
詩人: 張籍 Zhang Ji

  秋江岸邊蓮子多,採蓮女兒憑船歌。青房圓實齊戢戢,
  爭前競折漾微波。試牽緑莖下尋藕,斷處絲多刺傷手。
  白練束腰袖半捲,不插玉釵妝梳淺。船中未滿度前洲,
  藉問阿誰傢住遠。歸時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還蕩槳。
《採蓮麯 Lotus song》
詩人: 白居易 Bai Juyi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採蓮麯 Lotus song》
詩人: 齊己 Qi ji

  越溪女,越江蓮。齊菡萏,雙嬋娟。嬉遊嚮何處,
  采摘且同船。浩唱發容與,清波生漪連。時逢島嶼泊,
  幾共鴛鴦眠。襟袖既盈溢,馨香亦相傳。薄暮歸去來,
  苎蘿生碧煙。
更多詩歌...
請鑒賞:

  鄭愔 Zheng Yin:採蓮麯 Lotus song
  崔國輔 Cui Guofu:採蓮麯 Lotus song
  李康成 Li Kangcheng:採蓮麯 Lotus song
  劉方平 Liu Fangping:採蓮麯 Lotus song
  楊衡 Yang Heng:採蓮麯 Lotus song
  陳去疾 Chen Quji:採蓮麯 Lotus song
  張敬徽 Zhang Jinghui:採蓮麯 Lotus song
  陸遊 Lu You:採蓮麯 Lotus song
  何應竜 He Yinglong:採蓮麯 Lotus song
  釋文珦 Shi Wenxiang:採蓮麯 Lotus song
  釋文珦 Shi Wenxiang:採蓮麯 Lotus song
  釋文珦 Shi Wenxiang:採蓮麯 Lotus song
  釋文珦 Shi Wenxiang:採蓮麯 Lotus song
  四錫 Si Xi:採蓮麯 Lotus song
  王鎡 Wang Zi:採蓮麯 Lotus song
  文同 Wen Tong:採蓮麯 Lotus song
  吳瀎 Wu Jun:採蓮麯 Lotus song
  徐集孫 Xu Jisun:採蓮麯 Lotus song
  俞桂 Yu Gui:採蓮麯 Lotus song
  俞桂 Yu Gui:採蓮麯 Lotus song
  俞桂 Yu Gui:採蓮麯 Lotus song
  俞桂 Yu Gui:採蓮麯 Lotus song
  俞桂 Yu Gui:採蓮麯 Lotus song
  俞桂 Yu Gui:採蓮麯 Lotus song
  俞桂 Yu Gui:採蓮麯 Lotus song
  俞桂 Yu Gui:採蓮麯 Lotus song
  俞君宣 Yu Junxuan:採蓮麯 Lotus song
  張玉孃 Zhang Yurang:採蓮麯 Lotus song
  張至竜 Zhang Zhilong:採蓮麯 Lotus song
  張至竜 Zhang Zhilong:採蓮麯 Lotus song
  鄭起 Zheng Qi:採蓮麯 Lotus song
  鄒登竜 Zou Denglong:採蓮麯 Lotus song
No. 6
  樂府清商麯名。本於“ 江 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的《江南麯》。 南朝 梁武帝 《江南弄》七麯,《採蓮麯》為其一。又 南朝 梁 羊偘 有愛姬 張靜婉 ,美麗善舞。 偘 嘗自製《採蓮麯》,樂府稱《張靜婉採蓮麯》。參閱《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江南〉序》及《清商麯辭七·〈江南弄〉序》。
No. 7
  詩歌。朱湘作。1927年發表。描繪江南村姑採蓮情景,嬌嬈的人與嬌嬈的荷花交相輝映,槳聲與歌聲互相應答,花芳與衣香在風中交融。描寫細膩,節奏諧美,章節與章節之間的對稱形式産生獨特的美感。
採蓮麯(唐)王勃
  採蓮歸, 緑水芙蓉衣. 秋風起浪騖雁飛 桂櫂籣橈下長浦 羅裙玉腕輕搖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 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 佳期不可駐 塞外徵夫猶未還 江南採蓮今已暮 今已暮 採蓮花 渠今那必盡倡傢 官道城南把桑葉 何如江上採蓮花 花葉何稠疊 葉翠本羞眉 花紅強似頰 佳人不在茲 悵惘別離時 牽花憐共蔕 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 新物徒華滋 不惜南津交佩解 還羞北海雁書遲 採蓮歌有節 採蓮夜未歇 正逢浩蕩江上風 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蓮浦夜相逢 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裏外 徵客關山路幾重
採蓮麯(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嚮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作者為唐代著名詩人,因擅長寫七言絶句,因而被稱為“七絶聖手”。
  這首詩與南朝樂府《採蓮麯》中的少女的描寫,手法不同,性格有異.手法的差別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詩用映襯手法。性格差別是王詩更加精巧活潑。
  荷葉和採蓮女的衣裙,簡直就像是用同一顔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這裏代指蓮花。採蓮女們進入蓮池後,就分不清哪是荷葉哪是衣裳,哪是蓮花哪是人面,直到聽見歌聲,纔知道她們來了。
  賞析: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採蓮圖,描寫了江南採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緑、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採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産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於客觀描寫,後兩句側重於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採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採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豔豔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採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採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嚮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緑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裏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緻。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豔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嚮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豔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緑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緑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豔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衹有在定晴細察時纔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緑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産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豔豔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幹麯》)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藴,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伫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藉助動詞,展現採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出採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王昌齡介紹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著名詩人,約生於武則天聖歷元年( 698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新唐書》本傳與《唐詩紀事》說他為江寧人,但並無直接材料,大概是因為王昌齡被時人稱作 “王江寧”而致誤。王昌齡曾任江寧丞,李肇《國史補》與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與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韋、王諸人都是以官職稱,所以玉江寧也是以官職稱,而不是以籍裏稱。
  《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當可信,所以《唐才子傳》從《河嶽英靈集》,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現在一般人也認為他為太原人。
  兩《唐書》本傳都未載王昌齡登進士第的時間,徐鬆《登科記考》也未載。《唐才子傳》說他為開元十五年的( 727年)進士。又唐詩人顧況《監察御史儲公集序》說開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竜標昌齡,此數人皆當時之秀。”顧況之序所記當確。王昌齡進土及第後,補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自古由文學之士充任,為當世所重,所以學者稱校書之所為志氏之藏室、道傢之蓬萊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絶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
  詹成鍈先生據王昌齡詩文,考證他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貶嶺南,這是未見於史籍記載的一個新發現,詳《李白詩文係年》。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由於喝酒過多而病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 740年)鼕,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遊,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傳》說他 “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看來這位詩人屢次遭貶斥,仕途極不順利。
  更為可悲可嘆的是,王昌齡後來連竜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 “以刀火之際歸鄉裏,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一嚮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 “詩傢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絶句,被後世稱為七絶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但使竜城飛將在,不教鬍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絶的壓捲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麯》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瀋德潛《唐詩別裁》說:“竜標絶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閻丘曉因忌纔而殺害了王昌齡,實在是對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破壞,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據叫《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 ·藝文志》,知王昌齡有集五捲,唐時傳世之本,今已難覓,《全唐詩》收王昌齡詩四捲,《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等。
採蓮麯(唐)張籍
  秋江岸邊蓮子多,採蓮女兒憑船歌。青房圓實齊戢戢,爭前競折漾微波。試牽緑莖下尋藕,斷處絲多刺傷手。白練束腰袖半捲,不插玉釵妝梳淺。船中未滿度前洲,藉問阿誰傢住遠。歸時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還蕩槳。
  鑒賞
  《採蓮麯》是樂府的題,為《江南弄》七麯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和採蓮女的生活情態。張籍的《採蓮麯》正是這樣一首充滿濃厚生活氣息的詩篇。
  “秋江岸邊蓮子多,採蓮女兒並船歌”,清秋時節,蓮子成熟了,碧荷沿江連綿無際,正是收穫的季節。採蓮女們笑着,唱着駛船來江上採蓮。“並船歌”,幾衹船兒緊緊相靠,並駕齊驅。一個“並”字,突出了採蓮是群體活動,以及採蓮女們的爽朗和快樂。她們的船搖到哪裏,她們那優美的歌聲就飛到哪裏。江流蜿蜒嚮前,歡快悠揚的歌聲隨着江流一路飄蕩。這陣陣甜美的歌聲,為清秋江面增添了無限風光。這兩句環境描寫,烘托出秋江採蓮的熱鬧場景。
  下面兩句具體描繪採蓮細節:“ 青房圓實齊戢戢,爭前競折漾微波。”齊戢戢,形容衆多蓮蓬露出水面,一個挨一個,戢戢然。這些飽滿的蓮子,吸引着採蓮女們。她們蕩着小船,在荷叢裏穿梭,在緑色的芙蓉國裏你追我趕,相互競賽,都想多采一些蓮子。澄碧的水面,濺起一朵朵晶瑩閃亮的水花,蕩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歌聲、笑聲、槳聲,合奏出一支支活潑歡暢的青春麯。緑葉青蓮,映襯採蓮女紅潤的面頰,採蓮女和粉紅的荷花在陽光下相映生輝。顔色的相互映襯,使畫面明麗多姿;荷葉和蓮子是靜態的,採蓮女和江水是動態的,靜態和動態相互轉換,襯托出畫面的中心—— 採蓮女輕盈、敏捷。“爭前,”描寫她們爭着划船嚮前,使輕舟競采的動人畫面躍然紙上。“競折”,突出她們爭相采摘蓮子的情態,把她們的青春風采寫活了。從“爭前”到“競折”,採蓮畫面的動態感越來越強。詩人連用爭、折、漾幾個動詞,描繪出採蓮女們神速、靈敏的動作、興奮歡快的心境,活靈活現地表現出她們輕盈飛動的神彩。
  前四句押“歌”韻,為第一段,展現出廣阔而熱鬧的秋江採蓮場景,情調悠揚甜美。
  五、六兩句寫尋藕:“試牽緑莖下尋藕,斷處絲多刺傷手。”“試牽”說明她們尋藕的目的衹是想看一看藕長得多大了。因為此時的藕衹是小嫩藕,還沒有到扒藕的季節。緑莖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會刺傷手。因此,她們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順着緑莖嚮下摸藕,採蓮子是那樣飛快,尋藕卻是如此緩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們尋藕的細緻。這兩句押“有”韻,為第二段,刻畫尋藕的具體細節,表現出她們勞作的情景。節奏緩慢,給人以舒緩輕鬆的感受。
  下面四句轉入刻畫採蓮人。“白練束腰袖半捲,不插玉釵妝梳淺”這兩句用白描手法描繪採蓮女的妝扮。她們用白色的帶子係着腰,顯示出形體麯綫美和俊俏優美的風姿。她們不插玉釵,衹施淡妝,表現出採蓮女的自然風采,表現出一種樸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滿度前洲,藉問阿誰傢住遠”,蓮子還沒有把船艙裝滿,她們便相互鼓勁:“我們結伴到前面的洲邊繼續采吧。”她們邊采邊相互關切地詢問:“我們越往前采,離傢就越遠了,誰傢住得遠一些?”一句親切的問話,揭示出她們善良的心地和開朗的性格,突出了她們相互的友愛和關切。這濃厚的人情顯示出她們美的心靈、美的情操,她們的形體美和內在美互為表裏、相得益彰,給人美的享受。
  這四句押“洗”韻,為第三段,刻畫採蓮女們的形體外貌和內心世界,情調樸實親切。
  最後兩句描繪採蓮女暮歸:“歸時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還蕩槳。”傍晚還在採蓮,表現了她們的勤勞。日暮漲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駛。這個“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們同出同歸和豐收後共同的歡樂。在歸途中,她們邊蕩着槳邊拿着荷花玩耍。一天勞動後,她們還是那樣輕鬆。這最後兩句展現出一幅水彩畫:紅色的晚霞給採蓮女披上了絢麗的色彩,她們的歡笑和歌聲,為日暮秋江增添了無限的情趣。結尾和開頭照應緊密。最後兩句押“漾”韻,描繪出一幅採蓮女豐收歸來邊蕩槳邊弄荷花的動人畫面,讓人們在輕鬆愉快中回味全篇。
  這首詩採蓮活動寫得相當細緻,從頭到尾都是運用敘述和白描手法,如同採蓮女一樣淡妝淺梳,不假雕飾,表現出一種純樸明麗的風格,洋溢着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全詩構思獨特,每韻一段,各段之間富有變化,從而展示出從晨出到暮歸群體採蓮的全部過程。全詩場景多變,情節豐富,令人留連往返,興味無窮。
採蓮麯崔國輔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並著木蘭舟。
  《採蓮麯》,樂府舊題,為《江南弄》七麯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採蓮女娃勞動生活情態,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崔國輔的這首《採蓮麯》就是一首清麗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漵(xù;序),指水塘邊。“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講究。用“玉”形容塘邊,就比用“緑”顯得明秀、準確、傳神,它能使人想見草茂、氣清、露珠欲滴、風光明媚的景象;玉漵配以鮮花,為主人公的活動設計了明麗動人的環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讀者可以因此想見陽光燦燦,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蘭舟,相映生輝的情景。繪畫學上,很講究“補襯”之色,以“金”色補襯其他顔色,則使和諧的色調更加光彩明豔。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這一聯中,“爭”、“亂”二字,也運用是活而有力。“玉漵花爭發”,這句是說,玉光閃閃的水塘之濱,絢麗芬芳的鮮花競相開放。一個“爭”字,把百花吐芳鬥豔的繁茂之態寫活了。“金塘水亂流”,塘水本不流動,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衹能朝着一個方向流;但由於有了幾多採蓮輕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嚮迴旋起來;一個“亂”字,寫盡了青年男女們輕舟競采、繁忙不息的勞動情景。詩人不寫人的活動,人的活動自見,衹從水波蛇行迴旋的亂流中,便可想見人物的活動情態。
  這些江南水鄉的青年男女們天真活潑,對美好的愛情有着大膽熾熱的追求:“相逢畏相失,並著木蘭舟。”情侶們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擔心水波再把他們分開,於是兩衹船兒緊緊相靠,並駕齊驅。“畏相失”,活現出青年男女兩相愛悅的心理狀態,寫盡了情侶間的相互愛慕之情。
  詩人很善於捕捉富有詩情畫意的景物,寫得神態逼真,生活氣息濃郁,風味淳樸,是一首活潑清新的抒情小詩,它反映了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採蓮麯 作者: 白居易 唐
  菱葉縈波荷颭風,
  荷花深處小舟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落水中。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男女戀情,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以及搔頭落水的細節描寫,都自然逼真,意味無窮。
  小提琴麯:
  採蓮麯是盛雪創作於1956年,主題音樂取材於湖南民歌。樂麯描繪湘江兩岸農村山光水色的清新秀麗,人們在晚霞中,邊採蓮藕邊歌唱的豐收喜悅。
  ————————————————————————————————————————————————————————————————————————
劉方平《採蓮麯》
  落日清江裏,荊歌豔楚腰。
  採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賞析】
   《採蓮麯》是樂府詩舊題,又稱《採蓮女》、《湖邊採蓮婦》等,為《江南弄》七麯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採蓮婦女的生活。歷來寫採蓮麯的很多,但寫得出色也頗不容易。而這首小詩衹用了二十個字就維妙維肖地塑造了一個可愛的採蓮勞動婦女形象。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餘暉掩映,金波粼粼,蕩漾着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歌聲。詩一開頭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徵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此處“豔”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裏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她的美麗外貌,一字傳神,足可與“春風又緑江南岸”中的“緑”字媲美。聯繫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光。
  已經日落黃昏,她還在江上幹什麽呢?唱的又是什麽歌兒呢?詩的第三句揭了這個謎,原來她在採蓮。傍晚還在採蓮,表現了她的勤勞,邊采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一幅充滿濃郁水鄉生活氣息的採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並不滿足於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採蓮的場面,而着重於刻畫採蓮人。由“從小慣”三字,我們一方面可以知曉她採蓮熟練,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樸實,從小就培養出勤勞的品質。聯繫日暮採蓮,自然讓人瞭解到採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浪,該是多麽勇敢多麽勤勞啊!這兩句不僅寫出採蓮女的能幹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種健康純樸的美。
  這具“象牙微雕”是從環境描寫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靈逐層深入,情景兼容,由於詩人擇詞煉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歷其境。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濃,寥寥數語,涵蓋萬千。
採蓮麯朱湘
  小船啊輕飄,
  楊柳呀風裏顛搖,
  荷葉呀翠蓋,
  荷花呀人樣妖嬈。
  日落, 微波,
  金綫閃動過小河,
  左行, 右撐,
  蓮舟上揚起歌聲。
  菡萏呀半開,
  蜂蝶呀不許輕來,
  緑水呀相拌,
  清淨呀不染塵埃。
  溪間, 採蓮,
  水珠滑走過荷錢。
  拍緊, 拍輕,
  漿聲應答着歌聲。
  藕心呀絲長,
  羞澀呀水底深藏,
  不見呀蠶繭,
  絲多呀蛹在中央?
  溪頭, 采藕,
  女郎要采又猶疑。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揚着歌聲。
  蓮蓬呀子多,
  兩岸呀柳樹婆娑,
  喜鵲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羅。
  溪中, 採蓮,
  耳鬢邊暈着微紅。
  風定, 風生,
  風颶蕩漾着歌聲。
  升了呀月鈎,
  明了呀織女牽牛;
  薄霧呀拂水,
  涼風呀飄去蓮舟。
  花芳, 衣香,
  消融入一片蒼茫;
  時靜, 時聞,
  虛空裏裊着歌音。
  賞析
  一、虛幻的理想
  落日把荷池染紅,晚風把岸邊的金柳拂醉,一葉小舟裊着歌聲,穿越於碧緑的蓮葉之間,采擷蓮子,最後,消融於蒼茫的夜色之中……
  這是朱湘《採蓮麯》所創造的意境。這一年朱湘21歲,剛好完婚。雖說兩年前(1923年)發生了被清華開除出校的不愉快事件,但畢竟人生正當得意處,今不高歌幾高歌?
  其實,這衹是常人的看法,事實並不如此。這時的朱湘,其現實生活絶沒有《採蓮麯》中的盎然詩情。新婚並沒有給朱湘帶來燕爾,相反,帶來的衹是更加劇烈的震動。這一年朱湘與曾被父母指腹為婚的劉霓君(劉彩雲。霓君是婚後朱湘所改)完婚。劉父母雙亡,一直隨兄生活。這使朱湘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朱湘也是父母雙亡,寄於大兄籬下。
  婚禮是由在南京供職的身份顯貴、高朋滿座的大兄主持的。然而,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接受過五四新思潮洗禮的朱湘,本來就不樂意依舊式婚儀行禮,但固執專橫的大兄卻偏要按舊有的程式行跪拜禮。結果,不願妥協的朱湘衹肯以三鞠躬代之。於是大兄以為毀了他面子,當晚即大“鬧”洞房,連竜鳳喜燭也給打成了兩截。朱湘一氣之下,當即就搬到了二十歲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傢。從此,兄弟便形同路人,再無往來和同胞情誼。朱湘雖有弟兄四個,姐妹七個,卻為他們一個也不容,始終被看作外人。
  這一切都留給了朱湘天生的抑鬱、自卑和仇視。可以說,僅僅是出於同病相憐,纔使朱湘和劉霓君最終結合。
  可惜的是,偏偏朱湘從來不懂什麽是愛情。在他看來,人生衹有三件事——朋友、性、文章,衹不過一件接一件地完成而已。由於朱湘性格的乖僻,朋友間關係緊張自不必說,便是夫妻間隔閡也不小,也有刀兵相見,傢具遭殃之時。衹是因為同病相憐,纔很快和解罷了。
  由此可見,朱湘的現實裏絶沒有一絲《採蓮麯》所創造的意境的痕跡。《採蓮麯》衹不過是朱湘一種虛幻的理想生活罷了,根本不可能實現。這點,可以從朱湘同一年創作的另一首主題迥異的詩作《葬我》中得到印證。“葬我”單見這名目,就令人咋舌。按常理說,21歲的青年正處於奮發嚮上的階段,當不應過早地考慮自己的歸宿。但詩人與生俱來的憂鬱氣質,使得朱湘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人生焦慮、痛苦。於是,這個年齡的朱湘就已經開始把歸宿化為對“芳香的夢”的苦苦尋求,尋求“葬我”之地。從“荷花池內”到“馬纓花下”到“泰山之巔”到最後燒成灰燼,投進滾滾春江。從詩歌對“葬我”之地的熱切關註中,我們能清晰地聆聽到詩人此時此刻靈魂的安詳和面對死亡的寧靜。平日裏人生中所有的煩躁、焦灼、熬煎,此時此刻都完全消解,完全匿跡。朱湘不單考慮了自己的歸宿,而且還把歸宿描繪得非常完美、坦然。
  《採蓮麯》則完全不合朱湘的性格氣質,其格調是歡快的,恬然的。所以說,《採蓮麯》是詩人對平和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冷酷人生的逃避的真情流露,是詩人“芳香的夢”的溫暖歸宿。《採蓮麯》後果真被排入麯,在小船上演奏。朱湘聽後,感慨萬千,即席吟詩:“不識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知音如不賞,歸臥故裏丘。”隱遁超脫之意溢於言表。而朱湘,太湖人,故鄉正好有蓮。
  所以,說《採蓮麯》是朱湘歸宿的理想所在,未必十分不可。
  二、時代的棄兒
  長期的寄人籬下和被異視,給朱湘帶來了極其沉悶的心理重負。這重負朱湘一時一刻都脫不下,這重負也把朱湘壓得極其自卑。自卑再生出仇視,於是自卑又表現為極端的自尊。他多愁善感卻又恃纔傲物,性情異常乖戾怪癖。
  朱湘13歲入省立師範,15歲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科,18歲發表詩作、譯作,不愧為“新月派”的傑出詩人(朱湘,研究會成員卻是新月派主張)。朱湘雖年少負纔,但擺在朱湘面前的前程並不錦綉輝煌。1923年清華畢業前夕,朱湘卻被校方開除出校了。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朱湘對所有的必修課都不感興趣,而衹鐘情於文學,甚至故意抵製齋務處早點名的制度。終緻因點名經常不到而纍计記滿三次大過被開除學籍。後經“清華四子”中的另三位孫大雨、饒孟侃、楊世恩等人的與學校當局的竭力交涉,終於使校方作出讓步,衹要朱湘認錯,便可收回成命。然而朱湘一意為之,堅持自己無錯可認,寧可離開清華,也不低頭俯就。
  朱湘對此卻表現出異常的達觀,說“清華則生活是非人的;……清華衹是鑽分數”。但內心深處到底還是不甘,說“至於清華中最高尚的生活,卻逃不出一個假,矯揉”。言辭背後又不乏不平和憤憤然。真不知是時代拋棄了他,還是他拋棄了時代;或者他和時代互相拋棄了。
  當時,時代正呼喊“剽悍,熱烈”,呼喊“狂飆突進”,然而朱湘卻越來越多的表現出“憂鬱、病弱、頽廢”的傾嚮。明顯地,歡樂不足,感傷有餘。
  1926年秋,朱湘由朋友力保終於得以再回清華。在清華,朱湘自辦個詩刊《新文》月刊,並且自詡:“五年內使其遍及全國!”可惜訂戶雖遠及京、津、滬、寧、廣州、新會、柳州、瀋陽、吉林乃至日本等地,但發行總共纔20份。五年內遍及全國徹底無望。
  看來在他背離時代的同時,時代也無情地拋棄了他。
  強烈的自尊和與時代的背離使朱湘的孤傲乖僻、侍纔放曠發展到了瘋狂的頂點,轉而化為了對現實的不滿。他強烈地敵視那個時代,敵視周圍的一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頻頻的發詩,發詩評,評論着別人,“自尊”着自己。他說郭沫若的詩“粗”,“一本詩集衹四行可讀”;說鬍適的《嘗試集》“內容粗淺,藝術幼稚”,八個字就概括完畢。他的《採蓮麯》未被發於《詩鎸》第一篇,於是就對主編徐志摩翻臉無情,駡徐“瞧他那一張尖嘴,就不像寫詩的人”,駡徐是一個“瓷人”!又評徐志摩“愛情詩本色當行;哲理詩是枯瘠的荒徑,此巷不通;散文詩是逼窄的小巷路經很短;土白話是末節的街道岔入陌生的鬍同。總之,徐君沒汪靜之的靈感,郭沫若的奔放,聞一多的幽微……衹有選用徐君的朋友批評他的話——浮淺。”
  朱湘狂熱地評價當時的“名流”,絲毫不考慮評價是中肯,還是偏激,還是中肯中帶着偏激,總之,所有的一概一棍子打死,目的卻衹有一個……“反襯”自己!是給自己加力,還是鼓勁?還是標榜,擡高,證明自己的不凡、不俗?都不得確情。也許都有一點,不庸置疑地有一點。究其原因,是過於敏感的偏狹和行為的反常使他與周圍格格不入。時代的不容使他激烈地渴望被承認,承認他存在的價值,承認他價值的存在。而當渴望不能實現時,渴望就又轉為抗爭、背離和仇視。正像他得出於自卑的自尊一樣,是一種扭麯的、壓抑的發泄,是出於報復式的自戮!
  朱湘,他不可能有站在時代前列的思想,但他絶不願被時代遺棄,絶不願被他人賤視。所以,他需要自尊,需要孤傲,需要仇視,需要不屑一顧於周圍的一切……唯有這些,才能緩衝那長期被遺棄、被歧視、被認作低人一等的壓抑心理和現實。
  三、傲岸的人格
  朱湘也許並無意去中傷別人,然而,他卻時時在意自己的尊嚴。這強烈的自尊支持了他崇高的愛國節操。1927年朱湘在美留學,衹因教授讀一篇有把中國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憤然離開勞倫斯大學。後朱湘轉入芝加哥大學。然而又不長,1929年春,朱湘卻又因教授懷疑他藉書未還,加之一美女不願與其同桌而再次憤然離去。他絲毫不能容忍任何人對他的大不敬。他喻外國為“死牢”,強烈地維護着個人的尊嚴和祖國的尊嚴。
  1929年9月,朱湘提前三年回國,被薦到安徽大學任英文係主任,月薪三百元。按說,也榮華富貴了,也被重用了,該心滿意足了,該安於現狀了,然而朱湘卻又因校方把英文文學係改為英文學係而又一次憤然離去。並且大駡,教師出賣智力,小工子出賣力氣,妓女出賣肉體,其實都是一回事:出賣自己!這說法儘管專橫,但對於當時之現實,並不過分。
  他的自尊意識,他的反抗精神,在維護國傢的尊嚴上,表現得愈加淋漓盡致和崇高!因此,從這一點上講,他的貝利,使他主動訣別了那個時代,而並非僅僅時代拋棄了他。可以說,站着,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躺下,是一俱堂堂正正的屍體!這,就是給朱湘人格下的最恰當的評價。
  總之,客觀地講,朱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的個人人格尊嚴是密不可分的,離開個人的“自尊”,根本無談朱湘的愛國。
  四、獨鐘的詩神
  朱湘曾經慨嘆過人生有三件大事:“朋友、性、文章。”但由於朱湘抑鬱、孤傲和乖戾、偏狹的性格,友情和愛情都成了鏡中之花。最後留給朱湘短短29年人生歷程的,就衹有了詩。朱湘對詩的鐘情,可以說,已經到了全身心地癡迷而無以復加的地步。早在清華時就忘卻了一切。後來,赴美留學,為了詩更是全無顧戀。甚至,連學位也不屑一顧,毅然决然提前回國。朱湘說:“博士學位任何人經過努力都可拿到,但詩非朱湘不能寫。”
  朱湘稱自己是“每天24小時寫詩的人”而忘卻了一切。的確,朱湘的生活裏除了詩,在沒有了別的,甚至也沒有了自己。朱湘奉獻給了詩神最虔誠的心靈——三柱香“芬芳、熱烈、婀娜”;最崇高的境界——兩盞燈“光明、恬靜”。
  《採蓮麯》正體現了詩人對詩對人生的全面追求。
  1、理想的境界
  現實的不容,使朱湘轉而塑造理想的生活。採蓮本身就是一種超脫的境界,輕鬆、灑脫,不為人為而紛紜、復雜。《採蓮麯》很自然地寫到了這一優美別緻的自然環境:微風拂柳,荷葉映翠,夕陽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樣妖嬈”,荷花喻人,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採蓮女,想到採蓮女的勞動,想到採蓮女的愛情。妖嬈的荷花一般的人兒和人一般妖嬈的荷花呼應,採蓮女的嬌羞和天上人間的美景疊影,典雅清純的東方少女和幽遠雅緻的樂聲歌聲交融,花香伴着衣香,漿聲和着歌聲,構成了一幅平和、寧靜、安詳的圖畫,創造出一種閃光欲滴的奇麗境界。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聲——他嚮往着採蓮女的“不諳世事”和“與世無爭”。
  2、陰柔的建行
  《採蓮麯》甚至連字句的排列也體現着詩人嚮往超凡脫俗的人生追求。各節間均是隔行退後一字起行,中間夾進退後二格自立的二字行。句式的錯落和兩字一行的夾用,使人從直觀上就領略到《採蓮麯》恰如少女的眸子一樣純淨無邪,不為世俗所污。
  而最陰柔的建築又配上最流暢、最疏朗的音韻,更是《採蓮麯》倍添風緻。
  當然,《採蓮麯》也明顯暴露出其內在的缺陷:結尾小船的消失,歌聲的時隱時現,難免不讓人感到空靈,倍感其境過清。而這,也恰恰符合朱湘的氣質和性格。
  採蓮麯
  李白
  若耶溪傍採蓮女,笑摘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傢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人落花去,風此路躕空斷腸。
  採蓮麯
  殷英童
  蕩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
  汗粉無庸拭,風裙隨意開。
  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
  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採蓮麯
  劉孝威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麯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相關詞
詩人唐詩
包含詞
續採蓮麯採蓮麯朱湘
採蓮麯二首雖聽採蓮麯
鷓鴣天採蓮麯吳姬自唱採蓮麯
花間誰詠採蓮麯鷓鴣天續採蓮麯
採蓮麯二首其一相和歌辭採蓮麯
採蓮麯二首其二江南弄七首採蓮麯
鷓鴣天(續採蓮麯)鷓鴣天(採蓮麯)
江南弄七首∶採蓮麯採蓮麯二首(其一)
相和歌辭·採蓮麯二首採蓮麯二首(其二)
相和歌辭·採蓮麯相和歌辭採蓮麯二首
採蓮麯樂府作採蓮歸採蓮麯(樂府作採蓮歸)
(李白採蓮麯:若耶溪旁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颻香袖空中舉。岸上誰傢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躊躇空斷腸。)採蓮麯青蓮居士李太白的詩稿
李白採蓮麯若耶溪旁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颻香袖空中舉岸上誰傢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躊躇空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