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歐陽修 Ouyang Xiu
醉翁亭记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絶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衆賓歡也。蒼然白發,頽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
|
醉翁亭記 北宋 歐陽修
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
環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chán)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yǔ)僂(lǚ)提攜,往來而不絶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餚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gōng)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蒼顔白發,頽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sàn)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yì),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
|
環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𠔌尤其秀美,望過去那樹木茂盛而幽深秀麗的地方就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了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着拐彎,有一座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於泉水之上,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裏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裏飲酒,喝很少就醉了,他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本意不在於酒,而在於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托在酒上。
至於太陽一出,樹林裏的霧氣消散,煙雲聚攏來,山洞變得昏暗,或暗或明變幻不定,這是山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開放,散發出清幽的香氣,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緑蔭,天高氣爽,霜露潔白,水落下石頭露出,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色。早上進山,傍晚回來,四季的景色不同,快樂也是無窮盡的。
又如背着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應答,老老少少的行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絶,是滁州人出遊。在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水來釀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種各樣擺放在前面的,是太守舉行酒宴。宴會上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勝利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候站起有時候坐下,大聲喧鬧,這是賓客們在盡情歡樂。面容蒼老,頭髮花白醉醺醺的坐在賓客們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已挂在山頭,人的影子四處散開,太守歸去,賓客跟隨,樹林枝葉茂密成蔭,鳥兒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鳥兒快樂了,然而鳥兒衹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百姓衹知道跟從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百姓的快樂做為自己快樂,醉了能同他們一起歡樂,醒來能用文章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廬陵人歐陽修也。 |
|
1. 滁 chú
2. 琅琊 láng yá
3. 霏 fēi
4. 穴 xué
5. 傴僂 yǔ lǚ
6. 蔌 sù
7 弈 yì
8. 輒 zhé
9.觥gōng
10.暝 míng
11壑hè
12晦huì
13陰翳yì
詞語解釋
1. 環滁:環繞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東部。環:環繞。
2. 皆:全、都。
3. 林:樹林。
4. 壑:山𠔌。 尤:格外。
5. 蔚然:茂盛的樣子。
6. 深秀:幽深秀麗。
7. 山:名詞作狀語,沿山路。
8. 行:走。
9.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着拐彎。
10. 回:回環,麯折環繞。
11. 翼然: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2. 臨:靠近。
13. 作:建造。
14.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
15. 謂:命名。
16. 輒:就。
17. 號:取別號。
18. 曰:稱為。
19. 意:情趣。
20. 乎:相當於“於”,介詞。
21. 得:領會。
22. 寓:寄托。
23. 若:像。
24. 夫:那。
(若夫:文言文裏承接上文而引出裏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像那。。。”
25. 而:就,表順承的連詞。
26. 林霏:樹林裏的霧氣。霏:霧氣。
27. 開:散開。
28. 雲歸:煙雲聚攏。
29. 岩穴:山𠔌。
30. 暝:昏暗。
31. 晦:陰暗。
32. 朝:早晨。
33. 暮:傍晚。
34. 芳:香花。
35. 發:開放。
36. 佳:美好的。
37. 秀:植物開花結實,這裏有繁榮滋長的意思。
38. 繁:濃郁的。
39. 高:高爽。
40. 窮:窮盡。
41. 負:背着。
42. 休:休息。
43. 應:應答。
44. 傴僂提攜:傴僂:腰背彎麯,這裏指代老年人。 提攜:攙扶,帶領,這裏指代小孩子。傴僂提攜就是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45. 漁:捕魚,名作動。
46. 釀泉:用釀泉,名詞作狀語。
47. 為:製。
48. 洌:清醇。
49. 山餚:野味。
50. 野蔌:野菜。蔌,菜蔬。
51. 雜然:交錯的樣子。
52. 前:在前面。
53. 陳:擺開,擺放。
54. 酣:盡興地喝酒。
55. 非絲非竹:不在於音樂。
56. 絲:弦樂器。
57. 竹:管樂器。
(絲竹,泛指音樂。)
58. 射:指投壺。
59. 弈:下棋。
60.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61. 觥:酒杯。
62. 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簽子。
63.蒼顔:臉色蒼老。
64. 頽然: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裏指醉醺醺的樣子。
65. 乎:相當於“於”。
66. 從:跟隨。
67.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68. 翳:遮蓋。
69. 鳴聲上下:意思是到處是鳥叫聲。
70. 上下:樹的上部和下部。
71. 述:記述。
72. 謂:為,是。
73.釀:釀造。
74.射:這裏指宴飲時的一種遊戲,即以箭投壺中,以能否投進决勝負,叫做投壺。也有可能是猜謎,古時亦叫射覆。
75.廬陵:廬陵郡,就是吉州。現在江西省吉安市。
76.樂:歡樂。
77.樂其樂:第一個樂,以...為樂。第二個樂,感到快樂的事情。 |
|
一詞多義
樂: ①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第一個樂)以……為樂 :(第二個樂)樂趣
② 山水之樂: 樂趣
③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 快樂
歸: ①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回去
② 雲歸而岩穴暝: 聚攏
謂:①太守自謂也:命名
②太守謂誰?:是
也:①環滁皆山也:表陳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
③在乎山水之間也:語氣助詞,無實義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②佳木秀而繁陰:繁榮滋長
賞析
1.全文圍繞一個“樂”字,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心情。
2.全文第一段由滁州寫到琅琊山,在寫到琅琊山的泉,最後寫到了泉邊的醉翁亭。由遠及近,層層遞進。描寫形象,富有動感。並解釋了“醉翁”的由來,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做鋪墊。
3.第二段寫了山間景色朝暮的變化,四季景色的變化,作者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安靜,和平。
4.第三段突出了一個“樂”字,渲染出一幅恬靜的畫面——宴遊之樂。
5.第四段,麯終人散,宴後也有樂。體現了作者與自然界,與人之間的和諧,含蓄地點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詞類活用
(1)名之者誰(名:名詞作動詞,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3)山行六七裏(山:名詞作狀語,沿着山路)
(4)雜然而前陳者(前: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前面)
(5)翼然臨於泉上。(翼:名詞作形容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古今異義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義:情趣。
今義:意思或願望。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古義:離開
今義:到、往 |
|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製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嚮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産、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姦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着國傢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裏的。 |
|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傢、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傢”。仁宗時,纍擢知製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奬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選其《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祭石曼卿文》、《賣油翁》六篇;選其詞《采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訴衷情》(清晨簾幕捲秋霜)、《踏莎行》(候館殘梅)、《生查子》(去年元月時)、《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六首;先其詩《戲答元珍》和《畫眉鳥》二首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闢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捲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捲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
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 |
|
特殊句式
貫穿文章的一個句式:……者,……也。
應譯為:……是……。
這是文言文的判斷句式。
中心思想
全文以“樂”字為綫索,通過對滁州優美風景的描寫,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抒發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憂愁的復雜感情。
各段段意
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及得名的緣由
第二段:早晚的景象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滁人的遊山之樂和太守的宴遊之樂
第四段:作者日暮醉歸,在議論中含蓄點明自己寄情山水和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理解背誦
1、滁州的地理環境:環滁皆山也。
2、自問自答道出醉翁亭的來歷: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3、醉翁雅號的由來: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4、全文的核心命意,為寫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5、將遊玩觀賞的樂趣融於宴飲之中或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
7、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8、醉翁的自畫像:蒼顔白發,頽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9、醉罷晚歸: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
|
【觥籌交錯】 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峰回路轉】 亦作「山回路轉」。①謂山勢麯折,道路隨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經歷麯折後,出現新的轉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後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風霜高潔】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指天氣高爽霜色潔白,秋高氣爽。
【水落石出】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本謂水位下降後石頭顯露出來。後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前呼後應】: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後面的人在應答。現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
【往來不絶】:來來往往而不停絶,絡繹不絶。 |
|
賞析一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傢和詩人,提到他,總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記》,他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與和樂的社會風氣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了貶官之後的特殊心境。 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情感的抒發,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了歐陽修當時的特殊情懷。隨着文章中對景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閑適快活的世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岩絶壁,這兒的水,不是驚心動魄之水。山,逶迤起伏,布滿了茂盛的緑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繞;水,猶如一條迴旋麯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悅耳;還有一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水旁,多麽柔和寂靜的景色啊。《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美的環境裏,産生了愉悅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這裏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雲,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緑樹,秋季潔白的霜色,鼕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麽恬靜簡樸,淡雅自然。 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再看散文中人事的敘述: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絶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蒼顔白發,頽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它所描寫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社會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響的英雄行為,而是比較平凡的、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散文中描寫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轄下,衆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斷,呈現的是一派閑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無限的快樂,不禁心曠神怡,寬辱皆忘,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後,以至於忘自己“飲少輒醉”,盡興暢飲。結果,周圍歌聲繚繞,人們起坐喧嘩,而他卻“頽然乎其間”,醉態可掬,欲起而不能了,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歐陽修通過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抒發了自己由此而觸發的內心感慨。他的真摯的感情溶匯在景、事中,更使文章顯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在仕途宦海中顛簸數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從天聖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積極協助范仲淹革新內政,終於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而在貶於滁州之後,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於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說,是多麽舒心愜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樂生活,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於酒,而是醉於優美的景色,安詳的生活。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遊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美的環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閑,不由便醺醺然了。 歐陽修蒼顔白發,頽然坐於衆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 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脫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裏,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裏,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賞析二
詩情畫意,秀麗多姿 ——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他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
優美的意境。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着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着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綫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一泉環繞而過。林深路麯,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裏賴於壯麗的群山映襯,就益顯出山泉的清朗,而亭臺又偏偏踞臨泉上,則別含另一番風光。這樣,無山,則釀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峙。無亭,則山泉失色;有泉,則亭臺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俱全,且輝映生色,構置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其二,朝暮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蓊鬱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緑的顔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根據不同的景象寫了相異的境界。
其三,四季變幻之美。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展開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確是傳神筆緻。作者在這裏仍然細心地選取最富有特徵的景物來加以描繪。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鼕景。隨四季變換,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現了四幅扇面,變化有緻,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同時,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襯的,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鼕景寒冽。
其四,動靜對比之美。散文寫景繪境最忌呆板單調,一樣景物,一種筆緻,一式情態,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註意事物的動靜變化。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鬱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再說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於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暮歸是其動。靜的景和動的人彼此映襯。最後,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蒼顔白發,頽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衆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頽然之靜,生趣盎然。由於作者多方面進行對比,使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並於一畫,各具情緻。
精巧的結構。散文,顧名思義,要散,但散並非是不着邊際的散亂,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亂。《醉翁亭記》結構上的精巧之處,值得我們努力學習。
金綫串珠。《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捲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綫。這根金綫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絶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餚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着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遊而樂”。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綫之中,收萬道陽光凝於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麯徑通幽。《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藉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麯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峰”,一層;深秀“琅”,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後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後跳成特寫,不平不直,九麯回腸。先用概描,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進,帶出“西南諸峰”。再着一“望”字,視綫集中琅。用畢視覺,跟後就用聽覺,“水聲潺潺”,於是釀泉入畫。爾後,用一“回”字,着一“轉”字,醉翁亭纔赫然在目,進入捲面。作者在用筆時,好像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域。這樣不僅讓人們瞭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寫,便使“亭”非比尋常;如此用筆,便使“文”不同凡響。再如文章結尾處,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也是用的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反襯衆人之樂,再用衆人之樂,反襯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衆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顛,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
呼應有方。前有伏筆,後必照應;藏墨於首,顯豁於尾,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 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纔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顔白發,頽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註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緯分明,嚴謹周密,無懈可擊。
出色的語言。《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 音節鏗鏘,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傢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寫秋鼕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藉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於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定性強、規範性高的成語,發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於觀察事物,精闢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提煉的結果。例如寫晨昏景象之異,衹用兩句就概括殆盡:“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林、岩、晨氣、暮靄,均是山間習見之物,以此下筆,切景切境。同時,“出”“開”聯屬,“開”是“出”的後果。“歸”“暝”聯屬,“歸”是“暝”的前提。動詞的出神入化,互為因果,使變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現,恍若在即。又如寫四季景物,作者獨到地捕捉了富有季節特點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鼕,無不情狀俱到,精確熨貼。再如“樹木陰翳,鳴聲上下”,前句寫色,後句傳聲,兼聲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現無遺。還如“有亭翼然”,僅譬一喻,亭的形狀、風貌便畫出來活像鳥兒展翅,凌空欲飛。
《醉翁亭記》還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話,為人們所傳誦。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寫道:“歐公(按:指歐陽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的《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周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衹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語類大全》捲一百三十九)濾沏文詞水分,濃縮語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衹字足敵萬語,達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抗墜,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它雖是散文,但藉用了詩的語言表現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
單句成對的有“日出而林霏開”對“雲歸而岩穴暝”;“野芳發而幽香”對“佳木秀而繁陰”。
雙句成對的,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這樣,讀來頓覺舌端潤暢;聽來,倍感聲聲清朗,具有音樂的節奏感和回環美。
歐陽修在北宋的文學革新運動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掃唐五代文壇浮豔艱澀的流風,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的文學風格。這篇《醉翁亭記》就是他的文學主張的最好的藝術實踐。 (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賞析三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作為我個人十分喜愛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於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後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問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寫前一篇《《始得西山晏遊記》同樣是被貶,但表露出來的情懷卻大不相同。
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綫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琅岈,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着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後,再補一筆,便藉“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綫。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着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遊”“太守晏”“衆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於,同時也在於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竜點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寫靜和抒情的自然結合。文章先寫到亭子的遠景,因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從這裏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它的姿態,使人産生賞心悅目之感。接着寫亭的近景,用寫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而藉釋停名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衆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間,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聲調健將,易於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傢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揄揚挫,健將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贊煩衹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賞析四
文學佳作引來了有關寫作上的佳話和軼事。這種文學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語類》所記載的歐陽修改定本文開頭的一則軼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記》的文章本身齊名。那故事是說,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稿上,“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衹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們也確實能夠感受到,文章的開頭是簡潔有力的(不過,後來也有人指出過歐陽修的這描寫並不屬實,說除了琅琊之外,當地並沒有什麽山,見錢鐘書《管錐編》引郎瑛《七修類稿》。我們不妨把它看做一種文學家的筆法,用不着過多地糾纏於此)。從“環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說是全文整體結構中的第一部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筆法是很講究的,其描寫綫索是:從全景慢慢地收縮視野,由群山轉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轉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縣西南十裏,東晉時元帝為琅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後具體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後幾經回環,纔在“峰回路轉”之後出現臨於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兩字,特別能夠加強描述中的形象性,富於動感。歐陽修采用這種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有助於引起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興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陳述句式,寫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給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並解釋了“醉翁”二字的由來。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性的議論伏了一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把這名句理解為全篇的一個導言,因為文章的後兩部分,乃是作者對“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具體鋪陳。而這裏嚮第二部分的過渡,是巧妙而自然的。當文章寫到“醉翁”的形象出現時,作者在抒情寫志之中將“人──酒──山水”巧妙地聯繫了起來,讀者在體味作者醉翁的心情時,隨着作者的筆轉嚮了山水自然。
文章接下來以精煉簡約的文字,具體描寫了山中朝暮與四季景物的變幻、鄉人的和平恬靜以及宴遊的歡樂喧鬧,筆意飛灑,搖曳多姿。“若夫”四句寫“醉翁亭”早晚景色。“野芳”五句寫“醉翁亭”四時景色,與《豐樂亭記》“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比較,可見其寫法之錯落變化。作者的這種寫景,既非為寫景而寫景,也不是信筆所之,而是藉景抒情,寓情於景物的描寫之中。作者旨在表現置身於這種綺麗秀美、恬靜閑適的環境中,盡享和平生活和山水之樂,同賓客飲宴盡歡,更有一番無窮的樂趣,即是說,作者的真正的樂趣並不在酒,而在於山水之間,在於與民同樂。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裏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後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裏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一篇記體散文。“記”這種體裁,原來衹是客觀記事的應用文字。宋李耆卿《文章緣起》註中說:“《禹貢》《顧命》乃記之祖,記所以敘事識物,非常議論。”唐代韓、柳以後,“記”就突破了原來“敘事識物”的範圍。到了宋代,進一步擴大了這種文體的社會內容,加強了它的文學因素,成為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形式。其中尤以亭樓臺院記和遊記散文成就更大。宋代優秀散文傢們善於把敘事、描寫和議論、抒情熔為一爐,富於變化,涉筆成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作為一篇優秀的記體散文,寫得極其精煉嫻熟,寫作技巧很高,藝術上非常有特色。
如果說韓愈、柳宗元猶用奇字、重字,善於選擇或熔鑄色澤強烈的新穎詞語的話,那麽,歐陽修“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創造性地運用了21個“也”字,顯然有其藝術上和主題上的目的。這一不斷重複的句法結構,可以說首先表明了作者對生活正面的肯定,即《醉翁亭記》中的積極主題──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愉悅閑適在文體形式上的突出表現。通過“也”字陳述句式的大量運用,作者將本來應是動詞詞組的表述轉化為名詞詞組的構成,表明了在作品的主題中,人與自然之間一種和諧的秩序。同時,這種連用“也”字結尾,也使文章形成一種富有韻律的吟詠句調,有助於造成舒緩圓暢的散文節奏。
《醉翁亭記》在全篇的描寫與抒情中,“醉”“翁”“樂”等是貫穿始終的。從作者的主體視角來看,“太守”的怡情山水與宴飲的歡樂,是全篇的抒寫走嚮,“醉翁”的形象可以說是非常鮮明突出的。酒與靈感的關係,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歷久不衰的話題。酒對於文人來說,是一種靈感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種解脫、消愁,甚或縱情的力量。所以,當我們看到歐陽修的“醉翁”形象時,上述聯想便會油然而生。然而事實上,歐陽修並非李白或蘇軾,他是一個現實感極強的人,在生活上具有一種理性的執著,在《與尹師魯書》中,他曾對幾種人表示不滿,一種是對自我的個人命運過於看重的人,一種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貶夷陵時,他就“益慎職,無飲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後,他卻在滁州改變了自己的形象。這種神奇的轉變無疑具有現實背景,也體現着歐陽修思想變化的痕跡,因為在這以後,醉酒的情趣在歐陽修的詩文中竟成了經常性的主題。
此外,《醉翁亭記》大量運用駢偶句,並夾有散句,句法既整齊又富於變化,這不僅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而且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
賞析五
《醉翁亭記》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遊記,也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一、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美的風景畫。
二、勾勤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
文章先寫滁人之遊,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遊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後應,往來不絶,十分熱鬧,這個場景在太守眼裏,應更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寫宴飲之樂,宴飲所需,無論是酒還是魚,是肉還是菜,都是就地取材,這樣意在誇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簡樸。同樣,宴飲之樂也沒有王公貴族府第宴飲的奢華,但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與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飲的這種樂趣,也是王公貴族夢想不到的歡樂,作者在這裏勾勒出了“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的遊樂風習畫。
三、積極的人生態度
范仲淹等推行的“慶歷新政”失敗,他們相繼貶職,歐陽修因上書替他們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府,一般被貶的人都是悲觀,彷徨,沉迷於山水。而歐陽修卻不同,他雖然被貶,但他沒有就此沉淪,而是與滁州人民同樂,將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歸功於宋王朝的休養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歐陽修在謫居時期人生態度是積極的,與一般的遷客不同,他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四、精巧的結構
樂是貫穿全文的主綫,作者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是人情之樂,寫宴飲,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婉轉,飛蕩林間,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着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遊而樂”,文章運用層層烘托的方法,顯得含蓄委婉,文章結構嚴謹,處處註意前呼後應,無懈可擊。
五、出色的語言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煉,音節鏗鏘,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文中語言駢散結合,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成誦,語言凝煉精粹,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創造性地運用二十一個“也”字,一貫通篇,毫無重複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總之,《醉翁亭記》是篇富有詩情畫意,清新明麗的優美遊記散文,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賞析六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製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嚮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被貶,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産、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姦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睛睜地看着國傢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裏的。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遊。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為了領悟這醉翁之意,就讓我們來共同觀賞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開頭是“環滁皆山也”這一句經過千錘百煉的句子,筆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環抱的滁州的壯麗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聯綿不斷,巍峨壯觀。當你正為宏偉的群山陶醉時,作者又提醒你註意“西南諸峰”,那裏樹林和山𠔌尤其美好。當你正被“西南諸峰”吸引時,他又告訴你,再往遠看,那樹木繁茂,幽深而秀麗的,就是琅琊山。這樣,從群山到諸峰到琅琊,由遠而近,盡收眼底。再進山走六七裏路,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一條山泉從兩座山峰之間奔瀉而出,這就是釀泉。這裏作者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糅合在一起,靜的山景和動的釀泉,相映成趣。當你還來不及飲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回路轉,忽見有一亭子,緊靠在泉邊,四角翹起,猶如鳥兒展翅欲飛,這就是醉翁亭。於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飛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輝映的秀麗山水圖,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接着,作者探根尋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稱“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為醉翁亭。為什麽身為太守的歐陽修常同客人來這裏喝酒呢?為什麽喝得不多就醉了呢?為什麽歐陽修到滁州當地方官的時候正是壯年,卻自稱是“翁”呢?不言而喻,這裏面藴含着他遭受貶謫,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實現,不得已而衹好藉酒澆愁的鬱悶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欣賞山水之樂,雖樂中寓悲,但畢竟可以譴愁,這就為第二部分寫遊之樂奠定了基礎。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間景物,由於朝暮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幻,顯得更加美麗可愛。清晨旭日東升,霞光璀璨,霧消露散,青山蒼翠,清新寧靜;傍晚夕陽西下,暮靄雲集,山岩洞穴,昏暗幽靜,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競開,幽香撲鼻;夏天,秀木繁茂,濃蔭蔽日;秋天,風霜高潔;鼕天,水落石出。四季變幻,奇景疊山。欣賞醉翁亭的山景,樂趣是無窮無盡的。
觀賞醉翁亭變幻的山景,固然其樂無窮,但在醉翁亭觀看人們行遊,並在那裏宴飲,更是別有一番樂趣。背着東西的,邊走邊唱;走纍了的,在樹下休息,怡然自得。人們前呼後應,老人小孩,往來不絶。這裏有靜有動,有聲有態,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滁人遊樂圖。接着又寫到肥魚泉酒、山餚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夾雜在衆人一片歡樂之中的“蒼顔白發,頽然乎其間”的太守醉態。在極寫歡樂中,把太守復雜的心境,也微妙地表達出來了。
最後作者從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及太守之樂的不同內容和感情的對比中,推論出“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了,能與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一文的,就是太守歐陽修。筆墨簡練含蓄,寓意深遠。
《醉翁亭記》確是一篇風格清新、搖曳生姿、優美動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嚮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着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複運用“……者……也”的句式,並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這些方面,都是可資藉鑒的
《醉翁亭記》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記》是散文中別出一格特具風采的名篇,也是體現歐陽修散文風格的代表作。歷來人們稱贊文中多用陳述句,並以二十一個“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種別緻的詠哦句調。我認為除了這個特點之外,還奇妙地用了二十五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娓娓動聽。
文中除“已而”一處作表時間詞用外,其餘的“而”都作連詞用。有的連接狀語和謂語,幫助描述動作的情狀,如“雜然而前陳者”、“起坐而喧嘩者”。有的連接兩個前後有因果關係的主謂詞組,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有的用於連接兩個謂語,如“往來而不絶者”,把來往的人多與延續時間長兩方面緊連。有的連接前後有因果關係的兩個謂語,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競相開放,又聞到鮮花的幽香,後句則使人象在酷暑烈日當空時置身於橫柯上蔽的濃蔭之中,頓覺涼爽。有的“而”是連接兩個句子的,如“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把釀泉的潺潺水聲和水從兩峰間飛瀉直下的氣勢由“而”緊連,則水之聲勢並現。反之,若不用“而”,就會使人覺得潺潺水聲與水之氣勢互不相關似的,影響了表達的準確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絶大部分“而”用於順接,少部分用於逆連。如“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三個加黑的“而”是用於逆連的,把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太守之樂這三種樂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委婉含蓄地表現出來了。
文中用二十四個連詞“而”,用法隨內容之異而多變,作為連詞“而”的幾種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記》裏有許多是駢偶句,“而”字則使這些句子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與“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構節奏也隨之産生變化,不顯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節是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不同的景色和人們遊山之樂的,共分六層(“朝而往,……而樂亦無窮也”,作為過渡句,不列入層次內。)除第一層和第六層用“……者,……也”句式作結束句外,中間四層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結束句。每一層最後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長短參差不一,結束句中都用了“而”字,顯得整齊中有錯落,節奏略有變化。
第四小節中有一處似乎可能用“而”卻用了“為”。原句為“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為酒洌。”加黑的“為”若作動詞解,則“釀泉為酒”與“臨溪而漁”就對不起來了。其實這個“為”該作“而”字解。《古書虛詞集釋》:“‘為’猶‘而’也”。這兩句中的“為”“而”為互文。這樣,就與“臨溪而漁”對得很工整了。此處“為”作“而”解,則全文實際用了二十六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閑情雅緻充分表現出來了。如“朝而往,暮而歸”,若去掉“而”,成“朝往,暮歸”,就顯得緊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歸之感,插入兩個“而”字,就把遊玩者欣賞山水之樂的從容之態、歡樂之情、悠雅之興全表現出來了。文中不少句子由於用了“而”字,語氣輕重分明,誦讀時極富抑揚頓挫之致。如“臨溪而漁”句,重音在謂語“漁”上,讀重些,長些,作為狀語的“臨溪”則讀輕些,短些。若不用“而”,成“臨溪漁”,不僅彆扭滯澀,而且語氣輕重不分明。“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讀來真使人感到有內在的類似詩歌的那種韻律美。
賞析七
21個“也”字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裏連用21個“也”字煞句,是創造性地使用虛詞的一個範例,讀來衹覺得神采飛揚,搖曳生姿,而絶無單調重複之感。奧秘何在呢?
這要從虛詞的作用說起。現在講虛詞,一般衹講它的語法作用,例如“也”是個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解釋或判斷,有時也表示感嘆、祈使、疑問和反詰等語氣;用在句中則表示提示。這是把虛詞放在句子範圍內來進行研究,因此通常衹要瞭解整句話的意思,就不難看出其中某個(或某些)虛詞的語法作用。但古人寫文章用虛詞,卻更加看重它表情達意的作用,因為虛詞用得好,確實有“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的效果。這就要從全篇來看了。清末古文傢林紓說:“須知有用一語助之辭,足使全神靈活者,消息極微,讀者隅反可也。”“全神”,其實就是全篇的思想感情。着眼於全篇,才能更好地領會虛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再回到《醉翁亭記》上來。作者連用21個“也”字,大約有兩個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訴諸讀者形象思維的寫法,總是先將實際的景物描繪出來,而後加以解說,如此層層展開,有如畫捲平舒,每一層又都用一個“也”字結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作者的縱情山水,决非隱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感情既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與之互為表裏,又表現在某些內心獨白式的話語裏,這就使全文洋溢着一種平和、愉悅的情調,而“也”字的連用則恰好成為這一情調的最合適的表現形式。對此,細心的讀者通過反復吟誦是不難達到心領神會的。
我們無妨來做一點比較。例如“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其實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達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將它改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盡了。又如最後一段的前三句,從“太守歸”“禽鳥樂”一直寫到“太守之樂其樂”,層層加高,最後點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個“也”字都顯示了作者“與民同樂”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的“也”改為“之”,把“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的“也”改為“焉”,意境就會變得平淡得多,毫無咀嚼之味了。
21個“也”字的用法①語氣詞,舒緩語氣,不疾不徐,洽有韻味
②表達情意,愉悅(表達作者重情山水,與民共樂的心情)
著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亭概況
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傢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
醉翁亭一帶的建築,佈局緊湊別緻,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景緻。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臺、覽餘臺,風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請客送禮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琅琊山不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賦詩題詠,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後最高處有一高臺,名曰“玄帝宮“,登臺環視,衹見群山滴翠,百鳥齊鳴,令人心曠神怡! |
|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