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西城區 >金融街街道 > 醇親王府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醇亲王府 旅游
  醇親王府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醇親王府在西城區後海北沿。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賜給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光緒帝之父)的新府邸。因原醇親王府(南府,在今西城區太平湖東裏)為光緒出生地,依清製升為宮殿,故賜新府,又稱北府。王府坐北朝南,佈局廣阔,可分為兩大部分,西部是王府花園(即現在的宋慶齡故居),東部是王府本身。東部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體建築,自南而北,街門5間。進入外院後有二門,此門纔是王府正門,面闊5間。此後為正殿銀安殿,面闊五間,東西有配樓各5間。正殿後是一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間過廳入,正面是正房5間及其配房,按規製此處應屬後寢。最後為後罩樓,面闊9間,各種慶典時在此舉行儀式。後寢成為供奉神、佛和遠祖的神殿。東路建築主要是傢詞和佛堂及一些從屬建築。東墻外院落為王府馬號。西路有兩組院落並列,是醇王府的活動中心。主要建築為寶翰堂,即大書房。其後的院落,正廳名九思堂,是太紀居處,再後名思謙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兒輩讀書的小書房任真堂及其它從屬建築。南府位於西城區太平湖東裏,原為榮親王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東、西路及花園。現中路府門3間,兩側有八字影壁,內有東西二門至東西院。中路新建禮堂一座,尚保存二進四合院。東路院落保存較好,西路古建築大都拆除。現由中央音樂學院占用。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建國後對醇親王府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使之成為北京保存最為完好的王府。
No. 2
  醇親王府 
  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學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永瑆為成親王,並將明珠府賜永瑆。隨即按王府規製改建。此府傳至毓橚時,被賜予醇親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區太平湖東裏(今中央音樂學院)。因光緒帝生於此府,成為潛郵,故光緒繼位後醇王必須遷出。為區別,醇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稱南府,後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
  北府坐北朝南。西部為王府花園,1949年後,進行了整治,是宋慶齡在京的住所(見宋慶齡故居)。東部是王府本身,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體建築,自南而北,街門5間。進入外院後有二門,此門纔是王府正門,面闊5間。此後為正殿銀安殿,面闊五間,東西有配樓各5間。正殿後是一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間過廳入,正面是正房5間及其配房,按規製此處應屬後寢。最後為後罩樓,面闊9間,各種慶典時在此舉行儀式。後寢成為供奉神、佛和遠祖的神殿。東路建築主要是傢祠和佛堂及一些從屬建築。東墻外院落為王府馬號。西路有兩組院落並列,是醇王府的活動中心。主要建築為寶翰堂,即大書房。其後的院落,正廳名九思堂,是太紀居處,再後名思謙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兒輩讀書的小書房任真堂及其它從屬建築。北府是本市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屬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南府位於西城區太平湖東裏,原為榮親王府。榮親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封榮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封宣宗第七子奕譞為醇郡王。鹹豐九年(1864)分府出宮,居太平湖。同治十一年(1872)晉醇親王。府稱醇親王府。俗稱七爺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東、西路及花園。現中路府門3間,兩側有八字影壁,內有東西二門至東西院。中路新建禮堂一座,尚保存二進四合院。東路院落保存較好,西路古建築大都拆除。現由中央音樂學院占用。為西城區保護文物。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載淳逝世,奕諾的次子載湉嗣位,年號光緒。因此光緒十四年(1889),醇親王府遷北府。奕譞死,太平湖的醇親王府前半部改建為醇親王祠,後半部仍作為“潛竜邸”。
  府主人中的著名人物:
  永瑆,以書法出名,與翁方綱、鐵保、劉鏞並稱四大傢。
  明珠(1635—1708),康熙寵臣,武英殿大學士,後被貶。其子納蘭性德為清著名詞人,是紅夢樓研究專傢註意的對象。
  奕譞(1840一1891),道光第七子,光緒生父。同治十一年(1872)受封醇親王。
  載淬(1883—1951)奕譞子,光緒十六年襲醇親王。宣統帝父。
  2006年05月25日,醇親王府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北府現分為 宋慶齡故居(原明珠花園花園),國傢宗教事務局(原醇親王府),北京市第二聾人學校(原攝政王府馬號)。
  僅以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