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酷拉竜
目錄
No. 1
  名稱: 酷拉竜
  拉丁文名: koolasuchus
  體長: 長五米,高約三十釐米
  體重: 不詳
  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白堊紀前期
  生存地點: 南極地區
  辨認要决: 頭上十字交叉的感知槽
  種類: 兩棲類·迷齒類
  來歷
  這種狀似蠑螈的肉食性兩棲類,在前白堊紀時期居住在南極地區。在極地森林生存良好,並和魚類及淡水螯蝦一樣逐水而居。它有寬扁的頭部以及無遮蓋的眼睛可環顧四方。它身長5米,高約30釐米。頭上十字交叉的感知槽,使它可察覺周遭水域的任何風吹草動。
  簡介
  就如同雷利諾竜的頭蓋骨一樣,酷拉竜也是在靠近澳洲墨爾本的地方被發現(但酷拉竜化石所在地的岩石年代更早了5百萬到1千萬年)。雖然衹發現了兩個巨大的下顎,但足以藉此判定其為一種稱為迷竜的兩棲動物。這種動物之所以會獲得迷竜這種稱號,是因為我們對它們的一切所知甚少(例如牙齒的琺琅質結構)。為了組合頭部的其他部分和身體,我們研究另一種稱為「siderops」 的迷竜。這是一種年代最近的迷竜,生存年在酷拉竜之前。
  迷竜的頭顱顯示兩個有趣的特徵:
  1) 牙齒不是單排的陳列,而是更像格子狀的布滿在口腔的上方,這意味着恐竜更能咬碎它的食物。而且,牙齒齒尖朝內,因此若獵物想爭札逃跑時,它們會被刺得更深。
  2) 頭顱內的溝槽被認為是酷拉竜「側綫」的證明。這是一種嵌在動物皮膚內的受器係統,可幫助兩棲類動物偵測水中的物理和電子幹擾,進而鎖定獵物。許多現在的兩棲類動物都有這樣的係統。 關於酷拉竜進化出這種感官器官的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酷拉竜居住在混濁的水裏,所以這種感官能力比視覺更有用。
  酷拉竜不適合脫離水而生存,因為其肢翼跟身體比較起來顯得較脆弱。因此,酷拉竜可以很容易的獵捕水中的生物,可是其強壯的下顎和牙齒更意味着它可以獵捕大型獵物,例如小恐竜等等。同樣的,由於酷拉竜在陸地活動較為笨重,因此衹能使用其絶佳的淡水掠食伎倆來獵捕大型獵物:從水裏將岸邊動物拉入水中,就像鰐魚使用的獵食法一樣。這就是我們呈現出來的酷拉竜捕捉小雷利諾竜的方法。
  令人驚異的是,地球上其他地方的迷竜滅絶時間竟然更早了大約五千萬年,這些動物似乎被鰐魚取代了。低溫可能是使酷拉竜得以在極地長期存活的原因。今日的兩棲類動物比鰐魚更能適應低溫,所以在極地獨特的情況下酷拉竜仍然可以生存,鰐魚完全與之無法競爭(今日的鰐魚無法在水溫低於攝氏10度以下的地方生存)。因此酷拉竜的確是珍貴的遺跡。
來歷
  這種狀似蠑螈的肉食性兩棲類,在前白堊紀時期居住在南極地區。在極地森林生存良好,並和魚類及淡水螯蝦一樣逐水而居。它有寬扁的頭部以及無遮蓋的眼睛可環顧四方。它身長5米,高約30釐米。頭上十字交叉的感知槽,使它可察覺周遭水域的任何風吹草動。
簡介
  就如同雷利諾竜的頭蓋骨一樣,酷拉竜也是在靠近澳洲墨爾本的地方被發現(但酷拉竜化石所在地的岩石年代更早了5百萬到1千萬年)。雖然衹發現了兩個巨大的下顎,但足以藉此判定其為一種稱為迷竜的兩棲動物。這種動物之所以會獲得迷竜這種稱號,是因為我們對它們的一切所知甚少(例如牙齒的琺琅質結構)。為了組合頭部的其他部分和身體,我們研究另一種稱為「siderops」 的迷竜。這是一種年代最近的迷竜,生存年在酷拉竜之前。
  迷竜的頭顱顯示兩個有趣的特徵:
  1) 牙齒不是單排的陳列,而是更像格子狀的布滿在口腔的上方,這意味着恐竜更能咬碎它的食物。而且,牙齒齒尖朝內,因此若獵物想爭札逃跑時,它們會被刺得更深。
  2) 頭顱內的溝槽被認為是酷拉竜「側綫」的證明。這是一種嵌在動物皮膚內的受器係統,可幫助兩棲類動物偵測水中的物理和電子幹擾,進而鎖定獵物。許多現在的兩棲類動物都有這樣的係統。 關於酷拉竜進化出這種感官器官的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酷拉竜居住在混濁的水裏,所以這種感官能力比視覺更有用。
  酷拉竜不適合脫離水而生存,因為其肢翼跟身體比較起來顯得較脆弱。因此,酷拉竜可以很容易的獵捕水中的生物,可是其強壯的下顎和牙齒更意味着它可以獵捕大型獵物,例如小恐竜等等。同樣的,由於酷拉竜在陸地活動較為笨重,因此衹能使用其絶佳的淡水掠食伎倆來獵捕大型獵物:從水裏將岸邊動物拉入水中,就像鰐魚使用的獵食法一樣。這就是我們呈現出來的酷拉竜捕捉小雷利諾竜的方法。
  令人驚異的是,地球上其他地方的迷竜滅絶時間竟然更早了大約五千萬年,這些動物似乎被鰐魚取代了。低溫可能是使酷拉竜得以在極地長期存活的原因。今日的兩棲類動物比鰐魚更能適應低溫,所以在極地獨特的情況下酷拉竜仍然可以生存,鰐魚完全與之無法競爭(今日的鰐魚無法在水溫低於攝氏10度以下的地方生存)。因此酷拉竜的確是珍貴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