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鄱陽鎮是江西著名的古鎮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置番縣,番令吳芮始築城池,兩漢時縣治遷城東裏之姑縣,原名不詳,即今古縣渡。公元245年,三國吳赤八年遷回。此後,鄱陽鎮歷為鄱陽縣治,同時也始兩晉,南朝、宋、齊、梁、陳的鄱陽郡(江洲、吳洲)治所。隋、唐、宋、元、明清時的饒州、鄱陽郡。永平軍、饒州路、饒州府和民國時期的江西省第四行政區治所,清末民國初屬城廂局,1938年全縣劃區,鎮稱一區稱,下設四個鎮(激揚、饒豐、薦福、上官和一個鄉(鬆關). 1949年解放初,波陽縣城曾設波陽市1952年城區及市建製撤消,以瀕臨鄱陽湖改成鄱陽鎮。1960年,曾稱波湖人民公社。1956年簡化後為“波陽”(鄱陽),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改回鄱陽)是中國江西省上饒市所轄的一個縣。鄱陽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總面積為4215平方公裏,現轄14個建製鎮,20個鄉、2個水庫管理局、一個農科所,676個行政村(含居委會),2003年人口為138萬,其中農業人口110萬。
鄱陽縣古稱番(pO)邑,饒州,漢時更名鄱陽縣,素有“魚米之鄉”、“富饒之州”、“銀鄱陽”的美譽。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因縣而得名。
行政區劃
鄱陽湖公園鄱陽縣下轄14個鎮20個鄉。
經濟
産業結構主要以大農業為立。自古有"銀波陽"之美稱,"魚米之鄉"之盛名,是國務院列入的全地商品糧、商品魚生産基地之一。
地理氣候
鄱陽縣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7.60C,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小時以上,日照百分率為40%以上,年降水量1608毫米,無霜期達275天。
地理條件和傳統産品,縣境毗鄰皖南,山脈為黃山餘支,縣域經地勢自東北嚮西南逐漸傾欹,低山、丘陵、湖區平原兼有,擁有234萬畝山地經濟、野生、珍貴樹和113萬畝寬的水域,其中30萬畝優質可養水面。
資源
傳統的珠湖銀魚、東湖鯽魚、鄱湖藜蒿、春不佬菜等,堪稱天然食品一絶。人民大會堂在建立初期就采用了鄱陽生産的脫胎漆器。
礦産資源有金、銀、鉛、鋅、煤和瑩石等豐富。
此外,鄱陽生産的甲魚酒、新芝安食品係列及自古以來就富盛名的脫胎漆器、魚鈎等在改革開放中的市場經濟競爭中爭創不少輝煌。人民大會堂在建立初期就采用了鄱陽生産的脫胎漆器。
鄱陽縣1986年被國務院定為貧睏縣,有國傢的大力扶助下,扶貧開發歷經十八年來,貧睏人口逐漸減少,貧睏地區的農牧水産業迅猛發展,更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極待開發。
全縣國土面積4215平方公裏,現轄14個建製鎮,20個鄉、2個水庫管理局、一個農科所,676個行政村(含居委會),總人口136.8萬。境內平原廣阔,河湖交錯,土地肥沃,糧豐林茂;昌江、樂安河、東湖等縱橫環繞市區,城中的芝山公園風景秀麗奇美,把鄱陽縣點綴成獨具特色的水中城、城中水,緑中城、城中緑的自然生態城市。地下藴藏有金、銀、銅、鉛、鋅、磷、花崗岩、石灰石等富於開採礦産資源。鄱陽縣有極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全縣共有中學90所,在校學生8--9萬人,並擁有七千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較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全縣常年開設各類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鄱陽帥特竜一、鄱陽縣是與鄱陽湖最有歷史淵源的縣
鄱陽縣歷史悠久,建縣歷史有2229年,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製首批設立的縣。當時江西有兩個縣,其中一個就是番邑,當時的“番”沒有耳朵旁。剛纔有記者朋友問我,為什麽鄱陽湖那麽出名,鄱陽縣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呢?這我要解釋一下,公元前221年設立了番邑,在設縣200年的時候,成立了鄱陽郡,就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東漢末年,隨着長江水不斷南侵,以前的長江水道在黃梅縣,沒有到鄱陽和九江郡。公元600年左右,發洪水淹掉了兩個縣城,一個是梟陽縣,一個叫海昏縣,最終靠近了鄱陽郡,從那個時候彭澤湖改名鄱陽湖。為什麽要改叫鄱陽湖?因為當時鄱陽知名度很高,它是徽饒古道,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的瓷器從鄱陽港起運,一條路走昌江、過鄱陽湖、再到長江吳淞口出海;另一條路經鄱陽港到昌江、到鄱陽湖往贛江,翻梅嶺再從廣州口岸出海。當時的鄱陽非常發達,州府一級在鄱陽設立的辦事處有72傢。所以彭澤湖就正式改名鄱陽湖,這是它名字的來源。鄱陽縣的縣名比湖名早了800多年。鄱陽湖因鄱陽縣而得名,鄱陽縣因鄱陽湖而揚名。為什麽大傢都不知道鄱陽縣呢?因為在1957年,國傢文字委員會說“鄱”字很多人不認識,為了文字簡化,就把“鄱”改成了“波”,直到2003年,我們強烈要求把“波”改回“鄱”,經過國務院批準,又恢復了縣名,以前出版的地圖上鄱陽縣還是叫“波陽縣”,所以鄱陽縣很多人都還不知道。
夜幕中的鄱陽二、鄱陽縣是鄱陽湖地區文化底藴最深厚的縣之一
幾千年來,鄱陽縣的老百姓與鄱陽湖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說,老百姓的血管裏面都浸透了鄱陽湖的歷史和文化。百萬鄱陽人民長期以來撒網打漁,以湖為生;築屋湖濱,以湖為傢;退田還湖,以湖為友;在抗洪搶險當中,以湖為敵。在千百年的航運史上,鄱陽的興衰與鄱陽湖息息相關,有血有淚也有笑。在水運非常繁榮的時候,鄱陽富甲天下,可以說是江南最富饒的縣之一,饒州就是富饒之州。但隨着公路、鐵路的興起,水運的衰落,鄱陽經過了陣痛,失去了原來的區位優勢。在鄱陽興衰的過程當中,我們形成了四種文化,成為了鄱陽湖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一是漁耕文化。在長期和鄱陽湖打交道的過程當中,鄱陽人無論是說話、吃飯、喝酒等風俗都和湖、和水有非常大的關係,並形成了開湖、禁湖祭湖等習俗。同時,在撒網打漁的過程中,形成了漁歌、漁鼓、漁舞、漁號等原生態的漁耕文化。二是商賈文化。鄱陽是大碼頭,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點。目前,鄱陽各類專業市場有10多傢,商貿的輻射人口達到了1千萬,在縣城每年的商品交易額都在10億元以上,現在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為什麽能夠吸引客商進來?就是有幾千年來形成的開放包容、熱情好客、誠實守信的商賈文化。三是戲麯文化。鄱陽人特別愛唱戲,有自己的劇種贛劇饒河調。在全國有單獨劇種的縣並不多。江西有五大河,其中有一條饒河在鄱陽縣境內。饒河是由樂安河和昌江合流而成,我們的劇種以饒河命名,形成饒河調,但整個劇種還屬於贛劇,所以又叫贛劇?饒河調。在全縣能唱贛劇?饒河調的人占到總人口的40%以上,大大小小的戲班子有幾百傢,大傢業餘時間都沉醉在戲麯當中,每年我們舉辦的戲麯節,基本上都是萬人空巷,所以我們也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戲劇之鄉”。四是人文文化。鄱陽縣存在2200多年,沒有厚重的歷史,沒有重要的人物是負載不了這麽悠久的縣。這些人文文化形成了愛國愛傢、熱情文明、樂觀嚮上、熱愛學習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鄱陽人。鄱陽人文文化的代表人物,這裏我介紹幾位。第一位是范仲淹。雖然他不是鄱陽人,在鄱陽也衹有一年時間,但他對鄱陽的影響卻是深遠的。鄱陽縣城老城區的建設規劃就是在范仲淹手上做的,當時的城市規劃概括起來叫“九箭射東湖”,九箭就是九條巷子,到現在這九條巷子還依然存在。雖然經過了上千年的歷史,仍然保持原態,並且當時在城市規劃中就設計好了防火設施、下水道等。同時他還給鄱陽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范仲淹沒有到過洞庭湖,但他寫下了千古名篇《嶽陽樓記》,他是通過觀察煙波浩淼的鄱陽湖來描寫洞庭湖的。在他寫《嶽陽樓記》的時候還有一個典故,《嶽陽樓記》最後兩行半是這篇文章最經典的,是他離開鄱陽時寫的。當時嶽陽太守滕子京把嶽陽樓畫了一張草圖,寄給饒州知州范仲淹,請他寫序,半年以後卻沒有收到。但是實際上范仲淹已經寫了,也派了使者送過去,不知道什麽緣故卻沒有送到。如果送到了,《嶽陽樓記》就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幾句話了。范仲淹是被貶到饒州任知州的,當時的心情是寫不出來的。之後滕子京又再次派使者畫上草圖請范仲淹一定要寫一篇文章,但那個時候范仲淹官越當越大了,離開鄱陽去京都,在離京都衹有七八十裏的地方收到了使者送來的草圖,經過反思,他就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第二位是陶母。陶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她兒子東晉大將軍陶侃可能很多人知道。陶淵明就是陶侃的曾孫。陶母是中國三大賢母之,孟母三遷、嶽母刺字、陶母截發延賓。陶侃在外讀書、遊歷、做官時,有一年鼕天,朋友和陶侃一起來鄱陽拜訪他的母親,那個時候陶侃已經是高官了,但傢中還是傢徒四壁,沒有什麽酒菜能夠招待兒子的朋友,陶母就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截發延賓,另一個是剁席喂馬。她把自己的青絲剪下來換酒肉,招待兒子的朋友,表達鄱陽人民的熱情好客之情;鼕天床下鋪的是草席,把草席剁碎喂兒子朋友的馬。後來這兩件事都成了成語典故,現在成語詞典中都能找到。第三位是洪邁。洪氏父子歷史上很有名氣,就是父親洪皓及洪邁、洪適、洪遵三兄弟。洪邁大傢可能知道,毛澤東主席身最愛讀的一本書《容齋隨筆》,作者就是洪邁。這本書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咱們就不詳說。洪皓民族氣節另人敬仰,南宋時期出使金國,被中國譽為“ 蘇武第二”的人物,在金國羈押了幾十年,但始終不改民族氣節。第四位是江萬裏。他是南宋的宰相,鄱陽人,他一生憂國憂民,忠心報國,晚年因對南宋朝廷失望,告老還鄉,在現在鄱陽縣城芝山公園附近隱居。他在門前挖了一個池塘,名字叫止水池,並建了一個止水亭。當他得知南宋滅亡的消息,便帶着全家17口跳進了止水池,表達了深深的愛國情懷。現在大傢到芝山還可以看到止水池和止水亭。在止水亭上有一首詩,“街亭引水四周周,越雨瀟瀟亂打紅,荷葉小看沿不濕,勸您誤聽五更風”。這首詩的意思是,半夜聽到了雨打落在屋頂,就想象到可能在北方發生的戰爭,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第五位是姜夔。他是中國古代的大文人,他傢就在鄱陽縣城的姜家壩村。這是我講的代表鄱陽人文文化的五個人。下面我再講一件能夠代表鄱陽人文文化的事。有這麽一首詩,可能很多江西人都知道,“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講的是一個人的命運問題。當時的知州范仲淹對老百姓非常關懷,有一個窮書生就嚮范仲淹說“我很窮,沒有飯吃”。范仲淹對他說“我給你錢恐怕也解决不了問題,我給你一些紙,你就到鄱陽的薦福碑去拓碑。這個碑上的字是歐陽詢所寫。”那個時候拓碑能夠賣錢,就靠拓碑都能夠養傢糊口。這個窮睏潦倒的書生第二天正準備去拓碑,但在頭天晚上一聲雷擊把薦福碑轟碎了。倒黴的人偏偏碰到倒黴的事。
鄱陽歷史上人才輩出,這種愛國、熱情、創造的人文文化深深感染着鄱陽人民。所以鄱陽縣也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精神,一是兼容並蓄的開放精神,萬澗蓄水成大川,體現了鄱陽的大開放、大發展。二是吐故納新的創新精神,鄱陽湖的水永遠吐故納新,奔騰不息。三是滴水穿石的執着精神,鄱陽人民幾千年來孜孜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這種執着充分體現了鄱陽人民堅毅的性格。四是潤澤萬物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都和鄱陽湖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我縣成立了鄱陽湖文化研究會,專門研究鄱陽湖文化。因為一個地方的發展,沒有文化底藴,沒有文化作承載,那麽這個地方的凝聚力就不夠,發展就不會長久。
三、鄱陽縣是鄱陽湖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
今年3月8日,省委、省政府在人民大會堂嚮全國宣佈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構想。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有機結合的重大戰略。從歷史上來看,它將會為江西發展贏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具有長遠的歷史意義。同時也是貫徹黨十七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舉措。鄱陽縣與鄱陽湖同根、同祖、同名,在這樣重大的歷史進程當中,鄱陽縣自然不會自甘落後。所以我縣提出要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先行區、示範區和快速崛起區。
1、把鄱陽定位為中國湖城。鄱陽擁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境內的湖泊數量在全國最多、生態最好。除了鄱陽湖之外還有1067個自然湖和人工湖,而且水質都在2級以上。目前,世界上將近200多個國傢,最缺水的13個國傢其中就有中國。而我縣擁有這麽多的生態良好的湖泊,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對自己家乡的描述是“浪花上的城市,鳥語下的鄉村”。在縣城中有5大湖,共計6平方公裏。鄱陽有大量的候鳥,鼕季來臨時,小天鵝、白鶴、大雁、黑鸛等大量的候鳥來這裏棲息,其中國傢2級以上保護動物有60多種。候鳥能選擇環境最優美、生態最良好的地方生活,所以留在了鄱陽湖,留在了鄱陽縣。我縣總體發展戰略思路是以中國湖城為城市定位,以鄱陽湖資源為依托,努力建設湖産業名城、湖文化名城、湖旅遊名城、湖宜居名城。通過四大名城的建設,來實現打造中國湖城的目標。到那個時候,鄱陽就到了“天藍水清、樹秀花豔、鳥美魚鮮、湖甲天下”的境界。
2、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很多人認為“生態不經濟,濟經濟不生態”。認為保護生態肯定賺不到錢,肯定不能發展經銀裝素裹的鄱陽湖公園一角濟,發展經濟肯定要破壞生態。那麽究竟有沒有既保護生態又發展經濟的路子呢?我認為有,而且我們也是這樣做的。一是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在産業選擇方面,我們把高污染、高能耗的産業拒之門外。首先,把發展緑色能源産業作為主攻方向。引進了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利用桔桿、稻殼、花生殼、棉花桿、蘆葦桿等發電,通過收購農村廢棄的桔桿、稻殼等,老百姓可以增加3000萬的收入,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引進了風力發電和風力發電設備的製造項目。我們有比較好的風力資源,鄱陽湖的風場是全國六大風場之一,經過2年時間的測風,我們具備了裝機10萬千瓦的風電場,所以引進了專門生産風機的風力發電設備製造企業。引進了光伏産業項目。以新餘賽維LDK項目為竜頭,做下遊産品,發展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組件。我們通過大力發展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生態能源産業,努力使鄱陽成為全國的新型能源生産基地縣。其次,把發展緑色食品加工業作為努力方向。鄱陽是全國商品糧生産基地縣,每年生産的糧食20億斤,占江西省糧食總産量的二十分之一。占上饒市糧食産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們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這是能耗低、不污染的生態産業。鄱陽是中國的淡水魚之鄉,被全國水産品流通與加工協會命名為“中國的淡水魚之鄉”,水産品年産量13萬噸,在江西省名列第一,在也在十強之列(全國淡水漁業)。再次,把發展生態旅遊産業作為努力方向。鄱陽縣有非常好的濕地資源,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有非常深厚的濕地文化。所以我縣申報了面積368平方公裏的鄱陽湖國傢濕地公園項目,國傢林業局已經批復。剛纔我給記者們發了名片,名片上的圖案是草、鳥、湖的集合。因為鄱陽湖是一個季節性湖泊,汛期水茫茫一大片,枯水期露出大面積的草洲。江西省社科院的鬍可元院長說,要看草原不必到北方,到鄱陽就能看到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在鼕天,茫茫400平方公裏的草洲景色迷人。我從上到下描述下,最上面是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往下看是潔白的天鵝、灰色的大雁在自由的飛翔;再往下看,牧童騎牛吹笛子縱情與大自然擁抱;再接下來看到的是白色的蘆花、黃色的蘆葦一望無際。要看蘆葦蕩不一定要到白洋澱,到鄱陽就能看到漂亮的蘆葦蕩;要看草原,在鼕天北方看不到緑色的草原,但是在鄱陽就可以看到清脆欲滴的大草原,我們稱之為“江南大草原”。水,是達到可以直接飲用標準的水,生態的魚,還有鄱陽湖上各種各樣的小島,這些都是資源。這樣水、草、島、鳥構成了鄱陽湖國傢濕地公園諸多元素。鄱陽湖國傢濕地公園建設項目,是今年我省提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項目之一,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以前總是認為,保護生態環境要依靠國傢投入,但是通過創造新模式,可以形成以市場投入為主、國傢投入為輔的生態保護新機製。通過實施鄱陽湖國傢濕地公園這個項目來發展旅遊産業,來保護鄱陽湖的一湖清水,保護鄱陽湖的濕地。
3、大力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在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過程中,我們從點滴小事做起,盡鄱陽縣廣大老百姓的一份力量,保護好鄱陽湖的一湖清水。一是大力建設生態漁村。我們把沿湖2公裏左右範圍內的300多個自然村全部建設成生態漁村,建一個環鄱陽湖的生態屏障。今年已經在50個村開始了試點,計劃用5年時間把300個村全部做完,最終達到不讓泥沙流失到鄱陽湖、不讓垃圾流落到鄱陽湖、不讓污水流入到鄱陽湖的目標。生態漁村主要是開展四大工程建設,一是潔淨傢園工程,二是潔淨田園工程,三是潔淨水源工程,四是潔淨能源工程。做好四件事:一是栽樹。村前屋後裸露的地方全部緑化,通過大量植樹,不讓泥沙流失到鄱陽湖。二是農村垃圾定時收集、集中掩埋。農村垃圾是最難管的事之一,已經成為社會一大公害,飄灑在村前屋後,流落到田間、湖泊,成為白色污染。蘇榮書記特意為鄉村垃圾問題專門召開了多次調研會。我們要求每個村把垃圾收集起來,集中掩埋,進行無害化處理。現在每個村都有垃圾收集係統,都有人運輸,有人清理。三是解决污水問題。鄉村的污水處理和城市污夜色鄱陽水處理有明顯的區別,城市污水通過化學反應處理,需要很多費用,這個模式在農村肯定推廣不了。農村生活污水之前都是直接流入鄱陽湖的,儘管現在鄱陽湖還是3類以上的水質,但還是受到了一定的污染。我們創造了人工濕地生態處理的辦法,在村前屋後低窪的地方挖幾個池子,一般是三個池子,栽上一些水生植物,然後讓污水從池中一級一級地流過,通過沉澱、降解到第二個池子,然後再經過沉澱、降解到第三個池子,再流到湖中的水 PH值基本達到國傢標準。這是一種非常可行的辦法,明天大傢有機會可以到實地去看看。四是推廣使用沼氣。我們在農村大力推廣沼氣,要求老百姓改水改厠,把牛集中管理。這樣就可以解决老百姓的飲水安全問題和村莊的環境衛生的問題,還解决了湖區的血吸蟲傳染的問題,同時還節省了老百姓的支出,增加了收入。二是建設千裏緑色屏障,打造生態中國湖城。省裏開展“一大四小”造林緑化工程,我們積極響應,計劃每年造林15萬畝,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5%。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該縣農田林網、鄉村道路、環湖周邊及荒山、荒坡,包括縣城和村鎮都得到緑化,改善生活環境。
鄱陽具有代表交友網站湖城網,湖城網是一個社交網絡,通過它您可以與朋友、同學、同事、傢人保持更緊密的聯繫,及時瞭解他們的動態;與他們分享你的生活和快樂。
湖城網依據鄱陽縣的別稱湖城而得名,湖城網站旨在為當地信息服務做帶頭作用,為鄱陽的網絡經濟發展做一份低微的貢獻,湖城網站在以後的不斷完善中,其作用、以及影響也將在廣大市民信紙形成一個不可動搖的網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