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這裏的古人類創造過動人的歷史篇章和燦爛的古代文化。明朝化年間,蒙古鄂爾多斯部駐牧於此,始稱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市(原伊剋昭盟,"伊剋昭"漢意為"大廟",伊剋昭盟是由清朝鄂爾多斯六個旗在達拉特旗王愛召會盟而得名。)鄂爾多斯是蒙古語“宮帳群”,也譯作“八白室”,成吉思汗去世之後,窩闊臺汗為了紀念聖祖,在哈拉和林建立了紀念宮帳,祭祀成吉思汗的遺物,故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市地處黃河與萬裏長城的環抱之中,"三面黃河一面城"。東、西、北三面臨河,在河""字形灣內,南接長城,東、南、西與晉、陝、寧接壤,北與呼和浩特、包頭市隔河相望構成“金三角”。東西長約400公裏,南北約340公裏。地形中部隆起,四周遞降,境內溝壑縱橫,沙漠廣覆,地勢西高東低,相對高差大;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氣候,年幹均降雨量為327毫米,年平均氣溫5-7℃,總面積8.7萬平方公裏,總人口127萬,轄達拉特旗、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烏審旗、鄂托剋旗、鄂托剋前族(1980年8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從鄂托剋旗分設出)、杭錦旗、東勝市(1984年1月1日撤縣設市)。民國25年(1936年)10月,在鄂托剋旗南部設立中共三段地區工作委員會,後又成立中共伊剋昭盟工委。民國28年(1939年)3月,成立伊剋昭盟桃力民蒙漢聯合抗敵委員會。民國36年(1947年)2月,伊剋昭盟工委分為伊東工委和伊西工委,民國38年(1949年)7月7日,伊剋昭盟東工委和西工委合併,成立中共伊剋昭盟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旗縣組建政權,設行政村人民政府,轄7旗1縣。1949年11月26日,在札薩剋旗召開伊剋昭盟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在新街建立伊剋昭盟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1951年11月10日,伊剋昭盟自治政務委員會改稱為伊剋昭盟自治區人民政府。1953年7月,伊剋昭盟將基層政權的行政村人民政府改為鄉人民政府。1967年,全盟共建立高級農業社1227個,初級農業社23個,高級牧業合作社72個,初級牧業合作社59個。1956年,將69個區撤銷37個,保留32個,新建26個蘇木,擴建125個鄉和6個鄉級鎮。1958年10月,將鄉、蘇木、鄉級鎮改為人民公社,全盟共有78個人民公社、444個生産大隊、2173個生産隊。1969年,全盟轄6個旗、1個縣、1個市、23個蘇木、91個鄉、8個鄉鎮、122個人民公社、999個生産大隊、5500個生産隊。1984年,將原來的人民公社改為鄉、蘇木。1984~1997年,伊剋昭盟共轄7旗1市,有20個鎮、35個蘇木、85個鄉。
2001年2月26日,國務院批復(國函〔2001〕17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撤銷伊剋昭盟,設立地級鄂爾多斯市。3月30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出關於撤銷伊剋昭盟設立鄂爾多斯市的通知。鄂爾多斯市轄伊金霍洛旗、烏審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剋旗、鄂托剋前旗和東勝區。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九五”以來,鄂爾多斯各族人民解旗思想,開拓進取,地區經濟實力日益增強,民族團结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事業跨上新的臺階。步入新世紀,鄂爾多斯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正在以更加豪邁的氣魄推進二次創業,為把鄂爾多斯市建成我國西部發達地區而努力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