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
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是1485至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專製王朝。該王室遠祖來自威爾士,由歐文·都鐸和瓦盧瓦的凱特琳創立。曾出過5位英格蘭國王。雖然都鐸王室成員僅是蘭開斯特王室的母係後裔,但在最終贏得“玫瑰戰爭”,首領亨利·都鐸得以繼承王位,是為亨利七世,都鐸王朝開始對英格蘭和愛爾蘭的118年的統治,而且這也是英格蘭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之一。
君主列表
* 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亨利·都鐸,亨利六世侄子。(父親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弟弟)
*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亨利七世次子。
* 愛德華六世,(1547-1553年在位)亨利八世的小兒子。
* 琴·格蕾郡主,亨利七世外孫女的女兒。(在位衹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國女王)
* 瑪麗一世(1553-1558年在位),愛德華六世同父異母的姐姐。
* 伊利沙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瑪麗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評價及影響
都鐸王朝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製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
dōu duó wánɡ cháo dōu duó wánɡ cháo |
| 英國的封建王朝。1485年由都鐸傢族的亨利(即亨利七世”)結束玫瑰戰爭後建立。王朝統治期間,建立國王專製統治,鼓勵工商業,推進對外殖民,展開圈地運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1603年被斯圖亞特王朝取代。 |
|
英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以統治者的姓氏都鐸命名。英文名Tudor。
都鐸王朝的統治時間從1485年至1603年,歷時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始於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結束於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的去世。雖然歷時不長,但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社會嚮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這樣一個關鍵時代,因而其實施的各項政策也極具時代特色. |
|
都鐸王朝的傢族起源是頗為卑微的。由最初在格溫內思郡君主身邊謙遜的助手開始,都鐸傢族逐漸提升並穩固了其皇室地位。格溫內思郡君主盧埃林·阿普·約爾沃思及其子孫曾是貴族家庭的顧問、外交官、僕人和評論員。
早期都鐸王朝的首個領導者是森弗李哥·阿普·約爾沃思,他的兒子恩迪費德通過格溫內思郡的管理鞏固家庭地位。他是外交傢和大使,全權代理盧埃林與英國皇室協商。恩迪費德娶瑞斯·格魯菲德之女為妻,提升自己傢族的社會地位。恩迪費德有至少七個孩子,所有孩子後來都為格溫內思郡君主效勞。最年長的叫戈裏,繼承父親的衣鉢成為格溫內思郡君主的管傢-擁有法律和外交權利的主要顧問和評論員。他的兒子都鐸·漢是盎格魯人殖民地彭米妮德的君主,他的職位反應出其傢族地位的攀升。
都鐸·漢的孫子:都鐸·非澶娶格溫內思郡的皇室家庭的瑪格列特為妻。她母親的先輩是盧埃林·阿普·約爾沃思,而父親的祖先則有金雀王朝的約翰國王、亨利三世和愛德華一世。都鐸和瑪格列特先後養育了五個孩子,這些孩子都積極參與對堂兄歐文的鬥爭中。最年幼的孩子馬瑞德後來有一個名為歐文·阿普·都鐸·阿普·馬瑞德。歐文在都鐸傢族地位不斷上升的過程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他成功地效仿格林德避免對威爾士人采取懲罰措施,跟隨社會潮流也成為傢族的一種傳統。人們認為他曾經在亨利五世時指揮或者協助指揮過對法戰爭,由此成為皇室傢族親密的朋友。亨利去世後,他秘密娶了遺孀凱瑟琳王後。至此,一個格溫內思郡卑微的無産階級逐漸成為了強大的西歐皇室傢族。 |
|
都鐸王朝實行的重商主義政策,對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1.重商主義政策振興了英國的民族工業,為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騰飛提供了前提條件
英國是一個偏離歐洲大陸的島國。在都鐸王朝以前,英國仍然是一個經濟落後,工業不發達的“農業附庸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羊毛和糧食的輸出占有重要的地位。毛紡織業作為因果的支柱工業,雖然有所發展,但也遠遠落後於拂蘭德爾,尼德蘭,佛羅倫薩。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重商主義者認為必須大力發展工商業。比如英國早期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威廉·司塔福特認為:從外國輸入商品是有害的,從外國輸入的本國能夠製造的商品則害處更大,他反對輸出英國羊毛和輸入外國羊毛質成品。重商主義者還認為,“貨幣是衡量國傢富裕程度的標準。”因此,積纍更多的貨幣成了當時社會的一種強烈的追求。都鐸王朝的統治者也意識到要“使國傢富強,使自己顯赫的必要條件”就是迅速發展工商業,為此,都鐸王朝的歷代君主都實行重商主義政策。
首先,都鐸王朝扶植,鼓勵發展呢絨製造業,以出口呢絨換取貨幣。都鐸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1485—1509}三番五次通過國傢法令,禁止羊毛特別是優質羊毛的出口,甚至還禁止半製成品的呢絨出口。亨利七世與尼德蘭締結了“大通商”條約,恢復了英國與尼德蘭正常的貿易關係,將英國廉價的呢絨等工業品傾銷至尼德蘭,從而加速了尼德蘭呢絨業的衰落,推動了英國呢絨業的大發展,促進了以倫敦——安特衛普為中心的對外貿易的加強與擴大。正是基於這一點,亨利七世贏得了“商人的國王”的稱號。此後,其繼任者繼續推行這一政策。到16世紀末呢絨業已成為英國普及城鄉的盛行的“全國性行業”。據統計,全國從事呢絨工業的人口達200萬,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到17世紀上半葉,英國每年平均出口呢絨大25萬匹,呢絨出口已占全國商品出口總額的90%。英國呢絨不僅銷往意大利,西班牙,德意志,法蘭西,尼德蘭,而且遠銷到波羅的海沿岸國傢,俄羅斯和亞洲,非洲等地區。
其次,大力發展海外商業,鼓勵發展造船業。15世紀以前,英國建造的船衹很少有百噸以上的。亨利七世為了擴大遠洋貿易,奬勵船主建造大船,規定凡是建造出百噸以上的新船者,每噸奬給五先令的津貼。這一規定刺激了英國造船業的發展,到第五代君主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1558—1603),英國海軍終於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為英國從事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紡織業,造船業等行業的帶動下,各種金屬製造,製革,製皂,染料等行業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發展,國內市場急劇擴大。海外貿易,殖民掠殺,走私等活動纍積的財富一部分也轉入工業,加強了工業資本。圈地運動又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拋嚮工業市場,所有這些都使英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驚人的發展,並為18世紀的工業革命創造了資本的,技術的,勞動力的前提。可以說,都鐸王朝卓有成效的重商主義政策是英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前奏。
2.重商主義政策揭開了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的序幕,推動了英國封建農奴制度的瓦解
從15世紀的最後30年開始,英國發生了圈地運動,這是英國農村土地所有權的重大變革,隨之而來的還有經營方式和耕作方法的變革,這就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的重要內容。而這一切自始至終都與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密切相關,如果說圈地運動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的序幕,那麽揭開這一序幕的便是都鐸王朝的重商註意政策。
第一,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是引發圈地運動的主要原動力。如前所述,重商主義政策刺激了毛紡織業的突飛猛進,因此,對羊毛的需求量激增, 就造成了羊毛價格的節節上揚,養羊業則成為一本萬利的事業。貴族和鄉紳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在封建掩護下的古老的公有地“敞地”被圍了起來,變成了雇工放牧的草場。這是英國農村土地所有製變革的發端,也是英國封建農奴製瓦解的濫觴。
第二,重商主義政策加速了寺院土地所有製的崩潰。寺院土地所有製是英國中世紀封建土地所有製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鐸王朝實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宗旨就是要千方百計地積纍財富,而掠奪教産就是其積纍財富的一條重要途徑。都鐸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1509—1547)曾於1536和1539年先後頒布了兩道查封寺院的法令,封閉一切修道院,其全部財産包括土地在內均收歸國有。這些被沒收來的土地除一部分賞賜給寵臣以外,絶大部分被賣給了新貴族和資産階級。寺院土地所有製的廢除,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具有决定意義的重要一環。
第三,重商主義政策也瓦解了封建貴族的領地所有製,導致了土地所有權的再分配。在重商主義政策的影響下,一方面是高度繁榮的商品貨幣的引誘,使得封建貴族不惜重金購買供享樂用的昂貴商品,另一方面是“價格革命”所造成的貨幣貶值,通貨膨脹,使得那些靠固定地租生活的封建貴族實際收入下降。他們入不敷出,債臺高築,陷於破産的境地。到16世紀末,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分地而顯赫一時的38傢貴族中,起直接繼承人有22傢負債纍纍。一些貴族不得不采取先質押而後變賣土地的辦法來還債。這樣一來,貴族莊園的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在1559年底,英國共有莊園3390座。而到1620年底,就下降到2220座。占園40座以上的大貴族也從39 減少到19傢,這些都反映了封建貴族領地所有製的急劇沒落。重商主義政策還使土地日趨商品化,土地自由買賣與轉讓具有廣泛性,不僅王室不斷的公開出售土地,而且土地還進了商品交易所,成為投機商倒買倒賣的商品。在土地制度的轉變過程中,土地的大都落到了新貴族,資産階級和自耕農手中。那些獲得土地的新貴族,資産階級和自耕農,采用新的經營方式,産生新的原料作物,滿足新的市場需求。他們與工商業資産階級一道,推動着封建制度下的英國嚮資本主義制度過渡。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使英國農村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這是一場為“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奠定基礎的變革的序幕”。
3.重商主義政策促使英國建立起外嚮型經濟模式,推動英國走嚮世界
重商主義者認為: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是衡量國傢富裕程度的標準,而對外貿易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都鐸王朝的統治者放眼世界,把目光從狹小的海島移往遙遠的海外,把本國經濟納入世界經濟範疇,以海外市場作導嚮,建立起外項型經濟模式,積極推動本國經濟走嚮世界,努力開拓世界市場。
英國對外開拓市場是全方位的。嚮西,它開拓了美洲市場。1497年,英國亨利七世嚮探險傢約翰·卡波特頒發了遠洋航行特許壯,希望他能沿着西北方向尋找到一條去往東方的新航路。當卡波特意外地發現了紐芬蘭等地後,亨利七世立即賜予厚賞,並授權予他“海上將軍”的稱號。從此,英國努力開拓美洲市場,在紐芬蘭島建立了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漁業區。1584年,華爾脫·拉萊又在弗吉尼亞建立墾殖區。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暢通無阻。1607年,英國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亞。然後,英國不斷擴大殖民地的範圍,逐步侵占北美遼闊的土地,把這裏發展為英國的工業原料基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嚮北,英國與俄羅斯建立商業貿易聯繫,並以此為基地開闢中亞市場。1553年,英國遠征隊嚮東北方向航行,與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了貿易聯繫,並為英國商人謀取了極為有利的貿易優惠權。第二年,經瑪利亞女王(1553—1558)批準,英國商人正式建立了“莫斯科公司”,專門經營俄羅斯,中亞,波斯一帶的貿易。1579年,英國商人又創辦了“東方公司”,專門經營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貿易,迫使長期壟斷該地區貿易的漢薩同盟分權讓利。嚮南,英國與北非,西非國傢發展商業往來。亨利八世的寵臣威廉·霍金絲在1530—1532年間曾三次在幾內亞與巴西進行貿易。在1551年1552年,溫德姆率領英國船隊先後到達摩洛哥的紮非亞和加那利群島的聖剋魯司,在那裏進行大規模的貿易活動。1553年,他又開始了從幾內亞到貝寧之間的航行,打通了與北非的商業交往。伊麗莎白女王上臺後,英國在北非和西非的貿易活動更加頻繁和擴大了。1585年,英國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有成立了“幾內亞公司”。這些地區壟斷性的商業集團紛紛前往非洲,從事不平等的貿易掠奪,乃至販運黑奴。嚮東,英國恢復了與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往來,打通了與印度等東方國傢的貿易。都鐸王朝早期,英國曾與地中海地區有過貿易往來,後來因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而中斷。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戰勝了奧斯曼土耳其海軍,為英國嚮地中海地區擴張商業提供了有利條件。1580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三世表示願意與英國通商。於是,伊麗莎白女王於1582年正式嚮“利凡特公司“頒發貿易專利證書。允許該公司壟斷對奧斯曼土耳其的貿易,期限為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嚮該公司秘密投資4萬英鎊,占該公司全部資産的一半。英國通過“利凡特公司”每年嚮奧斯曼土耳其出口價值約15萬英鎊的呢絨。早在16世紀80年代,英國殖民貿易觸角開始伸嚮東方的印度。1600年,倫敦商人在伊麗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東印度公司”,該公司享有對好望角以東的國傢特別是印度進行貿易的壟斷權。
到17世紀,英國商人的足跡幾乎遍及世界各地,空前地突破了封建農本經濟的閉塞狀態,將英國經濟納入了世界經濟運行的軌道。儘管他們是以強盜的身份,以暴力掠奪的方式進行貿易,但是他們所開闢的廣阔市場以及所獲得的大量廉價的原料和金銀財富,為英國經濟註入了活力。來自海外的金銀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英國,變成資本,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經濟飛速發展,使英國經濟迅速壯大,成為世界首富。 |
|
在1536年在威爾士大約有二十七萬八千餘位常住人口。這個數字在1620年攀升到大約三十六萬,到1750年更是增長到了五十萬。造成人口數量急劇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鄉村殖民的激烈化,由更穩定的發展態勢和日益變化的經濟活動所帶來的貿易增長。
牛羊的日益增多以及相關産品的生産發展依然是經濟活動的重點,同時鉛、煤、鐵的開採和大規模的手工業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廣阔的就業機會。但在16世紀,由於人口發展的速度超過了經濟發展速度的,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有所降低。
在1530年至1640年的通貨膨脹使許多物品的價格翻了四倍,讓社會生活情形日益惡化,貴族們不停的積極建設自己的房屋導致了越來越多人失去了他們的賴以生存的土地。
窮人占到了人口數量的百分之三十,他們衹能居住在一個沒有窗戶和煙囪的單間裏。因為1563年頒布的《勞動者法規》中規定那些沒有財産沒有房屋的人就沒有自由的權利。
因擔心此類社會問題會給社會穩定性帶來很大的威脅,1601年通過了《濟貧法》。此法授權每個教區提高費用來救濟貧者、孤兒並懲罰強健的乞討者。
大約有一般的人口由百姓和小佃農組成,在那些例如格拉摩根郡一樣享有特權的地區,小佃農也有可能發展地不錯。但在1585-1587年和1593-1597年的饑荒歲月裏,許多小佃農都生活在貧睏的邊緣。各種從業人員、商人和更具有實力的工藝匠人以及自耕農幾乎占到了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五,這一階級在都鐸時期之後權利 |
|
亨利七世,亨利·都鐸,亨利六世的侄子(父親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弟弟)
亨利八世,亨利七世次子
愛德華六世,亨利八世的小兒子
簡·格雷,亨利七世外孫女的女兒 在位衹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國女王
瑪麗一世,亨利八世的女兒,愛德華六世同父異母的姐姐
伊麗莎白一世,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
|
導演 |斯蒂夫·席爾, Charles McDougall
主演 |Jonathan Rhys Meyers、薩姆·尼爾、傑裏米·諾贊姆、史蒂芬威丁頓、亨利·切爾尼、Nick Dunning (I)、Natalie Dormer、Perdita Weeks、馬莉婭·杜爾·肯尼迪、Matt (V) Ryan
類型 |劇情 歷史 電視劇
年份 |2006
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片長 |55分鐘
色彩 |彩色
電影介紹
本劇主要講述年輕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人生和愛情,涉及其在位(1509-1547)近四十年中的早期統治。除了重點講述他的愛情生活,包括Catherine of Aragon和聲名狼藉的Anne Boleyn。本片還將聚焦亨利八世在位時最著名的一些政治關係,比如和哲學家Sir Thomas More,紅衣主教Wolsey(英格蘭當時的天主教堂領袖,後與羅馬教廷决裂),Charles Brandon,Suffolk公爵以及亨利八世的密友。
Showtime出品的歷史劇“都鐸王朝”,與其說是一個顯赫王朝的興衰史,不如說是一個偏執狂和殺妻狂的羅曼史。
《時代周刊》曾刊文道:“如果16世紀有八卦小報,亨利八世一定是每期的封面人物。”的確,這位才華橫溢且私欲膨脹的英國國王,一生娶了六個妻子,在歷史上曾留下無數矚目的爭議。
在前兩季中,由於王後凱瑟琳衹誕下了一個女兒瑪麗,苦無子嗣繼位的亨利八世對她不再寵幸,轉而愛上女侍官安妮-博林。工於心計的安不甘做國王的情人,於是,就罷黜凱瑟琳和認可安的身份,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展開了長達十年的對抗。最終更不惜宣佈脫離羅馬教廷,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
然而,安衹生下了一個女兒伊麗莎白,亨利八世很快又移情別戀,以通姦罪名將安送上斷頭臺。
在第三季中,劇情的焦點仍是亨利八世的愛情故事,他將先後迎娶被他稱為“此生真愛”的侍女簡-西摩,剋裏維斯的安妮以及凱瑟琳-霍華德。
與此同時,王室的宗教政策在民間引發了著名的“求恩巡禮”事件,亨利八世下令對其進行血腥鎮壓。
從首播開始,劇中便有着無數的纏綿悱惻的香豔鏡頭,以及爾虞我詐的宮廷勾鬥,但據說超過85%的劇情源於史書記載,證明歷史老人撰下的劇本,並不遜於任何好萊塢編劇。
劇情為觀衆還原歷史的同時,鏡頭下優美的愛爾蘭田園風光,以及華麗的宮廷布景、服飾,亦是本片的看點之一。
《都鐸王朝》第三季詳細劇情
本劇主要講述年輕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人生和愛情,涉及其在位(1509-1547)近四十年中的早期統治。除了重點講述他的愛情生活,包括CatherineofAragon和聲名狼籍的AnneBoleyn。本片還將聚焦亨利八世在位時最著名的一些政治關係,比如和哲學家SirThomasMore,紅衣主教Wolsey(英格蘭當時的天主教堂領袖,後與羅馬教廷决裂),CharlesBrandon,Suffolk公爵以及亨利八世的密友。
一個英俊富有魅力的年輕明星厭倦了他的婚姻,成天為沒有子嗣憂慮,於是選擇尋歡作樂、聲色犬馬———如果這讓你想起的是《明星夥伴》(美國HBO電視網熱播劇集),那麽調整你的歷史坐標吧,再往前移個500年。再給你加些限定———這個年輕人,叫亨利八世,他的第一個妻子是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他的朋友是渥西主教和托馬斯·莫爾騎士,而他的情婦則是安妮·博林,伊麗莎白一世的生母。
現在,聽起來很熟悉了吧?
他是有殺妻欲的偏執狂。
與人們從歷史書上獲得的關於肥胖的亨利八世的印象不同,如果16世紀有八卦小報,他肯定是每一期的封面明星。
對於喜歡歷史更有趣一面的普通觀衆而言,沒有比年輕的亨利八世更合適的人選了。他簡直是一個閃着耀眼光芒但充滿危險氣息的搖滾明星,他聰明,有魅力,後來則成了一個有殺妻欲的偏執狂,為求子嗣而娶了六位妻子。通過娛樂産業來揭示他和他那個年代的確是件大好事,因為那是英國歷史上被醜聞折磨得最厲害的一段。“那真是個性感的年代。其中的暴力和美實在無法被超越。”《都鐸王朝》和《金色年代》的劇作者邁剋爾·赫斯特說,“亨利因為愛上一個女人而毀了英國的歷史。”
由於風騷的安妮·博林不停煽動亨利休掉他的第一任妻子凱瑟琳,亨利在凱瑟琳的天主教和安妮的新教信仰之間搖擺,整個國傢的信仰也被這位專製君主的欲望所左右。
他是睿智的知識分子。
《都鐸王朝》不是一部《絶望的“宮廷”主婦》或者《白宮群英》。“那時的政治氣候對知識分子沒有任何好感,但都鐸傢族是英國皇傢史上最有文化的一群。亨利甚至用拉丁文寫了一本書。”北卡羅林那大學的歷史學教授查爾斯·賓說。
不僅如此,亨利身邊的聰明朋友們也有着敏銳的目光。比如山姆·內爾扮演的渥西主教,對於現代觀衆而言,他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正面人物———他是一個工作狂,而非以前描繪的貪污分子和幕後政客。而托馬斯·莫爾騎士,也是一個人道主義者。這兩位幕僚說服強硬派的亨利將英國從與法國開戰的懸崖邊拉了回來,還明智地把締結和平條約的功勞讓給君主。“陛下,您將作為新世界的構建者而銘記於史册。”渥西主教說。
他的形象煥然一新。
這部劇集充分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美麗,有時還更加修飾。亨利的高領皮革裝將極大地引來人們的喜愛。而安妮·博林在歷史上一直被描述為一個長相普通的女人,但被戴着耀眼的珠寶、襢露着一大半胸脯的娜塔莉·多默爾一演繹,她的美攝人心魄,成了一個令人喜歡的女人。赫斯特說,這個劇中有85%的情節在歷史上是真實的,但通過人性化表現方式,“我們會讓他們更加真實些”。
29歲的喬納森·萊斯·邁勒斯演出的是亨利在當外交使臣的年代,當時的他帥得簡直相當於今天《人物》雜志評出的“最性感男士”。而這位曾經贏得金球奬的愛爾蘭演員,有着足夠表現亨利性感和風度的外貌。“我用直覺就能感覺到,喬納森有很多地方和亨利很相似。”赫斯特說:“他們都覺得沒有什麽事情是他們乾不了的。”這種氣質使得喬納森舉着巨大的長矛騎在馬上、流利地操着五種語言說話的樣子像足了亨利。“我以前想象中的亨利不是現在這樣的,”喬納森說,他在做了許多研究之後改變了原來的想法:“但我認識到他對他的國傢的審美和文化改變有多深刻,他如何改變了整個歐洲的命運。”
都鐸時代為何令人着迷?
對都鐸王朝“復蘇”的最大功臣還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小說傢菲利帕·葛裏高利,他充滿智慧的《博林傢的另一個女孩》暢銷26個國傢,從安妮的姐姐瑪麗的視角出發,描述了亨利的內閣。
葛裏高利相信,我們之所以對都鐸時代如此感興趣,是因為他們的道德問題比我們現在遭遇的看起來答案明顯多了。“當亨利决定砍了他第五個妻子的頭時,要判斷出他的對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葛裏高利說:“在這個一切都不確定的現在,這種簡單的判斷給人們帶來舒服的踏實感覺。”可能會有戰爭,股票可能會跌,但當一個年輕性感的明星做的事情比你還糟的時候,你的生活看起來還是不錯的。 |
|
- n.: the Tudor dynasty, dynasty
|
|
| 英國 | 圈地運動 | 世界史 | 亨利八世 | 歷史 | 女王 | 君主 | 皇后 | | 簡西摩 | 凱瑟琳霍華德 | 探險傢 | 航海 | 紐芬蘭 | 熱那亞 | 英國內戰 | 英國貴族 | | 伊麗莎白一世 | 百年戰爭 | 更多結果... |
|
|
| 都鐸王朝的 | 都鐸王朝時代的 | 都鐸王朝第一季 | | 都鐸王朝:隱藏物品冒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