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1975) 原名郭邦清,又名葛潔之、郭幼如、李念三、郭省三等,化名葛幼如。安徽泗縣(又說為江蘇邳縣)人。早年就讀於省立徐州第七師範學校。1919年參與領導響應北京五四運動的學生愛國運動,被推選為徐州學生聯合會會長。曾領導組織宣傳隊和抵製日貨小分隊,到各商店、火車站查禁日貨。後成立徐州地區八縣學生聯合會,被選為副會長。1920年夏參與成立馬剋思學說研究小組。1921年1月組織成立進步學生團體赤潮社,創辦《亦潮》旬刊。是徐州地區著名的學生領袖。1923年畢業於徐州師範。1924年春在北京加入國民黨。1926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參加了北伐戰爭。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在家乡從事教育,秘密進行地下工作,1928年起先後任中共安徽省泗縣縣委組織部長兼馬廠區委書記、中共泗縣特委委員。1930年8月領導發動泗縣農民暴動,失敗後轉至沛縣任教。1931年1月任中共永城縣委委員兼組織部部長,後兼薛湖分區委書記。1932年8月被徐州特委派到山東棗莊煤礦從事地下工作,任中共棗莊區委書記,積極發展擴大黨的組織。1935年2月主持成立中共蘇魯邊區臨時特別工作委員會,任書記。他在同上級組織失去聯繫情況下,獨立地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積極發展抗日救亡活動。5月去沛縣幫助建立縣委,組織發動兩萬餘群衆的圍城鬥爭。1936年曾領導發動徐州賈旺煤礦5000工人罷工27天。1937年初奉命赴延安,嚮中共中央匯報蘇魯邊區黨的工作情況。不久中央批準他任中共蘇魯邊區特委書記,隨後出席中央白區工作會議。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書記,在四省邊界積極發展黨的組織,開展抗日救國運動。1938年3月領導發動魯南沛縣、滕縣、嶧縣武裝起義,成立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同年夏率義勇隊到費縣抱犢崮山區開展遊擊戰爭,開闢抗日遊擊地。同年秋同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機關會合,任省委委員兼統戰部部長。1939年10月被選為出席中共七大代表,步行赴延安入中央黨校學習。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山東支前委員會主任,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秘書長、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編製委員會主任。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 任濟南特別市市長。1949年2月起,先後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委員兼統戰部長, 山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參與領導山東各解放區恢復發展生産,支持華東人民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山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1月調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兼上海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1955年2月後任國務院衛生部部長助理、衛生部副部長等職。被選為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75年1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