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 ????城 >????都縣 > 郝柏村故居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郝柏村故居投訴電話????城市旅遊投訴電話:0515-8348666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郝柏村故居,????都縣葛武鄉郝榮村,地處裏下河合隴圩,與興化市的大鄒鎮隔河相望。這裏地勢低窪,常遭水淹,明萬歷年間,鄉人取土築莊圩,莊東莊西各留下一個人工湖,後人稱之"日月雙照",引以為祥瑞。一條東西嚮的夾溝河穿莊而過,一座小巧玲瓏的磚拱橋,將南莊與北莊連成一體,莊南是上官河與興????界河交匯處,河面開闊,水流湍急,盛産魚蝦蟹鱉。白天可見罾籪相連,漁舟如梭;夜晚漁火點點,波光粼粼,人在柳堤上信步,有飄飄欲仙之感。
  在北莊,有一幢大門朝東、前後兩進,東、南兩廂和天井組成的普通磚瓦結構民居,便是臺灣原"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先生的故居。前進三間為客廳、書房,抱柱上有鄭板橋寫的一幅對聯:
  不過奢華不過儉,
  也知稼穡也知書。
  後進三間,為郝柏村父親郝緒齡(字肇基)和母親袁珍寶的臥室,郝氏兄妹就出生在這裏。南廂房是儲藏室和男僕臥室;東廂房是廚房和女傭臥室。天井有四個花池,分別種有春蘭、秋菊、芍藥、牡丹,西南角還有一片竹林,環境十分幽雅。
  郝柏村共有兄弟姐妹七人,哥哥和姐姐幼時出天花夭折。弟弟郝柏森曾任貴州遵義市政協副主席,已去世,三個妹妹郝錦春、郝秀春、郝爭春,大學畢業後從教,均已退休。郝柏村父親郝緒齡是獨子,自幼嬌生慣養,讀了很多古書,等到他要考秀纔時,科舉制度己廢,眼見清廷腐敗,國運日非,便絶意仕途,守着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在傢耕讀課子。他對郝柏村抱有很大期望,郝柏村剛滿六歲,父親就送他去傢塾拜族人郝蔭嘏(人稱八先生)為師,讀書識字,傢塾設在郝榮莊西北角的淨土庵內。此庵建於清康熙24年,由前殿、後殿、東西廂房組成,前後殿飛檐琉瓦,古色古香,兩廂皆屏風隔扇,壁挂字畫,四周有回廊相通。
  這裏曾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幼年跟表兄郝建三一起,師從郝梅岩讀書的地方,廊柱上還懸挂看鄭板橋寫的一副對聯:
  其人如碧梧翠竹,此志在流水高山。
  郝柏村在這裏讀書三年多,父親送郝柏村上學的同時,又叫女傭收拾了一間廂房,給他獨住,鋪床疊被,打掃房間衛生,由他自己料理,不準女傭幫忙。開始時,郝柏村晚上很害怕,有時從夢中驚醒,哭叫起來,母親捨不得他,欲讓傭人陪伴,父親不允,過了一段時間,柏村習慣了,晚上再不害怕,也學會了照料自已。十歲那年,父親送他到離傢十幾裏的尚莊小學插班讀五年級。他自帶文具和行李,住在學校裏,不到放寒暑假不回傢。一年後,郝柏村又升到????城縣立第二高小,畢業後考入????城中學,繼續讀書。十七歲那年,去南京報考黃埔軍校第四期,經初試、復試被錄取,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抗日戰爭期間,參加過廣州之役,守衛虎門炮臺。後又隨孫立人率領的中國遠征軍38師赴緬甸作戰,兵敗後退入印度休整。遼瀋戰役,他從錦州前綫被召回,成為蔣介石的侍從室一員。大陸解放後,他去臺灣,先戍守金門,後升任蔣介石何去何從室主任、蔣經國"總統"的參謀總長、國防部長。李登輝上臺後,出任行政院長,還擔任過國民黨中央副主席、總統府資政。
  郝柏村說:"’一個中國’,是我的基本信念。""’一個中國’的政策原則,是目前維持臺灣海峽軍事安全最重要的基礎。"他在擔任行政院長任內,批準成立了陸委會和海基會,為臺灣與大?quot;三通"開闢了互相聯繫與協調的通道。他一再重複:"我反’臺獨’,纔是愛臺灣。因為’臺獨’會帶給臺灣最大的苦難",正因為如此,"臺獨分子"康寧祥等人駡他:"像鬥牛場上的公牛,衹要亮出’臺灣獨立’的紅旗,他就會不顧一切的衝過去。"
  因歷史原因,郝柏村故居易主後年久失修。1992年4月,原????城市郊區政府撥款,將郝柏村故居按原樣修復。同時修復了郝柏村父母之墓。墓在村西郝榮公路旁,有一條20米長的磚鋪甬道與公路相連,墓前兩側依次種植了黃楊、紫薇、塔鬆和水杉,花岡石墓碑上刻有"顯考郝公緒齡妣袁氏珍寶之墓。"郝柏村考入黃埔軍校後,從未回過傢,父母先後去世,他也未掃過墓。1999年清明節,郝柏村偕夫人郭婉容帶領兒孫、親友50多人,從臺灣來故鄉掃墓,他在父母的墓前,淚流滿面,長跪不起。
  距郝柏村故居不遠的郝氏宗祠,也一並修復。郝族遷????始祖郝貴四原是蘇州閶門富戶。因"洪武趕散"遷此,傳至郝柏村,已歷十八代。清乾隆年間,郝建三擴修。民國十年再修時。大門上方的"竜鳳靈奇"石匾,改由郝緒齡手書。祠內有一銀杏樹,已逾百年,古拙蒼勁,枝繁葉茂。郝柏村回故鄉掃墓時,曾在此樹下對人說:"我小時候很頑皮,常和小夥伴比賽爬樹,那時我可以毫不費力地爬上這棵樹頂,沒有哪個小夥伴比得上我。
  如今的郝柏村故居,己成為????城旅遊的一個景點,每年都有不少港澳臺和海外僑胞來此觀光,受到好客的郝榮村村民的熱情接侍,使他們留下了美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