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寧德 > 鄭氏宗祠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Travel
郑氏宗祠 旅游
  鄭氏宗祠投訴電話寧德市旅遊投訴電話:0593-2883671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浦源鄭氏宗祠始建於宋代,相傳是河南滎陽遷到浦源的朝奉大夫鄭尚公八世子孫晉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1814年)重修。文革時遭到破壞,一九九六年秋大規模整修,是目前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宗祠造型獨特,前窄後寬,形同古船。右前方有一株千年柳杉,樹高十丈,幹粗六圍,樹腹中空而枝葉茂盛,村人奉若神明,美名之"靈檣"。傳說,鄭氏始祖朝奉公於此處小憩,夢見自己乘一巨舟,從者無數,財寶滿舵,醒後以為吉祥之兆,遂立下遺願,要以此樹為船桅,建祠如舟形,後果子孫滿堂,人才輩出,成為當地望族。大門上"鄭氏宗祠"四個字為堅幅,據說在古代衹有皇帝國戚的宗祠才能這樣建造,整個祠堂為三進式中國古典殿堂建築,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宗祠正廳供奉着北宋駙馬鄭南公、始祖朝奉公及他們夫人趙氏、呂氏塑像,左邊是建祠及保護鯉魚╠╠鄭晉十公及夫人塑像,右邊是廣行善事,最後歸神鄭九公塑像,兩側依次陳列着歷代珍藏的竜頭祖牌,如同"傢譜"。竜頭祖牌底座為"八仙過海"、"西遊記"等各種木刻,頂部為鏤空竜頭木刻,工藝精巧,剔透玲瓏。文革時,浦源村人將這些竜頭祖牌藏於夾墻或村外山洞,避免了遭受破壞。目前,經修復,形成華東地區最完整的竜頭祖牌。祠中還有諸多匾額楹聯,流金溢彩,書法精堪。正廳高懸明朝狀元、禮部尚書翁正春"藴藻流芳"。在二進廳還有省軍區司令員任永貴的"明德惟馨",民國時寧德縣知事黃式蘇的"鹹林望族",民國福建省長、海軍上奬薩鎮冰的"碩德耆年"等要人題寫的匾額。還有幾類匾額:或頗具藝術價值,如"文魁"是清宣統年間兵部尚書閩浙總督事示鬆寫的原字大小刻成;或歌頌鄭氏某族人的高尚品德,集中體現在"孝"、"節"上,如"孝邁黔婁"、"孝德動天"說是替父送死鄭錫繁公,"筠貞柏翠"說的是葉氏孺人守寡六十載冰堅玉潔,另外歌頌節婦的還有"晚節彌芳"、"節順流芳"等;或說家庭和睦相處,如"一堂五代"、"堂聯五代"等;最後一類是歌頌傢族訴,如"源遠流長"、"滎陽世族"等。可以說,每塊匾額都有一個故事,雖較多與封建制度相關,但諸如孝順父母、家庭和睦的這些故事還是值得後人藉鑒。宗祠的柱子上還挂着楹聯,大多是歌頌祖先,書法都較為精湛、流暢。而且有些大楹聯是整塊檀木做成的,年代也頗為悠久。有的還有一段故事,如"捨身救父不得謂之輕生,毀體瘵慈斯真能養大體",說的也是錫繁公的故事。戲臺上的一幅對聯:"偶來顧麯聊遣閑情,試問登臺誰稱出色"帶點人生真諦。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則洞開祠堂大門,搬出傢譜讓村人翻閱查看。同時,演"社戲"三天。戲前,舉村人共聚,商討一些村中大事,形式較為隆重,很象"民主集中製"。整個祠堂充滿着濃厚的文化氣息,當你徜徉其中,定會被中國古代宗族文化的深厚內涵所吸引,讓你流連忘返。
周寧 鄭氏宗祠
周宁 郑氏宗祠
地理位置 Location
郑氏宗祠 地理位置
  鄭氏宗祠位於周寧縣城西五公裏處的浦源村中(著名的鯉魚溪)。鯉魚溪源於海拔1448米的紫雲山麓,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轉,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五彎六麯穿村緩流而過。溪流貫村而去,長一華裏,寬數米。溪中悠然遨遊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斕的大鯉魚,“聞人聲而至 見人形而聚”,“竟相覓食 彩鱗翻飛”,溫順如馴,誠如“神魚”。婀娜之姿,活潑可愛。水深及膝,清可見底,鯉魚滿溪,故而得名“鯉魚溪”。
  鯉魚溪源自宋代,八百多年的歷史滄桑,雖經一次次的戰亂、災荒,鯉魚在村民的保護下繁衍至今,堪稱奇跡。
  明洪武十八年(1387)始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及光緒年間(1875—1908)多次重修。祠占地面積360平方米,坐北嚮南,由大殿、戲臺、廊等組成。大殿高約7米,面闊三間,進深18米,擡梁、穿鬥式木構架,單檐懸山頂。牌樓式門墻,門前左右施八字屏墻。左右各立旗桿石1副。祠內有數十方牌匾和30多座木雕祖宗神主牌(竜頭牌)。1989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根村鄭氏宗祠
  江根村鄭氏宗祠位於浙江省臨海市江根村,新村與老村區域的中間,明清建築(現已年久失修)。本村鄭姓村民為鄭虔後裔,祠堂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由門廳、戲臺、看樓、正廳、後廳組成。門廳,築捲棚軒,其明間後檐與戲臺緊連。戲臺藻井用七踩小鬥栱蠃旋式疊砌而成,共分三層,中嵌十六組木雕神像,或壽星、或金剛、或八仙,額枋和牛腿雕刻人物故事與花卉圖案。戲臺前為天井,兩側有看樓。正廳硬山頂,通面寬20米、通進深約8米,前有軒,雕刻講究。正廳與後廳之間有穿堂連接,平面呈工字形。穿堂之藻井也很精美。兩側為配房,東側配房名“腹笥書屋”,供族中子弟讀書所用。
姓氏起源 Surname Origin
  鄭氏祖籍浙江,明初隨沐英入滇,宗祠在清末經陳鶴亭先生倡議曾經辦過學堂。
  鄭氏圖騰
  姓氏簡介
  鄭姓出自姬姓,發祥地為鄭國,是黃帝的後裔。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上,鄭姓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五千多年前,軒轅皇帝以姬水為姓,建都有熊,後來春秋時期的鄭武公 鄭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國都。
  黃帝的第五世孫後稷是鄭姓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第19代孫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兒子姬發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於鄭(今陝西華縣)為三等諸侯國的國君,國號“鄭”,鄭國誕生。
  鄭姓始祖世係如下: 黃帝→玄囂→嶠極→高辛→後稷→不窟→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俞→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發(周武王)→姬誦(周成王)→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共王醫扈→懿王燮→夷王燮→厲王鬍→共和行政→宣王靜→封姬友(鄭桓公)於鄭。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製(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鄭氏宗祠始建於宋代,相傳是河南滎陽遷到浦源的朝奉大夫鄭尚公八世子孫晉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1814年)重修。宗祠正廳供奉着北宋駙馬鄭南公、始祖朝奉公及他們夫人趙氏、呂氏塑像,左邊是建祠及保護鯉魚――鄭晉十公及夫人塑像,右邊是廣行善事,最後歸神鄭九公塑像,兩側依次陳列着歷代珍藏的竜頭祖牌,如同"傢譜"。竜頭祖牌底座為"八仙過海"、"西遊記"等各種木刻,頂部為鏤空竜頭木刻,工藝精巧,剔透玲瓏。 是目前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宗祠造型獨特,前窄後寬,形同古船。
鄭氏名人 Cheng Celebrity
  鄭姓最早的血緣先祖是黃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鄭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棫林,今鳳翔西勸讀村南一帶),建鄭國,史稱鄭桓公。桓公居棫林,徙拾(今華縣陝西省化肥廠)。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前後立國432年,共十四世。亡國後的鄭人奔於陳、宋間,為紀念故國以鄭名氏,就得鄭姓。今天的鄭姓人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唐朝的鄭註本姓魚,明代的鄭和本姓馬,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鄭。又如南唐李後主之後為避戰禍,因李後主曾受封鄭王而改姓鄭。今天少數民族中也有以鄭為姓的,其姓氏來源和血統源流當是另有所出。
  BC806年——BC375年:鄭國時期
  鄭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甲申年遙祭鄭姓始祖鄭桓公文
  維公元二○○四年,歲在甲申。鄭氏兒女,桓公子孫,遙祭鄭姓始祖華山之麓,渭水之濱,華縣城內,鄭桓公陵,謹以遙祭,聊表至誠之心。恭祭我人文初祖鄭桓公曰: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創千秋之偉業,啓萬世之文明。鄭國以降,爰至近世,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業是勤,惟祖德是崇。為傢康泰,為族振興,秉承祖訓,至誠至忠。凝聚智慧,屢建曠世豐功。巍巍姬鄭,血脈永承!
  世紀更新,姬鄭振興。輝煌史册,譜寫新聲。錦綉傢園,再振雄風。發展經濟,再造秀美,煥發生機,民安傢寧。煌煌姬鄭,自立自強。民族復興,神人共襄。仰吾祖之英靈,緻兆民於阜康。
  大禮告成,伏惟尚饗。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莊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莊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莊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燭之武: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燭之武用繩子從城墻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越過其他國傢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睏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於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率軍回國。
  鄭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水利專傢。
  鄭當時:西漢名臣。
  鄭吉(?~公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活躍於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鄭吉的勢力冠於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並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撫。隨着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漢書》捲七十《鄭吉傳》、捲九十六《西域傳上》“安遠堂”:漢宣帝封鄭吉安遠侯,得安遠堂。
  鄭玄:東漢經學家,創立鄭學。“博經堂”和“通德堂”:都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鄭 羲:北魏重臣。
  鄭 虔:唐朝學者、畫傢。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絶"。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
  鄭買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長和國一世國王。鄭回七世孫。初為南詔清平官,南詔王隆舜時官至侍中,南詔末代王舜化貞時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中興五年),殺舜化貞及南詔傢室,自立為王,國號大長和國。公元909年卒。傳子鄭仁(),926年服金丹暴卒。子鄭隆亶繼位,公元928年,被劍川節度使貞所殺,國亡。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兼長詩畫,他畫蘭不畫土根的故事早已流傳人口。他的《寒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表現了堅強不屈的傲骨。相傳在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裏發現的鄭思肖《心史》,顧炎武就為此寫了《井中心史歌》。
  鄭光祖:元代麯作傢。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1624一1662),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清兵入閩,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臺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他督師十萬“氣吞吳”的豪邁氣概,苦撐大廈之將傾的執著,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忍,無不凝結為一種偉大的精神。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699年遷葬於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輓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嚮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爾後還派禦林軍護陵守墓。同時遷葬於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竜,其母和其妻墓氏,遷墓後重立墓碑。
  鄭 和:明航海傢,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
  鄭源燾: 清乾隆皇帝重臣.二品銜.總辦苗疆軍務.
  鄭 燮:號“板橋”,清代畫傢。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裏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士良(1863年-1901年)廣東歸善(今惠陽)人,少有大志,乘性俠義,曾跟隨鄉中父老練習拳技,廣泛結交洪門中人,加入三合會。1886年畢業後入博濟醫院附設南華屬學堂讀書,與孫中山同學,二人深相結納,共圖反清大業。與孫中山、陸皓東、程璧光等人聚談時事政治,孫中山委托他負責結納會黨,聯絡防營。1895年初參與籌建興中會總部的工作,分擔組織武裝力量的重任。不久,隨孫中山等人回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協調各方力量。1899年又依照孫中山的指示,與陳少白等在香港設立聯絡會黨的機關。1900年領導惠州(今惠陽)三洲田起義,鏖戰兩旬,屢敗清軍,隊伍發展到2萬餘人。1901年8月27日,在赴友人宴時被清吏毒死。
  鄭坤(1885年-1914年)廣東梅縣人,早年奔走於南洋各地,宣傳革命受到革命黨人的好評。1910年10月,乃隨黃興等人回國。參加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擔任“先鋒”(即敢死隊員),隨隊進攻督署,勇敢頑強。終因寡不敵衆,身負重傷,幸被同志救護脫險。後聞武昌起義勝利,南京光復,當即趕赴南京組織炸彈隊,自任隊長,準備北伐。不久,南北議和,他不願參與政治,遂解甲歸粵。
  鄭振鐸:當代學者。
  鄭作民(1902-1940)抗日戰爭陣亡將領。新田高山村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淞滬抗戰後,以戰功晉升為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1939年底率師鎮守廣西昆侖關,與日寇多次進行慘烈的血戰。次年初遭日寇飛機空襲,不幸以身殉國。毛澤東、朱德在延安主持召開了追悼會,並電唁死者傢屬。葬於南嶽。
  鄭桂林:(1889年-1933年11月20日)出生於吉林省雙陽縣二道灣子。1919年考入北平私立朝陽大學。1921年回鄉。不久參加東北軍第七旅,被抽調到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任東北軍第十三旅六三七團作戰參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到東北抗日救國會請戰,他被任命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一軍團第四十八路軍司令(後為第五路抗日義勇軍司令)接受委任後,在遼西組織了萬人抗日隊伍,轉戰於熱遼一帶,先後經歷大小戰鬥數百次。部隊進關後,於1933年參加了全國聞名的長城保衛戰,為保衛長城作出貢獻。蔣介石、何應欽之流為了消滅鄭桂林抗日武裝,於1933年4月16日,命令鄭部把防地交給正規軍,面臨重壓和睏境,鄭桂林表示:“對外决不畏死,對內捍衛祖國,盡我天職。抗日夙志始終不渝……”蔣介石害怕鄭桂林再回師抗日,又於1933年6月11日,將其部隊調天津馬廠訓練。同年7月23日,鄭桂林巧旋妙計,組織全軍起義。起義後投奔馮玉祥抗日同盟軍不成。同年9月10日,參加吉鴻昌率領的抗日同盟軍,暫編為第一師。同年10月,吉鴻昌、方振武、湯玉麟、鄭桂林四部聯合,抗日同盟軍改為抗日討棘軍。兵分方、吉和湯、鄭兩路,到長城外抗擊日寇。在日蔣圍剿下,吉鴻昌失敗。鄭桂林仍堅持鬥爭。為商討扭轉戰局之策,1933年11月,鄭桂林去天津法租界找吉鴻昌,不幸被秘密逮捕。同年11月20日,在北平被秘密殺害。
  鄭廷珍:(1893年-1937年)1917年,入馮玉樣部,“七七”事變後,多次請纓殺敵,旋奉命率部開赴晉北前綫,於1937年9月1日進駐忻縣,10月,日軍開展嚮忻口發起猛攻,忻口主陣地之一南懷化落入敵手,形勢危急。奉命馳援,攻擊南懷化東端之敵,陷入敵人的重圍之中。在戰鬥最激烈時刻,率先衝入敵陣,與敵展開肉搏戰,連續攻下幾個山頭。在激戰中,不幸中彈陣亡。殉國後,國民政府追授其為陸軍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表彰其愛國獻身精神,於1983年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鄭剋己:抗日戰爭時期,第九戰區第一四一師七二五團上校團長。1938年9月27日,奉命率部協助贛北麒麟峰友軍同日軍作戰。指揮全團,英勇衝殺,猛擊敵側,在風雨亭附近,發生激戰,陣地失而復得者數次,演成拉鋸戰。他下令發起總攻,激戰3小時,身先士卒,頑強拼殺,終於擊退了敵人,不幸竟在勝利途中,中彈犧牲。
  鄭少愚:(1911年-1942年)1934年畢業於杭州覽橋航校,以總分名列第三。飛行技術第一而留校任教練。1939年升任大隊長,在他任大隊長兩年中,共擊落敵機40餘架。打出世界空戰水平,是以少勝多的典範。1942年初他畢業後任飛行總隊參謀長,不久又升任“中美空軍聯合指揮部副總指揮(美方任指揮),3月去印度接領美國新飛機,起飛後爆炸犧牲。他犧牲後,家乡立少愚鄉,樹少愚碑,並年年紀念不息。1981年11月27日渠縣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鄭翠蘭:(1926年——1946年05月)出生於防城縣。1945年6月14日,防城縣黨組織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成立“欽防華僑抗日遊擊隊”,她隨部隊進入越南海寧省打擊日寇。曾兩次遭敵逮捕,堅貞不屈。1946年她為營部政工隊負責人之一,隨後又改任婦女隊長。同年5月在六平不幸犧牲。
浙江的鄭氏傢譜 Zhejiang Cheng family tree
郑氏宗祠 浙江的郑氏家谱
  1、【題名】唐昌鄭氏宗譜:四捲
  【譜籍】臨安
  【責任者】鄭敦達主修,鄭主旺等編纂
  【版本】1938年起鳳堂木活字本
  【其他書名】書名頁題滎陽世傢鄭氏宗譜
  【名人】
  【類型】提要
  【收藏單位】臨安市圖
  【詳細內容】
  序號:5597
  [臨安]唐昌鄭氏宗譜:四捲/鄭敦達主修,鄭主旺等編纂.—1938年起鳳堂木活字本.—4册.—書名頁題滎陽世傢鄭氏宗譜.—2修本
  始遷祖:旻,字貢公,明成化年間(1465~1487)自開化縣遷居昌化縣(今屬臨安市)十都祝傢川村。本譜始修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世係修錄至第十七世,排行字為賢。本支派排行字自九世起:國傢有聖主敦本啓賢良剋繼修明志光宗耀祖長。捲一:譜序、祖訓、傢規、譜說;捲二:勅命、像;捲三:世係;捲四:行略、祖居清丈文劵、人物傳。
  收藏單位:臨安市圖
  2、【題名】唐昌鄭氏宗譜:三捲
  【譜籍】臨安
  【責任者】鄭斌主修,鄭應浩編纂
  【版本】2000年敦敘堂膠印本
  【其他書名】
  【名人】(明)鄭德盛;(清)鄭體乾。
  【類型】提要
  【收藏單位】杭州市圖杭州西湖區三墩鎮厚誠路30號302室鄭昌熾
  【詳細內容】
  序號:5598
  [臨安]唐昌鄭氏宗譜:三捲/鄭斌主修,鄭應浩編纂.—2000年敦敘堂膠印本.—3册.—書名據書名頁題
  始遷祖:添祈,更名芳,號虎山,明洪武四年(1371)自淳安縣東銜村遷居昌化縣(今屬臨安縣)唐裏村(今屬昌化鎮)。本譜始修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世係修錄至第二十三世,排行字為傳。本支派排行字:時下陳常嫩生民秉德良纘承知有道佐啓世應昌學聖傳詩禮希賢顯義方國傢隆俊彥多士慶言揚。捲一:譜序、郡望、行狀、勅命、誥命、凡例、題名序、仕宦錄;捲二:行傳;捲三:行傳、編後記。本支名人:(明)鄭德盛;(清)鄭體乾。
  收藏單位:杭州市圖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厚誠路30號302室鄭昌熾
  3、【題名】鄭氏宗譜:四捲
  【譜籍】淳安
  【責任者】鄭炳林主修
  【版本】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世德堂木活字本
  【其他書名】
  【名人】
  【類型】提要
  【收藏單位】淳安縣梓桐鎮鄭傢村鄭樹忠
  【詳細內容】
  序號:5599
  [淳安]鄭氏宗譜:四捲/鄭炳林主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世德堂木活字本.—4册.—書名據書名頁題.—4修本
  始遷祖:公亮,字希明,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自安徽歙縣邑北豐川村(今屬上豐鄉)遷居浙江淳安縣邑西石嶠村(今梓桐鎮鄭傢村)。本譜始修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捲一:譜序、目錄、凡例、源流敘;捲二:世係、壽序、行傳;捲三:世係圖;捲四:墓志、譜跋。
  收藏單位:淳安縣梓桐鎮鄭傢村鄭樹忠
  4、【題名】淳安川南鄭氏宗譜:十六捲,首一捲
  【譜籍】淳安
  【責任者】
  【版本】1922年木活字本
  【其他書名】版心題川南鄭氏宗譜
  【名人】
  【類型】提要
  【收藏單位】淳安縣汾口鎮簡門村村委會
  【詳細內容】
  序號:5600
  [淳安]淳安川南鄭氏宗譜:十六捲,首一捲.—1922年木活字本.—37册.—書名據序跋題.—版心題川南鄭氏宗譜.—7修本
  始遷祖:安仁,字彌熟,又字德淋,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自安徽歙縣遷居浙江遂安縣(今屬淳安縣)川南鄭傢白洋坂村(今汾口鎮簡門村)。本譜始修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世係修錄至第二十一世,排行字為光。本支派排行字:宙炳聿忠紹當韜該房季奇稚賓並興衆安綝訓光必啓兆友肇錫衍名傢純德昭和厚賢能毓國華。捲首:譜序、凡例、世係圖;捲一~十:世係圖;捲十一:傢儀、傢規;捲十二、十三:傳;捲十四:墳圖;捲十五:裏居圖;捲十六:譜跋。
淳安縣屏門鄉佛嶺後村 Chun Ling Buddhist County village after village screen door
郑氏宗祠 淳安县屏门乡佛岭后村
  鄭氏宗祠(敦睦堂)
  所在地:淳安縣屏門鄉佛嶺後村
  經緯度:東經 118°58′03″ 北緯 29°51′36 ″
  性質與特徵:鄭氏宗祠又名敦睦堂,位於佛嶺後村中,是鄭氏族人祭拜先人,供奉祖先牌位提供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祠堂坐南朝北,為磚木結構硬山頂。五開三進,寬約8m,進深22m,分為前堂、正堂、後堂三部分,前堂和正堂梁柱上原有4副楹聯,現字跡模糊分辯不清。正堂有一匾額,上書"敦睦堂"三字,旁有兩個廂房。另有2個天井,分別位於前堂與後堂內。祠堂門樓為二重檐呈八字形,寬11m,門樓前有石獅一對,一隻開口,一隻閉口。門樓正上方竪立着一匾額,上書“定遠候”,匾額下立有一橫匾"敘倫第"。門樓上雕有人物、動物等,尤以一對木雕獅子最為精美,樓板頂上畫有二竜戲珠,小孩嬉戲遊玩等十幾幅圖畫,表現出一種平凡生活中的樂趣。該祠堂為明代建築,清代理修,鬥拱柱礎梭柱等均,保持明代特徵。對研究古代建築有一定參考價值。1987年9月22日由淳安縣人民政府公佈,1988年5月 12日淳安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其立為淳安縣文物保護單位,現祠堂緊挨着民居,距離約為2m。
  環境背景:鄭氏祠堂位於屏門鄉佛嶺後村中,距屏門鄉政府所在地約8km。
  開發保護現狀: 祠堂基本結構保存完好,但祠堂內牛腿已大多數不存在,有部分雕刻被損,1987年9月22日由淳安縣人民政府公佈,1988年5月12日淳安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其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現未作為旅遊資源加以開發,經過對其周圍環境的整治及與上源村對應的定遠候墓相結合可作為旅遊資源加以開發。
包含詞
玉田鄭氏宗祠鄭村鄭氏宗祠江根村鄭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