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661年陰歷二月,鄭成功率領衆將士在金門“祭江”,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一切準備就緒,船艦將士集結於料羅灣,候風進發。二十三日,鄭成功親自率領第一梯隊自金門料羅灣放洋,嚮東挺進。
二十四日晨,部隊橫越臺灣海峽,陸續到達澎湖群島。次日。鄭成功到各島巡視,認為澎湖在軍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將領留守,自己率軍繼續東徵。澎湖到臺灣雖然衹有52海裏,但如遇逆風,就十分睏難。二十七日,鄭成功率軍駛抵柑橘嶼(今東吉嶼、西吉嶼)海面時,突然颳起暴風,衹好返回澎湖。因大風不止,鄭軍攜帶的糧食已所剩無幾。如果無限期停駐澎湖候風,不僅會影響軍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預定日期開進鹿耳門港。
根據鄭成功事先的調查,要順利進入鹿耳門,必須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錯過時機,就要嚮後推遲半個月。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當機立斷,决定進行強渡。一些將領鑒於風大浪險,力勸鄭成功不要貿然從事,要求暫緩開航。鄭成功果斷地說:“冰堅可渡,天意有在。……不然,官兵豈堪坐睏斯島受餓也。”於是,他下令立即起碇開船。
三十日晚,鄭成功親自率船隊冒着暴風雨橫渡海峽。他們同風浪搏鬥了半夜,於四月一日拂曉航行到鹿耳門港外。鄭成功先換乘小船,由鹿耳門登上北綫尾,踏看地形,並派出精良的潛水健兒進入臺江內海,偵察荷軍情況。 |
|
荷軍的據點臺灣城、赤嵌城位於臺南市。這裏海岸麯折,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臺江。臺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嶼相連,叫做七鯤(魚+身)。每座山嶼相距1裏多,彼此“毗連環護”。一鯤(魚+身)北面隔海有北綫尾小島,其間海面叫大員港(又稱安平港)。北綫尾北側為鹿耳門港。荷蘭人修築的城堡臺灣城在臺江西側的一鯤(魚+身),赤嵌城在臺江的東側,互為犄角。
從外海進入臺江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大員港,叫南航道,在北綫尾與一鯤(魚+身)之間;一條是北航道,在北綫尾與鹿耳門嶼之間,即“鹿耳門航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敵艦防守,陸上有重炮瞰製,必須經過戰鬥才能通過。北航道水淺道窄,衹能通過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通過。
1627年荷軍曾在北綫尾島北端建有熱堡,1656年在一次臺風中倒塌後便不再派軍防守。荷軍認為,憑此“天險”,衹要用艦船封鎖南航道海口,與臺灣城、赤嵌城的炮臺相配合,就可阻止鄭軍登陸。
鄭成功之所以選擇在鹿耳門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該地的潮汛規律,即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時,水位要比平時高五六尺,大小船衹均可駛入。鄭成功從澎湖冒風浪而進,正是為了在初一大潮時渡鹿耳門,二是鄭成功早已探測了從鹿耳門到赤嵌城的港路。所以,鄭成功實施登陸作戰的路綫、地點的確都是正確的。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果然大漲,鄭成功命令衆將士按圖迂回而進。鄭軍大小戰艦順利通過鹿耳門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綫尾,一路駛入臺江,準備在禾寮港(今臺南市禾寮港街)登陸。
臺灣城上的荷軍原以為中國船隊必從南航道駛入,忙於用大炮攔截,未料到鄭成功卻躲開了火力,船隊從鹿耳門駛入臺江,在大炮射程之外。荷蘭侵略者面對浩浩蕩蕩的鄭軍船隊,“駭為兵自天降”,頓時束手無策。鄭軍船隊沿着預先測度好的港路魚貫而人,切斷了臺灣城與赤嵌城荷軍的聯繫,迅速於禾寮港登陸,並立即在臺江沿岸建立起灘頭陣地,準備從側背進攻赤嵌城。在北綫尾登陸的一支鄭軍,駐紮於鹿耳門,以牽製荷蘭侵略軍兵船,兼防北綫尾。
臺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見祖國的大軍到達,爭先恐後地“出來迎接他們,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登陸”。
根據荷蘭方面記載,鄭成功的登陸行動得到中國居民中2.5萬名壯士的幫助。南北路土社高山族群衆聞訊接踵而至,表現了臺灣人民熱烈歡迎祖國軍隊收復臺灣的愛國熱情。正是由於臺灣人民的大力支援,鄭軍不但順利登陸,而且為分隔包圍盤踞臺灣的荷軍創造了條件。 |
|
鄭成功軍隊勝登陸,包圍了赤嵌城荷軍,並割斷了赤嵌城與臺灣城之間的聯繫。當時,坐鎮赤嵌城的荷軍司令官描難實叮屬下兵力約400人,龜縮在臺灣城中的荷蘭侵略軍長官揆一屬下兵力約有1100人,戰艦和小船各兩衹。荷軍兵力雖弱,但氣焰囂張侵略者狂妄叫囂“二十五個中國人合在一起還比不上一個荷蘭兵”,“衹要放一陣排槍,打中其中幾個人,他們便會嚇得四散逃跑,全部瓦解”。
揆一妄圖憑藉其船堅炮利和城堡堅固,分三路嚮鄭軍實施反撲:一路分戰艦嚮停泊在臺江的中國船衹進攻,一路由貝德爾上尉(又名拔鬼子)率兵240人抵抗從北綫尾登陸的鄭軍,一路由阿爾多普上尉率兵力200名乘船增援赤嵌城。
鄭軍從禾寮港登陸紮營後,即遭到赤嵌城荷軍的炮擊。同時,荷軍又放火焚燒馬廄、粟倉。鄭成功“恐被焚燒糧粟”,派楊英等率軍前往看守堵禦。接着,鄭成功調整了部署:命令左虎衛王大雄、右虎衛陳蟒率領統船控製鹿耳門海口,以便接應第二梯隊登陸;令宣教前鎮陳澤率兵防守北綫尾一帶,以保障主力側後安全,並置臺灣城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另派兵一部監視臺江江面,切斷赤嵌城與臺灣城的聯繫,為從海、陸兩面打敗荷蘭侵略軍的反撲作好了準備。
四月初三,在北路發生了北綫尾陸戰。北綫尾是一個不到一平方公裏的沙洲,南端與臺灣城相對,北端臨鹿耳門航道。荷軍貝德爾上尉趁鄭軍剛剛登陸,率領240名士兵,乘船沿臺江岸邊急駛北綫尾,上岸後即分兩路嚮鄭軍反撲。
貝德爾指揮荷軍以12人為一排,疏開戰鬥隊形放排槍,逼近鄭軍。陳澤率大部兵力從正面迎擊,另派一部分兵力迂回到敵軍側後,夾擊荷軍。荷蘭文獻記載:鄭軍“箭如驟雨,連天空似乎都昏黑起來”。
貝德爾發現自己腹背受敵,手足無措。他所指揮的荷軍士兵的勇氣,這時則完全為恐懼所代替,許多人甚至還沒有開火便把槍丟掉了。他們抱頭鼠竄,落荒而逃。鄭軍乘勝猛攻,將荷軍“一鼓而殲”,“夷將拔鬼子戰死陣中,餘夷被殺殆盡”。
南路增援赤嵌城的荷軍,也被鄭軍戰敗。這支200人組成的援軍由阿爾多普上尉率領,乘船沿臺江南岸駛往赤嵌城,企圖為描難實叮解圍。鄭成功發現後,立即出動“鐵人”軍還擊。他們雙手揮舞大刀(荷蘭人稱為“豆腐刀”),奮勇嚮荷軍砍去。200名荷軍士兵衹有60名爬上岸,當即被“鐵人”軍消滅。阿爾多普率殘部逃回臺灣城。
阿爾多普出援失敗,赤嵌城守敵越發着急。描難實叮派人前往臺灣城,要求揆一再派百餘人救援赤嵌城。評議會研究,臺灣城的處境危險,兵力不足,“如果再派出一支援軍,則用以保衛熱蘭遮城堡及其周圍地區的全部後備軍將不足500名。而這支隊伍又是戰鬥力最弱、最缺乏作戰經驗的士兵所組成的,所以决定拒絶普羅文查要塞司令的請求”。
荷蘭海軍以僅有的兩艘戰艦和兩艘小艇阻擊鄭軍。荷軍戰艦船體很大,設備先進。鄭成功以60艘大型帆船包圍荷蘭戰艦,荷艦“赫剋托”號首先開炮,其他戰艦也跟着開火,鄭軍水師在鎮將陳廣和陳衝的指揮下,個個奮勇爭先。經過激烈戰鬥,“赫剋托”號被擊沉。其他戰艦企圖逃跑,又被鄭軍艦船緊緊包圍。鄭軍用五六衹大帆船尾追“格拉弗蘭”號和“白鷺”號,展開接舷戰、肉搏戰。英勇的鄭軍士兵冒着敵人的炮火爬上“格拉弗蘭”號,砍斷船靠,又用鐵鏈扣住敵艦船頭斜桅,放火焚燒。“格拉弗蘭”號和“白鷺”號受重創掙脫逃跑,通信船“伯瑪麗亞”號戰敗後逃往巴達維亞。
荷蘭海、陸作戰均告失敗,赤嵌城和臺灣城已成為兩座孤立的城堡,相互間的聯繫完全割斷。荷方承認,當時赤嵌城守軍“力量單薄,處境危急”,“熱蘭遮城堡也由於地勢關係,難以堅守,熱蘭遮市區更是完全處於敵軍的包圍和控製之下”。
鄭成功隨即加緊對赤嵌城的包圍。該城周圍45丈,高3丈6尺,城墻上有4座炮樓。四月三日,鄭軍的士兵在赤嵌城外抓到了描難實叮的弟弟和弟媳。鄭成功對他們講明利害,令其回城,勸說描難實叮投降。接着,又派部將楊朝棟和翻譯吳邁、李仲前往勸降,表示絶對不會加害他們,並允許荷蘭人帶走自己的財産。四月四日,赤嵌城的水源被臺灣人民切斷。描難實叮見援兵無望,孤城難守,不得不挂白旗投降。這樣,鄭成功在登陸後第四天,就收復了赤嵌城。
描難實叮投降後,奉鄭成功之命前往臺灣城勸揆一無條件投降,遭到揆一拒絶。鄭成功與諸將分析形勢,認為不給侵略者以迎頭痛擊,敵人是不肯投降的,於是命令軍隊從鯤(魚+身)南端登陸,“移紮鯤(魚+身)山即一鯤(魚+身),候令進攻臺灣城”。 |
|
臺灣城是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的統治中心,城堡堅固,防禦設施完整。城周長200多丈,高3丈多,分3層,下層深入地下1丈多,“城垣用糖水調灰壘磚,堅於石”。城四隅嚮外突出,置炮數十尊。荷軍炮火密集,射程遠,封鎖了周圍每條通道。城內荷軍尚有870人,憑藉城堡繼續頑抗。但是赤嵌城被鄭軍占領之後,臺灣城已是一座孤城,城內缺糧、缺水,荷軍處境十分睏難;加之當時南信風季節剛剛開始,要等待6個月進入北信風季節後,才能將臺灣的有關情況告知巴達維亞,然後再等6個月才能利用下一次南信風季節取得巴達維亞的援助,防守更加睏難。
鄭成功迫降赤嵌城後,為了牽製臺灣城荷軍,即派兵前往七鯤(魚+身)設伏。荷軍行至七鯤(魚+身)時,還沒來得及列陣對壘,即被鄭軍埋伏的藤牌軍衝垮,死傷過半,其餘士卒狼狽退回臺灣城。鄭成功命令士兵立柵欄、設炮臺,加強對七鯤(魚+身)的防守,同時令楊英、何廷斌以粟6000石、糖3000石補給軍隊。
自四月初以來,雙方一直進行着零星戰鬥。鄭成功一方面積極準備攻城,一方面於四月十二日和二十二日,兩次寫信給揆一,令其投降。又調集28門大炮,於二十四日凌晨摧毀了臺灣城大部分胸墻。荷軍於城上集中槍炮還擊,並出城搶奪鄭軍大炮,被鄭軍弓箭手擊退。
鄭成功鑒於臺灣城城池堅固,強攻一時難以得手,為了減少傷亡,進一步做好準備,决定采既“圍困俟其自降”的方針。他一方面派遣提督馬信率兵紮營臺灣街圍困荷軍,一方面把各鎮兵力分駐各地屯墾。同時,鄭成功還到高山族人民聚居的四大社(新港、目加溜灣.肖壠、麻豆,均在今臺南縣)進行巡視,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
五月二日,鄭軍第二梯隊6000人在黃安等將領的率領下,乘船20艘抵達臺灣。鄭軍的兵力得到加強,供給得到補充後,從五月五日開始,在所有通嚮城堡的街道上都築起防柵,並挖了一條很寬的壕溝,圍困荷軍。鄭成功又三次寫信勸揆一投降。揆一仍幻想巴達維亞會派兵增援,拒絶投降。
五月二十八日,荷蘭殖民當局得到荷軍在赤嵌城戰敗和臺灣城被圍的消息後,匆忙拼湊了700名士兵、10艘軍艦,由雅科布·考烏率領,經過38天航行,於七月十八日到達臺灣海面。他們見鄭軍戰船陣容雄壯,躊躇不前,加之風浪很大,在海上停留了將近一個月之後,纔有5艘戰船在臺灣城附近海面碇泊。其中“厄剋”號觸礁沉沒,船上士兵被鄭軍俘虜。鄭成功從俘虜口中得知荷蘭援軍兵力情況後,加緊進行圍城和打援部署。
七月二十一日,駐臺灣荷軍當局决定:用增援的艦船和士兵,把鄭軍逐出臺灣城市區,並擊毀停泊在赤嵌城附近航道上的鄭軍船衹,以擺脫被圍困境。荷軍分水、陸兩路嚮鄭軍發起進攻。海上,荷艦企圖迂回鄭軍側後,焚燒船衹,反被鄭軍包圍。鄭水軍隱蔽岸邊,當敵艦闖入埋伏圈後,立即萬炮齊發。經過一小時激戰,擊毀荷艦兩艘,俘獲小艇三艘,使荷蘭援軍損失了一個艇長,一個尉官,一個護旗軍曹和128名士兵,另有一些人負傷。荷軍其餘艦船逃往巴達維亞。陸上,荷軍的進攻同樣遭到失敗。此後,荷軍再也不敢輕易與鄭軍交戰。
臺灣城的荷軍被圍數月,軍糧得不到補給,因而士氣低落,不願再戰。十月,揆一為了輓救行將滅亡的命運,企圖與清軍勾結,夾擊鄭成功軍。揆一的使者到福建後,清軍要求荷蘭人先派戰艦幫助他們攻打廈門,然後再解荷軍之圍,揆一無可奈何,衹好派雅科布·考烏率領漂泊在海上的3艘戰艦、2衹小艇前去攻襲廈門。考烏心存畏懼,中途轉舵駛往暹羅(今泰國),以後又逃回巴達維亞。於是,荷軍勾結清軍夾擊鄭軍的企圖完全落空了,士氣更加低落,不少士兵力求活命,陸續嚮鄭軍投降。
鄭成功從俘虜中瞭解到荷軍的上述情況後,决定把對荷軍的封鎖戰術轉為進攻,在對方從巴達維亞和中國大陸獲得救兵之前,嚮熱蘭遮城堡的荷軍發起猛烈攻擊。為此,鄭軍增建了三座炮臺,挖了許多壕溝,以遏製荷軍的炮臺。
1662年農歷一月二十五日清晨,鄭成功下令炮轟烏特利支圓堡。在兩個小時內,鄭軍發射炮彈2500發,在該堡南部打開了一個缺口,當天即占領了該堡。鄭軍居高臨下,立即利用此堡改建炮臺,嚮臺灣城猛烈轟擊。荷軍團守孤城,岌岌可危,揆一在城上督戰,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無措。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派通事李仲入城勸降。李仲對揆一說:“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此處離爾國遙遠,安能久乎?藩主動柔遠之念,不忍加害,開爾一面:凡倉庫不許擅用;其餘爾等珍寶珠銀私積,悉聽載歸。如若執迷不悟,明日環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積壘齊攻。船毀城破,悔之莫及。”荷蘭殖民評議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形勢及對策。臺灣城被圍已近9個月,荷軍死傷1600餘人,能參加戰鬥的士兵僅剩600百餘人,且已彈盡糧絶,疾疫流行,形勢已完全絶望。評議會認為:“如果繼續戰鬥下去,可怕的命運將降臨到每一個人頭上,而這樣堅持,對公司也沒有什麽好處。”揆一走投無路,衹得同意由評議會出面同鄭成功談判。經過會談,揆一“願罷兵約降,請乞歸國”。
1662年農歷二月一日,荷蘭駐臺灣長官揆一簽字投降。荷軍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資,包括傷病員在內的約900名荷蘭軍民,最後由揆一率領,乘船撤離臺灣。
至此,荷蘭侵略者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寶島臺灣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軍事鬥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成功嘗試。通過這一鬥爭,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因而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 |
|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權之後,他手下大臣黃道周是個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幫助隆武帝出師北伐。但是掌握兵權的鄭芝竜,衹想保存自己的實力,不願出兵。過了一年,清軍進軍福建的時候,派人嚮他勸降。鄭芝竜貪圖富貴,就拋棄了隆武帝,嚮清朝投降,隆武政權也滅亡了。 鄭芝竜有個兒子叫鄭成功(福建南安人),當時是個纔二十二歲的青年將領。鄭芝竜投降清朝的時候,鄭成功苦苦勸阻他父親。後來,他眼見父親執迷不悟,氣憤之下,就單獨跑到南澳島,召募了幾千人馬,堅决抗清。清王朝知道鄭成功是個能幹的將材,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絶。清將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竜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衹怕父親的性命難保。” 鄭成功堅决不動搖,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竜决絶。 鄭成功兵力漸漸強大起來,在廈門建立了一支水師。他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乘海船率領水軍十七萬人開進長江,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清軍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騙他。鄭成功中了清軍的計,最後打了敗仗,又退回廈門。 鄭成功回到廈門,清軍已經占領福建大部分地方,他們用封鎖的辦法,要福建、廣東沿海百姓後撤四十裏,斷絶對鄭軍的供應,想睏死鄭成功。鄭成功在那裏招兵籌餉,都遇到睏難,就决定嚮臺灣發展。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明朝末年,歐洲的荷蘭人趁明王朝腐敗無能,霸占了臺灣的海岸,修建城堡,嚮臺灣人民勒索苛捐雜稅。臺灣人民不斷反抗,遭到了荷蘭侵略軍的鎮壓。 鄭成功少年時期就跟隨他父親到過臺灣,親眼看到臺灣人民遭受的苦難,早就想收復臺灣。這一回,他下决心趕走侵略軍,就下命令要他的將士修造船衹,收集糧草,準備渡海。 恰好在這時候,有一個在荷蘭軍隊裏當過翻譯的何廷斌,趕到廈門見鄭成功,勸鄭成功收復臺灣。他說,臺灣人民受侵略軍欺侮壓迫,早就想反抗了。衹要大軍一到,一定能夠把敵人趕走。何廷斌還送給鄭成功一張臺灣地圖,把荷蘭侵略軍的軍事佈置都告訴了鄭成功。鄭成功有了這個可靠的情報,進攻臺灣的信心就更足了。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要他兒子鄭經帶領一部分軍隊留守廈門,自己親率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他們冒着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這時候,有些將士聽說西洋人的大炮厲害,有點害怕。鄭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戰船排在前面,鼓勵將士說:“荷蘭人的紅毛火炮沒什麽可怕,你們衹要跟着我的船前進就是。” 荷蘭侵略軍聽說鄭軍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慌。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在今臺灣東平地區)和赤嵌(在今臺南地區)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擋鄭成功的船隊登岸。 鄭成功叫何延斌領航,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了鹿耳門,登上臺灣島。 臺灣人民聽到鄭軍來到,成群結隊推着小車,提水端茶,迎接親人。躲在城堡裏的荷蘭侵略軍頭目氣色敗壞地派了一百多個兵士衝來,鄭成功一聲號令,把敵軍緊緊圍住,殺了一個敵將,敵兵也潰散了。 侵略軍又調動一艘最大的軍艦“赫剋托”號,張牙舞爪地開了過來,阻止鄭軍的船衹繼續登岸。鄭成功沉着鎮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船把赫剋托號圍住。鄭軍的戰船小,行動靈活。鄭成功號令一下,六十多衹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剋托號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燒,把海面照得通紅。赫剋托號漸漸沉沒下去,還有三艘荷蘭船一看形勢不妙,嚇得掉頭就逃。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龜縮在兩座城裏不敢應戰。他們一面偷偷派人到巴達維亞(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說衹要鄭軍肯退出臺灣,他們寧願獻上十萬兩白銀慰勞。 鄭成功揚起眉毛,威嚴地說:“臺灣本來是我國的領土,我們收回這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如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