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畜禽 > 郟縣紅牛
目錄
No. 1
  “郟縣紅牛”為全國八大良種牛之一, 體格碩大,結構勻稱,體質強健,骨骼堅實,肌肉發達。後軀發育較好,側觀呈長方形,頭方正,頓寬,嘴齊,眼大有神,耳大且靈敏,鼻孔大,鼻鏡肉紅色,角短質細,角型不一。被毛細短,富有光澤,分紫紅、紅、淺紅三種毛色。具有役肉兼用,以肉質細嫩、皮革柔韌而深得中外畜牧專傢的好評,常年存欄15萬頭。
  二、主産區數量及分佈:
  郟縣紅牛主産於郟縣、寶豐、魯山、汝州四縣市。現存欄總數為28.064萬頭。主要分佈於郟縣的大李莊、王集、白廟、渣元等鄉鎮,存欄10.4萬頭;寶豐沿汝河兩岸的石橋、趙莊、鬧店、李莊、周莊、商酒務等鄉鎮,存欄4.6萬頭;魯山縣主要以辛集、張官營、滾子營、馬樓、讓河等鄉紅牛分佈最集中,現存欄5.2方頭。汝州市與郟縣接壤的紙坊,尚莊、小屯、焦村、騎嶺等紅牛飼養比較集中,量多質優,總存欄數1.56萬頭。
  三、體型外貌特徵及體尺體重
  (一)體質外貌
  郟縣紅牛體格中等大小,結構勻稱,體質強健,骨骼堅實,肌肉發達。後軀發育較好,側觀呈長方形,具有役肉兼用牛的體型,頭方正,頓寬,嘴齊,眼大有神,耳大且靈敏,鼻孔大,鼻鏡肉紅色,角短質細,角型不一。被毛細短,富有光澤,分紫紅、紅、淺紅三種毛色。公牛頸稍短,背腰平直,結合良好。四肢粗壯,尻寅長稍斜,臯丸對稱,發育良好。母牛頭部清秀,體型偏低,腹大而不下垂,膏甲較低且略薄,乳腺發育良好,肩長而斜。
  (二)生産性能
  1、役用性能:郟縣紅牛體格大,肌肉發達,骨骼粗壯,健壯有力,役用能力較強。目前,仍是山區農業生産上的主要動力。據測定,閹牛的最大輓力為421.6公斤,公牛為409公斤,母牛為317.4公斤;一對中型成年閹牛一天可耕地3-4畝,輓車速度每小時4公裏,載重2000公斤,日行30公裏。
  2、肉用性能:郟縣紅牛肉質細嫩,肉的大理石紋明顯,色澤鮮虹。據測定,其熟肉率為59.5%(範圍56.2-64.8%)。據對10頭20-23月齡閹牛,肥育後屠宰測定,平均胴體重為176.75公斤,平均屠宰率為57.57%,平均淨肉重136.6公斤,淨肉率44.82%。
  3、繁殖性能:在通常飼養管理條件下,母牛初情期為8-10月齡,初配年齡為1.5-2歲,使用年限一般至10歲左右,繁殖率為70-90%,産後第一次發情多在2-3個月,三年可産兩犢,犢牛初生重20-28千克。母牛配種不受季節限製,一般多在2、8月配種。公牛12個月齡性成熟,2歲開始配種,一頭公牛可負擔50-60頭,最高可達150頭。一次射精量3-10毫升,精於密度5億/毫升升以上,原精子活力0.7以上,精子耐凍性良好。
草業百科
  區劃品種名稱郟縣紅牛
  類別牛
  典型圖片
  産地及環境郟縣紅牛原産於河南省郟縣,毛色多呈紅色,故而得名。産區地處南暖溫帶南部,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6℃,雨量充沛,年降水量760毫米,無霜期長達210~220天。河流縱橫,水草豐盛,天然牧草種類繁多,除大部為禾本科外,尚有野苜蓿、野豌豆等豆科牧草,為養牛提供了良好的放牧條件。農業生産較發達,作物種類多,飼料來源廣,加之采取捨飼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使牛衹長期得到豐富的營養與良好的鍛煉。這是形成郟縣紅牛體質結實,肌肉發達,結構勻稱,後驅發育較好的主要條件。産地地勢復雜,土質不一,礫質土和黃粘土地帶耕作負擔量大,工具笨重,這就需要體大力強的役牛,因之,群衆有選留大牛、壯牛的習慣。
  地理分佈郟縣紅牛現主要分佈於郟縣、寶豐、魯山三個縣和毗鄰各縣以及洛陽、開封等地區部分縣境。
  品種特徵郟縣紅牛外貌比較一致,體格中等,體質結實,骨胳粗壯,體軀較長,從側面看呈長方形,具有役肉兼用體型。垂皮較發達,肩峰稍隆起,尻稍斜,四肢粗壯,蹄圓大結實。公牛鬐甲寬厚,母牛乳房發育較好,腹部充實。毛色有紅、淺紅及紫紅三種。紅色占48.51%,淺紅占24.26%,紫紅占27.23%。紅色和淺紅色牛有暗紅色背綫及色澤較深的尾帚,部分牛的尾帚中夾有白毛。郟縣紅牛由於未經係統選育,故角形很不一致,以嚮前上方彎麯和嚮兩側平伸者居多,而嚮前下方彎麯者,在母牛中亦不少見。角偏短、質細密、富光澤,色澤以紅色和蠟黃色,角尖呈紫紅者為多。
  品種性能郟縣紅牛成年公牛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26.1±7.0釐米,138.1±6.2釐米,173.7±11.8釐米,18.1±1.2釐米,425.0±64.5公斤,成年母牛分別為:121.2±6.2釐米,132.8±7.2釐米,161.5±7.8釐米,16.8±1.2釐米,364.6±47.2公斤。郟縣紅牛屬河南地方優良品種,雖未經係統選育,但外貌比較一致,後軀發育較好,結構勻稱,遺傳性穩定,役用能力強,肉用性能較好,並具早熟、繁殖力高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