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銅陵 : 佳木斯 : 長治 : 陽泉 [顯示全部] > 郊區
顯示地圖
目錄
jiāo qū jiāo qū
  城市周圍屬該城市管轄的地區
行政區劃
  郊區總面積633平方千米。總人口22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045011。代碼:140311。區號:0353。拼音:Jiao Qu。
  
  行政區劃
    郊區轄4個鎮、4個鄉:蔭營鎮、河底鎮、義井鎮、平坦鎮、西南舁鄉、楊傢莊鄉、李傢莊鄉、舊街鄉。
  
  歷史沿革
    ?年,郊區轄:蔭營鎮、河底鎮、義井鎮、平坦鎮、西南舁鄉、東村鄉、燕龕鄉、三郊鄉、白泉鄉、楊傢莊鄉、辛興鄉、舊街鄉。
    
    2000年,郊區總人口273437人,各鄉鎮人口: 蔭營鎮 45074 河底鎮 31590 義井鎮 35872 平坦鎮 23680 西南舁鄉 14575 東村鄉 14729 燕龕鄉 5493 三郊鄉 16121 白泉鄉 13219 楊傢莊鄉 11779 李傢莊鄉 26406 辛興鄉 7921 舊街鄉 6702 五渡開發區虛擬鎮 2027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底,郊區轄4個鎮、9個鄉:(括號裏為自然村)
    蔭營鎮 轄5個居委會:上蔭營、下蔭營、三泉、白貓梁、蔭營煤礦;13個村委會,15個自然村:街上、坪上、橋上、後溝、老虎溝、下蔭營、南窯莊、三煙、下煙、上千畝坪、下千畝坪、三泉(鏵咀)、礬窯(余家堰)。
    河底鎮 轄3個居委會:河底、葦泊鋼鐵廠、固莊煤礦;14個村委會,14個自然村:關傢峪、下章召、河南、上章召、河底、葦泊、牽牛鎮、鄧傢峪、任傢峪、中佐、固莊、小周莊、竜光峪、裏竜光峪。
    義井鎮 轄15個村委會,18個自然村:西峪(圪套、楊傢莊)、泊裏、小河、白羊墅、王壠(石傢莊)、圪臺、大陽泉、義井、南莊、義東海、牛傢峪、河下、王傢峪、神峪。
    平潭鎮 轄19個村委會,23個自然村:桃林溝、富山、平潭堖、西河、石卜咀、竜鳳溝、甘河、魏傢峪(南溝、梁傢溝、石圪疊、狐子窩)、大村、半坡、廟上、北頭咀、前莊、賽魚、官溝、大南溝、南山、老坪掌。
    燕龕鄉 轄6個村委會,6個自然村:曹傢掌、程莊、燕龕、北莊、西溝。
    東村鄉 轄12個村委會,13個自然村:蘇傢泉、豬頭腦、大河北、武傢莊(小河下)、五架山、紅土岩、小河北、小 溝、東村、山底、北小西莊、東南溝。
    西南舁鄉 轄17個村委會,19個自然村:張傢井(馬鞍山)、石窯堖(東梁)、西南舁、東南舁、北舁、大窪、孔南莊、咀子上、杜傢莊、王傢莊、代傢莊、五裏莊、霍樹頭、郊山、雨下溝、北大西莊、檔大西莊、東林尖。
    三郊鄉 轄13個村委會,14個自然村:韓莊(莊上)、三郊、三都、楊樹溝、東堖、西堖、南堖、火石岩、辛莊、馬莊、小莊、前窪、後窪。
    白泉鄉 轄12個村委會,13個自然村下白泉、上白泉、林裏、雞窪、窯溝、河北、東梁莊、西梨莊、西落菇堰、東落菇堰、段傢莊、山頭(嶽傢咀)。
    楊傢莊鄉 轄14個村委會,16個自然村大南莊、白傢莊(王傢坡)、北楊傢莊、南楊傢莊、高堖莊(小南莊)、路傢山、小西莊、孫傢溝、桐花樹、杏樹坡、廟嶺、黑土岩、齊傢岩、張傢窪。
    李傢莊鄉 轄17個村委會,17個自然村:李傢莊、馮傢莊、甄傢莊、漢河溝、黃沙岩、桃坡、柳溝、上五渡、下五渡、河坡、大西莊、石馬溝、長嶺、侯傢溝、桑堰、駝嶺頭、餘積梁溝。
    辛興鄉 轄20個村委會,38個自然村:李傢山、侯傢山、蘆鬍、張傢岩、吳傢坡(西坡)、神堂咀、桑掌、中莊、竜門、常傢山(石傢山、周傢山、崔傢莊、陽坡岩)、東西畛(圪駝)、石板片(高傢堖)、辛興(大西堖)、坡頭(馬圈堖、維凹)、北堖(白泉岩)、西上莊(楊傢溝)、後峪(嶽傢溝、新莊、窯溝、東坡)、曹裏(曹梁),長吉嶺(王七嶺)。
    舊街鄉 轄18個村委會,36個自然村:舊街(圪套)、測石(口上、田傢莊、棗堰渠、溝裏頭、海落灣、車道溝)、南溝(狼峪、南溝掌)、新店(河口)、簸箕掌(瓦窯溝)、新莊窩(石跺居)、棗園(大陽窯、茶白堰)、陽坡(上馬坪)、閻傢莊(新窯、黃梁)、路傢莊(土害)、柳渠、高嶺、佛窪、陽窯、保安、虎峪、梁傢莊、後山(車道足)。
行政區劃代碼
  230811
一.詞語
  【郊區 jiāo qū 】:
  城市周圍屬該城市管轄的地區。
  例句:建設新郊區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
二.學術定義
  我國學者從我國城市特點出發,在研究的基礎上,對郊區提出了不同的理解。
  地理和歷史學派認為,郊區是漫長歷史過程中,伴隨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功能的完善、市政界限的變遷而逐步形成的,地理概念上指包圍城市又毗鄰城市的環狀地帶。具體地說,是市政界限以內,城區用地周圍的田園景觀地帶以及為之服務的農副經濟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政區劃學派則將城市區域分為城區、郊區和市轄縣。郊區即城市地域範圍內緊鄰中心城區(建成區)的行政建製區;市轄縣是根據市帶縣模式,在中心城市輻射範圍之內劃定的若幹個縣級行政單元。市轄縣經濟上雖與中心城市有較為密切的聯繫,除那些為城市服務,提供農副産品較多的縣可列為遠郊外,在更多情況下,其縣域經濟的獨立性較為突出,大多不看作郊區
  城市規劃學派認為,郊區是市區除建成區和規劃區以外,滿足近期城市建設和佈局需要,同時又是城市發展需要控製的區域。
  社會經濟學派從市區周圍地區與城市的經濟聯繫出發,認為郊區是城市範圍內,經濟水平、社會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既不同於傳統農村地區,又不同於城市的中心城區到農村的過渡區。
  綜上,郊區是城市轄區範圍內,受城區經濟輻射、社會意識形態滲透和城市生態效應的影響,與城區經濟發展、生活方式和生態係統密切聯繫的城市建成區以外一定範圍內的區域。根據它的位置以及同中心城區的聯繫,可分為近郊和遠郊兩部分。近郊是建成區周圍以城市生活方式、産業結構和建設景觀為主的環狀區域,是城市人口、住宅和工業擴散的直接承載區。遠郊是近郊外圍,受城市經濟的影響,以農業為主,但産品的城市市場指嚮明顯,表現為農村生態景觀和建設景觀的區域,是城市所需農副産品的生産基地。
三.行政區劃
  1.山西省陽泉郊區區域 
  郊區位於山西省東部,太行山中段西麓。地處北緯 37°47′~38°05′,東經113°19′~113°43′。東面、南面與平定縣相連,西面與壽陽縣毗鄰,北面與盂縣交界,並且環抱陽泉市城區、礦區。區境東西長約33公裏,南北寬約35公裏,全區土地總面積616.89平方公裏,其中:耕地11.76萬畝,林地面積19萬畝。全區總人口22萬多,人口密度379人/平方公裏。其中:農業人口14.6萬。 郊區境內交通發達 我區境內有石太綫電氣化鐵路、高速公路東西穿越,又有 207、307國道交織,還有省市區鄉村五級公路連網,交通十分便利,信息相當靈通,人流、物流穿梭頻繁,區位優勢十分顯著。郊區境內自然風光宜人 。
  該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達 10.1℃,年均降水量540.2毫米,無霜期有160天左右,氣候溫和、溫暖。該區年均水資源總量為1.43億立方米,其中本地水資源量1.03億立方米。我區是市級農副産品産地和無公害農産品産地之一,承擔着為城市服務的功能。
  2.山西省長治市郊區區域
  長治市郊區位於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東緣,地處東經112°59'35"-113 °12'35",北緯36 °07'20"-36 °26'10"之間。東與平順,壺關毗連,西和屯留,長子為鄰,南與長治縣、長治市區接壤,北和襄垣,潞城相望。1976年2月建製,現轄5鎮1鄉、1個旅遊開發區、2個街道辦事處、23個居民委員會、122個行政村。
  全區國土總面積289.37平方公裏,占長治市總面積的2.08%,折合43.4萬畝。區境域自然條件比較優越。次高山、丘陵、河𠔌衝積平原兼而有之。地勢南高北低,全區最高點老頂山海拔1378.2米。區域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區境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欠豐。
  全區總人口為27.6萬人。民族構成:郊區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苗族、朝鮮族、滿族、白族、土傢族、納西族、壯族、羌族,維吾爾族和彝族. 性別構成:1995年 郊區人口中男性為137660人,女性為124143人,性別比例是110.8:100.男性人口多於女性人口. 
  自然資源
  全區礦藏資源豐富。煤層面積150平方公裏,主要為3號煤、15號煤層已探明煤炭儲藏量為3.2億噸,實際可利用儲量2.12億噸,煤炭品種全、品質優、可利用率高。石灰岩儲量50億噸,可開採量30億噸,品位一級,礦體露天。區境內地表地下水資源豐富,濁漳河、石子河、嵐河流經境內。相當於四個杭州西湖、面積27.5平方公裏的漳澤湖蓄水1.9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0萬畝,日可供工業用水10萬噸。在十年九旱的黃土高原上屬於相對富水區。
  歷史變遷 
  長治郊區地域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一萬年前已有人類在境內繁衍生息。傳說中的堯舜時期,境域為冀州之域。商時為黎國,秦屬上黨郡,漢因之。唐武德元年置潞州區域屬之。宋為隆得府。明屬潞安府長治縣。清沿襲之。民國初廢府、州,改屬冀寧道。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置太行專署。民國34年10月境域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域區劃數度變遷,但無建製。 1976年2月1日長治市郊區正式成立,纔成為一個縣級行政區,迄今已20多個春秋。長治市郊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就有中國共産黨活動,民國21年,“上黨聯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在北寨建立,史紀言、王中青、趙樹裏等先後在該校任教,該校是境域早期傳播馬剋思主義的搖籃,為抗日戰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抗日戰爭時期,境域曾是八路軍129師的活動地點。民國27年,朱德、彭德懷率領八路軍總部曾在故縣和中村東北的竜泉山短住。民國34年,劉伯承在黃碾鎮指揮了著名的上黨戰役,揭開瞭解放戰爭的序幕。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郊區為之獻身的烈士有500人,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郊區名人
  明朝時期的潞州羊堡裏,即今天的長治市郊區店上鄉楊暴村,是個漳河環繞、崗嶺連綿、風景秀麗的村莊。刑部尚書暴昭就出生在那裏。
  暴昭的家庭在村裏是個大姓。由於祖上世代以務為業,造就了他勤勞儉樸,為人耿直的品德。他勤於耕讀,不敬言笑,少年時期就表現出非凡的天賦和秉性。明朝洪武年間,暴照以國子生的身份授大理寺司務,後又升至大理寺事副丞、少卿等職。 作為朝中大臣,暴昭那種忠貞不二的品格更令人起敬。明朝建文末年,發生了明惠帝與燕王朱棣(明惠帝的叔父,後來的明成祖)爭奪皇位的鬥爭。為了防範燕王朱棣奪權的陰謀,明惠帝任命暴昭為北平采訪使,負責監視燕五的行動。燕王起兵後,朝廷在真定設立了平燕布政司,並任命暴昭為兵部尚書,負責平燕的全面事務。他與同僚鐵玄等人盡心竭力謀劃平燕大事,同時率軍平亂。但平燕諸軍被擊潰。不久,燕王的軍隊攻破南京城,明惠帝逃亡出走。暴昭被俘後,對燕王奪君篡位的行為義憤填膺,嚴辭痛斥,誓死不屈,最後英勇就義,傢族也遭到誅滅。 明代,我國曾經涌現出許多抗倭英雄,山西長治人任環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史書將他與餘大猷、戚繼光並稱為抗倭的三大柱梁:“倭寇披猖,禍延三省。任環效命留都,餘大猷經營兩浙,戚繼光驅馳閩海,類皆大國幹城,足以滅此朝食------”他的抗倭事跡在當時廣為傳誦,名播海內“童子皆知任別駕,巋然海上作金城”。
  任環,字應乾,號復 ,“世為潞安”(今長治市)人。生於1519年(正德十四年),卒於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僅活了40歲。任環少有大志,早在束發受書的時候,就在墻壁上寫下兩副對聯用以自戒自勉。一副是:“營私者無上,虧行者無親”,一副是:“充海闊天高之量,養先憂後樂之心”。25歲中進士,到34歲為至,做了9年知縣。後來一個偶然的機遇,他的一個妹妹嫁給了皇族“以藩親例”把他派到了抗倭前綫的蘇州府去作同知,這纔使他在短短一生的最後6年中建立了意想不到的功績,成了一位永垂青史的英雄。
  3.安徽省銅陵市郊區
  概況
  郊區總面積154平方千米(簡册)/179.6平方千米。總人口5萬人(2004年)。www.xzqh.org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244000。代碼:340711。區號:0562。拼音:Jiao Qu。www.xzqh.org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網·www.xzqh.org
  郊區轄3個街道、2個鎮、1個鄉:安銅街道、橋南街道、銅山鎮、大通鎮、灰河鄉;普濟圩農場街道。www.xzqh.org
  歷史沿革
  2000年,郊區轄1個鎮、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64310人,其中: 銅山鎮 16744 灰河鄉 5567 普濟圩農場虛擬鎮 10001 安銅辦虛擬鎮 5544 橋南辦虛擬鎮 15890 東郊辦虛擬鎮 10564 www.xzqh.org
  2004年11月30日,銅陵市啓動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將銅陵縣大通鎮劃歸郊區管轄。調整後,郊區轄2個辦事處,2個鎮,1個鄉,面積179.6平方千米,人口6.31萬;將郊區東郊辦事處區域天山大道(原七壩路)以西、銅蕪路以南地區劃歸銅官山區管轄;天山大道南段以東、銅蕪路以北地域劃歸獅子山區管轄。為便於聯盟村行政事業的管理,將聯盟村整建製劃歸獅子山區管轄(獅子山區在銅官山區內保留一塊“飛地”),即除聯盟村15、16、17、18村民組劃入銅官山區外,聯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劃歸獅子山區管轄。東郊辦事處建製劃歸獅子山區管轄。將郊區在銅官山區的“飛地”後衝村、金牛居委會等劃歸銅官山區管轄。將銅官山區在郊區的“飛地”上富強村塊等,劃歸郊區管轄。 2004年底,郊區轄3個街道、2個鎮、1個鄉。
  資料 【本站摘錄自《銅陵市郊區歷史大事記(1949--2003)》(銅陵市郊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
  1949年4月21日,銅陵境內解放。4月24日,銅陵縣人民政府成立。7月,銅陵縣人民政府對基層政權進行初步改造,廢除保甲制度,建立村、閭。國民黨統治時期銅官山礦區的銅官保、興隆保改為銅官村、興隆村,屬銅陵縣五鬆鎮領導。
  1952年1月,銅興鄉政府成立。銅陵縣人民政府根據皖南人民行政公署頒布的《皖南區劃鄉建政實施辦法》,在全縣開始劃鄉建政。决定將銅官村、興隆村及復興村的兩個閭劃歸銅興鄉,成立銅興鄉人民政府。3月28日 銅陵縣委歸屬安慶地委領導。
  1953年9月,經安徽省委批準,設立銅官山辦事處,為區級辦事處。下轄7個居民村,隸屬銅陵縣人民政府領導。
  1954年3月8日,經安慶專署批準,成立銅官山區人民政府,隸屬銅陵縣人民政府領導,同時撤銷銅官山辦事處。
  195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七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發展農業合作社的决議》。銅陵近郊共建立九個農業初級社,其中一個漁業社、八個農業社。初級社下設生産隊或作業組。
  1956年2月,銅官山礦務局在貴池銅山建立銅山銅礦,開始開發銅山礦。 5月28日,一屆全國人大頒布《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示範章程》。銅陵近郊農村先後成立了十個農業合作社,其中農業社七個,蔬菜社兩個,漁業社一個。 6月26日,銅官山區就市區劃情況嚮省委組織部作出報告。報告對銅官山市區劃範圍作出規劃:銅官山區有7260戶,39037人。其中農業戶577戶,人口2217人,可耕土地面積3616.2畝。根據自然條件和照顧礦區需要,計劃劃入:(一)銅陵縣謝壟鄉一部分。該鄉工農高級農業社11個生産隊和紅旗高級社2個生産隊751戶3169人,5500畝土地。(二)銅陵縣橫港鄉全部。該鄉橫港、古鬆、白鶴、長江、磯渦等5個高級農業社,計633戶2419人,6324畝。全市合計8644戶,44625人。其中農業戶1951戶,農業人口7805人,可耕土地15440.2畝。 8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銅官山市籌備處成立,屬省直轄。同時,撤銷銅官山區人民委員會,由籌備處代行行政職能。 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建立銅官山市,行政區域轄銅官山礦區全部,橫港鄉全部和謝壠鄉一部分。
  1957年2月18日,銅港、銅興兩鄉合併,成立銅港鄉人民委員會,直屬銅官山市人委領導。6月14日,銅官山市委對農村進行並鄉整社。長江社、銅港社合併為長江社。新建社、新洲社合併為新民社。並鄉整社後的銅港鄉,共有九個社(其中兩個蔬菜社,一個漁業社,六個農業社)七十六個生産隊。全鄉農業戶1625戶,農業人口6470人,共有可耕田地12136.07畝。
  1958年4月5日,銅官山市委辦公室專題嚮安徽省委農村工作部報告,請求將古鬆社由三類社升為一類社。報告稱:古鬆社有農戶280戶,人口1063人。 9月5日 銅陵縣並入銅官山市,並更名為銅陵市,同時成立銅官山區。銅港鄉更名為銅港超英人民公社,隸屬銅官山區人民委員會,公社實行鄉社合一的體製。 9月14日,中共銅陵市委農工部製定《關於建立人民公社的初步意見》。 10月6日,銅官山區委成立。銅港鄉黨委更名為銅港超英人民公社黨委,隸屬銅官山區委和區人民委員會領導。
  1959年4月9日,銅官山區委嚮銅港超英人民公社派駐整社工作組。4月26日,恢復銅陵縣建製,銅官山區被撤銷。銅港超英人民公社更名為銅港人民公社,並成立銅港公社管委會,代行鄉政權。同時,將銅港超英人民公社黨委更名為銅港公社黨委,隸屬銅陵市委。
  1960年5月30日,經銅陵市委研究,成立銅陵市城市人民公社。同時成立銅官山公社黨委、楊傢山公社黨委和銅港公社黨委。銅港公社改並後,入社人數6.1萬人,占應入社人口的92.8%。 7月12日,銅陵市城市人民公社撤銷。 8月6日,經市委研究决定,恢復銅港公社。 12月8日,經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成立銅陵市銅港區人民委員會。將銅陵縣的謝壟、新廟、躍進、獅子山、紅星、農林、小農場等七個大隊劃歸銅港區領導。對銅港公社所轄大隊進行合併劃分,分別成立新廟、獅子山、銅港三個人民公社,隸屬銅港區人民委員會。
  1961年1月13~14日,銅港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銅港公社禮堂召開。選舉産生了銅港區人民委員會、銅港區正、副區長,銅港區人民法院院長、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選舉産生了出席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5月2日,銅港公社五鬆大隊劃分為五鬆、官塘、東山三個大隊。銅山大隊劃分為新民、銅山、周衝三個大隊,公社飼養場改為漁業大隊。至此,五鬆、官塘、東山、銅山、周衝、新民、古鬆、長江、白鶴、漁業共十個大隊實行了大隊建製。
  1963年3月20日,經銅陵市委研究决定,撤銷銅陵市銅港區,恢復銅陵市銅港人民公社建製。同時撤銷銅港區人委和黨委及獅子山、新廟、銅港三個公社和公社黨委,並將謝壟等七個農村大隊仍劃歸銅陵縣領導。新廟公社的東山、聯盟、五鬆三個大隊劃歸銅港公社領導。 3月29日,經銅陵市人委批復,同意撤銷銅港公社漁業大隊。 5月15日,銅陵市人委批復:同意楊秀英等四大私有圩入社的報告,並由銅港公社負責做好協調工作。
  196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冶金工業部黨組建議:同意銅陵礦區政企合一的試點方案。决定撤銷銅陵市,成立銅陵特區,銅港公社直屬特區領導。9月,銅陵特區國營林場成立。銅港公社劃拔70多畝農田,100多畝荒山歸國營林場作林業基地。11月,經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成立貴池縣銅山鎮人民委員會。同時成立中共銅山鎮委員會,隸屬貴池縣人委領導,下轄機關、供銷社、居委會等支部。鎮黨委機關駐地銅山銅礦。12月8日,銅港公社黨委改屬銅陵特區計劃經濟委員會辦公室黨委領導。
  1965年1月10日,銅港公社黨委直屬銅陵特委領導。5月25日,銅港公社新民大隊與後衝大隊合併,更名為銅港公社新民大隊。8月26日,銅港公社東山、官塘、五鬆三個大隊合併為聯盟大隊和五鬆大隊。
  1966年4月12日,銅陵特區人委根據《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案》第四章的規定精神,决定將許在昌、何委珍等私人秧草湖收歸國有,委托銅港公社銅山大隊管理經營。其範圍:東至老套溝與銅山大隊秧草湖接壤,南到長江大隊秧草湖橫埂,西至水泵房和發電廠招待所,北到建華窯廠新公路。
  1968年3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安徽省銅陵特區軍事管製委員會044號文件批復:同意銅港公社成立革命委員會。 8月,經貴池縣革命委員會批準,貴池縣銅山鎮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1年3月25日,經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批準,貴池縣銅山鎮劃歸銅陵特區管理。5月6日,經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批準,撤銷銅山鎮建製,成立銅陵特區銅山區革命委員會。
  1972年1月5日,經銅陵市革委會批準成立銅陵市郊區革委會,三位一體(銅陵市農林水利局革命委員會和郊區革命委員會、銅港公社),合署辦公;是月,郊區革命委員會會議取代了郊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 1月21日,銅陵特區銅山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銅陵市銅山區革命委員會。取代了銅山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4月28日,銅港公社銅山大隊、白鶴大隊改為蔬菜隊。
  1974年4月8日,撤銷銅陵市郊區革命委員會,恢復銅港公社革命委員會建製,隸屬銅陵市革委會。 10月30日,銅陵市農林水利局、銅港人民公社正式分立辦公。銅港公社黨委下設辦公室。
  1976年5月24日,根據安徽省革委會編製辦公室(75)709號文件批復,銅陵市革委會研究决定,成立銅陵市郊區革命委員會,保留銅港公社建製,與郊區合署辦公。下設政工科、武裝保衛科、生産科、辦公室,並將銅陵市國營林場劃歸郊區領導。6月8日,銅陵市郊區黨委成立,同時撤銷銅港公社黨委。同時,撤銷銅港公社革委會,成立銅陵市郊區革委會,隸屬銅陵市革委會領導。
  1977年4月8日,井湖大隊由銅陵市城建局劃歸郊區領導,成立郊區井湖大隊。6月27日,郊區銅港公社農場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8年3月18日,銅陵縣西湖公社謝壟大隊劃歸銅陵市郊區,改為蔬菜專業隊。並成立謝壟大隊管委會。11月3日,經銅陵市革委會批復,郊區銅山大隊劃分為兩個大隊。銅山大隊一隊至四隊(農業生産隊)成立周衝大隊;銅山大隊紅旗生産隊等七個蔬菜專業隊成立銅山大隊。
  1979年4月,經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將懷寧縣月山公社的馬鞍、旗星、牧嶺三個農業大隊劃給銅山區管轄,由安慶銅礦"以礦帶隊"的形式扶持經營。
  1980年3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將貴池縣銅山公社的楊村、南泉、顯化三個農業大隊劃給銅山區管轄。 6月25日 銅陵市國營林場劃歸銅陵市農林水利局領導。 9月19~20日,中國共産黨銅山區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在銅山召開。 9月25~26日,中國共産黨銅陵市郊區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 11月26~30日,銅山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在銅山召開。(選舉區人民政府區長等)
  1981年12月19~21日,銅陵市郊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至此郊區革委會被撤銷,銅陵市郊區人民政府成立。
  1982年5月10日,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歷時三個月零五天圓滿結束。郊區117名普查工作人員經過對全區十二個大隊和一個集體戶、131個生産隊的普查登記,核查結果全區總戶數3230戶,總計人口14395人。
  1984年4月10日~14日,郊區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在有色招待所召開。4月15~19日,銅山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在銅山召開。9月29日,根據基層行政組織改革的精神,郊區五鬆、銅山、白鶴、古聖、謝壟、井湖、長江、聯盟、新民、周衝、漁業、後衝12個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2個村的黨支部換屆和村民委員會選舉工作圓滿結束。11月1日~3日,中國共産黨銅陵市郊區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
  1986年3月17日,郊區礦山公司成立,郊區礦管所隨之撤銷。6月7日,經省政府批準,郊區五鬆村524戶,1895人由農業人口全部轉為非農業人口。轉戶後的五鬆村劃歸銅官山區管轄。
  1988年4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銅山區,成立銅陵市郊區銅山辦事處、銅陵市郊區月山辦事處,係郊區政府的派出機構。 11月15日,鑒於行政體製及隸屬關係的變更,銅山礦農辦下屬的楊村、南泉、顯化三個大隊更名為銅陵市郊區楊村村民委員會、南泉村村民委員會、顯化村村民委員會,直屬銅山辦事處領導;安慶礦農辦下屬的旗星、牧嶺、馬鞍三所小學更名為銅陵市旗星小學、牧嶺小學、馬鞍小學,直屬安慶礦區辦事處領導。
  1989年10月20日,根據省政府辦公廳138號會議紀要精神和省民政廳、省地名委名字185號文件的批復,設立銅陵市灰河鄉,轄東風、馬窪、太陽、五洲和灰河(原名中壟)五個村的行政區域,鄉人民政府駐灰河口,隸屬銅陵市郊區人民政府領導。
  1990年4月5日,灰河鄉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灰河鄉人民政府成立。
  1991年1月9日,郊區灰河鄉馬窪村劃分為馬窪、東元兩個行政村。
  1997年3月6日,“中共銅陵市郊區東郊辦事處工作委員會”、“銅陵市郊區東郊辦事處”成立,係區委、區政府派出機構。6月26日,郊區白雲居委會成立。該居委會是由白鶴村10、11、12三個轉戶居民組組建而成的。
  1998年12月12日,中共銅陵市郊區銅山鎮委員會成立。1999年1月19日,郊區銅山鎮人民政府成立,銅山辦事處隨之撤銷。實行鎮管村(居)體製,鎮人民政府駐銅山銅牛路。
  2000年11月22日,郊區啓動鄉鎮辦黨政機構改革。12月25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匯總揭曉。普查結果顯示,全區總戶數10824戶,總人口48958人,其中農業人口31762人。
  2002年5月26日,郊區第五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結束。全區22個村民委員會,7個居民委員會進行了統一換屆。
  4.黑竜江省佳木斯市郊區
  郊區面積756平方千米,人口30萬人(2004年)。註:本站目前還沒有2004年、2006年兩次行政區劃調整後新的面積人口區域範圍的數據。
  區人民政府駐友誼路。郵編:154004。代碼:230811。拼音:Jiao Qu。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區劃網站
  佳木斯市郊區的大部分地區位於市區西南部,清代屬三姓副都統管轄。清末,1909年(清宣統元年),劃歸樺川縣管轄。東北淪陷後,1937年設置佳木斯市,將佳木斯近郊的竹板、三合、洋草川等十餘個村屯劃歸佳木斯市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設置第三區,1952年改為第四區,1955年10月撤銷區的建製。1956年3月,將樺川縣的太平山、三傢子、新華等6個村劃歸佳木斯市管轄。1957年11月,將樺川縣的黑通、西格木、永安、裕太、大來、興華6個鄉及花園屯劃歸佳木斯市管轄。1958年3月8日,省人民委員會批準,設置佳木斯市郊區。1968年7月,撤銷郊區建製,所屬農村公社由市直轄。1972年2月恢復郊區建製,管轄三合、鬆江、大來、永安、西格木等5個公社。1980年將樺南縣的高峰、陡溝生産大隊和依蘭縣的西高峰生産大隊劃歸佳木斯市郊區管轄,設置高峰公社。1983年7月,將鬆江公社劃分為鬆江、四豐兩個公社。1984年4月,將敖其公社劃分為敖其、群勝兩個鄉,其它公社均改為鄉的建製。1985年,將大來、敖其兩個鄉分別改為鎮的建製。
  1992年,佳木斯市郊區 佳木斯市管轄的市郊區。位於鬆花江南岸,從三面環繞城區,東與樺川縣接壤,南與樺川、樺南縣毗連,西南與依蘭縣分界,西北與湯原縣隔江相望,北靠市區。全區總面積756平方公裏,全區共轄2鎮、7鄉。1992年末全區總人口1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萬人;朝鮮、赫哲、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4.5%。區政府駐市區友誼路。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2000年,郊區轄5個鎮、10個鄉:蓮江口鎮、長發鎮、望江鎮、敖其鎮、大來鎮、建國鄉、鬆木河鄉、平安鄉、高峰鄉、群勝鄉、西格木鄉、沿江鄉、四豐鄉、鬆江鄉、長青鄉。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05988人。其中:蓮江口鎮 17974人、望江鎮 17784人、大來鎮 15959人、敖其鎮 14145人、長發鎮 16222人、建國鄉 12206人、鬆江鄉 53527人、平安鄉 15554人、長青鄉 58818人、西格木鄉 13402人、四豐鄉 17544人、群勝鄉 6530人、高鋒鄉 5761人、沿江鄉 19660人、鬆木河鄉 3814人;省蓮江口水稻研究所虛擬鄉 17088人。
  2004年,市委、市政府批準郊區和永紅區合署辦公。2004年,將郊區的鬆江鄉整建製劃歸東風區管轄;將四豐鄉的南崗村整建製劃歸前進區管轄;將長青街道辦事處的江南社區、萬發社區、長青鄉的長青村,四豐街道辦事處的和平社區、四豐鄉的新豐村劃歸嚮陽區管轄。調整後,郊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12個鄉鎮。
  2005年,郊區轄:佳西街道、友誼街道、大來鎮、敖其鎮、望江鎮、長發鎮、蓮江口鎮、長青鄉、沿江鄉、西格木鄉、平安鄉、四豐鄉、群勝鄉。
  2006年7月27日,《國務院關於同意黑竜江省調整佳木斯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63號):同意撤銷佳木斯市永紅區,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佳木斯市郊區管轄。郊區人民政府駐友誼路。
百科辭典
  jiaoqu
  郊區
  suburb
    城市市區以外、市界以內的環狀地區。郊區的景觀與市區不同,人口密度和建築密度低,大部分地區為田園、緑化帶和一些工業區。
    早期的效區隨城市的出現就産生了。中國早在周朝已從制度上劃定:“邑外為郊。離城五十裏為近郊,百裏為遠郊”(《周禮·地官·載師》)。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郊區基本上是城市通過領屬關係所控製的一個範圍。那時城市與周圍地域有一種內在聯繫,即“城鄉共生”關係:郊區嚮城區提供食品、稅賦和工業原料,城區嚮郊區提供保護、工業製品和其他服務。在工業革命後的近代和現代城市的城區與郊區之間,已不存在嚴格的城鄉共生關係,因為城區生産的産品的市場和服務對象不衹限於郊區,也不衹依靠郊區和附近鄉村提供食品、原料。
    現代的郊區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功能主要表現為:①園藝業和畜牧業,為城市提供蔬菜和乳品等不宜長距離運輸和不易貯存的農産品。②安置占地面積大或有特殊要求而不宜佈置在市區的工礦企業和其他設施,如鐵路編組站、飛機場、污水處理廠等。③郊區住宅區。④風景區、公園、森林、療養地、水源保護區、防護林帶等,改善城市生態係統、提高環境質量、提供城市居民遊憩場所。此外,有些城市的郊區分佈着科學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院校。
    根據郊區的職能可劃分為兩類:①現代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遷居郊區(見人口流動),形成居住郊區。②城市一些遷至郊區的産業,同郊區原有産業占用的土地,形成雇傭郊區,或稱生産郊區。有些學者提出兩者的劃分方法為:凡雇傭者與居住者之比在85%以下的郊區稱為居住郊區;115%以上的郊區稱雇傭郊區;此外,雇傭者與居住者之比在 85~115%之間的郊區則稱為平衡郊區。60年代以來,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項職能活動嚮郊區遷移,使郊區變成具有多項市區功能的地域綜合體,這一過程稱為郊區化,即郊區的城市化。
    郊區範圍的大小與城市規模、城市職能以及所處地區環境有關。通常城市越大,郊區範圍也越大。大城市的郊區,土地利用有顯著的地域差異,可分為近郊區和遠郊區,前者基本上屬於城鄉交錯帶。
     (姚士謀)
    
英文解釋
  1. :  rural area
  2. n.:  environs,  faubourg,  outskirts,  precinct,  purlieu,  skirt,  suburb,  suburbia,  suburbs,  districts surrounding a town, etc,  Jiao District,  suburban district
法文解釋
  1. n.  banlieue, faubourg
近義詞
近郊等, 外圍部分, 邊緣部分
郊區
郊區
相關詞
中國山西太原地理旅遊北京峽𠔌名勝
福州地名行政區比利時歐洲節日宗教長治
南津良寺北津良寺武漢漢口葉店盤竜城鞍山動遷
衡陽
包含詞
南郊區
分類詳情
張開沿江鄉張開建國鄉張開銅山鎮張開四豐鄉張開開發區
張開義井鎮張開馬廠鎮張開楊傢莊鄉張開大辛莊鎮張開友誼街道
張開長青鄉張開河底鎮張開西南舁鄉張開大通鎮張開平安鄉
張開高峰鄉張開蔭營鎮張開平坦鎮張開李傢莊鄉張開舊街鄉
張開橋南街道張開灰河鄉張開蓮江口鎮張開長發鎮張開望江鎮
張開敖其鎮張開大來鎮張開群勝鄉張開西格木鄉張開鬆江鄉
張開佳西街道張開蓮江口監獄張開橋南辦事處張開安慶礦區辦事處張開東村鄉
張開白泉鄉張開兩礦一公司長北街道故縣街道老頂山鎮
堠北莊鎮黃碾鎮西白兔鄉鬆木河鄉平潭鎮
三郊鄉燕龕鄉辛興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