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元燨
  (1915~1987年)
  鄒元燨,浙江平湖人。民國26年(193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係。民國31年,公派赴美國留學,在鋼鐵中心匹茲堡的卡尼基理工學院冶金係學習。民國36年,獲冶金學博士學位,是年6月回國。先在南京資源委員會工作,後在浙江大學任教授。解放後,調入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歷任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等職。
  50年代初,他和周仁合作對包頭含氟稀土鐵礦高爐冶煉中氟的行為和冶煉過程進行研究,解决了含氟鐵礦高爐冶煉問題並取得高爐設計所需數據,使包鋼得以投入全面的開發。1957年,他又承擔攀枝花鐵礦冶煉試驗任務,在國際上首先采用釩、鈦鐵礦高爐冶煉新工藝,實現風口噴吹新技術。同時,他還進行大量的綜合利用研究,完成包鋼高爐渣中提取硅稀土合金。
  60年代後,他致力於半導體材料和有關高純金屬及其物理化學研究。在他的領導下,研製出高純金屬鎵、磷、砷等,為國內高純金屬研究和生産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後,他繼續致力於砷化鎵材料質量的提高及缺陷的研究,運用物理化學觀點研究結構缺陷,提出砷化鎵結構缺陷模型的新理論。
  在40年的科學生涯中,鄒共撰寫了百餘篇學術論文。1980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先後被選為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化學學會理事和上海市金屬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