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元標(1551~1624),字爾瞻,別號南臯,今吉水縣城小東門鄒傢人。鄒元標從小聰穎好學,9歲即學習儒傢經書。20歲時跟隨嘉靖進士鬍直出遊,遍歷名山大川,拜訪了諸多書院,飽聞各傢學說,深受影響,從此立下了為學之志,他志嚮遠大,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就不能消極退讓和放棄職責,應有百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在這種精神指導下,他不顧打擊和迫害,多次犯顔直諫,以致數次被杖,多次遭貶,而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寧折不彎的著名大臣和學者。 萬歷五年(1577),鄒元標考中進士,入刑部觀察政務。他一上任,就忠言忠直諫,抨擊時弊,改革朝政。他不以自己衹是一個刑部觀察政務的位卑職務而有畏懼,不以自己的前程將因此受到影響而有所顧慮,與有權勢的張居正進行指責,而受到貶官。萬歷十一年(1582),鄒元標纔被召回朝廷吏部給事中,他又多次上疏改革吏治,醫治民瘼,因而觸犯了皇帝,再次遭到貶謫。從萬歷十八年(1590)至萬歷四十八年(1620),鄒元標整整三十年居傢講學,未涉仕途。在這期間,鄒元標與顧憲成、趙南星成為“東林黨三君”。天啓元年(1621),鄒元標重返朝廷,有感於朝內黨派紛爭,大臣各懷偏見的情況,嚮皇帝進諫“和衷”之議。他懇切地指出;今日國事,皆二十年諸臣醖釀所成。過去沒有做到進賢讓能,而是錮賢逐能,朝廷大臣不降心平氣,專務分門立戶。現在當務之急,是朝臣“和衷而己”。以前“吝懷偏見,偏生迷,迷生執,執而為我,不復知有人,禍且移於國”。今後評價一個人,“當惟公惟平,毋輕搖筆端;”評論一事“當懲前慮後,毋輕試耳食”。這樣才能做到“以天下萬世之心,衡天下萬世之人與事”。那麽“議論公而國傢自享安靜和平之福”。憂國之心,溢於辭表。在此期間,鄒元標還舉薦重用塗京瀎、李邦華等11人,受到皇帝優識詔褒納。他還提出開發荒地,積集財賦,加強軍備等數事。為原受誣蒙冤的大臣昭雪。對於時政,鄒元標也數陳良策,認為當今最重要的就是要”簡儉,和厚,大約,收拾人才,調養之氣,為國傢計財用,為小民陳疾苦,這些都得到朝氣廷的認可,逐漸在朝氣廷樹立了清直的形象。鄒元標回歸故裏後,仍不忘國事,上書談論軍國大計,推薦朱變等可用之才,可謂為大明朝盡心盡力。他一生清正廉直,潛心治學,名譽頗高,確實堪稱一代名賢。天啓四年(1624),鄒元標卒於傢中,享年74歲。贈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謚忠介。
鄒元標的一生,除主要致力於政務和講學外,文學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頗豐,有《願學集》8捲、《太平山居疏稿》4捲、《日新篇》2捲、《仁丈會語》4捲、《禮記正議》6捲、《四書講義》2捲、《 工書選要》11捲、《鄒南臯語義合編》4捲。鄒元標文學創作較多的是詩歌,他現存的近二百首詩作中即有不少佳作,特別是那些寫景記遊的作品,寫得很有情趣。他剛直不阿,方正耿直的精神和思想一直在人們中傳頌,在他家乡吉水縣,至今仍流傳着“割不盡的韭菜地,打不死的鄒元標”的歌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