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邵飄萍故居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邵飄萍故居就是坐落於宣武區騾馬市大街魏染鬍同《京報》館舊址。邵飄萍,革命烈士,中國近代新聞史上著名報人、《京報》創辦者。 |
|
百年小學校內藏着一個紀念館
邵飄萍出生地紀念館期待“重讀”
在新聞先驅、一代報人邵飄萍的出生地———浙江省東陽市南市街道紫溪村,有一座百年小學———飄萍小學。遺憾的是,從1986年建館至今,外界很少有人知道飄萍小學內部還有一座紀念館———邵飄萍紀念館。
作為東陽最早的邵飄萍紀念館,邵飄萍出生地的紀念館,如此鮮為人知,值得人們深思。
小學校藏着飄萍紀念館
4月26日,是一代報人邵飄萍犧牲紀念日。4月22日,我們來到邵飄萍的出生地———東陽市南市街道紫溪村采訪。據《邵飄萍傳略》記載:1886年,邵飄萍出生在紫溪村“御史第”的一間老房子內,出生後不久因生計艱難,當年臘月,父親帶着傢人遷到金華。7歲那年,父親邵桂林把飄萍從金華帶回紫溪,讓他在家乡上了一年的私塾,接受傢史、族史教育,一年後返回金華。14歲那年,邵飄萍考上秀纔,父親邵桂林將他領回紫溪祭祖、開賀,在邵氏宗祠設宴。邵飄萍在宗祠裏嚮列祖列宗像叩頭,從此可以每年領一兩百公斤稻穀的養賢租,邵桂林做主讓堂嫂許氏享受,以報養育之恩。
邵飄萍出生地現已成為東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走進老房子所在的“御史第”,庭院內芳草萋萋,老房子大多破舊不堪,“邵飄萍出生地”的紀念碑邊堆着一捆柴禾,門前用樹枝做架曬着許多衣服。
英烈寂寞可見一斑。
不過,讓人驚喜的是,在村邊的飄萍小學,還保存着邵氏宗祠主體部分,這座宗祠如今也已成了東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宗祠後相當於昔日後堂的所在,已經建成了小學教學樓,教學樓一樓居中就是飄萍紀念館。紀念館門側,張挂着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原館長羅章竜題寫的對聯:“亢齋革命先行侶,千秋紀念邵東陽。”儘管已過去20多年,字跡依然清潤。紀念館共有3間教室大小,居中一間擺放着邵飄萍的半身塑像,玻璃櫃內陳列着邵飄萍用過的遺物;另外兩間主要陳列邵飄萍的有關圖文資料。細數一下,邵飄萍從幼時就讀到從事新聞活動直至英勇赴難的圖文資料共有200多幅。紀念館平時顯然遊蹤稀疏,開門就可聞到一股略帶潮濕的氣味。飄萍小學校長陳勇天說,除非有重大活動或清明節時來人參觀,平時中間這間就關閉着,旁邊的圖文資料陳列室由於兼作學生活動室,倒是一直開放,但館後民房隔得較近,擋住了空氣流通,採光也不好,因此辦館條件相當簡陋。
在館內我們有幸看到了邵飄萍的遺物。陳勇天說,邵飄萍遺留下來的東西本來就不多,作為邵飄萍出生地的紀念館,這裏憑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係保留了6件遺物,其中最珍貴的是一副對聯,堪稱“鎮館之寶”。“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難風雨故人來。”這是邵飄萍於庚申(1920年)除夕寫給祝文秀的一副對聯。雖然已經過去了88年,但對聯依然保存完好。另外5件珍貴的遺物分別是兩把折扇,上面都有邵飄萍的親筆題詞,一把是送給祝文秀的,一把是送給“鬆齡賢弟”的;一個小鬧鐘,看上去小巧入手卻很沉;還有一個小碗和一頂禮帽,都是當年邵飄萍用過的東西。
看着這些珍貴的資料,再翻看墻上挂着的“來客登記册”,發現裏面簽名寥寥可數,記者不禁深思:飄萍小學內有這麽一座高水準的飄萍紀念館,怎麽會乏人光顧呢?
紀念館是學校教育的寶貴財富
飄萍紀念館建成後,紫溪村“兩委”就委托小學管理。為此,學校做了不少工作,除了日常的保潔之外,三任校長都將瞭解邵氏事跡、宣傳邵飄萍事跡作為重要一課,並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好紀念館。陳勇天說着拿出一本華德韓所著的《邵飄萍傳》,這本書已不知經多少人翻閱以致顯得相當陳舊。陳勇天說,自從他於2004年8月從大聯小學調到飄萍小學擔任校長後,這本書就成了他的必讀書。他將此書反反復復看了三四遍,裏面很多地方都畫上了紅綫。“以前在大聯小學的時候,我就經常帶學生到這裏參觀,舉行活動,比如說入團宣誓等等,不過當時對邵飄萍的生平不是很熟悉。”如今,陳勇天和另外兩位老師已成了紀念館的義務解說員,那些自己整理的解說詞都已深深地印在腦海中,衹要有客人來,就可以隨時講解。
據介紹,飄萍小學新生入學所上的第一課,就是瞭解邵飄萍史跡。故而每個學年開始的時候,學校就組織學生尋訪邵飄萍遺跡,參觀邵飄萍紀念館,瞻仰邵飄萍塑像,讀《邵飄萍傳略》、《一代報人邵飄萍》等史料,學習邵飄萍為振興中華,堅持真理、追求光明、抨擊邪惡的愛國精神。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三比三學”活動:與邵飄萍比童年,想想我們現在該怎麽做,學習小飄萍勤勞善良、認真刻苦的精神;與邵飄萍比理想,想想自己長大後準備幹什麽,學習飄萍爺爺能說敢拼、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與邵飄萍比奉獻,想想自己有什麽不良習慣,學習革命烈士先人後己、一心為國的崇高精神。
2007年4月,學校還編印了校本教材《愛我飄萍》,每周開展校本課程。校本《愛我飄萍》不僅是南市街道最佳校本,而且是東陽市僅有的四五本精心編印的校本之一。2008年4月,《愛我飄萍》在東陽市小學校本課程教材開發與實施經驗交流會上展出。
同時,學校還成立了小記者團,將紀念館作為活動基地,通過小記者的活動與校本課程,讓紫溪的後人永遠不忘邵氏功績。據不完全統計,自2004年下學期至今,學校報道組和小記者團在東陽市級及以上報刊上發表新聞報道和作文共185篇,其中金華市級及以上的有28篇。從校本課程中可以發現,紫溪走出了好幾位新聞記者,從中央級媒體到地方媒體都有。
紀念館也是南市街道與南馬等地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像清明節掃墓、團員宣誓等等,這裏會有一陣暫時的熱鬧,但更多的時候是寂寂無聲。
紀念館何時不再寂寞
從紀念館的記載得知,飄萍小學開辦於1909年,是一所百年小學,原名紫溪兩級小學,當時就辦在邵氏宗祠內。1986年,邵飄萍誕辰100周年、殉難60周年之際,經東陽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紫溪小學正式被命名為飄萍小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親書校名“飄萍小學”,東陽市同時决定在校內附設“飄萍紀念館”陳列烈士遺物、圖片等資料,以供後人學習、瞻仰。當時,曾經與邵飄萍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的祝文秀不顧90歲高齡,首次來到東陽贈送烈士遺物近200件。
1991年,由於學校所在的邵氏宗祠是明代建築,距今已有400餘年,無法適應今日教育發展的需要,且破損不堪,時時危及師生安全。紫溪村黨支部積極發動群衆,嚮社會集資17.6萬元進行重建。紫溪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根據群衆的意見,保留了邵氏宗祠中座主體部分,在前座、後座的位置建造了教學樓。陳勇天說,在邵氏宗祠後設飄萍紀念館,主要就是為了突出邵飄萍與紫溪割不斷的聯繫。
1996年7月,邵飄萍誕辰110周年之際,橫店建立了邵飄萍紀念館,邵飄萍的外甥郭汾陽捐贈了實物與資料多件。據學校領導說,當時也從紫溪的紀念館裏復製了許多圖文資料。當時,有村民想不通,紫溪是邵飄萍的出生地,建立紀念館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為什麽要建到橫店去呢?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如今,橫店的邵飄萍紀念館名聲在外,已經融入了中國紅色旅遊網,飄萍小學內的紀念館卻鮮為人知。在來賓登記簿上看到,上面衹登記着三批來賓:最早的是浙江電視臺的4名記者;中間是時任東陽市委書記楊守春一行15人;最近的一批是2005年4月23日,東陽市老年自行車騎遊隊一行20人,距今也已經好幾年了。
“其實來這裏參觀的人還是有的,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裏,就是登記比較少,不過來的大多是紫溪附近的人,外界的社會人士確實少了些。”陳勇天說,“現在,可以說在我們的教育下,南市街道一帶的學校以及附近的村民都知道這個紀念館,在一些特殊的節日裏都會過來看看,可是外面的人就不大知曉了。因此,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飄萍出生地的紀念館,重新對它的價值進行解讀,從而更好地保護館藏資料和實物,宣傳邵飄萍‘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精神。”
我們期待着:飄萍出生地的紀念館能早日廣為人知。 |
|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址: 宣武區騾馬市大街魏染鬍同30號
位於宣武區騾馬市大街魏染鬍同30號。是邵飄萍1916年後在北京的住所。
《京報》1918年創刊,原址在宣武門外珠巢街,1920年遷至於此。邵飄萍,浙江東陽人,是《京報》的創始人,近代著名新聞工作者。創辦《京報》,宗旨是宣傳進步思想,反對封建軍閥制度,客觀介紹馬剋思主義理論等進步思想。他大力提倡新聞救國,利用報刊來喚醒人民的覺悟。1926年遭反動軍閥殺害。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邵飄萍是具有熱情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1984年,京報館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