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煙 > 邙山
目錄
《邙山 Name of a hill Mountain》
詩人: 瀋佺期 Shen Quanqi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鬆柏聲。
即北邙山
  即北邙山。一作北芒,也稱芒山﹑郟山﹑北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魏以來,為王侯公卿歸葬之處。
即 北邙山
  即 北邙山 。一作 北芒 ,也稱 芒山 、 郟山 、 北山 。在今 河南省 洛陽市 東北。 漢 魏 以來,為王侯公卿歸葬之處。 三國 魏 應璩 《與程文信書》:“南臨 洛水 ,北據 邙山 。”
No. 4
  邙山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邙山又名北芒,橫臥於洛陽北側,為崤山支脈。東西綿亙190余公裏,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白居易詩:“北邙塚墓高嵯峨”。俗諺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其最高峰為翠雲峰,在今市區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廟。古時樹木森列,蒼翠如雲。唐代詩人張籍詩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嚮北邙遊”。登阜遠望,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傍晚時分,萬傢燈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稱為“洛陽八大景”(竜門山色、馬寺鐘聲、天津曉月、洛浦秋風、銅駝暮雨、金𠔌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遊)之一。
No. 5
  自然邙山
  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廣義的邙山起自洛陽市北,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北的廣武山,長度100多公裏。狹義的邙山僅指洛陽市以北的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為黃土丘陵地,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最高峰為翠雲峰,在今市區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廟。
  道教邙山
  相傳老子曾在邙山煉丹,山上建有上清觀以奉祀老子。附近還有道教寺觀呂祖庵、武則天避暑行宮、中清宮、下清宮等古建築。唐宋時期,每逢重陽佳節,上邙山遊覽者絡繹不絶。唐朝詩人張籍詩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嚮北邙遊。”“邙山晚眺”被譽為“洛陽八景”之一。 自古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諺語,為我國的歷史名山之一。
  邙山又名北芒,橫臥於洛陽北側,為崤山支脈。東西綿亙190余公裏,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白居易詩:“北邙塚墓高嵯峨”。俗諺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其最高峰為翠雲峰,在今市區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廟。古時樹木森列,蒼翠如雲。唐代詩人張籍詩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嚮北邙遊”。登阜遠望,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傍晚時分,萬傢燈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稱為“洛陽八大景”(竜門山色、馬寺鐘聲、天津曉月、洛鋪秋風、銅駝暮雨、金𠔌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遊)之一。
  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遺址,這是新石器時期黃河中遊地區人類文明的一個標志。
  邙山陵墓群是目前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傢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至三國(公元220年-280)時期的古墓。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就是歷朝歷代帝王將相、達官顯貴的墓塚,這,就是邙山古墓群。 邙山,又稱北邙,屬秦嶺崤山餘脈中間的一段,橫亙在黃河南岸、洛陽城北的黃土丘陵地帶,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南北16公裏,東西30公裏,面積約有500平方公裏,地勢開闊。在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粘結性能良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於安置墓穴。由於邙山山川絢麗,風光宜人,山雖不高,但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邙山自東漢以來就是洛陽人的墓地。現存有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西晉司馬氏、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傢顔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現在建有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
  東部曹魏、西晉帝陵依山為體,無封土;西部東漢、北魏陵區現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覆鬥形或圓錐形,最大者直徑在100米以上,高50餘米。已發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磚黃腸石壘砌而成,形製巨大;也有規模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志,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係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旅遊邙山
  邙山又名北芒,橫臥於洛陽北側,為崤山支脈。東西綿亙190余公裏,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白居易詩:“北邙塚墓高嵯峨”。俗諺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其最高峰為翠雲峰,在今市區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廟。古時樹木森列,蒼翠如雲。唐代詩人張籍詩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嚮北邙遊”。登阜遠望,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傍晚時分,萬傢燈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稱為“洛陽八大景”(竜門山色、馬寺鐘聲、天津曉月、洛浦秋風、銅駝暮雨、金𠔌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遊)之一。
  詩歌邙山
  【晉】張載《七哀詩》:“北邙何纍纍,高陵有四五。藉問誰傢墳,皆云漢世主。”北魏儷道元《水經註•𠔌水》曰:“北對芒阜,連嶺修亙,苞總衆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陰,悉芒隴也。”唐代韓愈《贈賈島》:“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閑。天恐文章渾斷絶,更生賈島着人間。”
  【唐】瀋佺期《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惟聞鬆柏聲。”
  【唐】白居易《浩歌行》:“賢愚貴賤同歸盡,北邙塚墓高嵯峨。古來如此非獨我,未死有酒且高歌。”金代元好問《北邙》曰:“驅馬北邙原,踟躕重踟躕。千年富貴人,零落此山隅。”
  【唐】王建《北邙行》:“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傢歸葬多,堆着黃金無置處。天涯悠悠葬日促,崗岅崎嶇不停轂。高張素幕繞銘旌,夜唱輓歌山下宿。洛陽城北復城東,魂車祖馬長相逢。車轍廣若長安路,蒿草少於鬆柏樹。山頭澗底石漸稀,盡嚮墳前作羊虎。誰傢石碑文字滅,後人重取書年月。朝朝車馬送葬回,還起大宅與高臺。”
  【唐】張籍《北邙行》:“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長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傢柱下石。山頭鬆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寒食傢傢送紙錢,鴟鳶作窠銜上樹。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嚮北邙遊。”——《樂府詩·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明】薛瑄《北邙行》:“北邙山上朔風生,新塚纍纍舊塚平。富貴至今何處是,斷碑零碎野人耕。”
近義詞
邙山
相關詞
北齊蘭陵王高長恭